新时期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讨论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出路论文,困境论文,哲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哲学界就哲学理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有不少学者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将有关问题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的处境及成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们的哲学研究造成了强大的冲击。但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变哲学目前的处境?学者们的意见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哲学曾经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一直居于知识领域的王座,是理论界合法的宠儿。然而,现在这种地位已发生着某种动摇。这种动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有着直接的联系。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切近的实践要求提出来之后,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哲学先前的地位与急剧发展变化的生活世界出现了某种脱节。也就是说,它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领域,即我国现实的社会生活。这个领域对它来说是隔膜生疏的,以至于它对这些问题鲜能有明确而有效的回应。〔1〕因此, 鉴于这种状况,学者们分析认为,哲学的地位发生了某种动摇与被人冷落则是不足为怪的。
有的学者在撰文中认为,哲学理论研究目前的处境十分困难。原因在于:首先,从事哲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队伍军心不稳。圈里的人下海转业蔚然成风,圈外的人望而却步,致使高等院校哲学专业纷纷减少招生人数。目前大多数的哲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单位都要靠副业来维持。尤其对自身的生存前景普遍感到担忧。其次,我们的哲学理论在社会上的声誉不高,影响甚微,除了需要文凭的人对我们的哲学还能表示暂时的尊敬外,我们的哲学理论本身几乎找不出什么更多的尊严。〔2〕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学者们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哲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提不出对现实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哲学问题,对人们改造生活、变革社会的指导作用不明显。(二)我们的哲学与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脱节,未能及时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帮助不大。(三)我们的哲学体系和内容基本上仍然是重复经典作家的思想,拿不出什么属于自己这个时代的东西,缺乏新意和时代气息。(四)长期以来我们没有处理好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使本来作为政治路线,方针和政策理论基础的哲学成为政治附属品和装饰品,使哲学成为政策的注释论证工具。这就极大地损害了哲学理论的科学性、严肃性,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声誉。〔3〕
还有的学者认真分析了我国哲学理论目前倍受冷落的原因,认为造成哲学这种不景气局面既有表层原因,也有深层根源。从表层原因看,哲学的萧条失宠,与新旧体制转型换位,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重大裂变与重组有关。从深层原因看,则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哲学界长期以来的教条化倾向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导致了哲学社会功能的严重削弱;二是哲学长期依附于政治,没有独立的学科性格,不能独立的发展,“底气”严重不足,哲学功能未能获得现实的有效确证;三是哲学自视过高脱离现实,钻牛角尖,只满足于引经据典的学究式研究,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长期以来不能走出“闭门造车”的误区,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四是哲学应用的庸俗化倾向,引导哲学陷入了新的误区。哲学被降至研究生活琐事的位置,哲学理论没有大的突破,哲学方法没有大的创新,哲学学说与种种时髦的“泡沫理论”同流合污,失去了理性学说的应有尊严。〔4〕
也有学者认为,当前,在我国恐怕很难有比哲学理论和哲学界更尴尬的学科和领域。哲学理论倍受冷落,哲学研究无人问津。反思现状,主要是因为哲学在当前表现出如下欠缺。有的学者认为这种欠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僵死和贫乏,缺乏理论创新;第二是脱离不断演化的中国改革和社会发展现实,脱离世界历史进程;第三是脱离具体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难以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结合上演化哲学和升华哲学。〔5〕也有学者把哲学目前的缺失归纳成4点:1.哲学的本质、功能、特点概括不适当;2.部门哲学发育不全;3.哲学研究中重思辨,轻分析的倾向特别明显;4.对语言、逻辑在哲学中的地位注意不够。〔6〕
有些学者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热潮与哲学的“节节败退”,进行了冷静地思考,认为哲学在当今中国备受冷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1.人们急功近利的心态。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追求利益的诸多机会,穷怕了的中国人便以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投入搏利大战,从而形成“短期行为症”:在市场中物质之“利”的诱惑远比哲学强,图眼前之利立竿见影;作为文化、智慧的哲学之“利”,则是短期内难以预期和收益的。因此在社会制度支撑系统不健全时,让人们二者择其一时,人们无疑会选择前者。2.缺乏对人的真正尊重和关心。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个性和主体性日益突出,尤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人的个性发展和发挥更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我们过去的哲学却从根本上漠视人的个性和人的主体性,缺乏对人的真正关心和尊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感受不到哲学存在之必要,觉得于己无“价值”。既如此,这种哲学不该冷落又如何?〔7〕
还有的学者认为,目前哲学似乎已陷于一种困境之中。造成哲学陷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是跟不上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过去,哲学工作者都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熏陶下生活,深受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要适应当代社会的迅速变革,转变原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决不是轻而易举的。〔8〕此外, 有的学者也这样认为哲学长期以来对计划经济体制依赖性比较强,在某种程度上,“计划经济体制决定着哲学的生存权。所以较难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缺少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力和素质”。〔9〕这就必然使哲学遭到“冷落”。
当然,也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与计划经济相依为命的理论。其理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那时没有计划经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中,也没有计划经济,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存得很有活力,而且发展壮大了。仅此一点,就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存权并不依赖于计划经济。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在在群众中受到某种程度的“冷遇”。原因是复杂的,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分析。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如何摆脱困境,走向新生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虽然给哲学带来了严重挑战,但这并不说明我们的时代不需要哲学。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是时代不需要哲学,而是需要真正适合自身需要,紧扣自身脉搏的哲学。那么面对市场经济体制,哲学理论研究如何走出困境,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此,学者们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要使哲学走出危机,必须更新哲学观。从理论方面说,我们必须由原理性哲学转向方法性的哲学,由本体论转向方法论。从实践方面来看,主要是要大力发展部门哲学研究。这种部门哲学是对部门学科进行哲学式的思考和探索,其目的是为部门科学的前提作批判性的思考,并为部门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10〕
有的学者认为,哲学要摆脱贫困,必须积极地参与社会的改革,不仅要为改革开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且还要通过对旧的社会意识的批判和改造,重铸符合时代潮流的社会意识,弱化旧思想观念对改革开放的压力和阻力。因此,我们的哲学在目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总结和概括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意识。第二,展开适度的理论批判,切实发挥批判武器的职能;第三,认真做好吸收我国传统哲学精华的工作;第四,尝试兴办哲学特区,划定某一地区,试行与现行国内哲学管理体制有所不同的灵活政策,允许不同成份的哲学有自己的讲台和出版物,为不同流派的哲学在竞争、接触和交流过程中互相取长补短,以促进哲学总体水平的提高。〔11〕
有的学者在撰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实践不能没有哲学理性的关照和导向。为使哲学摆脱困境,获得振兴,必须反思现状,重新审定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而哲学真正摆脱困境的方法和途径在于:1.对哲学的特性和功能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和评价。哲学是理论科学而不是具体科学,它的效益不直接体现在物质产品上,而是间接地体现在人才产品上,体现在思维方式和观念变革上。所以,哲学作为元科学,哲学的性质和作用是有特殊性的,因而不能急功近利,强求“吹糠见米”之功效,这是客观评价哲学社会地位的基本前提,也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前提。2.要强化哲学的功能意识,排除市俗观念对理性的敌意,为哲学现代化、现实化、生活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哲学的功能意识包括:哲学的认知意识、哲学的文化意识、哲学的先导意识、哲学的生活意识、哲学的创造意识。3.要重视哲学自身的建设,使哲学真正成为实践的哲学。哲学的自身建设包括哲学研究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视角变换、哲学研究课题的更新,哲学研究方法的转变和哲学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互补等方面。4.要进一步淡化哲学的政治色彩,使哲学可能摆脱政治的过多干预而独立发展成为真正的科学。政治对哲学的过多干预,其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因此,淡化哲学的政治色彩,赋予哲学应有的理性品格和独立发展的权利,是哲学走出困境与低谷,获得现实生活的热烈拥抱的又一重要条件。5.要正确处理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在突出哲学的实际应用的前提下,应特别重视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防止哲学研究的片面性。〔12〕
还有的学者认为,哲学要走向新生,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努力。但从哲学工作者自身来看,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第一,哲学工作者要深入思考时代提出的课题,并熟悉和钻研以往的哲学史,把握时代的主旋律,从中提炼出最本质和最精致的东西来。第二,哲学研究要变那种琐碎无聊的学究式的考证、比较为大胆的创造。不要满足于已有的东西,不要把自己淹没在浩繁的文献史料中,应始终保持一种怀疑批判的眼光,既能走进去,又能跃出来。或者沿着别人开创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或者另辟蹊径。〔13〕
也有的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为使哲学走出困境,维护其自身的生存权,首先,要消除人们对哲学的“情感误区”,还哲学以本来面目,调整人们对哲学的期望值,从而使人以平静的心境对待哲学。其次,哲学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真正进入大众的心灵。只有这样,哲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成为活生生的常青树。〔14〕
3 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的基本走向
伴随20世纪帷幕的徐徐落下,我们将走向新的世纪。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哲学将如何定位,走向繁荣,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关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问题,研究者们发表了如下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思考当代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既要有包容人类哲学思维发展总态势的大视野,又要立足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现状和当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以便使中国哲学的发展既能顺利实现与世界哲学发展的接轨,同时又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体来说,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走向问题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一是哲学精神的走向。二是哲学价值目标的走向。三是哲学问题的走向。四是哲学功能的走向。〔15〕
有的学者认为,加强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则是目前中国哲学的基本走向。哲学分支学科包括经济哲学,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法哲学;文化哲学;科学哲学;管理哲学;发展哲学。〔16〕
有的学者认为,基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考虑,当代中国哲学研究必将有这样两个走向:一是对意义问题的研究。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将把人的存在及其意义(或价值)的问题当成是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并从哲学的层面上对它作出回答,为人类提供某种“终极关怀”。二是加强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些具体问题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又似乎不是各门具体的科学直接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概括,实际上是哲学对意义问题研究的一种具体化。〔17〕
还有的学者认为,当前中国哲学未来发展走向可以从三方面展开,1.把握中国的和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即运用“趋势外推”法。正是历史的轨迹往往会以变形的方式延伸到未来。然而未来包含着历史却不全是它的简单延伸和直接继续,因此,要有强烈的历史感又不能囿于历史。2.把握现实中的矛盾,即以哲学理论与哲学现实的矛盾和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作为发展的突破口。3.发现未来的萌芽。这种萌芽既有存在于现实的哲学研究中,也可以从世界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求借鉴。因此,如果从哲学的研究方式上看,主要有这样两个走向:一是世界化;二是个性化。真正的哲学是世界化的哲学,只有世界化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当代中国哲学的对象域和使命域都要走向世界,达到世界化的途径就是个性化。个性化的水平越高,对世界的影响力越大。〔18〕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发展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走向。所谓社会哲学,即是关于社会的哲学解释和概括。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社会转型期”,已经并必将产生大量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和社会问题。对它们产生的成因、特征、后果及其解决对策进行深层次的哲学分析,既是广大哲学工作者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哲学贴近生活,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9〕
关于哲学的走向问题,还有学者在撰文中认为,我们应该把哲学精神的回归,作为中国哲学走向21世纪的生长点。首先,我们应该淡化哲学的知识意识,强化哲学的文化意识,其次,我们应该淡化抽象的本体论意识,强化哲学的生活意识。再次,我们应该淡化理论论证实际的后滞意识,强化哲学的前导意识。社会需要哲学,哲学需要改造。转变课题,走出误区,哲学自会天高地阔。从容面对时代的挑战。〔20〕
4 哲学研究的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
有的学者认为,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个根本性的变革。它给哲学工作带来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当今哲学思维的头等时代课题,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开创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局面,创造马克思主义现代理论形态,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精神奠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精神脊柱。
持此种意见的同志还认为,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强调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创造新时代,新体制下的新哲学,新人学。30—50年代苏联创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当代还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在新形势下必须有较大革新,在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第二次革命,对30—50年代苏联创立的僵化模式进行革新。〔21〕
有的学者则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哲学提出了一些需要回答的新问题。比如:哲学、哲学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使哲学能够生存并繁荣起来。这涉及科研机构的改革和研究方式的改变等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哲学问题;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体系、理论观点等方面应作些什么改革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全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是全部科学,文明的概括和总结,绝非仅仅建立在经济体制之上。现代自然科学要比市场经济体制对哲学的影响更大。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和体系,并不需要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全部改变。苏联创立的哲学体系不是完全合理的,需要对它作出改革。但这些改革也并不仅仅是因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所以,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第二次革命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22〕
还有的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时代课题,最主要、最迫切的有:探讨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探讨和确立体制改革的哲学基础;探讨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哲学基础;探讨和研究近代社会、现代文明发展的哲学基础;探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思想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并从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等等。
关于当代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最主要、最迫切的是:用哲学的方式去解释和发展人的生产力,去解放和发展人的创造力,去解放和发展我们社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哲学没有同自己时代主旋律相吻合的使命和使命感,就不会有足以摇撼人们理性和灵魂的力量。〔23〕
注释:
〔1〕吴晓明:《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1期。
〔2〕〔3〕〔11〕胡敏、李萍:《新时期我国哲学的困境与出路》,《求索》1993年第6期。
〔4〕〔12〕李海荣:《理性世界的困顿与氤氲》, 《桂海论丛》1995年第3期。
〔5〕孟宪忠:《在社会、文化、人领域定位》, 《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2期。
〔6〕〔9〕〔10〕〔15〕〔17〕〔18〕薜波、赵凯荣:《市场经济与我国哲学发展走向讨论撷要》,《武汉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7〕〔14〕谢传仓:《市场经济条件下哲学的生存权》, 《现代哲学》1995年第1期。
〔8〕杜焕强:《研究现实的问题是摆脱当今哲学困境的出路》, 《岭南学刊》1995年第1期。
〔13〕郭国勋、马寅卯:1995年1月19日《光明日报》, 《哲学的现状与哲学的使命》。
〔16〕董德福、史云波:《应加强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市场信息》1994年第11期。
〔19〕涂可国:《发展社会哲学是当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方向》,《东岳论丛》1995年第3期。
〔20〕邴正:《时代的挑战和哲学精神的回归》, 《哲学动态》1995年第8期。
〔21〕〔22〕黎声:《开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局面研讨会侧记》,《哲学动态》1993年第7期。
〔23〕王永昌:1993年3月8日《光明日报》,《哲学在当代有哪些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