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与信息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学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对当代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的全面了解已经不止一个十年了。然而,人们对它的兴趣 和科学态度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经历了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之后,最近它又重新受到关注 。其中,有两个主题最为瞩目:生态学与信息革命。虽然,初看这两个主题之间没有直接关 系;但是,它们却经常出现在同一语境中,最常见于人类的发展前景问题和由全球性导致的 人 类生存危机问题。本文试图说明,在研究“社会—自然”系统时,紧密联系科技进步和最新 信息革命的方法不仅是正当的,而且是合理的。本文的结论是:在21世纪,人类的这两个实 践领域相辅相成,它们不仅决定个别民族、而且决定世界统一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因而,在 揭示自然奥秘、研究极大破坏全球生态平衡并引发“信息爆炸”的技术文明的本质时,还要 重点研究人类在这两个领域内的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有目的地发展这两种基本上是自发形成 的形势的能力。
全球范围内人与生态过程的冲突凸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较人同信息过程的冲突 要早。生态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全球性问题首次向人们昭示了它对人类以及地球上所有生物 的威胁。这一问题迅速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在其后三十多年中从未有过间断。随着世界经 济全球化负面效应的增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关注这种新的形势并致 力于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无论是全球性问题,还是由它引发的全球化进程,对其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行的。于 是,国际社会又重新关注了全球性问题。究其原因,从一方面讲,过去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 国家,其局势已经相对稳定,仅仅由于社会政治选题而出现了一些停滞;从另一方面讲,近 十年来全球性问题更加显著并且不断恶化,最为突出的是同生态学密切相关的人口问题。根 据人口学的统计,从1960年到1999年秋,世界人口翻了一番(从30亿增长到60亿),其中,最 后10亿人口的增长周期之短是史无前例的,仅用了13年。新增人口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国家, 很多人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同环境保持必要的平衡。而且 ,在生存条件不能同步增长的条件下,迅速增长的人口只能引起环境的退化,并逐渐失去 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此,我们有必要提到1992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这次大会之所以 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被广为传播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今天看 来,这个观点只能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事实上,)它在主要发达国家都不曾得到彻底支持— —发达国家不仅自身没有把它贯彻实行,而且也不曾在世界范围内加以推广。这种观点在欠 发达国家也是曲高和寡,因为欠发达国家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还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贫 困国家和社会经济落后国家的发展要更为惨淡,那里的生态危机不仅不会减弱,还会进一步 加深,因为相对于生物界来说,作为主体的人类是唯一的,民族的生存欲望是强烈的。
换一个角度讲,科技革命在现阶段已经发展为信息革命。它一方面促进人类的统一,一方 面又导致人类的分化;另一方面缓和生态紧张的局面,一方面又使这一问题更加尖锐。要彻 底揭示这种奇异现象,就必须简要回顾一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尤其是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 关系中的作用。在此,我们将从一般意义上理解生态问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词源学和现 代 生态学上讲,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决于生命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生命组织超量作用于环境就会 使环境失去自动修复的能力,最终导致生态的恶化。
回顾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在新石器时代之前,人类还不曾有目的地作用于自然界,人与其 它生物还没有本质的差别。直到新石器时代之后才有了农业、畜牧业,出现了城市化。生产 活动既增强了人类作用于自然的能力,也导致了人们在局部范围内的过度开发,使社会生态 越趋封闭,最终把其它生命组织的生态也纳入到社会生态的轨道。从根本上讲,只有人类才 具有这种通过生命活动控制一切的能力。对于此问题已经有大量的专业文献做了细致的阐述 ,本文将不再赘述;但是,要更好地了解现代生态问题同信息化的关系,就要分析科技进步 的几个主要阶段,这些阶段体现了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
技术进步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初阶段。首先是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发明了 大量的劳动工具,先是木质和石质的,然后有了金属的,人们大量地使用轮、弓、箭、农具 等生产工具。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改变,人类加强了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科 学原理为基础的科学进步同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罗马哲学密切相关。但当时的“智力革命” 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智力革命”都带有随机性, 还没有成为有目的的改造活动。
在以后的几百年中,技术与科学处于彼此独立发展的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主要依靠技 术上的成就,但技术所给予人的力量还微乎其微。这种状况在17-18世纪有了改变,科学和 技术出现了互动,于是有了“科技进步”的提法。不仅科学的发展直接依赖于技术,并且技 术的进步也紧密联系于科学取得的成就。这种关系首先表现在社会生产中,也就是科学和技 术互动发展造就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作用于自然的能力,人类的活动有 了特定的目的和对象,具有了开发和征服的特征。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被看作是地 球上最强大的改造因素,人类所实施的变革也开始出现在人类的活动中。
以上是科技进步的第一阶段,它一经产生就进入了自组织的过程。人们对它的影响仅限于 修订它的发展方向,而无法阻止它的进程。虽然技术悲观主义在近来迅速发展,但乐观主义 者仍然认为,至今还没有任何理由能够阻止科技的进步——更何况,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复 杂和完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科技进步的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般认为,科技进步的第二阶 段 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特征是科学成为了直接生产力,并且成为科技革命的开端。在生命 科学和技术中(主要体现在人的寿命上)这个特征最为明显。对此,只要回想一下放射性的发 现以 及与之相关的放射性污染,农业化学化,日用化学的发展以及由它引发的严重的生态后果就 足够了。可以说,科技进步的第二阶段已经显示了全球性问题的雏形。
1981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它的出现拉开了第三次科技进步(当代科技进步) 的帷幕,它使科技革命具有了一种全新的面貌——信息革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并迅速推 广的因特网,现在已经随处可见,它使信息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传统资源中独立出来、 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今天,如果没有信息资源,不仅国家和社会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就连个人也将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之外。信息传播方式的迅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之间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的交往更为高效和开放;它也建立了遥远国度之间的联 系——实际上,遥远国度的交流已经与距离无关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社会正在加速形成。 但是,信息革命在带来正面变革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例如,在新的条件下,政 治在很大程度上以特有的信息量为基础,由此提高了操纵社会意识的可能性。各种政治力量 或经济竞争者之间的对抗经常引发“信息战”。信息对个人生活的介入也越发的巧妙和普遍 ,信息的直接冲击给人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出现了“信息污染”、“社会的生态信息”等问 题。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信息的内容和导向可能受到操纵和被极大歪曲,问题是信息已 经成为一种权力和现实的力量,流行的说法是——“谁拥有信息,谁就拥有权力”。
在此还应注意到,信息革命在推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提高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 由于信息化首先在发达国家获胜,它们就能积极地开发新技术、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这一点 在生态领域尤为明显。在全球生态普遍恶化的情况下,发达国家的状况要相对稳定得多。这 不是偶然的,而是信息革命的巨大作用。信息革命还将造成贫困国家和富裕国家的巨大分化 ,因为只有在其它社会领域(政治、社会、经济)达到足够发达之后信息才能成为人类的不可 或缺的部分。
幸好,在现存的科技成果世界中还存在着乐观的看法,乐观主义者期待着某些具体的成就 能在短时期内解决实际问题,如借助信息学、微电子技术和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生态问题。 从 某种意义上讲,这些期待是有根据的;但还不是全部。尽管在今天,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还有 着正面的发展,可以采用生态上的全新技术,借助电子学、远距离遥控、航天器等设备实现 可持续的和严格的生态监控;但是,这种方法所提出的资金和技术要求却不是每一个社会都 能满足的。无疑,在工业发达国家,生态学对高科技的采用程度能不断提高,从而减轻人对 自然的压力。但这种成果必须依赖高成本的封闭生产系统,对自然界的最低排放率,生态教 育的高投入,资源和能量的积蓄,产品的高产量和工业生产的高速度。而这些过程的基础又 是经济利益和人的需要,只有它们才能促进技术创新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设备的更新。
当然,物质的复杂序列和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的整体发展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微电子技术 和与之相关的信息革命首先涵盖的是发达国家,直接受其影响的仅是10亿左右被称为“金领 ”的阶层。对于其他50亿人来说,生态状况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还在不断恶化。这很容 易理解,在新的条件下,全球化来势迅猛,它首先促进了世界交流和贸易的一体化,促进了 个别国家、以至整个世界劳工领域的专门化。从相对数量上讲,在高度发达国家,集中在科 学、教育、艺术、轻工业、制造业和电子工业(即在生态中属于洁净生产的行业)等服务行业 中的居民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后进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
在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法的制约下,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倾向于把有害生产(如化学、冶金
、采掘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这些生产部门一方面迅速破坏其所在国家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宗法制度,一方面又造成其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失调。信息革命在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资本 的流向,却未能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如果说在工业革命期间,发达国家为寻求廉价劳 动力而把资本投向落后国家,在那里发展了采掘业和制造业,为落后国家缺乏专业技能和文 化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那么现在的情况正相反,资本开始流向发达国家——因为高技术要 求教育程度高、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高级的企业文化和发达的基础设施。广大的欠发达 国家则反过来成为高技术产品的主要需求者,它们的生活只能更加贫困、缺乏购买力。信息 革命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和人才(主要是 青年)流向发达国家,以争取更加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人才外流”也成为信息革命的 显著特征。
许多研究者仍然寄希望于通过信息革命解决生态问题。诚然,信息革命确实提供了部分秩 序的正面效用——但是它只是对部分国家、甚至仅是对部分地区才起作用,要依靠科技革命 改善世界范围内的生态状况是不可能的。因为,信息同材料和原料一样,也是中性的,它的 性质取决于应用的环境和目的。信息及其相关技术既能给人类带来福祉,也能招来厄运。正 如上面所说,这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因此,企图借助高技术解决生态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
王彦君(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生)译
李尚德校
邮政编码: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