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探讨论文_姚红梅

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探讨论文_姚红梅

姚红梅(枝江市安福寺镇中心卫生院 湖北 宜昌 443211)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469-01【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职业暴露的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减少或避免职业暴露危害因素的发生。方法建立健全保护措施及规章制度,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预防针刺伤。结果强化护理职业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所致的职业伤害。结论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科学的防护对策,才能更好的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

【关键词】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职业暴露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或受生物、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使暴露在危险因素中的部位可能损害医护人员健康或危及生命,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其危害并掌握职业防护措施,对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1.危害因素1.1血源性传染病因在医疗活动过程中护士(注射室、换药室、手术室)会接触多种污染源如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器官等,还有易被污染的缝针,注射器、刀片、剪刀等,目前已知通过患者体液、血液传播的病原体有20多种其中危害最大的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主要经破损的皮肤,黏膜(尤其是针刺伤8%)及皮肤接触,黏膜接触进行传播。1.2物理因素的危害锐器伤,近年来护士由于锐器刺伤引起污染传播疾病的趋势日益加重,职业污染的危险大大增加。辐射伤(摄片、术中造影、透视下穿刺)均会对医护人员的组织细胞造成伤害。1.3化学因素的危害常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如:甲醛、过氧乙酸、臭氧等,对人体的肤、眼睛、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轻者发生接触性皮炎、哮喘、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中毒或致癌。1.4生物因素的危害器械、空气、房间消毒不严密,环境卫生不达标,手部清洁卫生不彻底,医疗废物与污水处理不规范,均可使护理人员暴露部位污染造成伤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5主客观因素的危害护士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针刺危害认识不足,甚至少数人员心存侥幸,认为刺伤后不会被污染,缺乏防范意识[培训不到位,职业防护管理不到位,职业防护制度不健全,防护措施不完善或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职业伤害的发生。2.防范措施2.1做好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理自我防护意识。护士应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掌握职业防护技能(内容包括:职业伤害及其危害、标准预防、手卫生等,医疗废物的分类及处理,锐器的使用及正确安全的处置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不重视、不细心所致的伤害[加强职业防护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职业防护制度,防止职业伤害的发生是减少血源性感染最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操作是防止伤害的基本保证。2.2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锐器伤是护士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妥善处理锐器物品,严格管理损伤性医疗废物。据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刺伤发生率减少50%,可制定一套锐器放置,传递、专用,用后收回的规范程序,操作中针头一定小心不要对着别人和自己,以免刺伤,养成用镊子或持针器放取污染的缝针剪刀、针头的习惯,禁止用手将针帽回套污染的针头,应用工具分解针头和注射器。清洗、整理和消毒小锐利器械时应小心谨慎,使用过的针头或一次性锐器应放入密封的专用回收盒,单独处置。2.3增强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防护意识。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刺激性,易挥发的消毒剂应在密闭箱进行,防止溅溢或外溢,提高防污意识,配置消毒剂时避免直接接触,应戴口罩,手套。避免环氧乙焕残留、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彻底解析后才能使用,甲醛熏蒸的物品,应放置30min后使用,臭氧消毒机消毒室内空气时工作人员应离开现场,停机60min后O3浓度降至正常允许范围,人员方可进入室内。2.4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认真执行7步洗手法,在接触患者和接触污物前后立即要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损伤性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一次性物品、器械用0.2%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高压灭菌,各种锐器浸泡后一次性销毁2.5意外暴露后的处理流程①血液:体液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用流动水合肥皂水冲洗,如被针刺伤,应先脱手套,在自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然后用1%活力碘消毒伤口。②伤后48h报告有关部门并登记,并根据有关规定做好相关的化验检查及疫苗接种。72h内作HIV、HBV等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的血液注射抗乙肝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HIV感染的血液,短时间内口服大剂量的叠氮脱氧核酸(AZT)尽快监测HIV抗体,然后进行周期性复查(如6周、12周、6个月等)。3.讨论护理是接触血液和发生锐器伤的高发科室,目前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艾滋病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因此,重视职业暴露的现状,关注职业暴露的危害如何进行职业防护显得格外重要,应强化医护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职业防护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建立健全各项防护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程,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预防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减少和避免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的发生,保障医护人员身心健康,服务我国卫生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徐超.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J].中国伤残医学,2013,6(4):395.[2]郑彩琴.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及防护措施[J].求医问药,2011,(11):673[3]李艳军胡宁张玉青.手术室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1,(6):2412

论文作者:姚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必读》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18

标签:;  ;  ;  ;  ;  ;  ;  ;  

护理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防范措施探讨论文_姚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