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JIP实验中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浅谈中学JIP实验中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谈谈中学JIP实验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中学论文,JI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5年开始,中学JIP实验已进入第二轮。笔者认为,为取得实验的更佳效果,需要就涉及该实验的指导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的几个问题进一步探讨。

一、中学JIP实验同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在对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素质的要求上,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一个方面在于,市场经济更注重人的主体意识。学校教育应当重视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实现新时期的育人目标。这就是说,在主体教育实验中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同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

要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通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规范来实现。较为集中地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采用较为科学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教学,就是以科研课题和教改实验推进的教育教学。在当前的形势下,就广大学校而言,在进一步完善常规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上,应该大力组织以科研课题和教改实验推进的教育教学,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JIP实验是以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大教学班的弊端的调查与分析作为实验起点的。1991年进行的实验前期调查表明,大教学班的主要弊端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薄弱、机会有限。”鉴于这一分析,实验确定了面向大教学班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实验目标与实验思路。实验目标是,提高每一个学生整体意义上的学习质量。所谓整体意义的学习质量,不是单指学科学习成绩的狭义的学习质量,而是指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与成绩、卫生保健能力与体能、审美情趣与能力、劳动习惯与技能、心理品质与个性发展等方面在内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质量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与能力,具体表现为自强奋斗、自力学习、自立创造、自我修养、自主管理、自觉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实验确定的基本思路与实施管理策略是:构建主体参与型学科课程模式、活动课程模式、环境课程模式,树立校长、教师、家长、教育行政干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体教育思想,形成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合力和环境。

从中学JIP第二轮实验过程来看,已经产生了远比第一轮更好的效果。首先,参加实验的校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广泛而深刻的更新。在实验学校的教学班中,教师积极、主动地设计主体参与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和主体发展型活动课程模式。教师创造性地采用了有利于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系列教学方法,在施教中只是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自主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生动活泼、主动全面发展正在落到实处。其次,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北京地区实验学校的调查与测试表明,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实验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良好评价。

实践表明,中学JIP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学校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实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当然,在开展这项实验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完善实验设计、不断提高实验水平。

二、构建学生主体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过于简单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复杂得多。“主导”属于作用范畴,“主体”属于地位范畴,试图用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论证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并可能在实践中产生误导作用。运用主体教育思想,能够对师生关系作出较为明确的说明。

要想科学、准确地认识与说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需要从广义和狭义两重意义上对教学活动加以分析。广义的教学活动包含着狭义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两个方面,是教和学两方面相互作用、同步推进的完整过程。

狭义的教学活动就是指教师的教的活动。在这里,只有一个主体,就是作为教育行为发出者的教师。教师既然处于主体地位,就自然应当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是教师施教行为的接受者,是客体。在狭义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同学生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践中,狭义的教学活动是一种简单的原始的教学活动。从教育史上看,这种简单的教学活动的最典型模式存在于以“传道授业”为全部使命的中国古代学校中。由于数千年封建文化教育传统的巨大历史惯性,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当一些教育者把狭义的教学活动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在这些教育者的视野中,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授--受过程,于是,教师堂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成了天经地义的教学逻辑。

从广义上看,教学是一个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结构,是一个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同时存在、相互关连、同步推进的联合体。同狭义的教学观不同的是,广义教学观告诉人们,在教师完成其教学诸环节的过程中,需要使每一个学生同时经历包括预习、再现已学知识、感知理解、运用等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全过程。正是在广义教学论这里,“教为主导”的本质才得到更为科学、准确的揭示,即,教师的“主导”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主导”若不明确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就会成为无的放矢。

综上所述,教学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活动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教学活动的基本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环境等中介客体,变革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道德结构、审美结构和生理心理结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习活动是一个特殊的认识--实践活动,活动主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目的是,在教师的主导下,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新知识、新能力和科学的世界观,获得一般发展。在广义的教学系统结构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活动主体同学习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学主体同学习主体相互合作、协调发展,通过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作用,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明确认识与完整表述,是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前提。在中学JIP实验中,由于广大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在教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自觉地学习理论,提出与论证教改方案,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主导作用。

三、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同社会从属意识的关系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教育培养人的主体意识,现代人的发展本身也需要弘扬一种主体精神。于是,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与能力为宗旨的中学JIP实验及其他一系列类似实验应运而生。人的主体意识需要伴之以社会从属意识同时同步加以培养。否则,主体意识有可能失去其本来具有的于社会及个人的积极意义。

有的学者指出,西方世界曾极力推崇主体性,然而,人的主体性的过份张扬带来了文明繁荣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资源枯竭,带来了财富的分配不均及相应产生的心态失衡,这就使得人的主体性的能动发挥反过来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而失落了人的主体。弄得不好,主体性会变成一柄全是刃的剑,让使用它的人满手流血。〔1〕

鉴于这一分析,在中学JIP实验中培养人的主体意识务必同培养人的社会从属意识密切结合起来。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要注意区分主体意识的建设性的一面和破坏性的一面,认真把握主体意识的建设性,坚决抑制其破坏性〔2〕。按照本项实验设计中确定的诸项培养主体意识与能力的原则全方位组织、控制实验过程,就能够产生把握主体意识建设性的积极效果,相反,如果仅仅注意到培养主体意识的一个方面(如自力学习),而忽视其他方面(如自我修养、自主管理),就可能产生放纵主体意识的破坏性的消极后果。第二,要注意将建构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建构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起来。需要明确的是,在中学JIP实验中提出建构的学生主体地位,是同时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的。班集体的整体性主体意识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集体成员个体主体意识的建构,同时,在一个整体主体意识浓厚的小组或班集体中,每一个成员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就有了良好的外界环境的保证。

不可忽视的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必须同学生的社区从属意识和社区责任意识紧密结合起来。社区从属意识,即,公民对居住、生活与工作在其中的地区社会的归属感、义务感及责任感。当公民对所在社区产生了亲切感与认同感,形成了愿意为社区建设尽个人义务与责任的时候,他的社会从属意识就得到了实际体现。一个树立了鲜明的主体意识的学生,应当是主动了解社区历史、现状和未来,热心参加社区活动,愿意为社区建设尽责尽力的学生。同样地,一个充满主体意识的学生集体,也一定能够做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关心社区发展,乐于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在中学JIP实验过程中,许多实验学校向所在社区打开大门,组织学生广泛深入社区开展社会调查,以社区发展的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教育学生,并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形成社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产生了显著效果。

同样重要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必须直接同其作为年轻公民的国家观念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空前盛会一—亚特兰大奥运会又一次向人们昭示,国家观念是超越于一切意识形态之上的普遍价值。对于取得金牌的每位运动员,人们给予他的最高奖赏是,庄严地升起他所代表国家的国旗,奏响国歌。道理是简单的:没有强大的祖国做靠山,任何个体意识与能力的发挥都会受到制约。在中学JIP实验的设计中将“自强奋斗意识与能力”列为主体意识与能力的首位,并将其内涵界定为“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其出发点就是,富强国家与振兴民族是培养公民主体意识与能力的主要动因,培养公民主体意识与能力应当产生促进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效果。总起来看,在主体意识与能力的构成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基础,学生社区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主体参与学习意识的必要发展,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主动、自觉学习与工作则是主体意识和能力的最高境界。在实验中时时注意把握这一点,将会保证实验的正确方向。

注释:

〔1〕〔2〕杨小微;《现代化与主体性》,《教育研究》1996年第7期。

标签:;  ;  

浅谈中学JIP实验中的几个问题_教学过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