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综述_城市规划论文

2005年“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综述_城市规划论文

2005年《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城市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是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黄金年份,在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呈现出踊跃的探索氛围、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一年,是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总结回顾,展望预测,继往开来,各地普遍加大了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研究力度。《城市经济、区域经济》自然成为展示和传播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平台。

我国国民经济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8%以上的快速增长,社会发展更趋和谐。这一年,从城市和区域层面上看,许多地方抓住了国际国内极为有利的机遇,勇敢地接受诸多挑战和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城市经济、区域经济。

这一年,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模式、新的体制框架、新的发展政策、新的管理方式,为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认识上的拓展和支持。

这一年,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研究的特色和热点领域主要在:城市与区域经济理论探讨;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区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城市经营与管理;城市与区域竞争力;城市化与城镇体系;城市与区域创新;区域分工与协作(区域统筹);城乡经济联系与合作;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与住宅经济。

一、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有了新进展

——对区域差异理论的深化。J.G.威廉姆逊关于区域经济差距走势的倒U型理论在解释区域经济发展与差距等方面的贡献虽已被人们广为接受,但是从理论到方法上的混沌状态依然没有彻底廓清,这自然需要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一些学者(饶会林、陈福军、董藩:《双S曲线模型:对倒U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2005/10)对倒U字型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引入双S曲线模型,能清晰地全面地反映和回答两区域差距形成的主要原因、机制和变化趋势,准确指导区域间协调发展。

——有的学者在简要评述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理论在近年的新发展,诸如地区差异的构成与分解;现代企业区位选择论;趋于收敛和发放理论等;最后,得出了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启示,这些内容有: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均衡发展是相对的;区域经济差距往往表现为产业结构差距,区域经济失衡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失衡;在新形势下作为发展中大国,我们应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西部地区来说,同样是如此;新增长理论要求重新把握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作用。(何雄浪:《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2005/9)。

——对梯度推移理论的深思。按照梯度推移理论认为,高梯度地区的产业、资本、技术是不断地向低梯度地区转移。但是这种梯度推移现象在我国差异较大的东西部地区表现并不明显,反而出现发达地区对劳动、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极化式积聚,即梯度推移的粘性(魏敏、李国平:《基于区域要素极化式聚集的梯度推移粘性研究》,2005/10)。

二、重点地区研究十分活跃

这些重点地区包括长江三角洲,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西部开发,环渤海经济圈,泛珠江三角洲以及大都市区等。

——长江三角或者更大范围的空间研究拉开序幕。前几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轰轰烈烈,2005年伊始泛长三角的概念与构想呼之欲出。如果把眼光再放远一点,把三个带三点水的特大城市——沪、港、渝连接起来,一个更具魅力的大三角就会展现在面前,这是一个囊括珠江、长江两大流域14个省区加上福建和港澳的大三角,区域人口占全国57%,经济总量占全国70%(李德水:《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关于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学者对长三角区域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探索,有从产业角度切入的(范剑勇:《长三角的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2005/02;刘传江、吕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制造业空间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2005/08; 陆家海等:《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防止重复建设》,2005/04;丁瑶等:《长江上游经济带与长三角经济圈产业承接的联动》,2005/10),有从机制方面论述的(朱家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主要特点和协调机制》,2005/02;宋言奇、马乙玉:《以文化认同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2005/02),有从合作竞争方面展开的(徐康宁等:《长三角城市群:形成、竞争与合作》,2005/08)。也有从发展趋势探讨的(卓勇良:《走向后长三角时代——长三角发展趋势与主要特征分析》,2005/10)。

——中部崛起是2005年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升温,在舆论界在行政管理界同样越来越受到关注。中部崛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个方面和层次上:差距分析与对比研究(王彦武:《中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分析研究》,2005/11;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2005/11);机遇与契机研究(任盛钢、陈晓红:《三个战略层面把握中部崛起的契机》,2005/11);战略研究(刘勇:《中部崛起战略研究》,2005/11;秦尊文:《中部地区的战略定位: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2005/11;周洪宇:《实施中部大三角战略促进中部崛起》2005/11); 协作与动力机制研究(冯之浚:《加强区域经济协作促进中部崛起》,2005/11;夏兴园、胡俊超:《区域经济协调与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05/11;赵保佑:《构建促进中部崛起的动力机制》,2005/11);产业与开发研究(张占仓:《中部崛起的产业走向研究》,2005/11;江世银:《中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2005/11; 李鹏:《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产业集群促进中部崛起》,2005/11);城市群以及网络建设研究(武汉市社科院:《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比较分析》,2005/11; 李本和、赵家俊:《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及其协调机制》,2005/08;刘东勋:《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2005/11);对策与政策研究(任玉岭:《论加速中部崛起的支撑性政策》,2005/11; 路洪卫:《区域共生态:中部六省崛起的突破点》, 2005/11; 江永红:《人力资本:中部崛起的突破口》,2005/06; 朱文渊、周绍森:《中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政策建议》,2005/05)。

——西部大开发依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经过若干年的西部大开发的实践和探索,人们对西部地区的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目前的研究在市场化、工业化、对外开放和长远整体开发方面有了新进展(武康平、郭鸿勋:《以市场化政策体系推进西部开发》,2005/03;江世银:《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2005/03;李慧君:《西部对外开放的三个圈》,2005/03;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西部开发课题组:《未来20年西部开发的构想》,2005/06)。

——环渤海经济圈同样引起学者的关注。在战略层次上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李立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2005/04)。该方面研究主要总结了进入新世纪后取得的成就,挖掘了和思考了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同时探讨了加快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比如:突破行政限制,城市合理分工;京津协同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积极推动产业整合,建成世界制造业基地;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外资。这些对策有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走向新的台阶。

——振兴东北的研究与开发一样如火如荼地展开。一些学者从区域经济开发的角度,探讨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三个省的协作开发领域、开发模式和协调方式。主要开发领域有:交通运输与通信基础设施、自然资源、主要工业基地、新兴工业带、沿边经济开放带等。主要开发模式有: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企业合作;以主导产业为龙头的关联企业合作;以港口城市和边境口岸城市为窗口的对外开放合作;协调区域产业布局。协调方式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规划功能;实现政府职能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隋舵:《论东北老工业基地三省之间的协调发展》,2005/02)。还有学者提出了值得实行的办法,即东北老工业基地不能光靠国家给项目给资金的方式来振兴,中央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应当是补充东北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而不是上项目(孙少岩:《东北振兴中的“项目怪圈”与政府转型》,2005/02)。

——泛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合作趋向深化。一些学者从合作基础与分享利益角度作了阐述(梁桂全、游霭琼:《差异、互补、共赢——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与趋势》,2005/05);这方面一些国外学者也加入其中进行研究,如(香港)莫伟光、(英)杨国勇, 他们发表了论文“香港与珠三角区域经济融合:生产要素市场流动初探” (2005/05)。也有一些学者从机制与策略方面做了探索(毛艳华:《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2005/04;李莉、官伟政:《关于CEPA条件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2005/04)。

——大都市区被提到了经济发展的前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谢守红:《大都市区:中国城市化的新阶段》,2005/0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都市区这种新的城市空间形态。从国际上看,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出现了专门的都市统计区。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大都市区的地位越来越显重要,将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地域空间形式,这种形式会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布局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目前,对大都市地区的研究表现在战略层次和竞争层面上。在战略层次上,围绕着我国三大都市区,学者们从目前各都市区发展不平衡和京津地区落后的现实出发,对京津地区的定位与调整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吸取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有益的经验,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的合作同盟机制,以及需要对大都市区域内行政区划和城市功能定位做出战略性调整(张乃剑:《关于京津大都市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若干问题》,2005/05)。在竞争层面上,有学者对三大都市圈的制度竞争力做了比较研究,认为大都市经济圈不仅仅是物质资源、金融资本、人力资源的集散地,具有资源配置的先天地理、政治、文化优势,而且也是政治资源或体制资源拥有量较大的地方。制度既能为社会带来财富,但也会增加社会发展的成本而带来低效率;并对不同阶段和未来三大都市制度竞争力作了探讨(陶一桃:《三大都市圈的制度竞争力的比较研究》,2005/05)。

——大中华经济圈。中国内地、香港、台湾都是巨大的经济体,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三个经济体长期处于相对独立地运行状态。倘若经济能够深度融合,走向一体化,投资机遇如何?利益回报如何?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问题(莫爱德等:《大中华经济一体化猜想》,2005/03)。

三、重大区域问题探讨走向更深层次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研究不断推向前进。

城市化在我国迅速推进,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不论是在城市核心区还是在边缘区,引发了诸多学者的探讨。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仍然是学者们的研究主题,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即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崛起。农业发展给城市化提供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第三产业发展给城市化以后续动力(陈柳钦:《产业发展:城市化的动力》,2005/10)。此外,在工业化过程中存在地区各个层面上的不平衡,因此,中国必须实行可行的地区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政策来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增长和平衡两大基本目标(金碚:《中国地区间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和可行的战略选择》,2005/03)。

城市郊区化和边缘区城市化受到学者的关注。有学者通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剖析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阐述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特别指出了在中国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制度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刘秉镰、郑立波:《中国城市郊区化的特点及动力机制》,2005/04)。还有学者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边缘聚落的形态类型、一般演进过程和发展趋势,揭示了制度变迁与城市边缘区形态的互动关系,提出了分阶段城市化演进的范型,(刘晖、梁励韵:《珠江三角洲城市边缘聚落的城市化》,2005/09)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影响也是人们探讨的话题。城市化对经济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作用,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却引起了经济社会若干系统的不适应与调整,对能源和交通的压力,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挑战,对金融系统健康发展的挑战,对环境保护的挑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对财政体制的挑战,对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带来的挑战,这些挑战将会加快推动我国社会的变革(王大用:《中国的城市化及带来的挑战》,2005/05)。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也是一个探讨的主要话题。中国特殊的国情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城市化总体上处于滞后状态,但是也存在超前城市化和中空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特征的正确判断,将有利于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科学决策(陈仲常、王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滞后城市化、超前城市化与城市中空化趋势》,2005/08)。也有学者探讨了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形成原因(程俐骢、吴光伟:《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成因分析》,2005/06)。

此外,对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化水平与差异原因、科技问题、贫困问题、协调发展、政府作用与市场功能、城市范式变迁、特定区域( “苏南模式”城市化及其演进)等问题,许多学者也作了相应的研究。

——城市发展战略与城市规划成为发展的龙头而备受重视。

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好的城市,规划能否真正作为龙头实现国民经济计划的理想,是规划师的重要使命。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研究中国的城市建设制度,推动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发展,认识市场经济下的规划实施过程,及其背后的城市建设制度,提高建设美好城市的能力是发展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的根本方向。当今如火如荼而不尽人意的中国城市发展现实给城市规划界提供了不可错失的革新机会,目标既要解决当下的城市问题,又要建设有经济效率、社会公正、以人为本和环境可持续的理想城市。

中国的城市规划大师们经过长期的思考,已经对我国的城市规划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李昕:《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化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关于中国城市规划制度发展史的思考》,2005/07),需要在战略、政策、设计、管理、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化和变革(邹德慈:《走向主动式的城市规划》,2005/05)。在我国城市发展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城市规划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研究,首先,城市规划既要满足城市加速发展的需要,又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其次,城市规划既要认真体现国家的方针政策,又要力求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第三,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第四,城市建设方式要适应社会大转变的要求(陈为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2005/03),比如,探讨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何明俊:《建立在现代产权制度基础之上的城市规划》,2005/09);还有学者对市场失效、市场界限与城市规划调控联系起来研究,反映了实践的需要。

——城市经营与竞争力

城市内涵和城市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城市性格的树立。城市性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特征,它是城市竞争力、魅力的重要方面。城市性格是城市政府定位城市和发展城市特色的切入点,城市性格往往呈现积极和消极两面性,如何合理转化消极的城市性格,打造积极的城市性格,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刘荣增:《城市性格的挖掘与经营》,2005/09)。

城市兼并、城市场的概念会使人们耳目一新。同企业经营一样,城市经营不善也会被兼并。任何城市都有其城市场,城市场力的大小与其城市规模、知名度、经济增长速度是正相关的。城市场力的增强可以通过自主增长和城市兼并两种方式来获取,但城市兼并更便捷、更有效。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不均衡要求必须通过城市兼并大力发展强势品牌化城市,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通过城市兼并培育多个强势品牌化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任寿根:《城市兼并、城市场与城市经济发展》)。

如何经营城市?如何才能尽快地提升城市竞争力是人们极为关注的。许多学者在不同的侧面展开了研究,诸如:城市经营管理模式探析(李秋莲,2005/10);经营城市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杨爱华,2005/04);经营城市的理论与模式选择(李海婴等,2005/04);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哪儿?(李路阳, 20005/01);关于提升我国城市营销水平的思考(梁强、陈芳,2005/10);基于以人为本的城市经营(支军,2005/03)。也有学者对经营城市提出了警示,另眼看“经营城市”(邱珉芾,2005/03)道出了经营城市的异化和误读。

——城市与区域创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衰的课题。

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具有不确定性,难测度性、不易量化等特点,给研究和实践带来了难题。一些学者运用模糊数学构建指标体系和评判方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进行了探索(陈艳等:《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2005/07)。

水资源与经济活动分布密不可分,但是我国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性。有学者认为,作为一个大国,各地区水资源对其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保障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从长远发展看,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区域发展的水资源保证程度,尤其缓解北方和沿海地区的水紧缺状况,需要加强研究,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政策措施,而不能单纯依靠跨流域调水(魏后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资源保障能力研究》,2005/07)。

制度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能沿袭传统的制度机制和管理方式,必须建立完整的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模式,构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框架(冯年华、王飞:《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2005/03;邓宇鹏:《论区域制度创新》,2005/07)。诸如:基于产业群的区域创新网络构建(曹群,2005/07),创新扩散、创新群集机理分析及应用(赵峰、魏成龙,2005/03)。

——区域统筹、区域分工与协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为了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认识,深刻理解和实践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思想,一些学者做了积极的探索,首先对统筹区域发展的内涵、障碍、思路与对策都在以往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刘健、李国平:《统筹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综述》,2005/ 05)。

一些学者也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和出路指出了方向,东部发展,领跑中国经济,西部大开发,尽快趟出市场化改革新路,振兴东北,关键是再创新,中部崛起,期待政策激励(张可云:《“合纵连横”谋崛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2005/ 05)。

对中国区域差距的宏观背景研究也受到区域经济学者的关注,诸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家统筹协调战略的实施都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魏后凯:《全球化、国家战略与中国地区差距》,2005/ 05)

——城市土地与住宅经济。

目前,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形势有着若干不同的观点,一些学者在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业现状后,得出了房地产总体发展健康局部过热的结论,对房地产过热、出现泡沫及其危害要有深刻的认识,相应提出了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产业升级、规范土地市场和健全金融体制的政策建议(欧阳强、李祝平:《我国房地产业现状与产业升级问题研究》,2005/05)。一些权威机构如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也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作出了分析和判断(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对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状况及发展前景的判断》,2005/08)。

对于土地的供应与经营是支持城市建设和房地产重要一环。这方面研究有: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与土地经营机制研究;土地新政推动楼市多重变局;宏观经济与房地产市场;控制和消除房地产泡沫的研究(易宪容:《中国房地产市场过热与风险预警》,2005/09;邱强:《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实证分析》,2005/06;倪居华:《预防我国房地产泡沫的若干思考》,2005/06;任纪军:《城市型房地产泡沫的治理》,2005/06;李翔:《地产泡沫:市场失灵与政策干预》,2005/10;肇越:《房地产泡沫、内在价值和收入约束价格》,2005/10)。

2005年确实是一个区域经济研究成果硕果累累的一年,上述方面只是区域经济研究大海之中的一粟。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让我们预祝区域经济研究再上一个新台阶,再创出新的辉煌。

标签:;  ;  ;  ;  ;  ;  ;  ;  ;  ;  

2005年“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综述_城市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