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思想之比较

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思想之比较

李刚[1]2002年在《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思想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格罗皮乌斯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建筑大师之一,是现代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是建筑工业化思想的最早提出者。赖特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是世界建筑史上有机建筑论的创立者。本文通过全面地比较格氏与赖特建筑思想之差异及其原因,最终期望从两大师的建筑思想灵魂中吸取一些对当代建筑创作有益的精髓。 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由典型作品入手来剖析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创作特点与差异;第叁章是本文的重心部分,通过在建筑创作的基本思想、空间观、建筑美学观、创作方法论等几个方面,对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观作较系统的比较;第四章是两建筑大师建筑观形成的原因之比较;第五章是本文的结束语,主要阐述两大师各自给我们的不同的思想启示。

高峰[2]2004年在《功能主义建筑:美国—德国—美国》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回顾了西方功能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根据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不同的环境、历史时期、创作原则和实践成果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 18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功能主义建筑在美国的实践;1917 年以前的德国功能主义建筑;1917 年以后的德国功能主义建筑的成熟;二战后功能主义建筑重返美国及其国际化走向。其中重点选取了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功能主义建筑走向成熟、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批判及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结合典型个体、实例分析,总结归纳了功能主义建筑近百年来的创作理念和具体手法的变化。最后,结合贯穿功能主义思想的两个基本问题——坚持理性主义方向、调节建筑个性与共性——对我国建筑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剖。这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发展道路上所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对丰富中国建筑师的创作手法提供有益的启示。

刘姝含[3]2018年在《保罗·鲁道夫的城市建筑思想》文中认为本文是对美国建筑师保罗·鲁道夫(Paul Rudolph,1918-1997)的城市建筑思想的研究。鲁道夫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学生和追随者,也是美国战后建筑的重要倡导者。随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人口爆炸式增长,高速城市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以及战后大众需求和流行文化的变化,鲁道夫没有将自己束缚在现代主义的教条中。他立足于美国战后时代的需求和变化,对现代主义进行思考与发展,完善现代主义在城市与建筑的关系、外部空间设计等方面的不足,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的建筑道路。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在建筑史有着重要地位,他们的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学习,而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探索与功绩却常常被人们忽略。以鲁道夫、贝聿铭等为代表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基本都处于战后时代,纯粹的功能主义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因此,处于社会与思想大变革时期的第二代建筑师们的探索道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是组成建筑遗产的主要部分,研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传承也有利于我们思考面对现代主义伟大遗产我们该何去何从。另一方面,战后的美国正处于各种文化与思想交织的消费时代社会,高速城市化给城市和乡村都带来大量问题,我国现在也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消费时代的到来滋生出各式各样的建筑,研究鲁道夫的建筑探索道路对思考我国当下城市及建筑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通过对资料的收集、翻译、归纳总结等方法总结提炼鲁道夫重要的建筑思想——城市建筑思想。回溯了鲁道夫的职业生涯,探索其城市建筑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过程,然后将其城市建筑思想进行归纳总结,加以案例来充分阐述其思想内容。此外,将鲁道夫与第一代建筑大师的设计思想及作品进行对比,深入理解鲁道夫对现代主义的传承与发展。

许建春, 葛轩[4]1993年在《室内设计史(四)》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四位建筑设计大师——美国的赖特和欧洲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得罗以及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的主要开拓者。其他的建筑师对此也作过辉煌的贡献,但是他们四位领路人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单独的导向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在他们发展新颖风格的同时,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设计仍沿袭着传统的历史风格。折衷派二十世纪早期,沙利文和赖特的建筑思想在美国并未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1893年芝加哥商会上,人们对沙利文设计的交通大楼的评价与其说是漂亮不如说是怪异。而其他的仿冒古罗马古典风格设计的建筑都得到了人们的称许。美国的建筑师们常去法国的厄可勒艺术学院去研究深造,他们学成回国后设计建造了许多建筑,其风格被公认为法国的“艺术风格”(Beaux Arts)。建于1861—1875年由查尔斯·加尼尔

战风云[5]2013年在《现代主义建筑中东方文化的渗透》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上世纪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于欧洲,进而通过战后的美国影响到全世界。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科布西耶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他们的建筑以新材料、新形式,追求功能至上的现代感影响了整个世界。其中,赖特的流水别墅是最早将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当中,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的关系,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他的这种思想,后来影响了一系列大师,其中有贝聿铭、安藤忠雄、黑川纪章和伊东丰雄等。现代主义由开始的功能至上、追求单纯的形式感而演变为一种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新时代建筑。例如,在2012年获得了普里兹克建筑学奖的中国当今建筑学科的带头人王澍先生。他所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既现代又传统,既有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简约大气,又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他的作品将现代与传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现代而又富含东方传统神秘的新时代建筑韵味。当然,当今做到这一点的建筑大师还有很多,如吴良镛、戴念慈、何镜堂、刘家琨和登琨艳等,他们为中国本土文化的现代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通过这些大师的建筑设计作品,我们依稀地看到,东方文化的审美传统与西方理性的现代精神加入设计师的创造汇聚成一种新的建筑艺术思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本文对上述所说的东方文化在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渗透展开分析,通过对世界着名的建筑大师及其作品的进行剖析,寻求东方文化与现代主义建筑之间的契合点,并对未来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李哲[6]2014年在《格罗皮乌斯、密斯和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这两位现代建筑史上最为重要的大师,通过他们毕生的努力,实现了现代设计、现代建筑、以及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发展和成熟。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格罗皮乌斯与密斯建筑作品之异同,从而挖掘出产生异同的深层原因,并由此引发出战争对两人建筑理论的影响、性格对建筑理论的影响以及政治立场对建筑理论的影响等这些建筑理论中的影响因素的探讨,借此来指导建筑实际。文章选取了格罗皮乌斯的法古斯工厂与密斯的巴塞罗那德国馆进行比较,来展现两人设计理论的异同:相同的是两人的建筑在建造技术、建筑空间、艺术美学和设计功能这几方面都具备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典型特征,具体体现在:都创新的使用了钢和玻璃,空间应用上都偏爱流通空间,并且都将建筑、雕刻(塑)、绘画融为一体,通过建筑去表达“时代精神”与“民众精神”。但在功能与形式的侧重、材料的选择、构图手法、设计市场以及两人对待设计的矛盾与坚持的情结等方面却存在着某些差异,最终表现为格罗皮乌斯全面建筑观与密斯“少就是多”建筑理论的不同;格罗皮乌斯理想主义教育思想与密斯现实主义教育思想的不同。接着通过两人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性格特点、政治立场、军旅生涯对他们建筑理论的影响等几方面来解释两人差异性产生原因,并把两人的建筑理论放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下探究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文脉继承关系。最后讨论他们的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众所周知,建筑理论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性,影响建筑创作的方向,本论文试想通过格罗皮乌斯与密斯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比较研究,进一步唤起人们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论中实在的真谛的重视,而不是盲目的模仿现代主义建筑表面的样式和外形,从而忽视了现代主义建筑真正的时代精神。希望我们在今后建筑设计史论的学习中思路更加明确、合理。同时通过这篇文章让新时代的建筑设计师们能够更加重视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高博, 赵玺, 吕渊芬[7]2017年在《包豪斯盒子——解读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施蒂希韦住宅》文中指出作为现代建筑史中体现功能理性的经典之作,施蒂希韦住宅完美地实现了建筑设计与工艺设计的统一。通过对这一住宅深入、全面的剖析,以及与其他叁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经典住宅作品的比较,突显其居住空间的特质,再现其对现代主义发展之路的重要意义,以利于更好地领悟格罗皮乌斯建筑之魅力并对当今中国建筑研究和设计有所启迪。

杨慧丹[8]2012年在《设计迷途》文中研究指明设计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充斥了人类的生活,毫不夸张地说设计完全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设计最疯狂的时代,不止是一件小小的产品,甚至是建筑这样的庞然大物。新建筑正在不断挑战我们的感官极限,它或许正在创造一段新的历史和文化,但是这个创造是建立在对传统对文脉和环境的破坏上面。超高层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兴建是否会像圣经中营造巴别塔那样使人类陷入混乱?论文首先讨论超高层建筑与城市,从日常所见的建筑现象和建筑符号入手,分析中国当代城市建设与超高层建筑的现状。其次,对古代城市与建筑营建的分析或许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今天的城市现状。如果仅仅就建筑分析建筑,势必会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因此,在分析上注重设计发展的逻辑性与历史必然性,以历史、政治与经济为背景,将建筑与产品,设计与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其他文化门类横向联系起来,通过层层抽丝剥茧,逐渐发现今天冗杂繁乱的设计现象背后真正的推动力——发源于美国的消费文化。那么我们的设计是否会继续沿着这个逻辑走下去?为了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回溯到人类起源的那一刻,追寻人类发展的足迹,通过对设计行为动机的研究,以及设计对人类历史进程造成的影响,去发现设计真正的源动力,从而探寻设计的真意——为生存而设计。由此我们可以更理性的对今天的设计行为做出判断,重新定义设计对人类与文化所应负起的责任,因此这个分析过程实际上是对设计伦理的一个重新诠释。

国静[9]2005年在《现代建筑大师住宅设计思想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住宅建筑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的比较,剖析了现代建筑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以祈能对我国建筑设计师有所启迪。

塔拉[10]2018年在《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该文作者以现代主义设计为研究对象,分析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背景及其先驱,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主义设计的理论原则,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现代主义设计。

参考文献:

[1]. 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思想之比较[D]. 李刚. 广西大学. 2002

[2]. 功能主义建筑:美国—德国—美国[D]. 高峰. 天津大学. 2004

[3]. 保罗·鲁道夫的城市建筑思想[D]. 刘姝含. 华南理工大学. 2018

[4]. 室内设计史(四)[J]. 许建春, 葛轩. 室内. 1993

[5]. 现代主义建筑中东方文化的渗透[D]. 战风云. 青岛理工大学. 2013

[6]. 格罗皮乌斯、密斯和他们的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研究[D]. 李哲.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7]. 包豪斯盒子——解读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的施蒂希韦住宅[J]. 高博, 赵玺, 吕渊芬. 新建筑. 2017

[8]. 设计迷途[D]. 杨慧丹. 中央美术学院. 2012

[9]. 现代建筑大师住宅设计思想的探讨[J]. 国静. 南方建筑. 2005

[10]. 现代主义设计的形成与发展[J]. 塔拉.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标签:;  ;  ;  ;  ;  ;  ;  ;  ;  

格罗皮乌斯与赖特的建筑思想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