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建筑如何地域性论文_许丹丹

论当代建筑如何地域性论文_许丹丹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它是经济、技术、哲学、艺术等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具体时空性和地域性。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地域性成为影响城市文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斯蒂文霍尔就曾经提出“建筑不像音乐、绘画、雕塑、电影及文学那样,是受地域性制的产物,并总是与某一个地区的经历纠缠在一起的”。文章就如何地域性分析,通过具体建筑实例,研究建筑如何在当代国际化发展迅速的时代下,继承发扬本身具备的地域性特征。

【关键词】地域性;建筑创作;如何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18-0234-02

1.引言

简单的说,建筑的地域性是“突出空间因素的作用,因自然条件所产生的建筑属性”。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快、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及人口流动规模的加大,传统文化所依存的那种较封闭的社会垂础已逐步弱化甚至消失。第三产业的发达必然会带来全球化的流行趋势和生活方式,文化趋同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建筑创作的地域性表现不能只停留在对传统建筑符号的引用层面,而应在深入剖析当今城市文化和生活方式特征的前提下,针对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提出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新的建筑创作原则和手段。能随着时代发展和需求背景的变化真实地反映当时、当地的社会人文状态,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技术创新和新的技术观念进行地域性建筑创作。

2.如何地域性总结分析

2.1 基于当地的人文环境

包括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化,有特色的民族元素与传统空间,这些传统建筑的形式、风格及群体组合方式多处于自然环境优美,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乡土氛围浓厚的地域环境之中,通过再现、夸张、象征、植入、隐喻等手法表达建筑的文化内涵。如果脱离了这些背景因素,建筑就失去了基本的文化价值和存在根墓。

表现地域性更多的是吸取民族元素,对有特色的民族元素进行抽象提取和夸张的表达。例如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主体建筑外形取材于富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铜鼓,寓意广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广西民族博物馆作为一个展示由古至今勤劳勇敢的广西各民族人民创造光辉灿烂文化的场所,建筑设计理念紧紧围绕“民族”这一主题来展开,整个设计运用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符号。展馆入口的广场被命名为“壮锦广场”,入口造型则是一个高32米,直径近50米的巨型玻璃幕墙---“铜鼓”,此外在入口两侧各有一只“铜鼓”,而且整体布局采用的是瑶族妇女头饰造型,也是一个具有地域性设计的建筑。

除此之外,基于当代人文环境方面,一座城市的特殊文化符号也是表现地域性的一种方式,例如提到南宁会联想到绿城,提到北海会联想到珍珠,提到百色会联想到红色革命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城市文化符号为基础,探寻当代历史,发掘一些元素,加以抽象提炼,最终转化为建筑的外观造型,有一定的城市象征意义,例如南宁的国际会展中心,钦州体育中心等等。

2.2 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些地方的气候,地形也能造就地域性,如广西的干栏建筑、骑楼、鼓楼、风雨桥的形式都与自然气候息息相关。

以广西干栏建筑地域性为例:

A、气候: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由于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广西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干湿季分明。4~9月为雨季,总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85%,强降水天气过程较频繁,容易发生洪涝灾害;10~3月是干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5%~30%,炎热干旱。

因此,广西干栏式建筑适应广西气候需求,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干栏式建筑凌空地坪的优点是可以减少地面的处理工作,放火烧荒后就可以建房,而且满足了居宅防潮抗洪的实际需要,也解决了南方气温较高而需降温、通风问题。但由此带来的建筑困难也比一般地面建筑大得多。

B、地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貌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呈盆地状。其特征是(1)盆地大小相杂,(2)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3)丘陵错综,(4)喀斯特广布,当然也有平地。

因此,广西干栏式建筑适应广西地形地貌,建筑形式一般是用竖立的木桩或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底架上有大小梁木承托的悬空的地板,其上用竹木、茅草等建造住房。干栏式建筑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这样的建筑形式就解决了广西山地丘陵型盆地地貌。

建筑形式因地形地貌,自然气候特征而建,自然具备独特的地域性。所以,就如何地域性的思考中,基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必不可少。

2.3 基于当代的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也是体现地域性的要素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域性建筑设计过程中如果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地的传统材料与技术,拒绝吸收外来科技信息,保持固守狭隘的地域性观念也无疑会阻碍地域性建筑的发展。相反,要体现地域性也不代表一味的追求高技术,而忽略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之前提到的地形气候,人文因素,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使建筑建造过程克服地形的约束。创造出与外部环境完全隔离的内部人工环境,其中自然环境特征对建筑制约能力的降低也是建筑地域性特征削弱或消失的首要原因。因此要遵循“即时即地”的原则,当地的地域性建筑才能得到有效的继承与发展。

广西南宁市的国际会展中心,打破狭隘的地域概念,将地域性与高技术巧妙的结合起来。建筑造型是具有地域性标志的一朵绽放的朱槿花,从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出发,考虑了气候、通风、开放型的地域特征,将其12瓣折板型膜结构拱顶由菱形钢桁架支撑,采用双层PTFE薄膜,外层是半透明的隔热板,内层是半透明的吸音膜。正是这钢结构和膜结构巧妙地结合,展现了现代技术的结构美,在追求民族形式之外,也成就了一个具有地域性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文献

[1]邹德侬.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一一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K?弗兰姆普敦著,张钦楠译.20世纪建筑学的演变:一个概要陈述[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许丹丹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知识》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  ;  ;  ;  ;  ;  ;  ;  

论当代建筑如何地域性论文_许丹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