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法教学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语法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学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法教学的目的必须服从语文教学的总目的,即:“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年制订)因此,讨论中学语法教学改革必须把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如果背离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那就同时背离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讨论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出发点是:中学语法教学是一种母语语法教学,中学生在入学以前实际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和各种常规用法,尽管他们还没有掌握汉语语法的理性知识,但已拥有丰富的语感。讨论中学语法教学改革的再一个出发点是:这是中学语法教学,不是大学语法教学,更不是大学中文系语言专业的语法教学。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语法教学各不相同。
因为中学语法教学的教学目的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所以中学的语法课只能是一门实践课,不能是一门知识课,更不能是一门理论课。
因为中学语法教学的对象是本国人,汉语是学生的母语,又因为教学目的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而不是提高对语法的理论认识水平,所以教学内容的重点应该是学生还不熟悉还没有掌握的语法现象和用法,而不应该是对已经掌握的语法现象和用法进行理论分析。
因为这是中学语法教学,又因为这是一门实践课,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深入浅出,精讲多练,而所有的练习、口头作文和书面写作,以及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都应该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考试命题也应该以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为重点。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发展,而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联系,所以适当安排一定的逻辑思维训练是必要的。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要求说得正确,写得正确,也要求说得更好,写得更好,所以语法教学也应该包括一定的修辞内容。
二
现在不妨来看看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看看应该怎样加以改革才符合中学语法教学目的的要求,符合母语语法教学的要求,符合中学语法教学的特点。
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要求中学的语法课是一门实践课,可是现在的中学语法课是一门知识课。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是现在中学语法课的实际目的是传授语法的理论知识。要改革恐怕就要在这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上进行改革。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之间当然有联系,但是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实际能力。掌握了一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不等于同时掌握了这种语言的语法理论知识;反之,掌握了一种语言的语法理论知识也不等于同时掌握了这种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我们说中学生在入学以前实际上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和各种常规用法,这就是说他们还没有掌握全部汉语语法,特别是还没有掌握书面语言的语法和各种非常规用法,因此还需要提高。不过他们需要提高的仍然是实际运用书面语语法和非常规用法的能力,而不是有关的理论知识。
现在把语法课教成了知识课,教成了语法理论课,这样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概念术语和单纯贴标签的现象,完全背离了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教师花了不少精力去教,学生花了不少精力去学,学了无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更由于不少内容还是没有定论的,也不完全符合学生的语感,学起来特别困难,特别枯燥,所以产生厌烦情绪是很自然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感到这样的语法课难教,并且教了没有多大用处,最终就很自然地产生要“淡化”和“取消”语法教学的想法。
这些年来,有的语文教师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改革了语法教学的内容,但是总的说来,走的是一条精简教学内容的路子。假定说,原来教30小时的语法,现在精简到20小时,或者原来从语素教到句群,每一类间的小类分得很细,现在不教语素和句群,只教词、短语和句子,各类间的小类也分得不那么细了。可是不管怎么精简,语法课仍然是一门知识课,仍然不符合中学语法教学的目的要求,所以学生还是有意见,教师还是觉得难教,除非精简到零!精简到零也就是从根本上取消语法教学!
因此,改革中学语法教学首先要纠正这门课的性质,要把知识课改为实践课,把传授理论知识改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但是要这样改就得动大手术,就得改变几十年来语法教学的传统。积重难返,难度很大。过去语法课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传授语法知识,做练习也是为了巩固学过的语法知识。语法课和作文课、口语训练课(如果有这样的课的话)是脱节的。要把知识课改为实践课,就要大幅度削减语法知识的内容,大胆删掉与提高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没有直接联系的内容,适当增加修辞和逻辑思维训练的内容,还必须跟作文和口语训练融于一炉。假定原来作为知识课的语法教学课时为100%,其中传授语法知识的课时为90%,练习用的课时为10%,那么作为实践课的语法教学,传授语法知识的课时不宜超过20%,传授修辞和逻辑思维方面知识的课时不宜超过10%,而70%的课时应该用来结合语言实践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学语法不应该以能死记硬背概念术语和贴标签为目的;学修辞不能以背诵修辞格的名称为目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不能以学习逻辑学的名词术语为目的。学语法是要求说得正确,合乎规范,写得正确,合乎规范;学修辞是要求说得更好,写得更好,要求贴切、得体,而不是要求写出云山雾罩谁也不懂的文章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要和连词、复句和篇章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是要求说话、写文章连贯通顺,推理合乎情理。
从其他国家的母语语法教学来看,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总是第一位的,中学生掌握的母语往往是某种方言的口头语言,跟规范化的民族语言有一定差异,所以语法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推广语言文字的规范,担负起民族语言规范化的重任。这方面有很多问题要解决,决不是没有什么可教的,可是过去的语法教学长期忽略了这方面的内容。
现代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言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根据中国的国情,书面语言语法应该是语法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尽管书面语语法的核心部分是和口语语法基本一致的,但是在书面语中还大量出现跟口语语法不一致的欧化语法和文言语法,而这些正是中学生还没有很好掌握的语法难点,所以需要作为重点来教。
教语法,即使是教实用语法,最必要的概念术语还是不能不教的,但是讲授这些最必要的概念术语是为了分析实际用例时便于称说,不是为了论证这些概念术语,所以没有必要把语法学界的争论带到课堂上去。例如讲解什么是“词”,什么是“短语”,不必详加论证,那样讲解,很有可能越讲越糊涂,不如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就可以了。句子成分分析也一样,要论证每一种句子成分的形式和意义至少目前还很难说得清楚,也可以举典型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回避矛盾,不是科学态度。是的,这样做是在回避矛盾,并且可以说是在有意识地回避矛盾。但是,这样做不是不科学的态度,相反,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汉语语汉还有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不回避就只能武断,而武断决不是科学态度。专家语法是一家之言,可以处处“说一不二”,是否科学尚待论证,尚待实践来检验。教学语法只能教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结论,不能教有争议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任何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普遍准则。因此,回避有争议的内容应该说是一种既慎重而又科学的态度。
语法知识也许只限于最必要的概念术语和一个句法框架就足够了,总体上还是宜精不宜细。在讲解和分析句子和篇章的时候用得着的概念术语要教,用不着的可以不教。可能又有人会说,这完全是实用主义。说得不错,这样做正是实用主义,因为在中学教语法不是为教语法而教语法,教语法完全是为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服务的。在中学教语法不同于在大学语言专业讲授语法学课程,不必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理论性。
当然,如果要这样去改革中学语法教学,究竟应该删掉哪些具体的语法知识,应该保留哪些具体的概念术语,应该增加哪些规范化的教学内容,应该讲授哪些具体的修辞知识,应该怎样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应该怎样跟作文和口语训练相结合,应该安排哪些实践活动,诸如此类都不是很容易解决的,因为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但是我们深信有经验的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有能力在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事实上也是非改革不行,因为如果语法教学还像现在这样的下去,或者修修补补不动大手术,恐怕迟早会有一天被彻底砍掉。
现在社会上语言文字运用的混乱现象早已到了有损国格的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全社会的语言文字水平明显出现了普遍下滑的趋势,广大语文教师对此是十分关心的。我们深信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会关心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关心语法教学的改革。只要大家来关心,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中学语法教学,乃至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一定会逐步改善,为提高中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出贡献,从而为纠正社会上语言文字运用的混乱现象,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文字水平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