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八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贡献论文,社会主义理论论文,科学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在1991年8月20 日与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1〕邓小平同志也正是这样做的,他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以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讲了许多前人没有讲过的话,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八个方面的重大贡献。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大贡献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前人论述较少,论及比较多的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但社会主义的特征不等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内在规律性的东西,是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的特征则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是从不同的理论角度概括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有过经典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一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位,既有理论根据,又具有社会主义实践的针对性,富有新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其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邓小平同志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联系共同富裕的生产目的,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针对我国“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提出来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四人帮”提出的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的观点,搞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为了正本清源,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这就从根本上廓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清醒的认识,搞清楚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统一的。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规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正是针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两极分化而提出的。有人问道,为什么不提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公有制是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末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就成了应有之义。第二,邓小平同志是从我国的现实出发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从当时的国情看,我国不存在实行公有制与否的问题,而主要是公有制程度过高过纯的问题,所以邓小平同志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舍此取彼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实践的需要。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二大贡献
马克思曾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列宁曾提出过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名词,但没有来得及详细论述。后来,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的认识都是不清醒的。赫鲁晓夫曾认为当时的苏联正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中国的大跃进时期也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并认为共产主义已不是遥远的将来了。由于对社会主义阶段认识不清,于是采用不断变更生产关系的办法来发展生产力,搞一大二公纯之又纯的公有制。结果苏联失败了,中国也在五、六十年代遇到了挫折。总结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他说:“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2〕邓小平同志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两大创新:其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不同于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等概念,不是泛指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所必然经历的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其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置于坚实的中国国情的基础之上,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它不仅是我们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而且是我们避免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强大思想武器。
最根本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心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三大贡献
马克思曾讲过,无产阶级在取得统治地位以后,要迅速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也曾在批判考茨基、苏汉诺夫等人的社会主义只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错误观点时谈到,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以后,能够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文化基础。斯大林、毛泽东也是重视发展生产力的,但他们的方法不对头。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发展:
1.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作党的政治路线列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3〕后来又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列入党的基本路线,并且一再叮嘱全党要坚持这一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2.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是非标准。
邓小平同志说,对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有利还是有害,应当成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后来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概括为“三个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姓“资”姓“社”的标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姓“资”姓“社”的要害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发展。
3.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邓小平同志说:“国家这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4〕又说:“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 ”〔5〕人民重实际而不重说教,只有人民生活富裕了, 才好理直气壮地向人民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主要条件。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了,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就会大。经济发展了,实现祖国统一的力量就增强了。反对霸权主义,实现祖国统一,归根结底是要看我们的经济发展如何。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改革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四大贡献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最早始于南斯拉夫,继之,苏东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先后实行了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苏东社会主义改革以失败告终。中国对改革的探索始于1956年。邓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改革始于1975年,那时不叫改革,叫全面整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农村开始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中国的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搞得最成功,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其成功的奥秘就在于邓小平的改革论有重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一般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容易理解,改革是不是解放生产力呢?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6〕讲发展生产力, 言外之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已经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讲解放生产力,就是说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还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甚至是束缚、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把现存的经济体制看成是束缚、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屏障,可见,要用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的那种革命精神来改革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需要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和胆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深层次认识超过了前人。
2.改革是一种革命。
传统观念是把革命当作政治的阶级斗争来理解的,所谓革命就是工人打倒资本家,农民打倒地主,就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是以剧烈的形式出现的根本性变革,而改革就是一种改良,就是敲敲打打的形式上的改变,而不涉及本质方面的革变。邓小平同志把中国的改革当作一场革命,其理由是:阶级斗争不是革命的唯一形式,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更重要的革命。这种革命既不同于“文化大革命”那样的革命,也不同于小打小闹的旧形式的改良主义,而是一场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一系列深刻变化的革命性的变革。从性质上说,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困状态。所以,邓小平从这种意义上讲,把改革称作第二次革命。
3.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改革第一要坚持公有制,第二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两条社会主义原则。离开这两条原则,改革就可能走上邪路。苏联、东欧改革搞私有化,结果是丧失了社会主义,这一点不应该引起中国人民的深省吗?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状态,就必须开放。开放是对所有国家的开放,对各种类型国家的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不变的政策——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开放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五大贡献
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行对外开放,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论述甚少。而邓小平洞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总趋势,纵论对外开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1.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列宁曾提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这一观点在我国一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仍占统治地位。二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时代的主题亦应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邓小平同志认为,尽管现在世界上的问题很多,但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地说就是东西南北问题。邓小平对时代的认识是符合当今世界形势的,是对列宁的时代观的重大发展。
2.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曾提到过这个问题,但论述不多,而且不久列宁去世了。后来斯大林又改变了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这一问题论述最多,也最精彩。他说:“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7〕我们利用外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对社会主义有利。外资所占的份额是有限的,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邓小平一再告诉大家,不要怕资本主义,并将他的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制定为方针和政策加以贯彻落实,其贡献是巨大的。
3.创办社会主义经济特区是一大发明创造。
世界上虽然有自由贸易区之类的特殊地区,但与中国的经济特区是不同的。中国的经济特区,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经济上也不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则,同时又实行比内地更加灵活的政策。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对于推动我国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圳市原是一个无名小镇,今天已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城市,世界瞩目。珠海、厦门、汕头、海南等经济特区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浦东新区后来居上,发展势头喜人。实践证明创办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大杰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六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科学地阐明了文明和文明时代的概念,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文明既推动社会进步又扩大社会对抗的两重性,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文明的统一性,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制定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伟大纲领,从理论上解决了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明观,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教育思想。邓小平同志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要求,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有突破性发展。
1.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8〕实际上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思想建设。
2.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要建设两个文明,即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他指出:“我们现在搞两个文明建设,一是物质文明,一是精神文明”。并进一步指出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走弯路,仅靠物质文明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不可能胜利。
3.指出改革开放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而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小平同志意味深长地指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他要求我们党一定要严惩腐败,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腐败。
4.提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四有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
5.指出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
邓小平同志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成为我党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建设高潮正在兴起。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七大贡献。
马克思当年在预测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时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既然不存在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就更无从谈起。列宁在新经济政策中提到需要商品交换,对后人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重要启迪。斯大林虽明确了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着商品,但生产资料被排除在商品之外。毛泽东比前人有所进步,承认我国商品生产不甚发达,需要有计划地大力发展,还强调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但那时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批自由市场,割资本主义尾巴,连老太太养两只鸡下的蛋也不能拿到市场上去卖,只能用鸡蛋换盐巴进行物物交换。商品生产受到抑制,严重挫伤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策逐步放宽,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措施。但理论界和政治界对市场经济仍然犯忌,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邓小平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
邓小平同志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相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相结合就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9〕邓小平的这些精辟之论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产生了飞跃,它扫清了人们对市场的糊涂认识,冲破了僵化的经济模式,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小平同志一贯认为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工作好坏、判断是非曲直、姓“资”姓“社”的根本标准。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也是如此,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之所以需要计划,因为计划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之所以需要市场,因为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者都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和方法。
3.要正确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经济有它的优点,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市场经济也有它的长处,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计划经济有它的缺点,高度集中,国家对经济活动管不了也管不好;市场经济也有它的短处,容易造成宏观失控,生产无政府状态。社会主义的国家就应该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取其长,弃其短。邓小平同志说:什么时候计划多一点,什么时候市场多一点,可以灵活掌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现和平统一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八大贡献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创造性的构想。这一构想是从台湾问题提出来的。现在的国情是,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已经几十年,至今尚未实现统一,而且愈拖对实现祖国统一不利。问题是总得想个办法实现统一。办法无非有两个,一个是武力解决,一个是和平统一。武力解决,两败俱伤,对台湾人民不利,对大陆人民不利,对中华民族来说也是一场灾难,此肯定不是上策。上策是和平统一。于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大陆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内,执政者允许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这在历史上没有先例,这是邓小平的一大创造。有人说,“一国两制”古已有之,外亦有之,不足为奇,并列举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方与北方实行两种制度,美国南北战争时也是一国两制。这里论者忽略了两点:一是魏晋也好,美国也好,都是政权不统一时的一国两制;二是两种剥削制度的并存。一个统一的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实行私有制和公有制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而且允许非主体制度拥有地方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还可以保留军队,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执政者没有胆略是不可能提出如此方案的。试问美国能允许它的一个州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并拥有本州的军队吗?所以说这是邓小平的一大发明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将彪炳史册!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9页。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2页。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76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0页。
〔6〕《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9页。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8〕《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36页。
〔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67页。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标签:邓小平文选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