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诚演出业焦点探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演出论文,焦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象一:上海舞台演出场次连年超万场,演出增长率已持续七年上升;但是演出剧团自身60%以上经费需自筹,院团长疲于奔钱。
现象二:演出体制转型特点,国家剧团频频调整,撤二建一;社会办团纷纷出世,跨行组建。
现象三:演出业经营人才奇缺,演出精品名牌和演出营销机制,将成为现代剧团演出良性循环的关键。
一、舞台明天还会火爆吗——近期演出市场传来的讯息
面对沪上的演出业,常会有人撰文述说步入低谷的困境,担忧影视娱乐业的无情冲击,但来自于演出市场的统计表明,申城已连续三年演出场次超万场,去年为例,舞台演出已达到11678场,观众人数为670万人次,来自于演出经纪公司的消息说,每年引进的海外艺术团都超过了三十个团次,国内组台来沪演出的节目也不下于20台。
从广告宣传的声势上,有的专场演出广告费决不亚于商界的名牌产品的投放量,美国冰上舞蹈《美女与野兽》和《灰姑娘》、新世纪音乐大师雅尼专场、亚洲恰克与飞鸟音乐会等,仅广告费一项都超过了数百万元,制作成本达数千万元计,越来越多的耗资数百万或上千万元的大型专场演出流行沪上,而舞台戏剧的百万大制作也频频出观,并以此为宣传号召力见诸于报端。如果稍作统计,上海舞台的日趋繁锦活跃,足以显示了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容颜。
在时时引发的演出轰动效应的背后,支撑起这一场场演出的艺术团体,却又呈观出艰难困窘的局面,几乎所有的国家剧院,全年经费的60%以上需要设法自行筹集,每年院团长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即使专营商业演出的经纪公司也常常困于缺乏启动资金,今年的“雅尼”专场演出声势浩大,但余音未散合作者却已诉诸公堂候审。
能不能使演出资金进行良性循环,已成为上海演出业能否持续繁荣的焦点之一,每年的演出经费,都是令“长字辈”疲于奔波的目标。在“钱”成为制约舞台演出的关注点时,不少有识之士又算了一笔帐,每年实际投入到舞台演出的费用逐年都在增大,但为什么得不到大的回报呢,对此,演出界人士提出了不少值得关注的误区:
误区一,演出产品投放缺乏宏观调控,各种庆典式演出和广告性演出过多,既耗费了大量资金,又影响了演出市场的培育完善,那么多雷同的专场演出,常常又以赠券的方式进行,使观众不想也不愿再掏钱买票来观看演出,即使没有任何途径获取赠票的市民也懂得,要买票只需临开场前到门口,即可半价乃至二、三折退到好票。误区二,缺乏艺术产品的市场调研和销售机制,眼下经济界现代企业的老总对产品的开发,无不把市场信息和营销看作生命线,投入精兵强将建立稳固的销售机制。演出业要面对市场已呼喊了多年,然而院团中最薄弱的却是演出营销机构,通常只有二、三人组成,不少还是让下岗的演员转岗承担,剧团的剧目投产也多以院团长压宝式的拍板而成,是成是败上场后再看,整个演出业也常因一两出好戏的轰动而遮掩了许多仅演数场而草草结束的平庸之戏,白白浪费了演出资源。误区三,演出业缺乏演出计划,就沪上各剧团来看,能拿出两个月演出安排并能预售票的单位已属凤毛麟角,而能提前半年乃至一年制定演出日程并预定票务的更是罕有,在现代演出市场上,仅有演出设想计划,而无具体日程并预售票,是难以形成演出业的市场规模效应,每次演出常常临剩一两周时间才匆匆放票板,无奈使观众茫然、剧团仓率,以至出现有的乐团临开场前一天才卖了十数张票的尴尬处境。误区四,求大攀比,演出制作费步步登高。近年来有的院团将创造浩大的制作费作为卖点宣作为重点剧目投入大制作,以产生恢宏大气的舞台情景,是演出业走向辉煌的里程碑,但现在产生的疑惑是,有的创作者以精品等同于大制作,从而不管作品是否成熟与质量高低,用华美的大制作来包装,于是出现了耗费大量钱财而败絮其中的教训,这同经济界追求高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经营方式相背离,而且缺乏严格的审计制度,也使有些大制作在不同人的口中会说出相差数十万的结果,致使社会对此颇有怨言,认为文艺界在糟蹋国家与集体的钱财。误区五,文化投资机制的滞后,使剧团仍以计划经济的模式向政府伸手,行政化的拨款方式使剧团演好戏与经济收入没有直接关系,投资一部戏的成败结果也无甚区别,于是,院团常常忙于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得到政府的拨款,艺术产品的开发与走向演出市场反成了自讨苦吃的傻事,等等。
明天的舞台演出会走向辉煌吗,这将源自于演出业自身的改革,国际化都市的巨大市场并不是人人有份的馅饼,市场的份额必须靠院团的争取来获得,于是,当演出业能走出误区面对市场,以高质量的精品呈现给艺术消费者时,当经营型的院团吸收了现代企业哑铃式模式,强化了艺术新产品的开发与艺术产品的营销,当院团制定完善了中长期演出计划,与演出市场接轨后,当演出业已能成为新兴产业而生机勃勃时,明天的舞台将会给人以惊喜。
当演出业在反思近年的改革机制时,来自于文化主管部门的讯息也预示着新一轮的改革即将付诸实践——
二、文艺体改的新思路
面对创建一流城市文化的目标,来自于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矛盾被概括成五大问题:
院团布局结构不合理,文化投放难以集中有效。
内部管理机制不到位,管理模式陈旧。
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通,难有稳定收入。
经费投入方式不科学,缺乏调控。
责任约束规章不健全,管理疲软。
对此,上海文化主管者对演出体制出台的改革新思路,分为了三大板块:
首先确定文艺院团合理布局方案和评估标准,在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分类管理,从而产生政府重点投入院团,政府部分资助院团、社会办团、民间剧团四个层面,分类定位,撤二建一(如将上海歌剧舞剧院与上海乐团合并重组)。
从实施聘任合同制入手,建立综合配套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合理、量化、激励、保障”为原则的管理规范,成立考核委员会。
建构艺术投资机制,开发造血功能,形成多渠道投入,加大物质保障力度。于是,将成立艺术投资委员会、舞台艺术筹资委员会,开发利用文艺资源。
有趣的是,当主管部门对国家院团大力调整,撤并重组之际,自筹资金、自主经营的民间剧团与社会办团,却纷纷林立于演出业,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沪上社会办团异军突起
如何建立适应市场机制、又能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充满活力的新型文艺体制,是保障文艺事业繁荣并进入良性循环的重要基础。在中央近几年关于文艺工作的文件中,都为怎样完善新型的文艺体制提出了设想:“逐步形成国家保证重点,鼓励社会办团的发展格局。”“基本目标是建立起符合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文艺体制”。
上海目前民间剧团的概念仍然是沿用了建国后的名称,以自愿组成、自筹资金、自负盈亏为条件。文革结束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一大二公的体制观念被突破,1984年,上海文化局开始批准建立民间剧团,到1993年有了较快发展,同年就新建了八家,其中大世界新成立的三家剧团(基尼斯名人团、边玉宽魔技团、黄永生说唱团),实验剧团现代人剧社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到1997年,民间职业剧团有33家(不包括已歇业的剧团),已超过了国有剧团的数量。
从艺术种类看,民间剧团的特点是不受剧种的局限,往往可以演出各个剧种,有的则以特殊的品种见长,如大世界基尼斯名人团以有绝技、绝招的能人表演为主,海洋世界艺术团以海豚、海豹等为主角的表演,腾龙魔技团以魔术城堡为基地演出等等。从民间剧团所属系统看,大多数已不再纳入上海文化局的直属单位,而是由企业或合作集资组建,受各区、县属文化局管辖。在组建方式上,有全职型占编制、支付工资的剧团,也有松散型以戏组班、以戏付酬的剧团。目前民间剧团还仅仅是初级阶段,组团的成员往往以离退休艺术家为主,但94年以来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与开放,以年轻演员为主体的民间剧团越来越多,一批以轻音乐、魔术杂技、歌舞、模特为样式的剧团都显示了活跃的生命力。
演出现状日益频繁,仅96年全年上海的演出场次看,民间剧团的剧目演出达1563场,观众人数48.8万人次,这还不包括大世界的游乐场演出的5680场剧(节)目。
非国有剧团的演出正在逐步扩大影响。从民间剧团的资金、设备、场地来看,是目前存在的一个普遍困难的问题,一般流动资金均在10万元以内,大多不足5万元,每次排演新剧目,都需要自行筹资。但是,国有大型企业办的艺术团已经显示了雄厚的实力,宝钢艺术团等企业剧团在音响设备等硬件上,已不亚于国家剧团。同时,一些具备经营能力或经商项目的民间剧团,也逐渐走出困境,进入资金上的良性循环。
文艺剧团的改革体制,使民间剧团有了成为文艺新体制中重要成员的机遇,但这已不是原有意义上拾遗补缺的工作,而是作为具有活跃市场、富于生命力的新型剧团。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介入,文艺投资机制的形成,基金式拨款方式的完善是建立新型剧团的主要条件。
早在1995年出台的《上海市1995—199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要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在三年内完成转变机制的任务。要优化队伍,增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能力,鼓励走与国有企业合资办团的路子”。
让社会共同扶持、兴办院团,将成为演艺市场新的格局,那么,在文艺体制的机制转轨中,社会办团出现怎样的新趋向?
1、股份制剧团应运而生。剧团由国家统包型改为经营市场化的操作,但作为文艺事业仍然需要政府的扶持,于是由国家、企业、个人共同投资组建的剧团将以股份制的形式出现。
2、企业与剧团合资组建。上海有许多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活跃的国有股份制企业,或银行、集团公司等,都有可能使原先业余艺术团同剧团相结合。这在四十年代就盛行企业的行业剧团。
3、外资剧团的兴办。演出市场管理条例已允许在沪的外资企业组建艺术剧团,这将使外资企业介入到办团的行列中,融合中外演员组成音乐舞蹈团体等。
4、文化产业兴办建立剧团,如演出经纪机构、娱乐活动中心、游乐场申办的适合于自身发展的演出剧团,同时也可为自己的活动中心服务。
5、场团合一,由大剧院来组织下属剧团,即以剧场为主,而不像过去由剧团来管理附属的剧场。
6、以制作实体为主的剧团体制,借鉴欧美剧团的组班方式,设立10多人的全职人员,编导演员实行合同聘任制。
7、同仁剧团的组成,以个人自愿合作,进行艺术实验演出,等等。
从整体看,少数高精尖的国家重点院团与大批社会组建的剧团,形成较稳固的金字塔形艺术体制,并互相流动弥补,是剧团走向民众走向市场,保持活力并减轻负担的合理趋向。
应运而生的社会办团,在十余年的自主经营上也非一帆风顺,而是走着一条充满艰难与困境之路,因为整个演出市场还在逐步完善。依据社会的需求和市场的条件,民间剧团也按照演出市场的规律形成了新的演出经营模式。
1、艺商贸一体化,有的民间剧团在进行演出的同时,为能形成资金上的良性循环和互补,还开发了房地产业务、广告制作业务、商业百货业务等等,力求能给剧团建立造血机制。
2、企业指令性演出。有的企业剧团在进行艺术创作和表演的同时,每年必须完成企业下达的指令性演出计划,如为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单位进行慰问巡演,为企业品牌宣传,为企业对外交流增加文化色彩。
3、以戏组班演出。民间剧团有的采取以核心人员为主,进行创作与策划,有了好的剧本后组织聘用优化组合的明星阵容。每个戏的演出都由不同的演职员参与,甚至全国招聘优秀演职人员。
4、商业娱乐性演出。有的民间剧团依托于游乐场、娱乐中心、商厦、宾馆等商业娱乐场所,成为娱乐项目中的一部分,以保证演出的正常进行和剧团的生存。
5、形成特色性演出。社会办团对剧团的艺术品种及其特色有着更广阔和自由的选择,为能在演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赢得观众的喜爱,有的民间剧团选择了具有独特内容或样式的艺术风格,如有以海豚、海狮动物为表演明星的剧团、有以国家剧团尚没有的门类如爵士乐团、飞车团等,有以魔术城堡为基地进行全景全方位魔术表演的腾龙魔术团等,都通过自身的特色性演出来探索如何适应演出市场的竞争。
6、以制作人为中心的运作方式。演出市场的瞬息万变,促使剧团必须考虑如何用新的演出样式来吸引观众,如何创作出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新产品,尤其当社会资金投入到文艺演出中时,更需要能组织演出适应演出市场的各类文艺节目。于是,出现了以制作人为中心的演出运作模式,并吸取了影视剧组操作中的经验,制作人往往对演出市场有着较明晰的认识,大多毕业于艺术专业,从剧目的选择到演员的聘请,都采取优化组合的方式。作为民间剧团体制的现代人剧社,就是较早完全实行制作人为中心的剧团,他们集中了一批毕业于高等院校的硕士、学士、每次演出都由一至两名制作人全权负责,两年多来组织演出了八台戏,而且全部依靠社会投资,显示了制作人制的广阔前景。
四、演出代理制为何遭本地冷落
为好戏找观众,为观众送好戏,这常常常是剧团和演出经纪机构提出的口号。平时剧团在排演新剧目时,因愁于票务的营销问题而希望有人来托一把,而各演出经纪公司原本就侧重于演出市场的经营,于是取长补短的演出代理制被呼唤登场,去年底的上海音乐舞蹈月上,就尝试让每个剧团的节目由不同的演出公司承担代理,但不料理想中的代理制却强差人意,在实际操作中遭到冷遇。
看着各家演出公司频频引进外省市剧团,积极地为别人开拓在上海的演出市场,而与本地院团却相疏远。细析原由,公司与院团都各有苦衷:剧团希望演出经纪机构最实际的能帮助出票,哪怕销掉半场票务也算得上合作代理了,但结果还是需要剧团前台经理自己奔波处理一场场票务,既然如此,还谈什么代理制,剧团这样抱怨。对演出经纪公司而言,本地剧团的演出剧目出票计划时间短,常常到了火烧眉毛时来请求帮助,而且缺乏市场调研和广告宣传时间,同时要价又高,代销一场需两三万元,相比之下,引进外地剧团时间计划早,剧目已被检验证实受观众欢迎,场次费又低得多,公司有利润可图。这就出现了象芭蕾舞团、交响乐团在外地演出公司操作下频频暴满,而在沪上举步维艰,既使象由演出公司投资并操作的《商鞅》,也显几多尴尬,公司希望每月能演几场连续不断,而剧团如果每月只演五、六场,又要支付演员的上岗工资,场次费,将会越演越赔难以持久。
演出代理制应该是演出市场逐步完善的产物之一,目前艺术院团正由过去的行政管理型转向经营管理型,并着力形成新的遵循文艺发展内在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艺术体制。要使演出代理制运行自如,将需要开拓一些新的思路,如:
剧团的新剧目开发与投产,应有提前半年以上的演出宣传和市场预售预购,更有市场计划性,而不是计划经济模式下实际上的无计划。
演出经纪机构主动为剧团找好戏,积极为剧团策划具有社会效益又有演出市场的项目,利用自身的营销网络扶持剧团。
演出经纪公司完善文化投资与筹资机制,依托剧团的剧目生产基地,做好剧目出口的文化外销项目,变被动接受剧团产品为主动定点加工剧团产品,依据演出市场的需求信息“派单”让剧团创排新剧目。
演出经纪公司可以组建小型的演出制作体,象现代企业的科研实验室,策划出新型新颖的文化产品,而后由剧团承担演出,推向文化市场等等。这样使演出代理制产生实效,推动剧团的创作演出,为剧团确保市场供需,使剧团能更注重于艺术质量的提高。
标签:文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