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行动_大学扩招论文

社会化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行动_大学扩招论文

社会化定位与适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作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路与论文,当代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99年“扩招”政策出台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张,甚至数量成倍增长,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然而,大众化时代的来临,也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最为突出的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毕业生就业问题,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问题:“过度化”的警示与发展困境

无疑,大众化给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动力,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上。

1.“过度化”警示

面对“扩招”所带来的质量滑坡现象、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状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高校“扩招”这条路是否走错了,并对高校“扩招”郑重地发出了“过度化”的警示。(注:李家才.高等教育过度化的根源与警示[J].开放教育研究,2001,(1).)有人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理论误导、大众化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论断。(注:庞守兴.高等教育大众化:一种理论误导[J].高等教育研究,1998,(5).)“过度化”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过热、过快,其主要内涵是指过多的人接受了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超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接受能力以及高等学校的承受能力。“过度化”最明显的负面影响及后果是:(1)高等教育的泡沫化倾向,即高等教育招生数量的迅速扩张和大学规模的急剧膨胀所造成的文凭贬值现象。(2)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学非所用,从而导致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怀疑与否定。

2.“过度化”危险

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度化”警示,决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杞人忧天。1998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为854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9.8%。自1999年“扩招”政策出台开始,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拉开了序幕。经过五年大规模的“扩招”,到2004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达2100多万人,普通高校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并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如此空前规模的“扩招”,使高等学校的教育资源与承受能力、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质量、生源质量与毕业生的就业等问题和矛盾普遍地暴露出来,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扩招”以及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并已成为今日我国无法回避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言都是危险的。它不仅会严重影响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任与信心,使高等教育的发展陷入困境,而且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3.“过度化”困境

将高等教育大众化只看做是规模的扩张和入学率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初期阶段最容易陷入的误区。这种数量化思维,只顾数量而不顾质量、只顾培养而不顾社会需求,背离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旨意。几年来的连续“扩招”,确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的、局部性的质量滑坡现象。其根源在于:首先,数量化思维造成质量意识淡薄、内涵建设滞后。规模的急剧扩张,使部分高校将招生看做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内涵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责任感与危机意识,缺乏新思路与新举措,不仅难以开拓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而且使教学这个学校的中心工作边缘化,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滑坡现象。其次,数量化思维造成办学方向意识与定位意识淡薄,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缺乏针对性,办学特色不明显,培养的人才缺乏适应性,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现象。显然,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学生就业之间的矛盾,是今日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二、症结:“比较劣势思维”与“趋同化路径”

“过度化”的担心与警示是否意味着“扩招”这条路走错了?是否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不合时宜?是否意味着大学生数量过剩?显然,这些都是目前关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亟需探讨的根本性问题。“过度化”的担忧与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棘手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扩招”这条路走错了,也不能得出大众化不适合中国国情及“扩招”必然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的结论,更不能说大学毕业生过剩了。

客观地讲,“质量滑坡”与“大学生过剩”都是局部性的、结构性问题。笼统地说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过剩,是不客观的、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办学条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高等学校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科研与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从总体上讲,教学质量与大学毕业生素质都在提高。质量滑坡、数量过剩的现象主要是由滞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当的措施造成的,而不是“扩招”的必然结果。这种滞后的思维方式与不当的措施,突出地表现在“比较劣势思维”与“趋同化”发展战略,即通过与榜样的对比,寻找自己的差距、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确定一条向榜样看齐、追赶榜样的发展道路,并由此造成了今日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之间的激烈冲突,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严重的内部障碍。

1.一元化定位与多元化路径的冲突

在我国,大学始终拘泥于一元化的学术定位,只有层次之分而缺乏类型之别。从专科到学院、再到大学,从市属到省属、再到国家部委直属,层次不仅成为划分高等学校的标准,而且成为高等学校追求的目标。而在大众化时代,一流的标准绝不仅仅是层次高低,实现一流的途径也绝不仅仅是层次攀比。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一些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著名的研究型大学。因而,大学必须超越一元化的“层次”定位,打破“独木桥”式的发展之路,形成“你攀你的高峰、我求我的卓越”的发展局面。然而,直到目前,我国大学未能打破传统的关于大学定位与发展的比较劣势思维定势,都在升格上大做文章,盲目攀比,追求高、大、全,中专改大专、大专改学院、学院改大学;申办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热潮更是经久不息,打造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口号也是此起彼伏。这种“比较劣势思维”,使我国大学千校一面的“趋同化”发展现象与走势愈演愈烈,不仅普遍缺乏个性、缺乏特色,而且丧失了自己独特的求生存、求卓越、求辉煌的发展之路。

2.精英化标准与大众化需求的冲突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并没有一个充分的酝酿过程,在观念、体制、措施等各个方面准备不足,以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仅仅表现为学生数量的增加,除此之外并无实质性的变化。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任务的办学机构基本上是长期以来一直实施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学校。这些学校在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实现大众化的转型,而且缺乏转型的意识,依然以精英化的人才质量标准来经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国外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是由新型学校来承担的,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等。与传统大学不同,这些学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因此,目前我国通过精英化教育的规模扩张方式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种形式上的大众化,而不是实质性的大众化,只实现了“入口”的大众化,而没有实现培养过程和“出口”的大众化。显然,依据单一的精英化人才质量标准来经营大众化高等教育,造成我国高校毕业生结构性过剩的严重后果,使高等学校单一的精英化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人才多样化需求之间形成严重的不平衡状况。一方面是理论型大学毕业生大量涌入市场,但需求却较小;另一方面是需求量较大的高级技工却供不应求。

3.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的冲突

由于精英化标准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上并没有实现大众化转换,依然沿袭着象牙塔式的学院化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只立足于统一的学科标准与逻辑,培养划一的“学科式”专业人才,采取程式化的培养形式,对人才的要求与评价是以对具体学科知识的掌握效率与质量为依据。显然,学院化模式是学历化社会的产物,高等教育处于“卖方市场”,大学生的身份或毕业文凭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强有力的竞争资本。而在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转入“买方市场”,大学生身份与文凭已不再是“稀缺资源”,人才的标准不再由学校来决定,而是由从业团体来决定。如评定医师的最高标准将由医师联合会确定,而不是由医学院打分。市场准入证制度使大学毕业生必须接受职业标准的考验以及雇主的鉴定与评价,单一的学科逻辑造成大学毕业生严重缺乏从业素质与能力,不具备可雇佣性。这是大学毕业生不能充分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大学生“过剩”这一虚假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出路:社会期待位移与适用型人才培养

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而不断发生变化。精英化与大众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范式,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逻辑。随着高等教育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对高等教育的社会期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是学生及其家长从对“进得来”的期待转变为对“去哪里”的期待,即他们所担心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能否考上大学,而是大学毕业后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期待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即面对大量毕业生全方位走向就业市场,社会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再是毕业证书与文凭,而是毕业生是否具备可雇佣的素质与能力。

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对劳动力素质的更高要求,从而引起对承担人力资源开发使命的高等教育的更高要求。对此,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可雇佣性”这一标志着人才标准划时代转换的概念。它的主要内涵是: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其实质在于社会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无疑,转向适用型人才培养,是今日我国高等学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的必然选择。

1.适用型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转变

质量标准的转变是适用型人才培养逻辑的重要内涵,它标志着高等教育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质量作为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大众化发展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如今,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文凭是远远不够的,那种只管发放文凭、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已经过时。由身份的鉴定与文凭授予向适用型人才培养的转移,是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轴心原则”与永恒的主题。而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由学术化定位转向社会化定位、由学科取向转向职业取向、由一元化原则转向多元化原则。它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社会相关性,要求毕业生要具有“真本事”,而不是考试成绩与身份、资格、文凭等。

2.适用型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性质的转变

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旨意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充分发展,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从而促使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这就意味着以资格筛选、身份鉴定与文凭授予为“支点”的高等教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将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从而使高等教育的服务性质凸显出来,大学也就成为一个服务性机构。是否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的服务将成为后学历社会衡量大学的根本依据与标志。而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教师则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话语霸权的拥有者、布道者和教化者。作为服务主体,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作为“客户”的地位、维护其权益,并以自己的优质服务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满意与认可。

3.适用型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

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学生为充满巨大潜力、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可开发的宝贵资源,将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把学生的无限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作为高等教育的着眼点,从而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并引发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变革,即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将摒弃鉴定式、灌输式与封闭式的培养模式,代之以一种基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开放式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以人才成长的无限可能性、多样性、差异性特点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力、志向、兴趣等,设置多层次的、具有选择性的模块式课程与教学方案,强化以问题研究为核心的“项目学习”、“合同学习”,广泛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形成可不断拓展的培养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

总之,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理论与成功的实践经验。因而,阐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质以及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路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  ;  ;  ;  

社会化定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我国当代教学型高校的出路与行动_大学扩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