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王丹论文_王丹

王丹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3)

【摘要】目的:探讨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平均分为A组(低浓度)、B组(中浓度)及C组(高浓度),每组20例。记录三组麻醉情况。结果:(1)C组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等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3)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阻滞效果存在明显不同,因此临床中应通过具体情况科学采用罗哌卡因浓度。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208-02

近几年,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具有阻滞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点。目前,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大大提高了定位准确率以及麻醉成功率[1]。麻醉药物剂量与浓度对于保证手术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若麻醉药物剂量以及浓度过高,则极易出现麻醉意外甚至造成患者死亡;若其剂量以及浓度过低,则容易引起阻滞时间偏短、影响手术进行等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平均分为A组(低浓度)、B组(中浓度)及C组(高浓度),每组20例。其中A组男11例、女9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57.61±1.85岁;ASA分级:5例Ⅰ级、10例Ⅱ级、5例Ⅲ级;BMI:22.4±0.6kg/m2;B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57.70±1.88岁;ASA分级:5例Ⅰ级、11例Ⅱ级、4例Ⅲ级;BMI:22.5±0.5kg/m2。C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25~78岁,平均年龄:57.82±1.86岁;ASA分级:4例Ⅰ级、10例Ⅱ级、6例Ⅲ级;BMI:22.3±0.7kg/m2。排除标准:(1)伴药物滥用史者;(2)伴有吸烟、酗酒史者;(3)伴有器质性病变者;(4)近期行神经系统药物治疗者;(4)不同意本次研究者。三组基本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术前,嘱咐患者禁饮禁食。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在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监测血氧饱和度、脉搏等生理指标的变化。选择飞利浦彩超仪进行观察(探头频率:7~15MHz;电流:0.5mA)。使用无菌塑料套扎紧超声探头(应涂抹耦合剂),将探头置于肌间沟区以检查肌间沟臂丛神经情况,选择臂丛后外侧处缓慢进针(如果回抽无血或发生肌颤等现象,应及时停止进针),三组分别注入0.30%、0.40%、0.55%浓度的罗哌卡因。仔细记录三组麻醉效果。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三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情况;(2)比较三组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指标;(3)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分析

C组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率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A、B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2.2 两组麻醉效果分析

A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分别为(15.98±1.54)min、(6.99±1.83)h、(7.08±1.42)h;B组分别为(14.03±1.46)min、(8.24±1.96)h、(8.24±1.50)h;C组分别为(6.95±0.95)min、(9.75±1.47)h、(9.30±1.87)h;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2.3 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vA组出现1例呼吸困难、1例血压异常、1例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为15%;B组出现1例呼吸困难、2例血压异常、1例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为20%;C组出现1例呼吸困难、1例血压异常、3例局麻药中毒,发生率为25%;三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近几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上肢骨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般情况下,骨折手术往往需给予臂丛神经阻滞,其中肌间沟法是臂丛神经阻滞中多见的穿刺方法,由于该方法较多利用盲探方式入路,这不仅极大损害了周围神经,同时也容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2]。如今,超声引导下麻醉大大提高了麻醉效果,但不同浓度麻醉药物往往会使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方面造成一定程度的差异。

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起效迅速、持续时间长及安全可靠等优点,它主要是经影响神经细胞钠离子通道而达到抑制神经兴奋与传导的目的[3]。大量的临床数据发现,虽然0.2%罗哌卡因可有效抑制感觉神经功能,但其抑制运动神经功能的效果较差,在一定水平内,其麻醉效果与浓度呈现正相关性[4],然而一旦超过最佳浓度,则不仅影响了麻醉效果,同时还提高了不良反应出现的风险,情况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所以采用浓度适宜的麻醉药物对于提高麻醉效果,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5]。本研究发现,C组尺神经、桡神经以及肌皮神经等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5),但A、B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三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总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阻滞效果存在明显不同,且麻醉起效时间与罗哌卡因浓度呈负相关性,另外运动阻滞恢复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呈正相关性,因此临床中应通过具体情况科学采用罗哌卡因浓度。

【参考文献】

[1]侯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8):84-85.

[2]李少芳,叶凤卿.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41-42.

[3]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148.

[4]王琳琳,张雷,陈恩琪,等.超声引导下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7,46(4):93-95.

[5]王育东.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外医疗,2017,36(9):104-105.

论文作者:王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王丹论文_王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