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分析针灸配合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方法 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对象,将其随机分组。促通康复组实施单纯促通康复干预,针灸+促通康复组实施针灸联合促通康复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和患者满意评分的差异。结果 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显示,针灸+促通康复组治疗有效例数明显高于促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计量资料行t检验显示,针灸+促通康复组满意评分明显高于促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促通技术,有助于提高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配合康复技术;中风后遗症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
中老年人群中,中风是多发病,其主要涉及到脑梗死、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其致残率很高,患者多残留偏瘫、脑功能障碍等,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利影响[1]。因此,需要结合西医经典早期康复训练和中医疗法综合改善患者预后。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针灸配合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经CT或MRI确诊为脑卒中[2],均为首次发病,岁数<80岁,发病到接受康复治疗时间≤3个月。患者生命体征均恢复平稳,均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后遗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合并严重肝肾、血液系统疾病者排除,急性期晕迷者和二次中风者排除。精神病者排除。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促通康复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21例,女性19例;岁数48岁~76岁,平均岁数(61.45±9.12)岁;体质量52kg~86kg,平均体质量(65.87±11.24)kg。Brunnstrom分期为I、II、III、IV期例数分别为12例、10例、14例和4例。针灸+促通康复组患者40例,包括男性22例,女性18例;岁数45岁~78岁,平均岁数(60.51±9.59)岁;体质量53kg~88kg,平均体质量(65.12±11.57)kg。Brunnstrom分期为I、II、III、IV期例数分别为12例、11例、15例和2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男女比例、岁数、体质量、Brunnstrom分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1.2 护理方法
促通康复组实施单纯促通康复干预,针灸+促通康复组实施针灸联合促通康复干预。
其中,促通康复干预方法为:根据患者Brunnstrom分期采取区别式的康复干预。I、II期患者处于软瘫早期,应适当活动肢体,并进行肢体按摩,避免痉挛,并进行半卧位和坐位的训练。III、IV患者处于痉挛期、恢复期,该时期应在前期训练同时强化关节运动,并努力提高身体平衡和协调能力,促进身体运动姿势的恢复。上述训练每天一次,每次30min-1小时不等,根据患者耐受为度。一个疗程为20天,训练六个疗程。
针灸方法为:①体针:根据患者Brunnstrom分期进行取穴,一般I、II期取足太少、手太阴、足少阴、手少阳经。穴位为天井、鱼际、飞扬、承山、委中、外关穴、天宗穴、承扶穴等。III、IV期取手太阳、手少阳、足少阳、足太阳经。穴位为委中穴、天井穴、天宗穴、阳池穴、肩贞穴、腕骨穴、阳陵泉、承山、殷门穴等。②头针。取患侧足运感区、运动区、平衡区和感觉区。③方法:每天针灸一次,留针时间为30min。先进行皮肤常规消毒,体针用平补平泻手法,小角度捻转。头针进针时,跟头皮呈20至30°,夹持进针法,针身快速捻转法,每分钟20圈左右,捻转两分钟后留针30min.
1.3评价指标
根据患者Brunnstrom分期改善情况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判定,若分期达到IV期及以上为有效,分期在III期以内为无效[3]。
患者满意评分为在治疗结束时发放调查问卷,评价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评分范畴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患者对康复治疗的满意度越高。
1.4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需要统计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对于与例数相关的计数资料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百分率(%)表示。对于x±s形式的计量数据则统一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的观察
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显示,针灸+促通康复组治疗有效例数明显高于促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瘫痪患者主要是因为高级中枢对随意性运动功能失去了控制能力,出现以低位中枢控制的异常运动模式,常以痉挛为基础。中风后偏瘫患者Brunnstrom学说中,第一个阶段为起病到发病两周,为完全瘫痪期。第二阶段为发病2周后,肌张力逐渐提高,出现轻度痉挛和联合反应。第三阶段肌张力显著提高,出现明显痉挛和共同运动。第四阶段痉挛减轻,出现部分分离运动;第五阶段基本恢复正常。从肌张力低下到逐渐恢复,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分离运动、协调运动等逐渐出现体现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促通康复训练则通过不同分期采取针对性训练方法,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其所遵循的思想是维持一定肌张力,控制姿势,促进运动的协调,在早期通过肌张力的提高缩短软瘫期,而痉挛阶段则对肌张力进行控制和抑制[4]。
从中医角度看,采用针灸治疗,有利于促进患者脑动脉的放松,改善其弹性,有助于缓解血液高黏度和高凝聚状态,促进脑部血运的恢复,对病灶周围营养进行改善,重建脑组织功能[5]。另外,通过针灸,有助于大脑皮层兴奋性提高,催醒被抑制神经细胞,促进可逆神经细胞的复活。众所周知,针灸治疗有助于脑血液循环改善,而血液循环改善正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6]。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针灸联合促通技术,有助于提高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小华.针灸配合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遗症患者瘫痪肢体促分离运动疗效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6(6):903-904.
[2]温昌明,王新凯,张保朝等.搜剔祛风、化瘀通络论治中风后遗症43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2):217-221.
[3]汤建文.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后遗症88例[J].中国医药导刊,2013,34(8):1461-1461,1463.
[4]胡先峰.导引运动疗法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4,36(7):667-669.
[5]罗卫泉,黄柳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2):64-65.
[6]孙丽香.针灸联合中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4,27(z1):404.
论文作者:詹海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
标签:患者论文; 针灸论文; 肢体论文; 疗效论文; 例数论文; 中风后遗症论文; 统计学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