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早期胃癌放大胃镜下微观结构与中医胃络的关系论文_刘闯,闵秋明

浅析早期胃癌放大胃镜下微观结构与中医胃络的关系论文_刘闯,闵秋明

刘闯 闵秋明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通过对内镜下早期胃癌微观结构及中医胃络的理解分析,以及中医对早期胃癌的认识,认为早期胃癌之病当属络病范畴。早期胃癌病程较久,久病入络,脉络瘀阻不通而为病。因此,本文浅析内镜下胃黏膜微结构与络脉的关系,为从络脉论治早期胃癌提供思路。

关键词:早期胃癌 放大胃镜 微观结构 中医胃络 络病

胃癌在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位居第四,且位居癌症死因第二位,胃癌的预后与诊断时间密切相关。早期胃癌是指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的,不论范围大小和有无淋巴转移。而早期胃癌可以通过现代放大胃镜技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达到治愈的目的,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认为,早期胃癌属于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病因多样,病程较长,病机与胃络病密切相关。本文就从早期胃癌微观正常结构、病变变化与正常胃络、胃络病关系做一浅要阐述。

1 胃黏膜微观结构

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其内镜下的表现I型为局部黏膜隆起,超过黏膜厚度的2倍,有蒂或广基,表面粗糙;II型病变常不明显,局部黏膜细颗粒状,略为隆起或凹陷,界限不清,颜色变淡或发红,边缘有结节状颗粒;III型有较为明显的凹陷,多超过黏膜层,黏膜颜色异常,边缘与结节状颗粒。如果内镜下发现上述病变表现,在不能确诊早期胃癌时,放大内镜起到重要的作用。

1.1 正常胃黏膜放大内镜下的表现

放大内镜下正常胃黏膜的微血管结构(V)包括上皮下毛细血管网(SECN)和集合小静脉(CV),而表面微细结构(S)包括腺管开口和胃小凹。

正常胃底和胃体黏膜的微血管结构表现为规则的蜂窝样SECN,每个胃小凹周围都围绕着封闭的多角形上皮下毛细血管环,这些环相互连接形成蜂窝样SECN,并汇合如管径稍粗一些的CV。通过喷洒染色剂后可以看到规则的圆点状腺管开口结构。

正常胃窦微血管结构与胃底、胃体截然不同。胃窦微血管表现为规则的线圈样SECN结构,胃窦黏膜很少能观察到CV。胃窦黏膜表面微结构表现为腺管开口呈线样或网状凹陷。

1.2 早期胃癌放大内镜下的表现

早期胃癌癌变周围的背景黏膜都能看到规则的上皮下毛细血管网,但癌变黏膜本身的形态特征取决于其组织学分化程度,分化型和未分化型表现不同。分化型胃癌中规则的SECN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微血管结构(IMVP),以形态、大小及分布不一的微血管增生为特征;癌变黏膜的IMVP与周围正常规则的SECN见形成清晰的分界线(DL)。IMVP是有癌变细胞间质内增生的肿瘤血管形成,而规则SECN的消失和DL的形成体现; 分化型癌膨胀替代式的生长方式。未分化癌表现为背景黏膜中规则的SECN的减少或消失,也就是MVP缺失。因此未分化型胃癌既没有明显的IMVP,也没有清晰的DL。

2 早期胃癌内镜下微观微血管与胃络关系密切

微观内镜微血管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是胃黏膜下血管丛,这与络脉支横别出、逐层细分、迂曲细窄的特点相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生理功能角度看,胃络属于经络系统的分支,是由别络至孙络的各级分支组成,布散于脾胃及其相关组织,并从脾、胃经横支分出,逐层细分的网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首次于《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脉度篇》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指出络脉属于经脉的分支,络脉细小,分布范围广,其中最为细小的络称为孙络浮于体表的称为浮络[2]。正如《灵枢·玉版》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素问·厥论》云: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灵枢·卫气失常》指出: “血气之输,输于诸络。”[3]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络是胃腑中气血津液渗灌流通的场所,属于胃腑的阴络,气血的运行通过络脉传输。因此胃络既有联络脏腑之功,又有沟通气血之能。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气血正常运行及输布,血络的病变则会造成血管结构的损伤、血液运行障碍,因此放大内镜微血管与胃络密切相关。

3 中医胃络病为早期胃癌病机

早期胃癌从中医理论看,属于“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病程长,病因多样,病机复杂,是由多个不同证候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而形成。初病在经,由经入络,络脉发病,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司,易发病。如叶天士云“初为气结在经”。久病胃络经进一步损伤,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所指:“邪与气血两凝,结聚络脉”。胃络为胃中气血津液渗灌输布的场所,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而致胃络空虚,正虚则诸邪循经侵入胃络,络气失和,血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化为癌毒,而发胃癌[4]。如《灵枢百病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去。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经,在经之时……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若着络脉……”

综上所述,微观放大内镜下早期胃癌微血管变化与胃络病关系密切,在临床上早期胃癌重在预防,未病先放。如有早期报警症状的人群,及早进行筛查,及早发现病变,及时得到治疗。在中医药的治疗治疗中,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从络病入手治疗早期胃癌是可行的,为中医药防治早期胃癌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2]曹 奇,姜树民.基于络病理论探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由痞到积的病理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9 (23 ):1205-1207

[3]杜高娣,吴丹,方文岩.以络病理论探讨解毒通络法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4(30):639-742

[4]田莎莎,肖古月,等.基于络病理论探讨胃癌的治法[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6.4(39):47-49

论文作者:刘闯,闵秋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析早期胃癌放大胃镜下微观结构与中医胃络的关系论文_刘闯,闵秋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