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教育为中心”的知识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深刻指出:“教育将是知识经济的中心,而学习将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又说:“在知识经济中,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可以决定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命运。”(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还说:“大学,是教育和培训研究力量的中心。”(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我认为,经合组织报告中讲的这三句话非常重要,值得我们深思、探索和研究。从经合组织报告的整个精神和上述三句话来分析,我认为在研究和发展知识经济的时候,一定牢牢抓住这两个“中心”,抓住了这两个“中心”也就抓住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关键,就会深刻认识到所谓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教育为中心,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就会深刻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于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会深刻认识到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层次,才能更快地发展高技术产业,才能更多培养高技术人才,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一、“以教育为中心”尤其“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在发达国家中,从理论的研究和实际的应用方面,都对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进行论证,制定措施,积累经验,采取行动。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以教育为中心”是理论研究的必然逻辑。早在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在书中,他具体分析了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认为教育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织部分。20年后,奈斯比特发表《大趋势》,分析了美国社会的10大趋势,深刻指出信息社会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要素不是资本,而是信息知识;商品价值的增长不再主要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1985年日本学者堺屋太一出版《知识价值革命》一书,特别强调知识与智慧的价值是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主要源泉。1990年法国学者施赖贝尔发表《世界面临挑战》一书,认为信息和知识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重要的资源。90年代初,美国组建了信息探索研究所,出版《1993~1994年鉴》,以《知识经济:21世纪信息时代的本质》为总标题,发表6篇文章,明确提出, 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而成为能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1993年德鲁克明确提出,知识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知识社会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全面论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并给知识经济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的经济;在具体论证知识经济的作用时,深刻指出知识经济要以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要以大学为中心。这个结论是具有科学根据的。因为,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是继承知识、传授知识、传播知识、生产知识、使用知识、创新知识的基地,是知识产业、知识经济孕育的基地。因此,理所当然的,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发展教育,特别要依靠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知识经济需掌握知识的高层次人才,人才从哪里来,主要从大学中培养出来。由此,必然得出结论,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为中心;培养人才,必须以大学为中心。
2.科技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加。1996年7 月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曾在《为了国家的利益发展技术》的报告中指出,现在科技和知识在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比重已达80%左右,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占比重还要增加,并且明确指出,技术进步是决定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技术进步是全社会的事,更是教育的事,因此技术进步离不开教育的进步。据有人估计,教育和培训的贡献率占20%左右。知识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对劳动价值的贡献率(注:陈至立:《知识经济、创新体系与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民日报》1998年9月8日。)。另有人估计,据对29个国家的调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的25%应归功于教育的作用;另据对24个国家(其中7 个系经合组织国家)的调查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注:冯之浚主编:《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4页。)。
如果具体分析一下高技术产业和知识产业、教育产业,恐怕科技的贡献率就不只80%左右,恐怕会超过90%左右。知识产业是知识创新的产业,这种产业有的也许100%是依靠知识建立的, 其知识贡献率也许有的就是100%。在大学中建立起来的各种高技术产业, 其高科技含量是很高的,其科技贡献率也会大于80%。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产业,就是经济,这种教育产业和教育经济,就是生产、传播、应用知识的产业和经济,其知识和教育贡献率更是很大的。
3.高技术园的建立和发展是教育为中心的最好体现。世界上星罗棋布的高技术园,是高新技术的发源地,是知识经济的诞生地,都是建在哪里呢?大都建在大学周围,依托大学的科技成果,依托大学的科技人才,也就是说这些科技园是以教育为中心的,是以大学为中心的。例如,美国的著名高技术开发区,最著名的有硅谷、128号公路高技术地带、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奥斯汀、圣·安东尼奥走廊、大学城科学中心等。这些高科技开发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以教育为中心的,以大学为中心的。像硅谷的兴起,首先应归功于斯坦福大学,除此之外,还有圣克拉大学、圣荷塞大学,还有其它9所专科大学、20多所技工学校、100多所私立专业学校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许多著名的高技术开发区,也都是以大学为依托、为中心的。例如,英国的苏格兰电子工业中心,就是依托于苏格兰8所大学和70多所学院、学校。 爱丁堡大学沃尔夫森研究所就是世界上著名的微电子研究机构之一。英国剑桥科学园顾名思义就是以剑桥大学为中心,并依托剑桥大学而建立起来的。英国的沃里克大学科学园区,就是以沃里克大学为中心,并依托沃里克大学建立起来的。法国的格勒诺布尔工业园,是以高水平的地方教育网为基础的,主要依靠第一流的地方工程学校,即格勒诺布尔国立理工学院。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的建立,同这里有46个研究机构和两所大学有关。新加坡的高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主要依托于新加坡大学,并进一步依托于南洋大学。中国台湾省的高技术开发区,主要依靠台湾的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部、精密仪器发展中心等。韩国的高技术开发区,就是以大学、研究所、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福利设施相结合的科技城,在建设这个科技城时,韩国的科学技术大学、忠南大学及韩国科学技术院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是在原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8年5 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个开发区主要是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为中心。这个开发试验区经10年努力,成绩惊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95.47亿元,工业总产值532.48亿元,上缴税费42.21亿元,出口创汇12.37亿美元,引进外资7.9亿美元,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平均增长幅度保持在30%以上(注:谈锋剑主编:《世纪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工业产值达到北京市总产值的14.5%,对全北京的工业增长贡献率接近50%(注:谈锋剑主编:《世纪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北京大学的方正集团、清华大学的紫光集团,都是这个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龙头企业。
4.调整战略,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现在,知识经济已露端倪,并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少国家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大多数制定科教兴国战略的国家,更加重视发展教育,更加重视发展高等教育。葛霆在《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一文中深刻指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已取代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和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知识产业将取代工业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产业,知识劳动者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教育必将上升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首要位置上,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可以预见,知识社会将是学习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将是教育的时代。”(注:胡铁成主编:《知识经济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0页。)葛霆同志的观点,我很赞同。在知识经济兴起的关键时刻,不少专家和国家领导人,都在制定科教兴国、教育优先的战略。
早在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邀请100多名科学家, 参加制订著名的《2061计划》,全面提出科学教育改革方案,意在用一代人的时间全面提高美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1994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主持制订《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这个标准于1996年公布,提出一整套科学教育的课程、方法、模式和评估标准。1994年5月,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联名签署发布了名为《符合国家利益的科学》的报告,报告提出美国为确立“现代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社会”的五个战略目标:一是保持在科学知识前沿的领导地位;二是加强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的联系;三是鼓励促进对基础科学和工程的投资以及有效利用物资、人力和资金资源的合作;四是培养21世纪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五是提高全体美国人民的科学技术素养。报告特别强调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强调加强全民科技素质和教育是未来的战略需要。1987年克林顿在国情咨文中又特别地强调要“确保教育优先”,重申了教育的三个基本目标:一是8岁儿童要能读会写;二是12岁少年能上因特网; 三是18岁青年能上大学以及实施终身教育。提出到20世纪末,美国要普及14年教育,相当大学专科教育。克林顿还说,我们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经济,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注:转引自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欧洲联盟各个国家也在努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和教育,特别是教育,以确保欧盟各国跨世纪发展。欧盟委员会1997年7 月发表《2000年议事日程》,明确提出要把知识化放在最优先地位;1997年底又发表《走向知识化欧洲》的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欧盟各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大力强化人才开发。欧盟认为,教育是一种“战略投资”,是各成员国的“立国之本”,要逐步把教育放在知识经济的中心。
二、“以教育为中心”发展知识经济的战略措施
发达国家在发展知识经济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把发展教育放在首位,不但确认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而且采取一些战略措施,促进知识经济的这个中心和基础得到不断发展。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把教育作为“战略投资”和“知识产业”。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不只是上层建筑,不只是消费单位,而是一种战略投资,一种知识产业,一种生产力,一种经济。只有转变观念,把教育当作战略投资,当作产业和经济,才有可能使教育逐步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才能集中精力和财力大力发展教育;才能不断制定和完善计量教育产业和经济的公式、模式、数据;才能使某些领导人真正把教育当作战略投资来抓,当作知识产业来搞;也才能把发展教育作为政绩的主要内容。
教育不但是“战略投资”,而且是“战略消费”。最近,我们经常谈到推动经济增长,必须扩大消费。谈到扩大消费,不能过分强调“生产消费”、“基础设施消费”,而且要注意“知识消费”、“信息消费”、“教育消费”。应当把“教育消费”当作“战略消费”。要清醒地看到“教育消费”对基本建设投资、设备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推动作用都是很大的。可惜的是,当前在具体论证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时,既忽视了教育作为“战略投资”的作用,也忽视了教育作为“战略消费”的作用。
2.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放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首位。为了保证教育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少国家制订战略措施,不断增加教育投入。认识提高了,措施就能出台,投入就必然增加;认识上不去,措施不得力,有钱也不投入,教育就很难上去。西方发达国家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战略投资,教育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因而教育投入不但比重增加,数量更大幅度增加。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教育状况》报告中提供的数字,1992年经合组织25个国家的教育开发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5%,其中美国的这一比重为7%。早在1990年,美国全国教育开支高达3530亿美元(注:胡铁成主编:《知识经济全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0页。)。最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更加注重加大教育投入。以色列是个小国,科技和教育都很发达,所以国家虽小,但综合国力很强。据有关方面统计,以色列的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NP)竟高达8%。新加坡政府把教育放在首位,坚持人才立国。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国防支出,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新加坡不但加大投入,加强国内教育建设,而且肯于花钱,注意从国外广聚人才。这也是新加坡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的台湾省也很注意发展教育,为了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特别是注意扩大高等教育的投资,现在台湾已有27%以上的青年上大学。现在,美国正加大教育投入,使100 %的同龄青年都能上大学专科,普及14年教育。其他发达国家上大学的同龄青年都在50%左右。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大学生的比例恐怕都在20%~30%之间。
一般地讲,要想发展知识经济,教育投入应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受高等教育的人应高达同龄青年的30%~50%, 或更高一些,最好像美国那样,在不远的将来,18岁青年都应接受大学专科以上的教育。
3.加快教育改革,使教育日益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从宏观上分析,加快教育改革,主要就是解决三个重大问题。
第一是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国外办教育筹措经费都是多方面的,既靠政府,又靠企业,还靠个人。国立大学、州立大学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私立大学主要依靠学生交纳学费,依靠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在教育投入上,形成政府、企业、学校三环相扣,都要加大投入,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多渠道筹资兴学,才能有足够的教育经费,多办大学,多招大学生,多种形式办学,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
第二是实现教育和科技的结合、高等学校与现代企业的结合。知识经济的发展,依靠两个翅膀或两个轮子,一个是依靠科技,一个是依靠教育;而教育与科技的结合,使两个翅膀协调飞翔,使两个轮子协调滚动,推动知识经济更快地发展。高等教育必须与现代企业相结合,一方面校内产业要实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科研与生产的结合;另一方面要使学校的研究和开发与社会上的现代企业相结合,这样不但使教育成果和科技成果尽快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知识经济,而且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种产生财富的产业和经济,并源源不断地获得巨额经费,促使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获得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财力支柱。美国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增加政府投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使教育优先发展,使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另一方面制定政策实施“依靠高等学校与工业界相结合”的战略,哺育了5000家软件公司,推动了美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促进了知识经济的持续发展。斯坦福大学的很多教授,还有一些学生都在公司兼职,“硅谷”里最著名的一些公司是斯坦福大学的人创办的,如惠普公司、仙童公司等(注:谈锋剑主编:《世纪挑战——中国复兴期待知识经济》,蓝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页。)。 在我们中国也应鼓励一些教授、研究生去创办公司或到公司兼职,这不但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也大有好处。
第三是促进教育进行改革,实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终生教育的有机结合。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不仅是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竞争能力强弱的首要标准。现代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发展很快、更新很快。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不能只是传授知识,只是继承知识,而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研究、学会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掌握这种能力,不是一时的,而是终生的,因而通过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终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子。在我们国家,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刚刚起步,教育改革的探索不能停步,而应加快步伐,使教育有个大发展,使科技有个大发展,使知识经济有个相应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