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2西华大学建设与管理工程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39
摘要:随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建筑信息模型必将成为建筑行业日益发展的基础。在建筑工程日益复杂的今天,如何协同运用BIM技术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文引入了BIM的概念,针对相关项目介绍BIM在协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提出BIM在协同管理过程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协同管理;阻碍因素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is bound to become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trades. Nowadays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how to use the BIM technology will become a new topic.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M,introduces the main hindering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of BIM,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BIM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management.
Keywords: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cooperative control;obstructive factor
0 前 言
BIM形象直观的展示减少了图形设计的错误,将三维立体图形展示在建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解决了奇异造型建筑施工返工严重、施工困难等问题,还可以方便各个单位对资源、成本和质量的管理。
1 BIM的概念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基础,进行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0BIM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贯穿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
2 国内外BIM研究现状
(1)理论研究现状
国外:BIM概念是于美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外发达国家,BIM技术的起步相对较早,应用也比较广泛。国外学者对BIM技术的研究己经深入各个方面。早在200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集成设施中心就推出了基于IFC的PM4D(Product Model and Fourth Dimension)系统以实现4D可视化施工过程模拟,而且此系统还具有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和进度报告方面的功能。国外学者的研究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的荷载分析、图纸审核、施工管理、设备维护等领域,也对国内BIM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
国内:在中国大陆,实际上是在2004年,通过Autodesk公司组织的AutoCAD2005产品宣传会,业界才开始逐渐的了解它。在“十一五”期间,BIM已经进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在《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明确的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先进的建筑设计团队和地产公司积极响应,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等,纷纷成立BIM技术小组,开始进行BIM技术各方面的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技术研发现状
国外:BIM储存了一个建筑的所有信息并能够运行很多新兴技术或程序,在造价管理方面,可以将其用于比如工料估算的生成、4D调度和建筑仿真,数据自动提取功能还可以生成施工进度表等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项目管理方面,BIM被运用到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交付之后的楼宇维修牵扯各类知识和信息整合,BIM在信息获取的应用实现集成就可以实现与交付之前的各项工作在同一个系统和平台上完成的效果,这使得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特性更加突出;2012年,美国佐治亚工学院与韩国汉阳大学提出将BIM用于进度的自动安全检测,即通过应用BIM的自动安全规则检查安全隐患,并提出预防措施做好施工中的坠落防护。
国内:国内BIM的研究处于在协同和技术交互处理阶段之间,在工程造价方面,市面上的主流BIM软件,无论是Revit、Tekla、Bentley还是其他工具,由于在产品设计的时候,都没有充分的考虑到本地化的特征,所以在构件搭接与扣减上存在与国标计量规则有一定的差异。在项目管理方面,主要集中在信息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研究,并考虑相应的项目管理交付方式,并与精益建造等理念相结合。
3 BIM在协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阻碍因素
(1)软件阻碍BIM协同管理
在软件数据交互过程中,通过REVIT模型导入GCL和钢筋算量模型导入GCL的过程中,导入GCL的模型对建模模块的划分、建模顺序、构件的命名、属性设置、楼层的设置等建模规则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前期建模不能预见性的统筹安排,很难在后期不出现问题。0并且在BIM5D中导入进度计划并与模型关联时,模型与模拟任务项关联时,容易关联冲突,但是软件无法显示关联冲突项,导致检查错误和更正错误时,比较费时费力。
(2)缺乏完整的数据交换的标准,导致BIM软件之间的交互性问题
随着BIM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深入,数据孤岛与数据交换难的现象普遍,作为国际标准的IFC数据标准在国内的应用和推广也并不理想。0对国外标准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结合我国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对标准进行拓展的工作更加缺乏。在实际过程中,不仅需要像IFC一样的技术标准,还需要更进一步的专业领域应用标准的出台。
(3)BIM应用模式不透明
一方面体现在技术应用模式问题:就是专项应用多,集成应用少,解决单一专业和业务问题,例如碰撞检查应用、BIM算量等常见的专项应用很多。而BIM的集成化、协同化应用,尤其是与项目管理系统结合的应用就比较少了。
另一方面体现在管理应用模式问题: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0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可以说BIM提供了一个集成管理与协同工作环境。然而目前BIM应用存在参建各方的相互博弈。BIM的技术手段虽然很好,但是因为参建各方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不愿提供BIM模型,不愿协同,不愿精确和透明。依然想保留一些灰色地带。无形之中为BIM的深入应用和推广制造了障碍。
4 BIM在协同过程中的发展对策
对于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广联达BIM算量软件强大的云检查功能与汇总计算功能。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楼层与不同构件,对工程进行检查,完美的解决了算量者自身不能发现的工程错误的弊端,这样的自动纠错功能对解决实际工程算量问题实时又实用。当工程由多个单项工程组成的时候,可以在模型组合拾取方面细致的分工,在建模型的时候以单项工程为对象,整合成一个项目,这在revit中进行定位导入,再在算量软件利用复制、提取“块”的方式将模型准确地整合在一起。
对于交互标准的问题还是需要国家尽快出台与BIM相关的成套标准、规范和文件,加快BIM的集成配套,制定不同软件的数据交换要求及标准。
对于BIM应用模式不透明的问题,国家和相关行业协会应鼓励各企业建立自己BIM数据库,并提供相应的平台共享BIM数据库。建立行业级的BIM构配件库,组织技术人员开发和引进相关BIM软件。还可以建立相关的行业协会,大力开展各种BIM相关的技能竞赛,评选优秀的BIM团队和BIM工程师,鼓励企业创建BIM相关工作室,并定时时开展BIM交流会。
5结论与建议
由前文可知,BIM在协同管理中存在难题目前还是很棘手的,但是相信随着企业对BIM的不断深入应用,以上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BIM 目前在我国还处于研发阶段,但是随着国家和地方性的相关标准、政策、法规的出台,BIM未来必将在建筑行业占主导地位。深入地学习BIM 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协同管理中去,可以使各企业在建筑信息化市场上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1]葛松培,孙红三. 建筑业信息技术应用新概念——BIM[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二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2004:5.
[2]尚庆圆. 浅谈BIM概念和相应软件的应用[A].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大数据时代工程建设与管理——第五届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创新论坛论文集[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中国图学学会土木工程图学分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2015:6.
[3]寿文池. BIM环境下的工程项目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4.
[4]赵源煜. 中国建筑业BIM发展的阻碍因素及对策方案研究[D].清华大学,2012.
作者简介:陈强(1995—),男,内江人,本科生,主要从事市政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研究;陈兰(1992—),女,内江人,研究生,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和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
论文作者:陈强1,陈兰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2
标签:模型论文; 建筑论文; 分会论文; 计算机应用论文; 中国建筑学会论文; 过程中论文; 工程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