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学生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中论文,试论论文,校企论文,高职院校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222(2010)02-0021-04
在职业教育界,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笔者认为,开展校企合作的主体无外乎就是学校和企业,或者加上政府的引导、指导,但最终的落脚点仍然在学生身上,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但就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环节学生管理是不到位的,这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对学生培养的实际成效。所以本文拟就对校企合作这一环节中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的原因分析,并提出解决不足的对策。
一、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是学生管理的重要一环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在于学校与企业的紧密配合,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从开展工作的地点来看,可以分为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顶岗实习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两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学校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则是由学校选派教师指导,组织学生到企业生产车间一线开展实习或工作,场地、设备、技术都由企业提供,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在两种校企合作过程中,开展的内容和模式有较大的区别。对于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而言,因其地点在学校范围之内,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教育者,几乎全部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担当,加上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和学校日常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即使不少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中聘请了企业专家(或师傅)进行技能训练,但相对而言,这样的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与正常情况下无异。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则有其特殊性。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将工学结合模式定位为“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并引导性地规定了内容,即“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1]这里规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和考核方法。对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而言,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就是规定了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地点在企业,时间为半年或更长,内容是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一体化,主体则是学校和企业双方。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长期以来,高校学生教育管理阵地基本都坚守在学校内,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也都是围绕学生的课堂生活和校园生活展开,现在则延伸到了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和校企合作共建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内,增加了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的内容。我们开展的教育管理工作,就不仅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育规律,还要研究企业的特点与规律,才有助于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当前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主体认识的模糊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外在辅助条件,而是办学模式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只是把企业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载体,即把企业只是当做学校产品(学生)的消费者,致使企业处于被动的地位。而真正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全方位的合作,即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在选拔人才、制定课程、学业考核等方面都要反映出企业的需求,充分体现出企业的能动作用。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在建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行为规范甚至组织学生活动中不仅要考虑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共性,更应考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般来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够解决生产实际操作难题、创新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基本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而现实中,不少学校管理者和企业都往往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要在学校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进行,企业主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这样的想法,割裂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关系。
(二)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构建的滞后
高等职业院校在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指导下建立或重构办学模式时,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潜力来重构办学模式,而不能为了形成某种模式而生搬硬套。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各高校纷纷在办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不少学校盲目跟风、匆忙上马,不考虑自身情况,不仅思想认识、课程、学制、管理、实习机制等方面没有充分的准备,在学生教育管理上更是没有充分引起重视,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苦、学校累、企业抱怨不迭。
比如就大学生实习而言,学生往往把实习当成找工作,但在实习过程中,一旦发现实习结束无法留下后,则开始敷衍,不愿花时间、精力做好工作。有的企业常常出于与学校或个人的关系,接收了实习生,但并没有具体安排实习生的工作。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把实习生在企业中的实习内容归结为八个字——“端茶”、“倒水”、“拖地”、“擦灰”。这种总结虽有偏颇,却形象地表现出了实习内容的尴尬。此外,由于实习生与用人单位双方存在责权不明晰等问题,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愿意接收实习生以免承担巨大风险。[2]所以,如果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配套开展切实有效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再多的企业实习,也只是一种走过场。
(三)校企合作中学生教育管理的越位与缺位
当前,在校企合作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许多合作协议的起草、合作机制的构建、合作步骤的实施、合作活动的安排,往往都是以学校为主,由学校来组织安排。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角”,企业是“配角”,企业只是被动地配合学校方的工作,学校的“越位”导致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积极性明显不高。于是,传出了“校企合作是学校热企业冷”的议论,更多的人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缺位现象。学校与企业缺乏有效的联动,将学生投入企业后,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心理、企业文化等没有跟进实施教育,对学生中出现的怕吃苦、不安心、不好学、动手能力不强的现象也没有很好的引导和解决。
三、全程式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
目前,校企合作的直接模式或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学生的顶岗实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1]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设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更清楚地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在企业中增技能、长才干、磨意志、修品行,也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增强顶岗实习的实效性,关键要加强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构建全程式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即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教育和管理、严格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在三个阶段整个顶岗实习过程中都注重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能确保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顶岗实习前的教育管理
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由于顶岗实习的展开需要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因此人员和时间并不能够确定在教学进程表中,这容易对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思想上产生迷惑。比如一些学生可能会对顶岗实习工作不理解,“为什么不是别人去顶岗实习”、“是不是学校送我们下企业从中得利”、“我们是不是被学校抛弃、放弃了的学生”等,这就出现了思想教育跟着问题跑的被动落后局面。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在接到顶岗实习任务后踌躇满志,向往社会,向往工作,顶岗实习仿佛满足他们独立地开拓一片天地的渴望,但又感到自己缺乏专长,缺乏核心竞争力,对即将面临的顶岗实习感到恐慌的心态占据主导,“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好”成了最大的疑问。这种情绪反应,学校的教育管理者万不能压制这种由于即将面对着新的工作环境以及新的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的“流水线”作业而产生的紧张、恐惧和逃避的不适应心理,否则容易导致学生在企业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事倍功半。
在岗前教育中,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和岗位要求,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和更广的社会背景中去看待问题,指导学生从以往的学习经验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果实习任务下达对象是非毕业班的学生,老师要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直面问题,要善于发现自身的优势,用积极的态度应对。如果顶岗实习任务是下达给毕业班,则可以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在毕业推荐前宝贵顶岗实习经历不断提升自己,引导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习状况进行选择留下(或从事接近的工作),还是继续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向。
(二)顶岗实习中的教育管理
如果我们在顶岗实习前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得充分,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往往能够服从安排,遵守企业的纪律,乐于学习,掌握新岗位的技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鲜感逐渐消退,或者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困难导致的退缩情绪,觉得“目前的职业(岗位)没意思”、“岗位重复多于创新,没有干劲了”、“顶岗实习不过如此”。在这阶段,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重及时跟踪,适时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转变思想。由于此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成长的感受,感觉自己已经“出社会”了,所以,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不能一味袒护学生,那样无益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学习、工作生活的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也不能只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说话,要求学生转变思想适应企业要求,这样往往无法带给他们深刻的感受,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教育工作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者应当注重发挥校企合作制度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法规与感情双管齐下,及时发现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的优点,肯定他们的付出,加强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的引导,发挥他们的先锋示范作用,加强正面激励,搭建起教师与学生间的桥梁。对于思想波动的学生,应更多地以情感人,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促使他们思考在校和在企业的差别,重新认识和了解现实环境,重新界定自己在顶岗实习中的角色。
(三)顶岗实习后的教育管理
学生结束顶岗实习返校,由于很大一部分的工作仍然是对顶岗实习期间的考核、评价、总结等,因此也仍然是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可采取总结报告、授课、座谈讨论、个别谈心、评比竞赛、上门慰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结合顶岗实习,搞好分析总结,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回到学校,就像把拳头收回来,以积累更大的力量等待再次出击,这是整个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作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例如通过师生座谈,老师和学生把顶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的经验、企业的反馈和今后的方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明确认识到通过顶岗实习,认清了兴趣和能力,扎扎实实做了一些事情,积累了一些经验,而过程中所走的一小步,都是为了能够向自己最终的梦想慢慢迈进。这样,校企合作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收稿日期]2010-01-02
标签:顶岗实习论文; 校企合作论文; 教育管理专业论文; 合作模式论文; 实训总结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实习经验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