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的企业兼并看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产重组论文,看我论文,美国论文,国企论文,企业兼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极为强烈,如果仅靠资本积聚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资本扩张的欲望。与此同时,美国不少企业规模偏小,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立足,于是掀起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企业兼并高潮。这一时期的企业以横向兼并为主,也就是兼并企业对一家或数家同行业企业实施兼并,兼并主要发生在钢铁、橡胶化工、石油等领域,横向兼并直接后果是在短时期内实现企业生产集中、资本集中,使得企业在极短的时期内实现规模的扩张。这一方面促进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实现,另一方面增强了大企业对市场的操纵能力,减小了因竞争而带来的损失和盲目性。此外,这一时期的企业横向兼并,完成了美国企业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一批规模巨大的公司“如美国钢铁公司、国际收割机公司、美国橡胶公司、杜邦公司等相应崛起”,这些公司资本雄厚、技术先进,在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在这些企业内部实行了专业化、系列化、批量化生产,规模经济得以实现。就全社会企业规模来看,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形成了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企业规模的扩大,还导致了职业经营管理者的产生,企业家市场开始发育并逐步完善。
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1917 —1930 年之间。 其中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严重地冲击了资本主义市场,拥有稳定的原材料市场和产品销售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于是开始了以向前一体化、向后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纵向企业兼并。在工业领域共有4000多家企业发生兼并行为,而1929年一年内就发生了1245起兼并事件,兼并范围也从制造业扩展到公用事业、采矿业、银行业。鉴于第一阶段企业兼并容易产生垄断,美国国会于1914年通过了《克莱顿法》,该法着眼于防止生产和资本过度集中而有碍于公平竞争。该法明确规定公司之间的任何兼并,如果可能导致垄断的后果,都是非法的。此外纵向兼并还为许多企业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强了控制市场的能力。在这次企业兼并浪潮中,银行作为中介组织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兼并企业提供资金信贷和信用支持;为企业兼并双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
美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60年代。仅1967—1969年3年中就完成了10858起兼并事件。这一时期企业兼并有如下特点:(1)兼并的主要形式是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兼并。 (2)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兼并出于金融性动机。通过混合兼并, 使资本转移内部化,企业资信等级提高,企业筹资实现了规模经济,筹资成本下降。(3)许多兼并企业将被兼并企业加以重新包装后再转让出售, 由此获取巨大收益,企业兼并成为产权营运的主要手段。有资料表明,1960—1968年,在兼并企业中约有25%的中小企业被兼并后又被转手出售。通过混合兼并,企业可避开内部扩张的风险,减少对单一产品市场的依赖,降低对季节波动和经济循环的不利影响,企业经营稳定,风险分散。
美国企业兼并的第四阶段开始于本世纪80年代。1980年至今,企业兼并总数达20000起。这一阶段的特点是:(1)单项企业兼并规模巨大。以前几次企业兼并浪潮中,10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兼并较少见,而这一阶段1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兼并层出不穷。1996年底,波音用133 亿美元兼并麦道,引起了金融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2 )大规模企业兼并主要出于战略性动机。因为巨型企业之间的兼并,往往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的存亡及变迁,而这些产业的存亡、变迁又直接影响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技术和军事发展的战略行动能力。因此,巨型企业之间的兼并常常带有战略性动机。就企业来说,由于企业及其产品都存在着生命周期,即产品开发、市场增长、市场饱和、市场退出四个时期。当某个企业处于市场退出期时,可以向正处在产品开发、市场增长期的企业投资参股乃至兼并,从而实现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的战略转移。(3 )杆杠兼并成为企业兼并的重要策略。由于企业兼并资产数额巨大,通过举债来完成企业兼并为许多企业所推崇。杆杠兼并的出现为小鱼吃大鱼提供了条件。〔1〕
二
综观美国近一个世纪的企业兼并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经验教训:
1.企业兼并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企业兼并是将企业作为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的综合体推向市场,这些资产基本上都属于存量资产的范围,这些存量资产一旦推向市场,在全社会乃至世界范围内优化组合,沉淀的资产就会焕发活力。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长期处于低效运营状态,许多资产反而由于技术进步而贬值。资产不流动,就会慢慢从价值形态上流失。所以,生产要素不流动,资产存量就盘不活,只有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才能实现企业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企业兼并是产权转让中最常用、最主要的手段。
2.企业兼并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经济的重要手段。美国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通过企业间横向兼并和纵向一体化兼并,完成了产业结构、管理结构和企业规模向现代化的战略性转变。产品结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采取企业兼并方式,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优势部门,发挥优势部门的比较利益,从而淘汰落后产品、落后产业,实现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企业的规模经济。
3.企业兼并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不能一哄而上。从美国几次大的企业兼并浪潮中可以看出,尽管不同时期的兼并各有特点,但是都和当时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都是按照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来运营操作的,优势互补、发挥比较利益是企业兼并中的基本准则。这里讲的优势主要是指:市场、产品、技术、品牌、生产(经营)许可等方面的优势。企业兼并应该是企业的自主行为,行政指令,一哄而上,赶时髦,只会拖跨优势企业。
4.企业兼并应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从美国企业兼并的过程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其中起了很好的中介作用。我国许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达到80%以上, 其中, 又有80%债权属于国有银行。走兼并这条路既可以避免因破产给社会带来的震荡,又可以使企业存量资产及负债转向优势企业,使债权得到保障。同时,银行有一套系统而发达的经济信息网络,能够比较迅速而准确地获取各种信息,向社会提供企业兼并所需的各种信息情报,为兼并双方牵线搭桥。
5.企业兼并是企业间资产重组、组织重组、文化重组。兼并使得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要素流向兼并企业,企业兼并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对兼并企业和被兼并企业的生产要素、管理要素、文化要素进行一体化改组。具体包括:将兼并以后的资产实行统一决策、统一调度、统一使用;将被兼并企业的文化传统加以转型改组,使之纳入兼并企业的文化传统中;将兼并以后企业的管理方式、组织结构按照精减高效的原则重新组合;对兼并的企业实行统一的监督、控制、激励、约束。使兼并后的企业成为一个运作协调、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三
我国的企业兼并、资产重组实践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近10多年的探索,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仍然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是:
1.产权问题。企业兼并是将企业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进行交换,这一过程必须由商品的所有者这里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来进行。在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其产权结构都实行的是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制。就拿国有企业来说,它的产权主体依次是:全体劳动人民——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企业(厂长、经理)。在这样的产权链中,谁来决定企业兼并,谁来承担、用什么来承担兼并的责任?更何况,这些产权主体其职能又是多元的,现实情况是,政府的社会行政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不分;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中的管理职能和资产经营职能不分。企业产权界限不清,就难以塑造企业兼并市场的交易主体;也就难以协调兼并后各方的利益、矛盾,并且,使兼并的决策主体混乱,兼并成本难以最低、交易费用的归属也很难确定。
2.兼并中的政府行为问题。中国企业兼并的一大特点就是政府在企业兼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推动企业兼并的是它,束缚企业兼并的也是它。而事实上,企业兼并活动中,并非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是不必要的。问题在于兼并活动中政府的盲目干预,确实给企业兼并带来了一些负效应。我国初期的企业兼并几乎都是由政府指挥操作的,政府往往用:“包办婚姻”“拉郎配”等行政办法把频临倒闭的企业并入先进企业,并美其名曰“兼并”。对这种兼并,优势企业的厂长、经理叫苦不迭,但又不敢违抗。这种兼并从表面上看是想把困难企业搞活,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是行政部门在企业之间搞“均贫富”。其后果是行政垄断统治了兼并,削弱了优势企业的竞争实力,使一些优势企业背上了劣势企业的包袱,经济效益下降甚至被拖垮。
3.资产评估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目前我国在企业兼并过程中,为尽快将劣势企业的资产转向优势企业,往往忽视资产的全面正确评估。有的是兼并双方相互协商,有的按帐面价值划拨。此外,许多企业在兼并过程中,只注重有形资产评估而忽视无形资产的评估。土地作价问题也比较混乱,有的多作价,有的少作价,有的直接划拨不作价,资产评估没有统一的标准,人为因素很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促成兼并项目,采取多种方式对资产评估进行干预,或擅自决定不亏评估,或对评估结果任意推翻,主观决定资产价值。所以,为了保证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应尽快建立健全产权交易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兼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向深层次推进。
注释:
〔1〕文中数据主要引自:徐向艺:《论美国的企业管理》, 载《工业企业管理》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