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看应该怎样编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国论文,习惯论文,读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今,经济的发达再次带动中国文化的外向交流。值此良机,作为中国的出版人,似乎也可以在许多年的“拿来”之后,做一些“送出”的工作,把中国乃至东方的文化、文学、民风、民俗推介到国外去。
在目前的环境之下,当国外对中国人的兴趣日益浓厚之际,应该怎样向他们推介中国文化呢?我个人近两年做了一些这方面的工作,我觉得,国内出版界同仁在筹创这类书籍时,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选题内容、装帧(包括封面及内页设计)、图片的使用及翻译手法等。
选题内容
讲到选题,首先要考虑到我们图书的读者对象。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西方读者,而且可能是对中国文化比较陌生或了解甚少的读者。他们有些或许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发达而开始对中国逐渐产生兴趣,或者有的可能是要到中国来经商,有的则纯粹是想到中国来旅游,希望多了解一下中国。这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读者群。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应该如何向他们推介中国文化,介绍些什么内容呢?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得到一些借鉴。首先,可以从华裔美国作家以英文创作小说时采取的手法中得到一些借鉴。华裔美国作家的双文化小说以西方英文读者为特定对象,因此他们往往会在小说中叙述一些中华文物、节庆、习俗乃至与西方人完全不同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因为西方人对这种异国情调有兴趣,同时他们多少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可以从近年来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得到一些借鉴。中国电影近年来开始走出国界,在国际上引起注意。那些在国际上比较热门,甚至在好莱坞引起较大反响的电影,往往会包含许多中国文化的内容。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展现的古民居和那个年代的家庭伦理道德观,让国外的观众觉得很新奇,也就随之产生兴趣;在美国影响较大的四川电影《变脸》中的川剧变脸手法和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让凡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美国观众看了后都觉得惊讶;再如近年来大场面、大规模的电影《卧虎藏龙》和《十面埋伏》,也许国内观众觉得它们所表现的武术手法有些刻意迎合西方观众,可是在向西方介绍中国武术这方面,它们是成功的。但是很显然,电影在介绍中国文化时无法对文化内涵做详细的解说,只能点到为止。这时,中国出版业就可以充分利用电影带来的效应,以书籍方式将相关内容进一步深化。
哪一些选题在国外具有一定的市场呢?这里我可以想到的基本内容有:
中国文明对东南亚各国及日本、朝鲜的影响,对中亚各国的影响。这些是较大的题材,但相关的内容在国外的介绍较少,很有文章可做。而且许多年来中国文化对附近各国的影响的确都很大,可以实事求是地向海外读者介绍,相信有较好的效果。
其次还有武术门派的介绍,各派发展、演变、文化传统及特殊景点,如太极、八卦、棒术、拳术、少林、武当、峨嵋等;宗教名山,如三清山、青城山、五岳等;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如石孔桥、廊桥等;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如舟、车、轿、马、牛等;中国菜系及文化;中国服饰及对西方时尚的影响;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中国古代器皿如陶瓷、紫砂;古代民居;中国园林;中国古画;长江文化;黄河文化;名城古镇的布局、今昔对比等;中国最佳自然风光;中国最佳历史景点;中国最美的村落……这一系列的题材,我觉得都可以向国外介绍。
如果是涉及中国文学的书,应以中国社会文化内涵丰富、地域性强、风土特色浓厚的作品较有吸引力,例如沈从文的湘西文学,贾平凹的西北乡土文学,或者是陈丹燕的上海都市文学。
多年来我做得比较多的工作是把西方的文学或非文学作品介绍给港台包括大陆的读者,但近年来做了一些关于如何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工作。近两年来,《读者文摘》和上海新闻出版局紧密合作,出版了“文化中国”系列丛书。其中有一本书《中国的世外桃源》(China:Its Most Scenic Places.)我觉得无论是出版品质还是销售效果都比较成功。这本书就是将中国一些较少人知道、了解的农村、乡镇介绍给海外。它除了在美国的一些大的连锁书店有售外,同时还上了亚马逊网上书店。我最近还收到一位在大陆工作的外国人的一封信,他所从事的工作是专门介绍中国和东南亚的旅游景点情况,他说在亚马逊的网上书店中看到了最新的十大推荐书中有一本是《中国的世外桃源》,因此写信和我们联系,想要购买这本图书。由此可以看出,这本书除了在欧美市场可以进行推广外,还存在其他的潜在市场。所以目前,这本书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都有销售,而且我们在东南亚也有推出计划,我相信在国内的各大机场、星级大饭店及外文书店中,今后也可以展售。在我来大陆工作或旅行的过程中,在机场看到许多介绍中国文化的书,多是画册,如个人摄影集、自然风光集等。我觉得这些书的种类比较狭窄,文字内容也比较单薄,文化含量较低——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文化,除了精美的图片外,文字内容一定要充实。
装帧
除了题材之外,装帧设计也十分重要。多年来,国内出版业受到民众的消费能力的影响,做的大多是纯文字及使用一般纸张的书籍。这种现象现在已有很大改观,市场上现在可以看到用纸及图片品质都较好的书。同样,我们如要在国外市场推介中国文化的书,也必须瞄准国际市场的装帧设计标准。
如《读者文摘》和中国出版业合作出版的另一本中国文化丛书——英文版的《沈从文和他的湘西》可以说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本书完全是由国内的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设计的,编排精致,图片品质优秀,设计富有特色。选用的纸张与书本内容相辅相成。我们所做的只是将其改成英文版后在国外销售。去年11月出版之后,这本书已于今年获得美国出版商营销协会(Publishers Marketing AssociationPMA)主办的2005年富兰克林彩色书籍内页设计大奖。这一奖项是为了纪念美国最受景仰的出版家兼印刷业者本杰明·富兰克林而设立的,以表彰独立出版业的优秀作品为宗旨,每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全球印刷及设计界的盛事。国内的人才能够做出这样高品质的书,在美国得奖,是十分令人鼓舞的。
图片
俗话说,一图抵千言。好的文字搭配精美的图片,红花配绿叶,可获得锦上添花的效果。这一点对于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意义更大。所以《沈从文和他的湘西》能够获得这份“彩色书籍内页设计大奖”,国内的卓越的女摄影家卓雅的照片功不可没。她花了两年多时间在湘西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此书中的图片都是从中精选出来的。我相信,凡是看过这本书中图片的出版界同仁或读者都会有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从这些图片和版式的设计而言,这本书就已经非常成功了,所以它能和美国乃至全球的同类图书进行竞争并获得大奖。这也说明国内同业已具备这样的能力,关键是让这种才华发挥出来。
翻译
要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离不开翻译。以往做书,大多是从英文等翻译成中文,其中文学小说作品考虑到忠于原文,我们一般不会随意删改。但在翻译非文学类作品时,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些内容不符合华文市场读者的需求,或者某些细节翻译出来毫无意义,因此在具体做书时都会做些适当编改。这种做法在把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引介到国外时,我觉得同样适用。
仍以《中国的世外桃源》为例,这本书我们在请作者撰写时,他考虑到文字的优美,就写得较似散文,抒情多于叙述,引用了许多诗句,又用了许多渲染气氛的排比句;如作纯粹的翻译的话,不仅翻译的人很累,而且西方读者看了不但不能产生共鸣,反而会觉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作适当的略译、编译甚至改写。
如果是新创作的作品,那么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应该考虑适当插入一些能够引起西方读者共鸣的参考内容。以美国读者为例,讲到我们的戈壁沙漠的规模时,可以与加州的死谷公园(Death Valley)作比较,说相当于Death Valley的多少倍,那么读者马上会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原来戈壁沙漠有这么大;讲到长白山的天地时,可以将它与奥勒冈州的火山湖(Crater Lake)作比较;而讲到中国古代列国争雄的年代,则可以说是差不多亚历山大大帝的年代等等。有了这样的比较,读者立刻会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并且觉得很亲切。所以如果作者在创作时就能考虑到这些,那么我们在引介到西方时,就能更容易地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刚才我们说的是如何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而在了解、认识世界之后,我们往往会觉得,在很多年以前,虽然我们也想介绍中华文化到海外,可是很多人对中国缺少兴趣,这样就导致许多介绍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感兴趣的大多只限于学术研究的范围。但现在情况有所改观,中国的经济发展了,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现在在海外提到上海,人人都知道,都说现在上海的变化很大,面貌也很新,当人家对中国产生兴趣时,适逢其时地将我们的文化介绍给人家,而介绍方式又是正确、合适的话,那就可以达到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