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三农”:远程教育历史性选择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性论文,三农论文,远程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历史的选择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关系到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我国60%的人口在农村,约50%的劳动力集中于农业。“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必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从2002年的十六大到2003年的三中全会,都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反复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大头,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所谓“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解决“三农”问题首要就是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据2000年统计,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85年,与城市平均9.80年的水平相差近3年;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7.7%,低于城市33个百分点,而大专以上学历仅有0.74%,低于城市12个百分点;全国3/4以上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因此“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已是刻不容缓。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党和政府一直重视农村教育问题。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两大工作重点之一。教育部长周济在2004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即指出:中国今后将重点推进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然而,对于农村面广量大的人才培养任务,靠传统的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无疑是杯水车薪;况且,目前我国现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一下子难以伸到农村。因而远程教育成为行之有效的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教育形式。大力开展以电大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成为时代赋予中国电大教育的历史性选择。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9月19 日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21世纪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远程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优秀教育资源送到教育欠发达地区,促进这些地区的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农”问题蕴涵着的巨大教育前景和教育需求,构成了远程教育为农村教育服务的内在社会动力,也是电大伸向农村为农村教育服务的社会基础。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我国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一大社会命题,更是世界远程教育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的体现。
电大教育伸向农村,为“三农”服务,具有扎实的实践基础,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大教育坚持多年的“四个面向”办学实践,为服务“三农”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教育在农村得到长足进展。广播电视大学、广播电视中专、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等被称之为“送上门”的学校,直接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永久牌”人才,在服务乡镇企业、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已被实践证明为投资少、效益高,适合中国农村教育,大范围办学,大批量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因此,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电大自身多年形成的办学优势不可低估。开办以来,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为发展农村教育、农村经济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这些经验也是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电大为农村教育服务,就意味着电大的网络、资源、服务、管理等全方位的重心下移,为“三农”的发展搭建一个文化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平台。因此电大远程教育伸向农村为“三农”服务,是站在电大自身积累而成的“巨人”的肩膀之上的,是其优势的充分发挥,更是中国远程教育多年来探索创新结出的又一硕果,也是世界性的特色创新。
(二)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是维护、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而现实的举措
为农村服务,是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理论的实际体现。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是国际远程教育发展研究获得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世界各国的远程教育都无一例外的表现出这一趋势。从教育对象上看,远程教育为“弱势群体”服务,是远程教育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大机遇——所谓扩大教育机会其实质就是指扩大“弱势群体”的教育机会。所谓“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别,一方面是指受教育者的经济背景、家庭背景、时间拥有量等硬件条件,另一方面也是指受教育者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文化素质等软件条件。前面我们所提供的农村教育的数据已表明,广大农村不仅是我国教育中弱势人群最多的地方,更是整个中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也是最需要教育关注的地方,最需要教育革新的地方。远程教育伸向农村,为“三农”服务,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正是这样一项有利于维护、实现社会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进一步面向农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政府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各地方电大制定贯彻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同时也要注意统筹当地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电大的办学优势,积极支持其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必须把进一步开展农村远程教育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重点,抓实抓好”,“把为‘三农’服务作为电大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充分表明了国家对这一行动积极支持的态度和决心。
与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晏阳初的乡村平民教育实验、黄炎培的乡村职业教育实验、陶行知的乡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重要的农村教育运动相比照,“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将是新世纪中的又一次重大教育实验,而且更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中国农村教育运动,是向几亿农民播撒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世纪性工程。
二、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江苏电大的实践
早在1983年12月,中共江苏省委就研究决定,广播电视大学伸向农村办学,并将此作为江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来,江苏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种形式办学的指导思想,不断健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机制,增强应用性和灵活性,努力为地方,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及中小型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质量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各类专门人才。
运用远程教育服务“三农”就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实践课题。几年来,江苏电大注重于以下几方面的实践性探索。
(一)明确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江苏电大立足本省实际,充分认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蕴涵着巨大的教育前景和教育需求,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把握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重大意义,积极肩负起这一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开始了伸向农村办学的探索。在学校发展战略上,把面向农村办学作为电大发展的基础定位。以县级电大建设、发展为突破口,实现网络、资源、服务和管理的全方位重心下移,不断健全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三农”教育需要的办学机制,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
(二)加强服务“三农”的系统建设
为适应服务“三农”的需要,江苏电大加强系统建设,形成了以县级电大为主体、市级电大为支持、省级电大为主导的办学(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县级电大、电视中专校、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的共同努力,为“三农”服务。江苏县级电大经过20世纪90年代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达标评估和示范性评估,总计投入资金4.5亿元,办学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已成为电大教育服务“三农”的主体力量,成为江苏农村培养中、高级人才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基地;江苏电视中专以面向农村为方向,85%的教学班设在县以下,成为电大教育伸向农村,培养农村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的又一方面军;江苏燎原广播电视学校经过10年的发展,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办学网络,深入农村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教育科技下乡,发送“教育致富信息”,成为电大教育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力量。系统建设得到强化,进一步向农村延伸,保证了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保证服务“三农”的技术支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媒体的广泛使用,为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持。随着江苏电大服务“三农”战略重点的确立,江苏电大的技术支持也给予积极保证。在建设覆盖全省三级电大的ATM宽带地域专网工程中, 重点打造县级电大网络,80%以上的县级电大具备了教学信息发布、双向视频直播、VOD(视频点播)、BBS、CHAT、网上直播、视频交互、E-mail等强大的网上教学服务功能。技术环境的优化使县级电大具备了功能完备的网络教学平台,成为为“三农”服务的县级区域远程学习中心,形成了以县级电大为基点,教学网络进一步伸向乡镇及广大农村的强大辐射功能,使更多的农村学习者可以共享江苏电大的一站式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支持服务平台、信息互动网络平台等教学服务资源,扩展了教育培训范围,提升了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
(四)建设服务“三农”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服务“三农”的关键因素,也是江苏电大在实践中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中,学校通过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多种媒体形式互为补充等措施,针对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满足各地“三农”教育的实际需要。
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着重利用网络资源。省校技术中心组织实施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发工程,进行“三农”教学资源的需求论证,重点培训和提高县级电大教师、技术人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使他们成为服务“三农”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江苏电大数字图书馆开发了“农业电子资源信息库”,为“三农”教育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支持乡镇建立农民致富信息服务网站,设立了农民科技网吧,在网上开展远程学历教育,发布各类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劳动力转移培训信息、市场供求信息等。
在苏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使用音像媒体资源。江苏电大燎原学校为加大服务“三农”力度,专门建立了一个能够满足各级燎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的资料库和加工部。近年来,共复制下发农村实用技术录像带7800多盘,VCD光盘10500张,为全省300多个镇(乡)学习中心开展培训提供服务,观看人数达数十万人次。 如苏北大丰县三圩镇,多年来一直坚持走村串户播放录像带,帮助当地农民掌握了旱地育秧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做法,在全镇推广了“水稻旱种”方法,大大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产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五)开拓服务“三农”的教育项目
1.为拓展服务“三农”的教育功能,满足“三农”的教育需求,江苏电大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结合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在教育结构和层次方面,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开放教育与普通教育兼有,高等教育、中专教育与各类培训并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兼顾,形成了立体化、多功能的教育结构和层次体系,满足了江苏广大农村人口的不同教育需求。在学历教育中大胆探索,特别注重深入农村开展各类远程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积极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作,已注册学生3000多人;做好中央电大农科园艺课程开放项目;面向农村乡、村干部和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开展乡镇管理和现代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省开放专科教育试点,参加学习的人数已达15000多人;为农村第一线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农村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提升江苏农村人口的学历层次做出了积极贡献。
2.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根本目标。江苏电大在实践中一方面注重根据江苏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类农村成人继续教育培训,如为各类在职人员服务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开展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全省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实用技术培训”;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开辟了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培训项目和电子商务培训项目;为提高乡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和规范管理行为,推出了ISO9000内审员培训项目,等等。另一方面, 紧密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县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各市县电大的优势和特点,以即时实用有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项目。如在苏南的昆山,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2000多家外资企业、4000多家私营企业需要大量懂技术的蓝领和白领人才。昆山电大为“三农”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就业“缺乏技能”的制约因素,全面对接外向型经济,针对昆山经济结构调整、技术革新的新内容,以外语、计算机、物流外贸、财务类、专业技能等五大类为培训教育主体,全面提升了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和技术能力。宝应电大的教师新课程改革培训、阜宁电大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为苏中、苏北地区基础教育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苏电大充分发挥建筑专业优势,培训项目经理4000多人、园林项目经理700多人, 为江苏建筑工程队伍素质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张家港电大的国际单证员培训,丹阳电大、靖江电大的市场营销、服装生产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常熟电大的企业应用文标准化培训,海门电大的建设系统技术工人等级培训,靖江电大的乡村干部农村经济管理实用技术培训,建湖电大的花炮行业药工安全培训,大丰、海门、靖江等电大的出国劳务人员培训等等,这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内容丰富的教育培训项目,极大地拓展了电大为“三农”服务的发展空间,丰富了电大教育为农村服务的内涵。
3.适应农村城镇化进程,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已成为我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江苏省正在实施“5112教育富民工程”,计划到2010年实现500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 江苏省教育厅实施的“现代农民培训工程”,重点做好每年没有升入高中的25—30万农村初中毕业生的教育培训。江苏电大服务“三农”,积极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4年来共培训82万人次。 培训工作的主要特点是:一是因人而异,进行分类培训。对文化基础较好的人员,进行机械加工、计算机操作、电子数控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培训;对文化基础相对较弱的人员,进行建筑、烹饪、服装等方面的培训。二是因地而异,突出特色培训。针对江苏农村劳动力主要向苏南转移的特点,瞄准苏南城镇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行业,如汽车制造与维修、电光源、家政服务、家庭装潢、物业管理、美容美发、保安保卫等比较紧缺的行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务工人员比较容易找到就业岗位,并得到较好的发展。三是实行订单培训。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劳动人事部门、用工单位、职介等部门的联系,主动了解他们的需要,据此开设培训项目和内容,签订对口培训合同,确保就业。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培训人员的适应性,通过培训,有效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发展能力,增强他们对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适应能力,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江苏电大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优势明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显示了她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前景,服务“三农”,远程教育将大有作为。但是,要积极服务“三农”,真正有所作为,远程教育还面临着不少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
(六)研究服务“三农”的重点课题
为“三农”服务是电大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实践的探索,更需要理论的研究。围绕服务“三农”的战略重点,电大面向农村教育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成为江苏电大科研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几年来,在为“三农”服务的服务机制、服务体系、服务层次、服务策略和服务成效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对相关重点课题的研究,如“县级电大建设专题研究”、“五年制高职教育研究”、“电大毕业生通向农村问题研究”、“电大教育为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服务”、“开放学习中心构建、功能服务研究与实践”以及“县级电大构建开放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等,为江苏电大服务“三农”的实践发挥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三、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探索未来之路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不仅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更是一条需要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长路,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对今后的探索研究,我们将着力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一)把握重点——坚持服务“三农”的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是衡量学校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坚持科研兴校,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教学,以高质量的科研促进学校发展,就要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科学规划,规范管理,注重实效,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现阶段要把握重点,以“三农”问题研究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要认真研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要求;研究电大系统服务“三农”的实施意见,如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技术保障、支持服务等方面。为进一步深化对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研究,江苏电大对科研工作提出了“三结合”、“四坚持”的要求,“三结合”就是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科研工作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四坚持”就是要做到:坚持科研来自实践、坚持科研结合实践、坚持科研用于实践、坚持科研超越实践。
(二)创新思维——确立服务“三农”的研究方法
要用宽广的视野、创新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研究解决服务“三农”的现实问题。解放思想,坚持理论创新、体制创新、人才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高科研的创新能力。要倡导严肃的学术风气,扎扎实实做学问,与时俱进求创新。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要合理定位,注重结合省情、县(市)情,提倡本土化研究。本土化原来是指国际间文化的一种接受模式。这里强调的本土化问题,是由于各地“三农”问题的差异性所带来的远程教育的适应性问题研究。电大为“三农”服务只有与各地“农情”相符合,合理定位才能取得成功。这也是目前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取得成功的共同经验。我们可以用英国开放大学的例子来说明。我们知道,英国开放大学建设之初曾用8年时间进行了论证和立法, 正是因为充分的国情研究和合理的定位,才使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也创造了英国开放大学的发展模式。同样,英国开放大学又以其失败的经验再次验证了这一点:上个世纪末,英国开放大学曾为推广其模式和扩大市场,在美国建立了一所开放大学,称为美国开放大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尝试,却没有获得成功,最终于2002年春季因缺乏生源而关闭,失败的根源,主要在于其没有能和美国的教育体系、教育市场、人们的文化思想观念等相适应。这一实例也再次证明,任何先进的经验都必须与各自的实际相结合,盲目照搬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服务时,必须考虑“本土化”问题。
众所周知,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则有个南北问题,江苏的南北差距甚至超过了全国的东西差距。2003年,苏北宿迁市的人均GDP仅为苏南苏州市的1/9。目前苏南的农村多数已进入小康阶段,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数量多、层次高,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条件比较好,因而可以多开展网络远程教育;而苏北农村的教育需求主要在脱贫致富上,学习者的学习条件一般,可以多开展广播电视远程教育,或者发送光盘、文字教材等。
(三)协同攻关——整合服务“三农”的研究资源
为做好远程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大课题,必须重视省、市、县三级电大研究资源的整合,形成开放式的研究体系。要组织动用全系统的研究力量,形成团队,做到集体攻关、集体“克难”。省电大科研部门要根据全省情况制订研究课题的总体规划,做好课题研究人员的组织协调和任务分工;市、县(市)电大要认真落实,不仅要为课题研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同时也要根据当地“农情”,积极组织研究力量开展“本地特色”的子课题研究。
(四)制度保证——完善服务“三农”的研究措施
首先,应进行政策方面的研究,远程教育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离不开政策的保护,也就是要具备一定的制度背景。政策主要有来自国家的、地方的外部政策及学校的内部政策两类,外部政策构成了远程教育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对系统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内部政策则是远程教育发展的内部环境,是系统运行机制的保障。内、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才会使远程教育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从目前来看,远程教育向农村发展已获得各级政府的支持,因此亟需在远程教育系统内部建立一套制度规范与之呼应。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是:①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把科研工作列入学校事业规划和年度工作,列入学校考核和评估体系,其结果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②设立重大课题,面向全省电大系统公开招标,重点对远程教育伸向农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与学模式、发展模式、县级以下电大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及应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等问题进行研究。③加大经费投入,落实科研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原则和项目包干责任制,保证科研工作正常进行。④做好教育科研服务工作,为科研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特别要在科研人才的培养上加大力度,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解决科研人员后顾之忧。⑤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奖励优秀科研成果,对影响大的课题、论文给予重奖。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培养和形成一批科研骨干,保证科研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⑦推广应用科研成果,为现实工作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鼓励和支持对有研究价值的阶段性成果的后续开发和研究,以追求更大的效益和成果。
(五)提升素质——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做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的大课题,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长期以来,电大科研相对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人员科研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就是自身素养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现代研究表明,科研能力的决定因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拥有量的多少,而更多的是受方法论水平的制约。因此掌握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是研究人员的基础性修养,也是电大对科研人员培养的重点和要求。科研工作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研究者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认真学习教育科研理论,尤其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创新、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远程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理论,以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在研究中解决问题, 在研究中提高水平。我们期望通过深化研究服务“三农”这一系统性大课题,解决实践中的一些紧迫问题;同时也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电大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增强服务“三农”的研究能力。
远程教育服务“三农”,是新时期赋予电大教育的历史使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认真实践,求真务实地总结提高,开拓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努力做好远程教育服务“三农”这项“重中之重”工作,加快培养各类人才,为服务“三农”做出新的贡献。
标签:三农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网络远程教育论文; 电大开放教育论文; 江苏教育论文; 直播三农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农村论文; 农民论文; 电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