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代精神论文,心理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精神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总体思潮,即一个时代的意识形 态。它影响着一个时期的学术思想倾向。时代精神对科学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欧洲文 艺复兴所带来的思想解放,使科学、文学和艺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时代精神对科学 也有阻碍作用。16世纪,哥白尼经过30年的研究证明了宇宙的日心说,而为天主教的教 义所不容,直到垂危于病床上才敢将他的理论公之于世。我国建国初期,学术界受前苏 联科学思想的影响,各学科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同样情形,我国文革以后,在 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下,学术思想获得解放,科学面临着一次更大的飞跃。

E.G.波林在《实验心理学史》中,开篇就提到时代精神,并试图用时代精神将心理学 的发展史贯穿起来,将其描述成一个动态的连续体。波林没有严格界定时代精神的外延 ,也不认为时代精神对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对于他来说,时代精神主 要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域文化的思想习惯,它既推动着科学进步,也约束着科学的发展 。因为“我们多次地看到,似乎只有当时代精神做好了迎接的准备时,一个重要的理论 才会产生。否则,如果它先于时代精神来得过早,就将会为人们所淡忘和抛弃。这要一 直等到文化转过来准备欢迎它时,它才能重现于世”[1]。

作为介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学科,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既受益于生物学和生理学 等自然科学,又受益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等人文科学。心理学受时代精神或社会思潮的影 响是很明显的,同时它也与周围的科学观念进行着频繁的碰撞。时代精神对心理学的影 响,最显著地体现在心理学主流理论的构建上。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兴盛一时的理论 往往都拥有深厚的时代背景,其代表人物也成了这个学科的代言人。19世纪末、20世纪 初,心理学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身心关系、遗传与环境、整体与分析研究方法等重 大问题悬而未决,研究者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免不了要采用心理学之外的思想作为 参照。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及科学思想几乎波及了心理学的方方面面,其影 响无所不在。

我们看一下现代心理学的发展的开端。19世纪,物理、化学、生理学等都有了长足的 进步,特别要提到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拉瓦西发现的化学元素,以及赫尔姆霍茨的能 量守恒定律,还有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和德国病理学家魏尔肖的细胞学说 。机械的自然观,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的方法,在科学中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 是当时自然科学的时代精神。这些都对冯特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冯特在建立实 验心理学时,认为心理活动可以分解为简单的心理元素——感觉、表象和情感,将研究 的主要任务定为发现意识状态的基本元素,就不足为奇了。

1 实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行为主义

20世纪初,心理学从德国移植到美国。那时,美国的时代精神可以用实用主义来概括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处于大开发阶段。除了20年代末短时经济危机外,生 产进一步高速发展,福特创建的汽车流水线作业举世瞩目,人们对征服自然乃至控制人 类自身充满了信心。人们讲究效率,采取简单、快捷、务实的方法处理问题。在这种大 环境下,实用主义哲学盛行,其主要代表人物詹姆士和杜威都是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强 调真理的意义在于其实际功能。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的观念最能代表实用 主义思想。当时盛行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就是沿自实用主义哲学的。詹姆士从适应的角度 来理解意识,认为意识的作用是指导个体达到生存的目的,并把意识看作一种流动的过 程。当时在美国,除了铁钦纳继续秉承冯特的构造主义外,大多数的心理学家都是机能 主义者,不能不说是美国社会的时代精神使然。

20世纪20年代,行为主义在美国出现。这是将“意识”“心理”排除出心理学之外的 一种学说,也是机能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不是契合了时代精神,很难想像它竟能盛 行几十年之久。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谢切诺夫、巴甫洛夫、别赫捷列夫等生理学 家对神经系统反射活动的研究,为行为主义奠定了自然科学的基础。不过这些生理学家 并没有像行为主义一样否定心理活动的作用。行为主义更多的顺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民 主、平等、讲究效率的需求,采用简单、快捷的研究途径,取得明确的结果。行为主义 的创始人华生(John B.Watson,1878~1958)断言,冯特的研究主观经验的心理学是行 不通的,他宣布:“我相信,在心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而存在的50年间,企图取得名 副其实的自然科学的地位,已经遭到了肯定的失败”(1913)[2]。他用极简单的方法, 成功地表演了儿童消除惧怕的条件反射实验,还进行了情绪起源的研究。他放言[2]: “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 怎样,我都能训练他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个艺术家,一位商界领袖,或者也可 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这反映了人权和平等的思想。

华生是那个时代心理学的代言人,他30岁就成为Johns Hopkins大学的心理学教授,36 岁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可谓少年才俊风光一时。这时的许多心理学家,如Hull等 人都走行为主义路线,试图把行为的驱力和强化关系用量化公式表述出来。Tolman等人 的目的论心理学,虽然加入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色彩,但其主线仍是行为主义的。这时, 行为主义式的简单的儿童和动物研究成为主流,人们很少再谈论心理意识等主观概念, 似乎讨论这些问题是不科学的。

1920年华生由于与他的研究生Rosalie Rayner发生婚外恋问题,被Johns Hopkins大学 辞退,从此脱离了心理学界。37年以后,美国心理学界似乎觉得对待华生不够公平,19 57年美国心理学会借在纽约举行的年会上授予他金奖。华生虽然到了纽约,而就在当天 的早晨,仍出于矛盾心情,没有亲自到会场领奖。现在看来,华生当时所处的窘境恐怕 不单是婚恋问题,很难说是否有保守力量参与作梗。客观地讲,行为主义确实对心理学 的科学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讲到行为主义不能不提中国的郭任远(1898~1970)[3]。郭任远1918年由上海复旦大学 转学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本科毕业后攻读博士学位,1923年完成博士论文,返 回母校复旦大学任教,将行为主义引入中国。这时他已经大有名气,主要是因为在美国 发表了几篇反对遗传和本能的论文。郭任远完全否认本能的存在,认为有机体除受精卵 的第一次动作外,别无真正不学而能的反应,并用小鸡胚胎实验证明,初生小鸡的啄米 动作是习得的。他还用猫鼠和平共处实验来证明,猫的捕鼠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这些 实验都是设计极其精致的。他认为,心理学把凡是解释不了的问题都归之于遗传或本能 ,或用某一主观的概念而自圆其说。他说,心理学中有8个大鬼,17个小鬼,大鬼是心 灵,自我,意识,下意识,本能等;小鬼是思维,想像,感觉等[4]。这些概念阻碍着 心理学的进步。他甚至主张把“心理学”改名为“行为学”。因此,郭任远比华生的行 为主义走得更远,人们称他的主张是激进的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即行为 主义的极左派。

郭任远1924年升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当时年仅26岁。他只在任两年,为心理系建了一 座实验楼。1933年他代理浙江大学校长。此时他发表了许多关于胚胎行为的重要论文, 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郭任远在学术上走极左的路线,但在政治上却是极端右倾的 。1935年爆发12·9学生运动,他抱着敌对的态度,以至不得不离开浙江大学。1936年 他又到了美国。1940年郭任远回到抗战时期的重庆,当时所处的环境正是中国动乱时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学和学术机构纷纷迁到大后方,科学研究是很困难的。但是 当时的学术空气还是相当自由的。郭任远写了不少关于行为主义的通俗作品,大力宣传 这一学说,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这不像华生在美国提倡行为主义时所遇到的老一辈 心理学家的激烈抵制。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许多年轻心理学家从国外学成回国,有人宣 传格式塔心理学,有人宣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国心理学还没有形成一个体系,这 些都是新思想。此后,行为主义也不是中国心理学的主流。1946年郭任远到香港定居, 据说进行了中国人的人格研究,但是没有发表研究结果。他1970年故于香港[5]。可以 说,郭任远在学术上是有成就的,而政治上是一位失败者。

到了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逐渐演变为新行为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提出操作条件反 射的斯金纳(B.F.Skinner,1903~1990)。他认为,人们可以有目的地设计强化程序, 使人或动物学会某种行为,或控制某种行为的发生。他发明程序教学,设计了我们在今 天还使用着的斯金纳箱,一生中做了许多有趣的动物实验,如训练鸽子打乒乓球,利用 鸟的操作条件反射控制飞弹等。在晚年,他以更大的抱负,试图将行为主义原理应用于 社会,写了一本著名的小说(注:美国作家梭罗(H.D.Thoreau)于1845年写有《华尔登》 一书,描述了在华尔登湖畔建立的一个自由美好的理想社会。)《华尔登第二》,描述 了一个用“行为工程学”(Behavior Engineering)方式管理的人各自食其力的理想社会 的蓝图[6]。在这本书中斯金纳提到,在中国有可能实现这种理想社会。二战后美国插 手越南战争,难以自拔,使得许多人对美国社会制度发生怀疑,而去寻求更好的社会制 度。人们从这本书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这本书一度成为美国的十大畅销书之一。在 另一本名为《超越自由与尊严》的书中,他提到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何使用“积极强化 ”的方法,使人民感觉到获得了自由[7]。这可以说是新行为主义的高潮。我们看到, “行为工程学”作为改造社会的工具,具有多么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

但是不久,行为主义遇到了困难。挑战是来自两方面的,一是环境决定论的失败,二 是解决不了知识的获得问题。当行为主义统治心理学时,心理学家谈论婴儿如何学习说 话、如何学习走路,似乎语言和动作完全是学会的。而心理语言学家Chomsky指出,语 言的掌握不仅是一种积累的过程,而且有某种先天的内在规律性;语言结构规则的内化 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深层结构在语言的理解和发生中起主要作用。Chomsky对斯金纳“ 口头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的评论,成为行为主义语言学说的致命打击。此后 ,儿童心理学和关于智能的研究都有消息传来,基因和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多么的 巨大。

在心理学之外,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 在生物遗传功能上的意义,开创了分子生物学。事实上,英国年轻女科学家Rosalind

Franklin1953年略早一些时候即将发现DNA的分子结构[8],但她不幸于1958年早逝。19 62年沃森和克里克获得了诺贝尔奖,从此掀起了生物学中对遗传问题的研究热潮。无论 如何,这是科学的分析方法的新贡献。差不多在同时,洛伦兹等人建立了习性学,通过 一系列对动物行为的翔实观察和记录,把复杂的行为解释为基因的复制,还说明了动物 具有攻击等本能,并试图将这些结论推演到人类身上[9]。洛伦兹等在1973年获得了生 理学或医学的诺贝尔奖,预示着时代精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偏向了遗传一方。人们逐渐 发现,我们对于心理学中遗传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包括语言和复杂的社会行为的遗传性 ,是估计得多么的不足。现在,对行为的遗传研究正在形成一种潮流。

20世纪的后半期,时代精神转变了风向,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人们渴望获得知识 ,知识来自头脑,对大脑内部活动的了解成为当务之急。然而,行为主义主张的是没有 心理的心理学,对于知识的获得当然不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这就引发了心理学中的“认 知革命”,人们重新转向考察脑的内部过程。虽然斯金纳在离世前不久仍为行为主义辩 护,但是他不得不承认是“认知革命”的发生加速了行为主义的衰落[10]。

总的算来,从20世纪初直到50年代,在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下,行为主义在美国统 治了心理学几乎半个世纪。心理学的科学化始终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到了上一世 纪的50年代,行为主义好像突然间崩溃了。它的终结来得这样快是人们没有想到的。事 实上,行为主义的影响仍是深远的,认知心理学所采取的科学路线是行为主义的,班都 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现在的行为疗法,都源于行为主义。

2 知识经济时代的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20世纪下半叶可以称为知识经济时代。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首 先,美国是大战的最大获益者,其本土没有发生过战争,反而通过战争使其科学技术得 到了空前发展,其经济在世界上保持强势地位。原子弹、氢弹、上天、登月,都是在这 一时期完成的。再看,欧洲奇迹般地复兴,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崛起,与之相伴的也是科 学技术的进步。在这里有两大要素在起作用。一是人们认识到知识对发展经济和促进科 技进步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得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培养人才对发展生产、提高国力至关 重要,因此如何发掘人的潜能成了当务之急。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知识 就是力量”,现在我们可以说“知识是获取财富的手段”。二是科学方法论的进步。科 学的分析方法继续得到使用,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此之前波普尔提出的证伪的方法论, 即研究结果不仅要受到验证,而且还要经受到证伪的考验,促进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生命科学采用的方法不仅是实验室实验,自然观察和取样调查方法也发挥了优势作用。

这个时期,不同学科之间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交叉。知识的信息量激增,人们关注如何 注意和选择信息、对信息进行认识和存储、利用信息制定决策和指导外部行为。这些都 涉及到人的内部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从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科学中得到启发,去 思考人脑的活动机理,开始用输入、输出、存储、提取、运算等信息处理概念来说明心 理活动,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知觉、记忆等基本内部过程拓展到决策、策略、计划、 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1967年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问世,标志着对大脑内部 过程的新研究开端,代表了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次演变的范围之大、内容 之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故人们称它为“认知革命”。它覆盖了几乎所有原来实验心 理学的全部内容。

计算机科学对认知心理学影响巨大,心理学的研究也扩展了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范围。 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西蒙(Herbert A.Simon,1916~2001)获得了1978年的诺贝尔 经济学奖,他可以说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代言人。西蒙认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 究初级信息加工和高级层次的思维策略的关系。他提出“物理符号系统”假说,认为人 和计算机都是物理符号系统,都是信息加工系统,可以编写计算机程序去模拟人类的心 理活动,由此创建了人工智能这门新学科。1972年纽威尔和西蒙出版的《人类问题解决 》一书,系统地介绍了物理符号系统的理论。这本书是他们的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思维活 动能进行问题解决的思想的重要总结。西蒙充满信心,认为在可见的未来,能思维、能 学习、能创造的计算机将可以应对人类心智所承担的各种挑战。

然而,西蒙对于人工智能的作用过于乐观了。1956年他和纽威尔用计算机程序“逻辑 理论家”(Logic Theorist)成功地证明了哲学大师罗素《数学原理》中的定理[1],就 在1957年预言,在10年内计算机将成为象棋的世界冠军。事实上,计算机夺冠是在西蒙 预言的30年以后才实现的,到2000年IBM的深蓝计算机才打败了世界象棋冠军卡斯帕罗 夫。批评家认为人类对人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还不充分,计算机的智能是有局限性的,它 只能模拟人的思维过程,而不能具有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了人脑和计算机的异同的长 期讨论。

在西蒙的信息加工理论之后,上一世纪的70到90年代,认知心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结合,出现了认知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Marr 提出了视觉计算理论,Gibson提出了知觉的生态光学理论。在记忆方面,Baddley、

Tulving等人把记忆系统作了更精细的划分,如工作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操作 记忆等。另外,关于心理表象的研究,使心理学中难于研究的主观现象能用客观的方法 来进行探讨。在这同一时期,PET、fMRI等新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认知神经科学 的进展,加深了对认知活动对应的大脑活动的理解。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心理学家开 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已对中文的学习记忆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人工智能方面也取 得了成果。近年来,中国心理学家更进一步参与认知活动的脑成像研究。认知研究的应 用价值是明显的,人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一旦明白,对于教育、培养高新技术专家、管 理人才具有指导意义。它的直接作用将是经济效果。斯金纳的“行为工程学”在认知心 理学时代转变成为“知识工程学”(Knowledge Engineering)了。

再谈西蒙的经济学研究。他的经济学理论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即充分考虑到人的 心理因素在经济行为中的作用。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行为基本上是理性的行为,决 策者基于所掌握的信息作出最优的选择,而西蒙提出了与古典经济学理论相抗衡的行为 经济学,否定了“经济人”获得最大效益的决策理论。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认为[1 2],在当今极为复杂的社会里,一个人不可能获得所有必要的信息,来作出完全合乎理 性的决定。决策者只能作出较好的决定,达到满意的程度就可以了。他把这种人类决策 过程叫做“有限理性”。西蒙不是去考虑人的理想的经济行为,而是从人的局限性方面 来考虑如何取得满意的结果。西蒙从这个崭新的角度切入经济学领域而获得诺贝尔奖, 曾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一些人认为西蒙的经济学理论是非正统的,是经济学界的“外来 户”。殊不知,正是这种创新思想构成了现代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是如何运用知识的渴望是如此的迫切,以至在2002年将诺贝尔经 济学奖又授予了心理学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1934~ )。卡尼曼对心理学的贡献 涉及知觉、注意、决策等各个领域,在决策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和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37~1996)发现,人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决策时是非理性的,从而开 创了关于“启发式与偏见”的大量研究。卡尼曼等人的研究证明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人类 理性的假说,即“理性人”假说,是错误的,又一次证实了西蒙的“有限理性”的正确 性。卡尼曼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以解释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非理性 判断和决策行为,预测人们在作决策时出现偏差的规律。西蒙和卡尼曼的研究向传统经 济学理论——期望效用理论——提出挑战。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卡尼曼诺贝尔经济学奖 的表彰写到,他“把心理学的,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的研究思想, 结合到了经济科学中”,为判断和决策的跨学科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对其他学科 如政治、管理科学、金融、投资和消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23年间,西蒙和卡 尼曼两位心理学家先后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心理学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贡献是无可置 疑的。

不可否认,把知识的作用绝对化了,也带来副作用,那就是在教育中只注重智育而忽 视了社会能力的培养,造成儿童心理的片面发展。学生具有高智能而社会能力缺欠,已 成为当今世界的普遍问题。中国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也是缘于这里。在我国的教 育中,还不仅是社会能力的培养问题,还有社会主义的德育的问题。

3 全球化世界——心理学的国际化

在我们进入21世纪的时候,随着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资的广泛交流, 世界的任何一部分都离不开其它部分而单独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 ,地球正在变成一个统一体。世界大事的决定权从单极向多极发展,任何重要国际事务 不是一个国家能完全决定的。联合国和国际组织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情形, 思想的传播不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科学无国界在今天真正成为了现实。这种变化,给 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自然科学方面尤其是如此,因 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心理学的发展更依赖于国家 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欠发达时,注意力通常放在更重要的发展工业、 商业、和农业问题上,来改善人民的基本生活条件。当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 后,才能对心理学给予更多的投入。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中,如中国和印度,心理学虽 然起步较早,但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相比仍然发展缓慢。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发达国家的心 理学发展得较快的原因。近年来,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一些亚洲 国家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这些国家的心理学家增多,他们更注意与人民生活有关的应 用问题的研究,取得很大的成效。这是对国际心理学很大的贡献。值得注意的是,一些 发达国家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况了。2004年美国心理学会代表大会通过了一个决议,号召 其会员注意国际心理学的贡献。世界上60%以上的心理学家居住在美国本土以外,“他 们创造出适合于他们各自社会人民需要的心理学观点、方法和实践手段。他们提供的材 料适合于发展一个更完整的符合人民需要的心理学”[13]。可见,全球化历程已经敲响 了心理学的大门。

正像我们在前文中所描述的,科学的心理学发源于西方,心理学一直受着西方国家特 别是美国的时代精神的影响,因此西方心理学,特别是美国心理学,被称为主流心理学 。其他国家的心理学家在进行心理学实践的时候,发现主流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许多描 述并不完全适用于其他文化的人群。例如,许多所谓标准测验,其常模通常是用美国中 产阶级儿童制定的,测验的内容围绕着西方文化编制,把它们应用到不同文化的儿童身 上是很难公平的。很多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要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研 究,不应该只研究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群,而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观察。于是跨 文化心理学应运而生,以研究种族和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确切地说,它是对不同文 化集体的成员的研究,以期能够了解不同群体行为的异同。“文化特殊性”(emic)和“ 文化普遍性”(etic)是跨文化研究的两种方法。文化特殊性方法是用对某一特定文化成 员有意义的概念来描述行为,考虑到这一文化成员本身的价值观以及他们所熟悉的事物 。文化普遍性方法是将一个文化中的行为与另一种文化或多数文化中的行为作比较,试 图找出所有文化都适用的有效原则,并确定比较不同文化的人类行为的理论框架。在跨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如果能找到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原因,就可以预测在一定文化条件 下的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而有可能发现适合更大范围人群的规律。世界上任何科学规律 都是有条件的,只是一个规律的适用范围可大可小,科学在于试图找到适用范围最广的 规律,才是强有力的规律。

另外,世界上没有一条科学规律是永恒正确的,经过新的科学发现,旧的科学规律必 定得到修正或被否定,而代之以新的、更正确的规律。文化所造成的行为差异不是绝对 的,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迁,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研究的结果可能一个时期是适用 的,换一个历史时期可能就不完全适用了。因此,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选题要与时俱进 ,不应只研究那种只在历史上存在的封建孝道、面子等问题,而要投身到解决当代普遍 性的社会和心理健康问题。正如库恩所说,科学是在一个重大科学范式的指导下通过积 累,而最后爆发一场革命的过程。这是一场破旧创新、循环上升的过程。

跨文化心理学的产生使心理学不仅面临学科的分散化,还面临地理的和文化方面的分 散化。确实,真正的科学心理学必须考虑到世界各地的研究。我们必须承认跨文化研究 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多的心理学研究成 果,不管是局部适用的还是普遍适用的,都将加入到世界心理学大家庭里去,从而摆脱 欧洲和美洲的心理学研究的局限性。世界不同部分的心理学家可以发展自己的理论,提 出更强有力的普遍适用的理论,使之发展成为新的主流心理学。原来的主流心理学会变 成支流,而融入新的主流心理学。前面已经提到,发展中国家的心理学偏重于解决与本 国有关的社会问题。我们会看到这方面的研究将增多,并可能随着全球化扩展到解决更 广大范围的社会问题。正如一位跨文化心理学家所说:“跨文化心理学的消灭之时即其 成功之日。当心理学的全部领域成为真正国际化和文化兼容时,换言之,当它成为真正 的人类行为的科学时,跨文化心理学就达到了它的目的,而成为多余的了”[14]。此时 ,心理学的国际学术交流增多了。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每4年召开一次国际心理学大会 ,国际应用心理学会也每4年交叉召开一次大会,还有许许多多国际性会议经常召开, 提供了心理学的交流场所,增进了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家的相互了解。英语正成为国际交 流的语言工具,更多的非英语国家的心理学家能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2004年第28届国 际心理学大会上,不算中国代表,北美和欧洲以外的代表占总人数一半以上,而且他们 都远道而来出席会议。非英语国家也出版了更多的英语刊物,如德国出版的European

Psychologist,日本出版的Psychologia,香港出版的中英文双语刊物《华人心理学报 》等。欧美国家的心理学刊物和这些新刊物都有不同国家的心理学家投稿。这是世界全 球化给心理学带来的直接影响。世界的全球化不仅对心理学的国际化产生了影响,对其 他学科也是如此。

4 结束语

我们刚刚进入21世纪,时代精神随着历史的前进在不断的变化。那么,21世纪的时代 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很难预测。我们只能看到,当代的全球化进程影响着人们的 世界观及科学思想。在心理学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将会看到行 为和意识研究的更多的交汇。我们应该看到,心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共性是主要的,心 理学的基础研究,如基本认知过程和神经心理学是很少受到文化影响的。另一些研究领 域文化特性是主要的,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研究的选题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会有所差 异,然而其发展方向是趋向减少差异而有更多的共性。

我们还会看到,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丰富的学科,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多样 化的观点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而不是固守在一种理论或体系。心理学中的学派之争不那 么激烈了,更倾向于取长补短,互相尊重,那种唯我独尊,别人全错的大批判已经不多 见了。这恐怕也与当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性与和谐的时代精神有关。我们相信, 随着心理学新的发现的增多,新的研究手段问世,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去发现脑功能 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揭示行为和意识的深层机理。同时,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 为和意识的科学,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识”和“行为 ”是广大兄弟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包括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神经科学、脑 科学、认知科学、语言学、习性学、人种学、和社会学等。行为和意识既然是有机体的 和社会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确定了心理学这门科学吸引着许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的广 泛兴趣。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大大地增多了,而仍不失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学一方面是一门基础科学,主要为满足知识的探求来回答有关意识和行为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是一门应用的研究领域。心理学的发展潜力既在基础科学领域,也在为解 决社会需求的应用领域。在现代全球化进程中,涉及到全人类的紧迫的社会和健康问题 越加突出,关于人类行为的社会和卫生方面的研究将会增多。至于哪一个发展方向更突 出,要看国家对于科学的投入,以及心理学解决健康、工业、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了。心 理科学既是一门基础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的两面性,增加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也增 加了社会对心理学家的需求。在可见到的将来,世界上的心理学家人数将是各学科中最 大的队伍之一。心理学也是各学科中最大的学科之一。在心理学进入21世纪的新时代, 心理学正在扩展更大的阵地去为人类知识的探索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标签:;  ;  ;  ;  ;  ;  ;  ;  ;  ;  ;  

时代精神与当代心理学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