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分析论文_陈乐奇

新媒体时代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分析论文_陈乐奇

山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雷电多发生于夏季,由雷电导致的各种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为了有效避免或减少这类安全事故的发生,气象部门必须做好防雷科普方面的工作。基层气象部门的工作必须要以社会的需要为根本,切实为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做好服务,从而通过气象部门的防雷科普宣传,提升人们对于雷电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关键词:新媒体;防雷减灾;科普宣传

前言:气象防雷工作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和工农业的生产,意义十分重大。因此,党和国家政府也对气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更具体的要求,积极推进气象工作的基础建设,造福社会和广大的人民群众。

1新媒体环境特征

由于新媒体发展迅速和它巨大的影响力,新媒体一词已成为讨论的一个热点。新媒体就是20 世纪后期,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新闻内容的制造者、传播者,媒体的界限被打破,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壁垒也被打破,信息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各种网络客户端、聊天工具,以多种形式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传播出去。与传统的媒体环境相比,新媒体环境表现出如下特征:1.信息传播者主体地位弱化。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传播者决定着传播信息的内容和舆论引导方向。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任何个人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或者手机,以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方式互相传播信息,这一传播方式倒逼着传播主体重新审视自己的传播行为。2.信息接收者主动性增强。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接收者被动地接受信息,被称为“受众”。但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的接收者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具有了选择权和传播权,可以参与到信息流动的整个过程中,开启了“对话时代”。3.新的传播秩序正在形成。新媒体环境是一个更广阔的信息传播空间,单向的传播方式、稳定的传播格局已被打破,传播环境日益复杂,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媒体环境下开放而合理的传播秩序正在逐步形成。

2新媒体时代防雷科普宣传工作的现状

2.1科普工作相对薄弱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气象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播报天气,没有其他内容。因此,会对气象部门的工作产生很片面的认识,导致人们对防雷工作的重要性不够重视。气象部门的防雷科普工作由于人员少,所以宣传次数有限,而且质量不高,内容也比较单调。一般情况下,介绍暴雨、大风、干旱等大范围灾害性天气比较多,而对于具有随机性的雷电灾害宣传相对比较少,关乎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内容也很少,特别是指导人们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气象信息进行防雷减灾教育宣传工作没有进行很好的发挥。广大群众掌握的基础的防雷减灾知识,一般都是通过阅读书籍和报纸获取的,来自于电视、手机及气象工作人员的面对面宣传是非常少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衔接相对较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距离。

2.2宣传科普范围不广泛

受到人力资源和经费的限制,防雷减灾的宣传科普工作实施范围并不广泛,城乡存在较大差异,气象部门通常都是把工作的科普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城市中心人群集中的地带,对于那些边远落后的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并没有进行相关的防雷科普宣传工作,或者是蜻蜓点水,太过于形式化,导致这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防雷减灾知识意识十分薄弱,没办法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新媒体时代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

3.1对气象宣传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进行创新

随着科技水平与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气象防雷减灾工作也要与时俱进,更加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行业、不同的生活环境背景、不同的知识文化程度等因素,导致了人民群众对于了解防雷减灾内容的目的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在气象部门开展防雷减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工作的侧重点,并且根据不同的大众需求,对宣传科普的指导思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关于卫星电视类减灾工作,在一些落后且偏远的山村地区,由于受到网络通信的影响,很多的电视信号接收器都是放在室外的,一旦遇到雷电阴雨的天气时,这种电视信号接收器就会成为雷电攻击的主要目标。因此,在防雷减灾工作开展时,一定要把这个问题当做重点,提出相对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可以安装避雷装置等,从而有效的起到了防止雷电的作用。

3.2抓住宣传重点问题

最近几年来,全球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很多地区都相继开始出现变暖等不同天气的现象,同时还会出现连续性的强降雨雷电天气,有很多地区的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宣传科普防雷工作没有做到位,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山村地区,对于防雷的知识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使其存在着非常大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

3.3宣传手段要多样化

在这样一个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信息网络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给人们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因此。气象部门的防雷减灾宣传工作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摆脱传统的单一的宣传手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和不同喜好,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喜闻乐见、轻松的传播形式,将内容新颖和丰富的防雷减灾知识传播给社会公众。例如,可以编辑一些有关于气象防雷减灾方面的知识的短信息发布到公众的手机上去,还要善于利用微信微博等热门软件,每天发布一些相关内容,组织一些关于气象防雷方面的知识大比拼活动,还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站技术传播这方面的知识,还要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各样的防雷知识培训等。这些先进科学方式和宣传手段,更适应时代发展,更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更能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因此,宣传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的开展很有意义,从而能丰富了人民群众的防雷减灾知识,工防雷作的意义得到体现。

3.4基于新媒体传播环下和公众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宣传内容创新

防雷减灾宣传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群众性、持久性特点的工作,通过以上对公众心理以及需求的分析认为,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及平台,有针对性地进行雷电知识的宣传内容创新,创作出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宣传作品。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防雷减灾科普教育的对象是占受众群体比例较高的普通公众,如果延用传统的专业性强、抽象化的科普知识宣传作品进行宣传,就会令受众感到晦涩、难以理解,使防雷减灾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形成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印象,这将会降低公众对防雷减灾知识的兴趣度。因而,科普知识宣传作品应该利用公众的求近心理,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亲民,向通俗化、生活化、简单化发展。第二,一直以来,防雷减灾宣传工作都在沿用“我说你听”的灌输式宣传,受众在被动的接受信息,宣传内容教条化,长此以往,受众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反心理,对我们的宣传工作产生抵触。对此,应该利用受众的求知心理和好奇心理,变教条为趣味,变灌输为吸引,提高受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结语:目前,我国气象部门的防雷减灾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防雷减灾宣传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一个摸索前进的阶段。在实际的科普宣传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政策,从而更加有效的把防雷减灾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孙阳.农村防雷宣传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03).

[2]敖国天,连健,陈春,周恩黔.浅谈检测站防雷减灾宣传工作[J].贵州气象,2016(z1).

论文作者:陈乐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新媒体时代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工作的思考与分析论文_陈乐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