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_决定论论文

论社会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科学论文,理论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预测是运用社会科学和其他科学理论方法,预先分析推知人类社会历史领域事物未来状况的活动。作为科学预测,社会科学预测同样具有逻辑模型、哲学历史观基础和技术方法论原则等理论基础。

一、社会科学预测的逻辑模型

社会科学预测具有与自然科学预测基本相同的逻辑模型。自然科学预测通常的逻辑模型是统计归纳模型,其一般形式如下:①

(图一)

在对R实施大量随机实验或统计过程中,产物为O的概率为r;i是R的一个事例。所以,可以预测i以概率r是O的一个事例。

当r接近于1时,由图一推得:

(图二)

图二模型是说,在对R实施大量随机实验或统计过程中,产物为O的概率几乎等于1,现在i是R的一个事例。所以,可以预测i极可能具有O的属性。

实证型社会科学预测具有跟上述模型基本相似的逻辑模型。试以人口预测为例说明。

根据人口学理论,可建立人口发展机理模型:

(图三)

“自然按龄人口分布”可通过人口普查获得。“自然按龄死亡率”和“自然按龄生育率”与每个人的寿命长短和妇女生育行为密切相关,而影响人的寿命和生育行为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且存在个体差异。人口预测,推而广之,对社会现象的预测,困难也主要在此。但人口预测是对一个人口群体(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发展状况的预测,而不是对某一特定个人的寿命或生育行为的预测。人口学家通过分析长期的人口统计资料发现,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自然按龄死亡率是比较稳定的,其变化发展也是比较缓慢的。特别是当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0岁以后,其变化更慢。因此,就可利用人口统计资料,运用现代控制论的辨识和参数估计技术,测出自然按龄死亡率及其变化公式,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处理自然按龄生育率的基本思路相同。可将它分解成规格化的生育模式和总和生育率,按统计数据或其外推值来进行预测,并且可以作为政策控制因子看待,设定若干方案进行预测。扰动因素主要指自然灾难、战争等天灾人祸,可采取设定方案或暂不考虑等办法处理。在此基础上,就可建立各种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得到预测结果。②

自然科学统计归纳预测模型(图二)的依据,含有两部分内容,规律性陈述和条件陈述,规律陈述“P(O,R)接近于1”。这是关于预测对象以前或目前的统计规律的陈述。预测对象具有统计规律是运用统计归纳模型进行预测的必要条件,由于社会历史现象的高度复杂性,目前的社会科学理论还无法在预测对象的“分子”水平和层次上揭示对象整体的运动变化规律。比如人口预测,现在还无法做到根据每个人的寿命和生育行为的变化规律来预测整个人口的状态。因此,社会历史规律往往是统计性规律,是描述大量个别的单独的现象的多值随机关系的趋势规律。“P(O,R)接近于1”就体现了这一点。

图二模型的条件陈述是“i是R的一个事例。”这一条在自然科学预测中不成问题。因为一般认为,自然现象具有重复性、齐一性、无意识性。但社会历史现象具有“个别性”、“不可重复性”、“有记忆或创新性”等等特点。因此,这里必须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应该承认,作为个别的人或特定的单独社会历史事件,在一个相对短暂狭窄的时空范围内,确有上述特点。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一个由相当数量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或行为总和,在相对长久和广阔的时空中,就不能说没有任何相似性、普遍性和规律性。以人口为例。“全世界各国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的国家,人口死亡率和妇女生育模式函数的形态在统计意义上表现出巨大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就是在局部受到灾难性事件袭击的情况下,这种同一性也不能被破坏。”③其次,在预测实践中,根据社会历史现象的特点和预测的具体情况,通常不是简单地将系统过去的统计规律照搬外推到对未来状况的预测中,而是增加了一道修正程序。由于社会科学预测是一种针对众多可能性前景而进行的对策性分析,它的主要意义是为社会选择和社会决策提供依据。而社会历史领域的决定论是通过选择性而实现的。因为被决定的只是事物未来发展趋势上的若干潜在可能性,哪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取决于实现的条件,而这种条件又是由人们的自觉选择行为造成的。因此,社会科学预测是一种前提性预报,具有条件性、选择性特点。比如在人口预测中,常常将生育模式作为政策控制因素进入预测过程,在经济预测中,有时把经济增长率、物价指数等作为预测条件引入预测初始条件中。自然科学预测通常是纯客观地站在系统外对对象进行预测,即便有修正,也是对自然偏差的客观自然的修正。因此,社会科学预测模型初始条件中,既要肯定“i是R”同一系统事物,具有外推性;又要增加修正因子。修正因子不仅反映预测对象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与以前统计规律之间的自然客观偏差,而且表征社会科学预测的条件性、选择性、调控性特征。总之,社会科学预测的统计归纳模型的一般形式是:

(图四)

图四是最基本模型,由于社会科学预测是针对多种可能前景的对策性预测,所以往往有若干预测方案。因此可由图四推出图五模型:

(图五)

无论是自然科学预测还是社会科学预测,统计归纳模型中预测依据赋予预测结果“只是或强或弱的归纳支持。”④统计归纳模型的归纳性质来自两方面,首先是因为预测所依据的是统计规律。统计规律是由经验论据通过统计推理获得的。统计推理是将概率运用到归纳推理的推理,本质上是一种归纳推理。因而,统计规律在逻辑性质上具有必然性。其次是因为预测依据是对对象以前或目前状态的陈述,而预测结果是关于对象在未来状态的陈述。从推理角度分析,结论断定的范围超越了前提断定的范围,因而具有必然性。将自然科学预测的统计归纳模型(图二)和社会科学预测的统计归纳模型(图四)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基本相同的逻辑结构,都是遵循了归纳逻辑的思维规律。

二、社会科学预测的哲学历史观基础

社会科学预测总是与社会历史领域决定论理论密切相关。社会科学预测的统计归纳模型,是以社会历史现象具有统计规律性以及规律趋势具有外推性为理论前提的。这一理论前提不仅为许多历史事实和预测实践所证明(比如,以人口统计规律及其趋势外推为基础的人口预测,其准确性目前已达到短期预测误差一般不超过0.5%,长期预测〔十年以上〕误差一般不超过1%,与人口普查误差率相同⑤而且统计决定论、系统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为统计归纳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历史观理论基础。

人文主义和波普尔他们否定社会科学预测的可能性,都是基于社会历史领域的严格因果决定论。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导致了思维方式上的严格因果决定论。拉普拉斯认为,对于力学系统,只要给出初始条件,就可以无歧义地绝对地求出系统以后的运动。因此,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严格的因果链条中,从过去到未来的全部发展都可以完全确定地被推导出来。因果决定论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认为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处于完全确定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关系中。应该看到,社会历史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确定的决定关系。例如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但同时必须看到,社会历史领域充满偶然性随机性。否认这种偶然性随机性,既无法解释历史社会现象,也会失去理论上的逻辑合理性,如果把严格的因果决定论作为社会历史决定论的唯一理论基础,就必然否定社会历史领域的偶然性,否定社会科学预测。

十九世纪末,拉普拉斯的因果决定论受到了来自统计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的强烈冲击。统计物理学研究表明,分子现象服从确定的统计规律。在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中,微观粒子的各种力学量的出现都是几率性的,单个粒子的运动遵守统计规律而不是动力学规律。把这种观点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就形成了统计决定论的社会历史观。这样,不仅因果可以导致必然性,概率也可产生必然性,偶然性和机遇通过统计规律可以进入决定论。在社会历史领域,个别人的活动,个别事件具有偶然性,是非决定论的,它与量子力学中的微粒子运动状况相似,但一定数量的微观事实的整体却呈现统计规律性,具有决定性。恩格斯关于历史合力的论述,精辟地说明了这一点:社会历史现象“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各种意志最后“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由此产生出历史事件⑥ 。因此,社会历史领域的决定论的非常重要形式是统计决定论。

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系统科学的崛起和迅速发展,出现了系统决定论。在生命界和社会历史领域,存在着一些即使使用统计方法也无法说明其未来发展的现象。这种“本质上的偶然性”是系统微观层次上的涨落,在一定条件下,涨落对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必须用系统决定论来解释。社会历史系统是高度复杂的开放巨系统。系统决定论为社会科学预测提供了更高层次的理论基础。

以上考察表明,历史决定论包含三种基本形式,即以因果必然性为基础的因果决定论,以统计规律作为基础的统计决定论和以系统演化规律作为基础的系统决定论。符合社会历史特点的历史观理论特别是统计决定论、系统决定论,为社会科学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历史观理论基础。

三、社会科学预测的技术方法论原则

社会科学预测是实证型科学认识活动,它不仅需要有严密的逻辑基础和科学的哲学历史观依据,还必须发展和形成独具特色的科学能行的技术方法论。

社会历史现象的特殊性,造成了社会认识和预测的一系列矛盾。例如,社会现象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因为社会现象由人的活动构成,而人的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社会认识作为科学认识,应该是“价值中立”的,但社会认识本身又是一种价值认识,所以不存在“价值中立”;社会认识既要追求精神性,又对某些社会现象不必也不能达到绝对准确的认识;社会现象既是由个体活动构成的又具有整体性等等。这些矛盾使得社会科学预测十分复杂困难。随着社会科学预测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包括统计学、数学(概率论)、系统学和现代归纳逻辑等科学理论方法和电子计算机为主的技术工具的预测科学方法体系,并且结合社会历史现象特点,探讨提出了社会科学预测的技术方法论原则。比如,(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自然科学预测中,一般运用定量模型等“硬”技术。社会科学预测中,不仅要运用定量模型、实验模拟等“硬”技术,而且必须运用理论分析、经验判断等“软”技术。因此,要把理论与经验、逻辑的与非逻辑的,人的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等结合起来,不仅通过建立系统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和“实验”,而且把实证研究与经验判断相结合,不仅集中各种专业知识,而且把人脑与电脑结合起来,从而造成足够复杂的“认识主体系统”去认识预测同样复杂的作为研究客体的社会历史现象。(2)个体论与整体论相结合的原则。在社会科学方法论史上,曾经有过整体论与个体论的争论。个体论者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人行为动机,社会关系和整体只具有从属意义,甚至认为社会科学只能追求个别性知识,不能获得普遍规律。整体论者认为,个人存在依赖于整体,社会关系、结构规定着制约着个人的活动,因此,必须从社会整体着手研究社会现象。其实,社会是个体与整体的有机统一。因为人类社会历史现象包含三个层次:A.个人动机的潜在可能层;B.社会行动的外显事实层;C.整体联系的意义层。个人动机转化为外显事实才具有现实性,个人行为的意义只有在整体联系中才能确定。因此,社会历史现象是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的综合体。(3)实证性和评价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认识和预测中,既要用实证研究的确实性来保证科学理论的实在性,又要用价值研究的可理解性来保证理论的可接受性。可以通过技术认识方式、艺术认识方式等既有实证性又有价值性的认识方式作为中介,实现实证的科学认识和评价的价值认识的过渡统一⑦,钱学森同志认为,社会科学预测必须走定性与定量、专家与模型相结合的路子:“要在搜集资料之后,请专家讨论,提出看法和意见,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建立模型,上电子计算机,算的结果,再请专家评审,把模型修改以后再上计算机,……再改进再建模,反复进行。”⑧

总之,我们即要看到社会科学预测的复杂性困难性,也要看到“这里所碰到的困难是所有技术学科中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社会科学预测的“特殊遭遇”。⑨我们更要认识到,以系统科学为核心的研究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科学方法论已经并且还将继续为社会科学预测提供更加科学先进的技术方法工具。

注释:

①④c.G享普尔:《自然科学的哲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76页。

②参阅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26-128页。

③⑤⑨宋健等:《人口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232页,233页。

⑥《马恩选集》第4卷第478页。

⑦参阅景天魁《论社会科学基础》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

⑧转引自人民日报教科文部编:《软科学的崛起》人民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一版第32页。

标签:;  ;  ;  ;  ;  ;  ;  

论社会科学预测的理论基础_决定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