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建筑空间塑造与观念的应用分析论文_龚永平

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310030

摘要:对于共享空间的塑造是当今文化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并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特殊的建筑公共空间,是当代文化建筑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其设计手法往往会对建筑形式起到决定作用,一些新的空间塑造手法和观念的运用对当代文化建筑发展的方向产生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化建筑;共享空间;城市空间

1 引言

当代文化建筑中除了一些基本的功能空间外,用于公共活动的共享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里所谓的共享空间,是指文化建筑中对城市公众开放,承担一定城市职能并具备城市空间属性的特殊的建筑公共空间,它为公众提供休息、活动、交往的场所,是人们交流交往,发生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可以说,共享空间是文化建筑社会化和城市化的具体表现,因其具备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双重属性与双重空间职能而在城市空间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共享空间受特定功能要求的指数相对较小,形式灵活多变,建筑空间蕴涵的信息量大,因此观者在这里行动较为自由,停留和交往的时间也较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同时它多向社会开放为城市居民所共享,这就为文化建筑发挥最大的社会作用,吸引公众频繁光顾进行社会活动提供了保证。

2 共享空间的作用

共享空间在建筑中虽说没有具体的文化功能,但却以开放的参与性特征在建筑空间的体验感受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从使用上来讲,共享空间是其它功能性空间的过渡,起着集散人流、协调空间组合的辅助交通空间作用。当建筑各功能空间中的人流不平衡时,便可以通过它进行自然的调节,是谐调、促进各空间和谐关系的有效工具。它不仅使文化建筑整体保持良好的秩序,成为整体序列的交通节点空间,还是城市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的链接体,作为空间转换上的作用,是城市空间向建筑内部的延续,是城市与建筑、建筑与建筑的纽带。其次,从人的空间行为上讲,共享空间是参观者的心理过渡、行为转换场所。通过共享空间的插入,使进入建筑的人能够更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还为人的交往行为提供了合适的场所,在这里由于人流的数量大,活动范围广,因而人与人接触的机会多,相互交流的几率更大,这样文化建筑才更有吸引力。另外,共享空间还是文化建筑空间艺术表达的重要场所。在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组织上,共享空间往往由于不固定的功能性,无论在布局还是在面积上都有较大的灵活性,因而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空间形式,以此创造特殊的主题场景,使其中的观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间体验,往往被作为整个空间序列的转折或高潮部分来设计。

3 共享空间的类型

承载城市职能是共享空间区别于文化建筑中其它建筑空间的重要标志。其空间功能与形态强调的是城市功能与建筑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而非单纯的建筑空间;其次共享空间的构成也依据文化建筑与城市的综合需要,表现出复杂的特点。因此,我们无法单单从建筑自身这个狭义的角度来对这种具有双重属性的“建筑中的城市空间”进行分类,而必须以城市为背景,从它在城市空间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态来进行区别。不同形态的共享空间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地位不同,空间使用人群的覆盖面以及空间的影响力大小也不尽相同,因而可以根据其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作用分为以下几类:

3.1 建筑单体中的共享空间

该类型的共享空间完全归属于某独立的文化建筑单体,在城市空间体系中呈现为独立的单点式分布。它没有与周围建筑发生横向的联动关系,因此空间的独立性较强,所受城市空间体系的制约较小,对城市的影响力也较小。这种类型的共享空间一般以文化建筑中的中庭空间、庭院空间、休息厅等形式出现。由于新的建筑技术的支撑,当代文化建筑单体中共享空间的形式与规模都有了较大的拓展,其“流动”、“交融”的特点愈加突出。库哈斯在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设计中就注重了肩负社会责任的图书馆作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建筑空间应表现出交流的特质。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被确定为“5 个平台模式”,分别是办公、书籍及相关资料、交互交流区、商业区、公园地带,各自服务于自己专门的组群。五个平台从上到下依次排布,平台之间的空间就像交易区(图1),“不同的平台交互界面被组织起来,这些空间或用于工作,或用于交流,或用于阅读”,有一种特别的空间交融的感觉。

3.2 建筑群体中的共享空间

该类型的共享空间往往贯穿连接几座建筑单体,将它们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群,实现建筑各单体间的功能和形态互补,以及功能集聚的优势。它与单体中的共享空间相比范围较广,规模大时可以运用广场、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甚至可以形成贯穿整个街区的公共活动中心。泰瑞·法莱尔设计的英国纽卡瑟尔市国际生命科学中心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综合性建筑群体,包含了几个功能相对独立的部分:一个9100m2 以未来主义和互动参与为主题的室内家庭娱乐中心;一个面积为5400 m2,供由150多位学者和临床研究专家组成的人类基因研究小组使用的基因研究所;另提供8000 m2 的面积作为生物科学中心给从事生物技术的中小型公司作为专业的商业性实验室和办公室;此外还包括2000 m2 的商业零售空间。设计者以广场形态来组织这个集休闲、学术和商业为一体的建筑综合体,广场中古老的市场仓库被重新整修成为整个中心的凝聚点,广场周边设置的咖啡厅、零售商业和信息咨询等设施也为人们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提供了可能(图2)。这一共享空间不仅使各部分建筑空间具有聚合性和整体性,并在充当了功能性职责之外,更是对该地区文脉的尊重及场所精神的再现。

3.3 作为城市空间链节的共享空间

当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承担了城市人流的集散职能,如在建筑空间中引入城市街道、中庭等成为城市交通的枢纽,或将文化建筑中的厅堂、室内步行街、屋顶平台等与城市步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或地下交通系统相连接时,这些共享空间就成为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链节,是城市交通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介入了城市交通体系,将建筑的空间组织纳入城市大背景中予以考虑,该类型共享空间的影响面较广,在城市空间体系中的作用也最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共享空间的城市功能需求甚至比建筑自身的功能需求更起决定性作用。詹姆斯·斯特林在德国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新馆的设计中将步道、庭院与城市道路网络相结合,使建筑恰如其分地填补进了城市体系,这种空间组织使建筑形成一种与城市肌理相融的群体结构(图3)。

4 共享空间构成元素的特殊处理

通过创造开放性的共享空间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交融,这是文化建筑设计中城市意识的一种体现。建筑设计中通过对某些构成元素的特殊化处理,使共享空间既具有建筑空间的属性,同时承担相应的城市公共化的空间职能,是提升文化建筑中公共活动环境的品质,以满足城市公众社会活动需要的关键环节。

4.1 尺度并置

文化建筑中的共享空间使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产生了连续的互相渗透的感觉,但将城市空间形态引入建筑内部时,仔细掌握尺度是重要的。现在建筑设计对尺度的处理不再一味强调协调性和真实性而回避不同尺度的冲突,尺度可以直接与不同的对象说话,在同一建筑中不同尺度可以并置而无需过渡,混杂甚至强烈冲突。不同的空间尺度与比例给人不同的感受,可以激发出不同的参与体验:高而窄的空间能产生流动感、升腾感,序列性明显;高而宽的空间往往公共性更强,方向感不强,个体分散而又不易被注意,适宜交通的集散;低而宽的空间促进人以自由、活动的欲望,适宜人群的交往和休息;低而窄的空间则给人以紧张感或私密感。建筑要吸引公众的参与,就要创造富有节奏的、与主题相符的空间。整体建筑的尺度可能是一种尺度把握,而它的某一部分则可能是超尺度的,将城市尺度引入到建筑内部,作为象征而存在,使人们更真切感受到城市空间的氛围。同时,在大尺度空间中创造出与之对比小尺度节点空间,还可以表达出尺度分级,提高尺度本身的表现效果。

4.2 细部印象

空间中使人感兴趣并乐于亲近的是大量的细部,细部的印象不断叠加合成能够形成总体印象。为了创造共享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连续性,营造共享空间的城市氛围,将外部空间的细部处理组织到建筑内部空间中则会出人意料地表现出动人的效果。如将建筑外部围合界面的材质延伸到建筑内部、把外立面上大尺度的混凝土分划和精细的磨砖对缝的墙面局部用于室内、或延续外立面风格的门窗划分等手法都可以帮助产生城市空间在建筑内部自然延续的感受,人们在进入建筑时,仍会留下刚刚走过的城市外部空间的回忆,使其更具有在城市公共空间所拥有的自在感。另外,雕塑与装置也是文化建筑共享空间中不可或缺的细部构成元素,它们与建筑空间密不可分,依附于建筑而且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而存在,起着强调空间主题的作用并且发挥着自己的个性,同时对建筑环境加以突出和引导,如对空间中心的固定、对建筑入口的突出、对空间方向的引导以及作为抽象化建筑与人们感情交流的媒介,为建筑带来艺术性与亲切感(图4)。

4.3 要素分解

建筑基本要素包括梁、柱、门窗、楼梯等,它们按照人类长期实践积累的经验,以约定俗成的方式组合,人们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要素的组合方式。对这些建筑要素组合方式的“约定俗成的突破”是文化建筑中塑造空间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要素如果被从其关系网络中分离出来独立存在,就能表现出全新的含义,如门脱离墙壁被单独置于室外景观中,不仅能保留它限定空间的功能,更能表达出丰富的含义;把室内楼梯、自动扶梯或室内回廊拉到建筑的外面,可以创造、限定出具有城市公共性的共享空间来。另外,由于共享空间与其它建筑功能单元相比较少受到具体功能要求的限制,因此引入自然元素并与其它建筑基本要素相配合是营造空间氛围的重要手法。当建筑空间中的某些因素引起人们头脑中与熟悉的自然环境相符的意向产生的时候,容易产生人们认可的空间氛围,同时建筑空间也因为阳光、空气、水、植物这些有机生命体的加入而变得更加生动、活跃。

对于文化建筑共享空间中构成要素的特殊处理手法在运用中各有不同的适宜性,而且由于建筑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践创作中常常不局限于单一的采用某种手法,而是将多种设计手法穿插组合,有机地应用于建筑之中,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

5 结语

同传统的文化建筑相比较,当代城市文化建筑建立结构秩序的过程更多地考虑了其所处地区的城市功能。为了与城市功能结构秩序紧密结合,文化建筑布局常常表现出发散性的特点,而不似以往所表现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收敛性结构。各种形式的共享空间不再被视作一种浪费的“辅助空间”而被严格地压缩比例,在满足疏散和人流聚集的最低标准之外拓展的空间也不再被视为一种不经济的作法。对于共享空间的塑造是当今文化建筑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建筑中共享空间的品位特质在形成的过程中一方面与城市环境发生对话,另一方面又持续与建筑自身发生对话,并在时间的流逝中使建筑获得新的意义,而且其设计手法往往会对建筑形式起到决定作用,一些新的空间塑造手法和观念的运用可以说是当代建筑领域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张似赞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3.

[2]董卫、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韩冬青、冯梦龙,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4]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龚永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现代城市建筑空间塑造与观念的应用分析论文_龚永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