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泡沫经济论文,日本论文,教训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认为,泡沫经济产生的因素是:在企业业绩、办公自动化需求和低利率这样一些条件健全的形势下,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会增加人们对价格上扬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又会唤起投机性需求,带来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期望。日本金融体制的缺陷对泡沫经济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历史教训是:过大的资本经营降低了资本效益;呆帐困扰金融业者被迫转换经营策略;应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促成了“日本式大银行”的建成。作者指出,要有效防范泡沫经济,关键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欧洲及日本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曾经相继出现过“泡沫经济”现象。其中尤以日本的“泡沫经济”现象为最典型。它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日本经济在80年代后半期蒸蒸日上,但到90年代却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停滞。泡沫经济的生成及其崩溃对此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历史教训也是深刻的。以下分3部分加以论述。
一、泡沫经济的成因
泡沫经济是近十年来西方经济界广为关注的经济现象。它是资产价格背离经济基础因素的一种虚假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是在利率较低,大量剩余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引发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投资机性暴涨时,所形成的虚拟资本脱离实际经济而过度膨胀的现象。这有如附着在实际经济表面的一层肥皂泡,所以形象地称之为泡沫经济。泡沫经济表现为产生、膨胀、崩溃三个阶段的经济繁荣和经济萧条。泡沫经济最早出现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也出现了泡沫经济,其突出特点是炒股票、炒地皮之风炽盛,股票、地价急剧上涨。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开始崩溃,不动产、证券、金融和工商业相继陷入萧条。泡沫经济表面上好象增加了财富,实际上却造成了财源浪费和财源失衡,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它还鼓励投机致富,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严重冲击。在泡沫经济场合,人们主要是跟股票、土地较劲,在揣摩股票、土地价格即将上涨时,就竞相购入,以期获得“增值利益”,其结果是股票、土地的价格越炒越高,大大脱离了真实价值。
泡沫经济产生的因素是:在企业业绩、办公自动化需求和低利率这样一些条件健全的形势下,资产价格持续上涨会增加人们对价格上扬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又会唤起投机性需求,带来价格上涨,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期望。
二、日本金融体制缺陷助澜泡沫经济
众所周知,二战结束时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状态,然而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能重整旗鼓,恢复战前经济实力,完成经济复兴,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奇迹般实现了长期高速经济增长,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日本独特的金融体制是持续高涨的民间投资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它促成日本经济的成功。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经济最有活力且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同亚太地区的经济关系十分密切。特别是随着欧洲、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不断对日施加压力,日本更加注意加强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同样的金融体制却弊端显现。在国内,银行不倒的神话终成过去。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世人以“日本贴水”(日本金融机构信用下降,向其贷款时因出现特别风险而加收的利息率)的形式,毫不客气地对日本金融机构不信任。
(一)日本式金融体制的形成
1.“护送船团行政”导致金融弱化。战后的日本金融体制以继承战时形成的旧金融体制为其出发点。虽然出现了诸如废止特殊银行等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日本兴业银行转变为长期信用银行,日本劝业银行转变为都市银行,横滨正金银行改变为外汇商业银行等。但是财阀大银行都免遭《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的分割,得以生存下来。总之,战后改革并不触及旧金融体制之要害,基本维持了原先的运作方式。战后的日本金融管理方式,俗称“护送船团行政”,它强调金融体制的安全和对现状的维持,限制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确保所有金融机构的安然生存。这种金融行政的运作方式,从当时杜绝必然成为金融体制不稳甚至崩溃契机的金融机构破产这个角度来看,是有益的。但是,护送船团行政其实导致了金融机构体制下降出现脆弱化,故从长期而论,毋宁说播下了不安全的种子。
(1)前半期(1973年以前), 由二战刚结束后的复兴及此后的高度成长期构成。这一时期的日本经济尚处于追赶发达国家过程之中。虽然储蓄率并不低,但因迫切需要大量投资,超投资型的资金不足是当时经济构成基调。进而在对外方面,为维护固定汇率制下的固定外汇汇率,对国际资金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理所当然地出现高于国外水平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当时的日本政府采取人为低利率政策,即不是采取增加资金供给和减少需求的方式来促使市场均衡利率下降,而是维持供需基调不变,通过规则制度及其他行政介入方法,使利率定位于低水准上。这一方面降低了企业的资金成本,起到了促进投资的作用;另一方面为银行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政府实施有效的产业政策创造了条件。
(2)后半期(即1973年至今), 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量移植西方现成的新技术及新产业,并以超大规模生产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使其产品在价格及性能各个方面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由于一个产业的发育和成熟,必定带动相关产业出现良性循环。当然超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实现不是没有条件的,其一是有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存在;其二是有筹集到巨额资金的可能性。在当时的日本经济中,由于农村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前一条件是具备的,而后一条件的满足是与金融体制分不开的。由于银行贷款利率低于供求平衡的利率水平,企业从经济效益原则出发必然选择从银行获取资金的渠道。再则在日本经济中大银行和大企业多存在相互持股关系,中小企业完全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所有制结构保证了大企业能够获得廉价的资金,为其进入新兴产业解决了财力问题。另一方面,人为低利率政策导致了资金配给现象的出现。都市银行的资金缺口要靠中央银行贷款来填补,结果使政府对资金的投向等问题有了发言权。实际上当时产业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这一点分不开。总之,银行在日本高速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人为低利率政策使资金的借出借入——银行处于绝对有利地位。金融机构仅因其握有资金分配大权,就可以提出利益分配要求。也就是说,资金分配权带来准地租金融机构,即使不发挥现代经济学所认为的金融机构应具备的信息生产和风险管理等根本功能,仅靠这一准地租就能生存下去。护送船团行政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效果,即使行政当局给予金融机构的资金分配权限,都能确保安然运行。
2.银行缺乏信息生产和风险管理能力。人为低利率政策和护送船团行政为金融机构带来了短期利益。实际上进入战后后半期,随着日本经济结构的变化,资金供求基调转为超储蓄型资金过程,此时银行缺乏信息生产和风险管理能力,弊端开始显现。石油危机之后,日本民间投资低迷,储蓄却依然处于高位。民间部门和过剩投资从事后角度看由财政赤字和经常收入黑字(对外投资)吸收。并且事实上随着70年代后期财政赤字扩大,资金平衡得以维持,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财政重建进程的加快资金呈现剩余倾向。面对资金过剩的现实,大多数日本金融机构面临资金运用难的困境。极大多数优良企业能以利润留存和发行证券方式筹集到足够的资金,银行的贷款已不那么重要了,失去贷款客户的金融机构不得不为资金寻找新的出路,这个新出路就是外债投资。然而由于日元坚挺超出预期范围,外债投资造成了巨额外汇亏损。结果不仅没有解决旧问题,反倒陷入了新危机。80年代前半期,寄附在资金分配权限之上的准地租逐渐消失,不少金融机构由资金运用难转为经营不振。而80年代后期出现的资产价格高涨似乎为这些金融机构提供了绝好的资金运用机会。在泡沫经济时期,大多数金融机构卷入不动产及股票投资,其原因正是由于它们尝尽了资金运用难的苦处。假如存在其他有吸引力的资金出路,日本金融机构也就不会一味埋头于不动产担保信贷。而它们苦于资金运用困难的原因,则出于根本功能不健全。经济学所指的金融机构功能,主要是:(1)汇集社会上蓄积的资金。(2)调查借款人的投资项目的内容及其财务状况、还款能力,进而提供资金之后,掌握借款人资金运用状况等方面信息的信息生产功能。对伴随资金调度与运用产生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风险管理功能。然而,日本的金融机构在这些功能方面缺乏锻炼,以致面对经济结构的变化难以适应。另外,在准地租的支援摇摇欲坠的过程中,护送船团行政的一如继往,导致各种扭曲不断扩大。随着准地租的消失,为保障所有金融机构的继续生存,除导入直接补助金已别无良策。而导入直接补助金现实上又行不通,于是要维持护送船团行政,只能拖延金融自由化,以避免准地租的迅速消失,结果日本金融自由化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同样原因,使资本市场的发育受到抑制。由于制度改善与规制废除的延迟,国内企业债券发行市场出现空洞化,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技术导入也由于种种原因而迟迟未遂。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日本金融机构的不动产关联贷款,其大半现已成为不良债权,致使金融机构陷入深深的困境,业已成为金融体系不安稳的一个主要因素。不良债权的形成,是泡沫经济形成与崩溃这一经济环境变化的外在因素,还是护送船团行政使金融机构信息生产能力不足,风险管理体制不善,进而导致盲目的不动产及证券投资,致使泡沫经济的形成,并最终崩溃。应该说,后者的因果关系是合理的。
(二)泡沫经济破灭重击日本金融业
金融危机困扰着日本金融界。在经济衰退的同时,日本金融体系目前也正面临着一场越陷越深的金融危机,首先应归于泡沫经济的后遗症。泡沫经济的破灭,不但使日本的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而且对银行业的打击最大。近年来,围绕金融体系的风波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巨额坏帐使日本银行业岌岌可危。1995年7、8月间先后爆发环宇信用社和木津信用社挤兑案,反映日本金融机构信用能力大大下降。在木津信用社挤兑案中,虽然日本政府保证将竭尽全力保护储户利益,日本全国信用社提供2000亿日元贷给木津信用社,以维护这一日本第一大信用社的信用,但仍然发生了挤兑风潮,约上万名储户提走3000多亿日元现金。这次挤兑风潮是由坏帐而导致木津信用社破产而引发的,因而巨额坏帐的存在必然动摇日本金融业的信用能力。据日本金融财政情况研究会调查,由于金融机构的巨额坏帐,日本有40%的家庭对日本金融机构的安全性感到担心,其中9.8%的家庭已更换了存款金融机构, 26%的家庭准备更换存款银行。对银行信用的怀疑使相当多的存款从民营金融机构流向邮政储蓄等国有金融机构。
2.日本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急剧信誉下降,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动摇。国际著名的银行信用评定机构——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最近公布了对日本50家银行进行信用评估,结果没有一家银行获得A级, 仅有一家地方银行——静冈银行获得B级。由此可以看出, 曾经在金融界显赫一时的日本各大银行日子都很难过。另外,美国不仅要把大和银行彻底赶出美国市场,而且同时加强了对日本其他银行的监督和控制,并计划压缩其业务。在欧洲市场上,日本银行的金融活动已经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特别是欧洲金融机构都相继提高了对日本银行的拆借利率。与此同时,连年低迷的经济和形象不佳的金融机构,使东京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大动摇,甚至出现“金融空心化”现象。
三、泡沫经济的教训
泡沫经济不可能永远保持下去。泡沫经济一经发生,由于金融环境的变化等因素虚假需求的外壳迟早将被剥开,市场机能发生变化,遂使资产价格趋于下跌。在此过程中,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创。因此,至关重要的事情认真分析泡沫经济发生的机制,防患于未然,吸取历史教训。其教训主要有4:
(一)过大的资本经营降低了资本效益
在一般稳定的形势下出现资产价格上涨现象,这是泡沫潜在经济的佐证。从1985~1989年间,一般物价上涨率年均1.03%,而年均地价上涨率为5.76%,年均股价上涨率为17.49%。 本来对地价和股价就应该充分监督,保持警惕,看情况如何按需要改变政策。虽然可以列出种种理由,但从最终的结果看,可以说对发生泡沫经济的防范措施是不充分也是不得力的。截至1996年中期,日元贬值乃是股价攀高的因素,可是到1997年2月前后,股票和日元双双贬值,相辅相成, 仿佛要将日本卖掉似的。首先就股价而言,可以指出股价已开始大幅度低于理论价格,在继续执行低利率政策和企业在1997年度将继续取得效益的前提下,显而易见是股价偏低了。假若按照过去的标准要考虑这件事,那就可以了解这种股价是股票被抛售得过多,因此可以设想股价迟早会得以回升。其二,就日元与美元的汇率而言,特别是从1996年后半期起,出口开始日益增加,经常项目收支和贸易收支再次出现盈余增长的迹象。在广场协议实施以后,日元汇率由1美元兑换240日元急剧升值为1美元兑换80 日元,如果其理由就是因为日本有大幅度盈余的话,那么在这种局面下日元加速贬值则是不可理喻的。日元汇率说不定什么时候急剧转为日元坚挺,这并不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如果衡量的尺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如果作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景气、通货膨胀、利率和企业效益等情况发生了变化,那么结论也自当改变。由于日元贬值,进口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出口价格只限于小幅度上升。日本经济因为制造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生产,所以日元即使贬值,出口数量也难以增长。这样一来,交易条件的恶化产生的影响恐怕比人们想象的更为严重。抛售股票和日元的第二个理由是价值尺度的急剧变化。迄今一直满足于日本宽容的特殊标准的投资家和储户,对于显而易见的赚头之小终于开始作出了拒绝反应。日本和美国的长期利率差距是很大的,基本上在4个百分点。 既然存在着这么明显的利率差距,那么只要没有能够出现特别意外的情况,日本的资本外流是不会停止的。日本的资本用户及企业经营者是很幸运的。由于日本有丰富而又大量的存款,利率又低,这对增强日本的国际竞争极为有利。然而,日本的存款一向是只提供给日本的经营者,这是因为日本的金融市场处于孤立的状态。这样看来,股价贬值和日元贬值的共同原因就在于企业的效益非常低,如果日本的资本市场完全实施国际化,那么“日本的低利率和高股价是高储蓄率的必然结果”这样一种逻辑便站不住脚了。美国前500家大企业的平均效益在1995年度为19.1%。 而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企业(金融除外的1566家)的平均效益则为3.7%,日本企业过大的资本经营显著降低了资本效益。
(二)呆帐困扰金融业者被迫转换经营策略
在金融政策上对资产价格上涨未能及时作出处理,从而引发泡沫经济。1993年的经济白皮书分析说,把长期利率稳定在低水平上是造成泡沫经济的一个原因,从这一点来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和责任已越来越重要。在日本泡沫经济上升期间,企业大量贷款投资,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和证券业;银行业自身也进行大量的房地产投资和股市投资。这样在银行和企业的共同推动下,地价和股价暴涨,出现虚拟资本脱离实际经济增长的泡沫经济。当泡沫破灭后,地价和股价暴跌,金融业发放的用于房地产和股票投资的大量资金难以收回,必将形成巨额呆帐,导致金融危机。由于巨额呆帐困扰,日本大银行濒临倒闭的边缘,日本信贷银行为了处理2500亿日元的呆帐,1997年3月27 日不得不宣布出售其东京本行和大阪分行,并且将从海外撤退,成为一个日本国内银行。金融业的“体质”又叫投资人忧心,东京股市振荡走低。这是这一波日本金融风暴中,第一个宣布必须进行重组的银行,由于日本信贷银行在日本算是大银行,预料其造成的冲击,会波及其他银行。不出所料,城市银行中规模较小的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地方银行中规模较大的北海道银行达成合并协议,两家银行力图通过合并加快对不良债权的处理,同时通过提高经营效率,谋求生存之路。两家银行均已从海外撤回分支机构,并将重点放在以北海道为主的国内业务方面。合并后的银行将缩小在东京及其周围的业务,裁减北海道的重复机构,努力提高经营合理化程度。拓殖银行1996年9月底公布破产、拖欠、减免利息等不良债权,合计为9365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13.3%,财务状况是城市银行中最差的。另 一方面地方银行中的北海道银行的经营状况也因泡沫经济崩溃而不断恶化。1996年9月底公布的不良债权,合计为1665亿日元,占贷款总额的6.29%。为此,该行于1997年1月实施了包括撤回4家海外分行在内的合 理化方案。日本信贷银行连续两年的结算却是亏损,1997年3月的结算 ,本来预测只有1300亿日元左右的呆帐,结果却是预测的近两倍达2500亿日元,不得不卖掉东京分行与大阪分行来填补亏损。由于连续两年亏损造成自有资本减少,有可能低于国际清算银行(BIS )所规定的自有资本比率8%只好将目前手中掌握的2000亿到3000亿日元优良债权, 卖给其他银行,以便在1997年3月底还维持8%的水平。但是从长期来看,日本信贷银行要维持8%的水平,仍需要很大努力, 因此日本信贷银行决定从海外市场撤退,以日本国内较低的4%水准继续在日本国内经营 。日本银行从国际市场撤军,是大和银行发生交易丑闻以来的大事,据透露日本信贷银行的重组计划可能包括出售总部土地及建筑物,加深投资人对日本金融业“体质”的忧虑。
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日本经济社会面临重大改革,为了充分把握金融改革所带来的契机,日本银行、证券等金融业者纷纷转换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为了进入新的金融服务市场,各商业银行集中开发代销基金业务,寻求海外基金公司的合作。樱花银行原本就有信托投资公司,但仍尝试与国外证券公司合作,并准备从美国等地招募人才,住友银行也表示,打算广泛寻求国外基金公司的合作。证券公司也开始重新制定经营策略,野村证券、大和证券、日业证券等证券业者准备将经营重点从证券买卖等传统主业转移至资产管理业,利用过去积累的营业资产获利,因为股票委拖交易手续费用自由化后,只靠股票等交易手续费收入,公司的正常运营将无法维持。受业范围扩大的影响,信托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各信托银行业提高经营效率,开始压缩银行业务资产,加强退休金等信托业务。安田信托公司决定集中经营退休金、不动产和资产管理等较擅长的业务,准备投资300亿日元, 建立受托资产的管理系统。通过金融改革,使金融机构能够自由地涉足新的业务领域,企业筹措资金和其他金融往来将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预料银行证券公司和企业的关系会大大改变。为充分利用日本金融“大改革”提供的有利时机,英国巴克莱银行和日本北海道拓殖银行宣布双方将在日本市场携手合作。日本预定开放的两大部门——衍生性金融商品及投资信托业务,合作开发销售金融商品,使北海道拓殖银行的客户能够进入国际债券、股票及外汇市场。它们也探讨提供境外金融市场服务和资产证券化方案。巴克莱银行早在10多年前就在日本开设投资银行业务,它还在与日兴证券公司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管理养老金。北海道拓殖银行是日本10大商业银行中最小的一家,该银行宣布1998年4月将与北海道银行合并, 但北海道拓殖银行与巴克莱银行的合作,不包括北海道银行。目前,北海道拓殖银行在海外设有20家办事处,1997年3 月底上财年税前盈利为1.58亿日元(约合150万美元),比前一年亏损2009万日元大有改善。 其他一些外国金融机构也在寻求同日本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以便在日本市场向储户和公司发行较复杂的金融产品。日本金融机构同境外金融机构合作,日本金融公司能提供金融产品分销能力,而外国金融机构则富有开发金融产品的经验。双方合作的问题是如何把开发金融产品的经验与投资基础结合起来。本次合作是日本银行与外国同业建立合作关系的第二例,第一例是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与美国信孚银行的合作。
(三)提高风险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民间在处理泡沫经济时,积极偿还负债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对负债调整一般是选择等待经济复苏这样一个从容不迫的方法,但这种做法往往会造成恶性盾环,使经济长期萧条。美国则采取积极偿还的做法,同美国的经济复苏相比,越发感到日本的从容做法不当。没有积极处理泡沫经济遗产的企业,现在的股价低得可怜。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积极经营姿态是十分可取的。在泡沫经济的形势下,对自己的投资风险认识不足就招致了其后来的损失。充分认识并充分运用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疲软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长期利率因此也处于历史最低水平。日本一家研究机构公布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1997年3月份,日本公司破产债务额已达1.42 万亿日元,比上年同期猛增了180.9%,与上月相比,增长幅度达91.3 %。据统计,3月份破产公司总数为1373家,比上年同期增长2%,比上月增长12.0%。这家机构公布的报告认为,3 月份日本公司破产债务猛增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及地产公司破产增加。根据这份报告,1996~1997财年日本公司破产债务额达9.26万亿日元,比上财年增加7.2%, 这也是该国历年来首次突破9万亿日元,1996~1997 财年破产公司总数比上财年下降0.8%。
(四)“日本式大银行”的先声
因拥有大量收不回来的债权而陷入经营困难的日本债券信用银行于1997年4月10日宣布, 它与美国的大银行——银行家信托公司之间就房地产业务和接管日本债券信用银行的国际业务等广泛的业务进行合作一事达成了协议。双方还就相互控股等资本合作原则上达成协议。据认为,日本的大金融机构是想在2001年之前争取建成能与欧美市场一样自由的“日本式大银行”,因此这次联营便成为与外国金融机构合并和合作的先声。日本的金融界也将面临参与大规模的国际竞争的时代。据日本债券信用银行透露,这次合作的内容包括:1.银行家信托公司向日本证券信用银行的房地产证券业务提供专门技术;2.银行家信托公司的证券和信托业务转给日本债券信用银行;3.银行家信托公司接管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决定撤退的外国据点的融资和债券业务;4.双方在外汇方面进行相互合作,可以说,这次达成的联营协议,事实上是银行家信托公司拯救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即使依靠日本银行投资等办法也不可能消除经营不稳,作为求生存的“王牌”只有求助于美国金融机构。银行家信托公司之所以同意与日本债券信用银行实行联营,是因为可以把美国发达的证券业推广到日本市场,并能加强与日本企业的关系。对于这两家公司的合作,日本的大银行的反应是惊慌和不安参半。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虽非银行,但仍执行放款授信业务,设立公司形态包括信用卡公司及邮购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放款余额达到最高峰,动辄以30~40%的速度增长。在泡沫经济破灭及地价下跌后,近年来多数非银行金融机构均相继面临无法负荷坏帐而宣布倒闭的命运,使日本金融体系产生极大动荡。日本金融危机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其经济畸形发展和温床金融体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日本过度膨胀的股票价格和地产价格造成的“经济泡沫”终于破灭了。日经指数开始动摇,从最高点跌了下来,日本所有银行都受到影响,只是有些银行比其他银行受的影响更为严重而已。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神速的今天,一旦某国受到泡沫经济的影响,其他国家受到影响可能性也越大。因而需充分吸取日本曾经发生的泡沫经济的历史教训,在全球范围内防止发生泡沫经济。日本政府公布,一些金融改革措施于1997年秋天实行,大力推进取消金融监管。在今后5 年中,将有一系列措施出台,允许银行和证券公司在一些业务领域内进行交叉。这些举动比预期出台的时间要早。
日本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日本金融现实决定了日本金融改革必须采取渐进方式,任何冒进的作法都可能导致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日本金融改革之路布满荆棘,要最终取得改革成功,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根据美国高盛证券的推算,日本的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中前10家,加上财产保险公司在内的日本金融机构,其中股东资本税后收益率只有7.5%。而欧美各大金融机构中, 收益率最低的也有40%,高的达60%。高盛证券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股东收益率如此低的原因在于“存款过于集中,潜在的资金需求只能依靠有限的融资市场,这样存贷利差就会逐渐缩小,收益自然也会越来越少”。行家认为,日本金融机构要想将目前偏低的股东资本收益率提高2倍, 即达到15%左右,有3种选择:削减成本62.1%,增加收入38.4 %和减少股东资本50.1%。增加收入38.4%,意味必须增加收入4.2万亿日元, 要通过改革现有金融体制要增加如此大的巨额收入,实行起来难度很大。削减成本意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而目前日本的银行(以排名前5 位的城市银行为例),其经费率(经费占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率)在1986年到1990年间的平均数为0.98%,已远远低于美国银行的3.55%,英国银行的3.92%。因此,通过削减成本来提高股东资本收益率的作法,其可行性是很低的。减少股东资本则意味着缩小规模,实行起来更不可能。因为虽然市场规律是客观存在,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市场规律的作用必然形成公平、公正的客观市场机制,而且市场规律并不能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自觉按市场规律办事。目前,我国虽然不存在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但是由于许多企业的历史包袱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银行的坏帐问题也很严重。因此,我们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解决不良资产问题,这是对泡沫经济的有效防范。
标签:泡沫经济论文; 股票论文; 银行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美国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银行资产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美元日元论文; 信用政策论文; 行政体制论文; 信用债论文; 经济学论文; 信托公司论文; 投资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