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论文_于淼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论文_于淼

江苏省如皋市碾砣港闸管理所 江苏省 如皋市 226500

摘要: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系统的破坏,造成了极端天气频发,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旱涝是危险度极高的自然灾害,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迫在眉睫,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动态变化的市场中确定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显的尤为重要。基于此,快速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是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市场稳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

一、在防洪抗旱中运用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

防汛抗旱是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事,特别是在季节性旱涝高发期,洪水或是大旱来临,造成的危害难以想象。了解更多的信息,对地域特点、汛情进行科学的分析,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汛抗旱的关键。而防汛抗旱的信息化管理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信息化管理以它独特的优势,对汛期旱期信息的收集更系统、更完善,并进行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做出防洪抗旱预案,起到很好的预警作用。信息化管理的普及,加大了抗汛防旱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人们的防范意识,为人们提供更科学的方法。互联网的使用,更有利于指挥中心和下属各级组织的信息互传,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和避免了事故发生的几率,促进了抗旱防汛效果的提高。在水利施工建设中,信息化管理对施工质量和安全起到监督作用,使施工更安全、更高效,提高了整体防汛抗旱能力。

二、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以减少水旱灾害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和宗旨,通过兴建防洪抗旱工程,建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抗灾体系,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合理掌控,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并积极探索多样化的防汛抗旱措施,从防洪工程体系来说,重点建设堤防工程、水库工程、蓄滞洪工程和河道整治工程,并在防洪工程的长度、质量和抗洪标准方面不断提升,成立了各类大中小型的水库和水利枢纽,进行合理的蓄滞洪区的规划和建设,较好地实现了对洪峰的削减和蓄滞,稳定了河势,提升了河道行洪的能力。同时,我国防汛抗旱工作还通过水库高度、跨流域调水和地下水开采等工程手段,较好地增加了水资源的供应,提升了蓄水能力。另外,还致力于对灌区的建设和改造,通过建构农村小微型抗旱设施如小型机井、水窖、泵站等小型水利工程,较好地减少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由此可见,我国在长年的水旱工作治理过程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较好地减少了水旱灾害的损失,然而也显露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缺乏水旱灾害的全面认知和理解

在长期以来的水旱灾害治理过程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将精力集中于对水旱灾害的全力抵御方面,尤其是在水旱灾害严重的时候,尽一切所能,全面发动力量进行水旱灾害的抵御,这种模式耗时耗力,从长远来看还会因这种“严防死堵”的模式而贻害无穷,由于全力抵御式的水旱灾害并未触及水旱灾害的本质,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防汛抗旱模式和思路,不利于人水之间的和谐,极易引发人水之间矛盾的激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缺乏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

在当前我国的防汛抗旱工作之中,大多是属于临时应急的防汛抗旱设施,主要是当灾情来临之时采用的应急性措施,重点应对汛期或旱季时节的防灾减灾工作,而对生态环境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河道改造方面的重视度明显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规划和建设,存在较多的临时找寻水源、盲目打井取水的行为,这种行为缺乏科学合理的筹划和论证,使防汛抗旱工作出现次生性灾害的现象,不利于设施的长远使用,最终导致这些应急临时设施就地废弃,极大地浪费了资源,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建设。

3、缺乏人水系统的和谐整体意识和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的水旱灾害治理采用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开荒造田等运动方式,占用原有的自然水面,导致水体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较大地降低了蓄滞洪能力,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突显出重视防汛抗旱建设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的问题,导致泥沙过度淤积而引发洪涝灾害不断增多的现象,同时,又因为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建设占用了行洪通道,迫使堤防高度不断增加,加大了堤防溃决时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人们超量用水而出现干旱和断流的现象,这就使我国的人水系统出现难以遏止的恶性循环现象和问题,显露出人们缺乏人水整体性系统的和谐意识和观念,将人与水系统割裂开来,缺乏人水和谐的活动规划和限制,违背了自然界水文变化规律,加剧了人与水系统之间的对立,这就难以充分显示出防汛抗旱治理工作的效果。

4、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水平较低

当前的防汛抗旱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缺乏整体的防汛抗旱工作的统一考虑和规划,尤其在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采集方面存在缺陷,表现出防汛抗旱信息覆盖面不广、精度不够稳定等问题,同时,在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业务应用系统方面还表现出内容重叠、功能繁乱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防汛抗旱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三、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由于各区域之间技术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各级领导对于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认知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区域之间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高低不同,进而对于水利现代化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统筹各区域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级领导应该遵循以下发展规划:

1、经济发达地区

对于经济发达的区域,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延伸、完善、提高、整合”为主,即利用我国目前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高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加强软件的开发,从而实现对防汛抗旱工程的自动监控,并对建设的先后顺序进行妥善的处理,且在处理过程中必须保障原有成果和资源的整合度,以此为基础,进而提高经济发达地区的整体信息化建设。

2、经济中等发达地区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计算机网络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究其原因是因为该区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时间晚于发达区域信息化建设时期。因此,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加快水情遥控系统和三防应急调度建设”为主,提高该区域遥测技术发展水平的同时,配套中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从而推进该区域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进程。

3、经济欠发达地区

与前两者相比,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滞后,信息化建设也大多处于原始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制约了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同时还提高了建设工程中的不安全影响因素,危及技术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该区域的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水利工程遥测系统”建设为主,并配套初级规模的计算机网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和健全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抗旱指挥调度可视系统以及远程会商系统,进而稳固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规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建立健全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机制体系,全面树立人水和谐的治理思路和理念,充分认识到防汛抗旱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结合现代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网络,推动防汛抗旱工作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迈进,完善相关的防汛抗旱预案体系,加强防汛抗旱工程建设,做好科学调控,做好应急抢险工作,确保防洪减灾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秦文秋.常州市防汛形势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7(15).

[2]陈成功.辽西易旱地区系统抗旱措施及思考[J].中国水利,2017(11).

[3]王岩.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相关探讨[J].黑龙江水利,2017(06).

论文作者:于淼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

标签:;  ;  ;  ;  ;  ;  ;  ;  

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与未来发展探究论文_于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