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以南京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京市论文,为例论文,开发利用论文,区域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后备资源的数量和构成,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生产对资源的利用水平,揭示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大小和主攻方向,其开发利用为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以评价为基础,这样才能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根据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科学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减少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尤其是利用中产业安排的盲目性。为此,这里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一、农业后备资源现状及特点
(一)农业后备资源现状
南京市属江苏省宁镇扬丘陵农业区,地貌以低山缓岗为主,长江自西南至东北流经市境中部。全市土地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占11%,平原圩区占24%,丘陵山区占65%。丘陵山区中,低山面积为2.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5%;丘陵面积为2.82万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4.3%;岗地面积为34.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3%。
根据1997—1999年间南京市各县、区农业后备资源更新调查资料,南京市“四低”、“四荒”资源共25.11万公顷, 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39.3%,其中“四低”资源占94.1%,“四荒”资源占5.9%。 全市“四低”资源共22.99万公顷,其中中低产耕地18.5万公顷, 占“四低”总量的80.5%,居主导地位。中产耕地与低产耕地之比为77∶23。低产园0.31万公顷,占总量的1.4%。其中低产茶园0.14万公顷,占44.1%;低产桑园0.02万公顷,占5.7%;低产果园1.15万公顷,占49.8%; 其它园地0.0013万公顷,占0.4%。低产林地(含疏林地)1.71 万公顷,占总量的7.4%。其中用材林1.21万公顷,占70.7%;经济林0.29 万公顷,占16.7%;疏林地0.22万公顷,占12.6%。低产水面2.47万公顷(不包括低产湖泊水面0.64万公顷),占总量的10.7%。其中低产池塘水面1.44万公顷,占58.4%,低产河沟水面0.52万公顷,占21%,低产水库水面0.51万公顷,占20.6%。
全市“四荒”资源共1.48万公顷,其中荒山1061块,0.49万公顷,占32.7%,平均单块面积为4.58公顷。荒地0.18万公顷,占11.8%。荒水面积0.53万公顷,占35.6%,其中池塘水面0.37万公顷,占69.6%,河沟水面0.14万公顷,占27.3%,水库水面0.02万公顷,占3.1%。 荒滩面积0.29万公顷,占19.8%。
(二)农业后备资源特点
一是资源数量差异依然较大,开发潜力仍以内涵为主。在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中,“四低”面积居绝对主体地位。这种结构表明,开发利用“四低”资源的主要任务,在于挖掘内涵潜力。县(区)各类低产面积在同类用地中的比重各有侧重,因而各自的主攻方向和开发重点就较为明确。中低产耕地,以江宁、六合二县为最多,分别为5.23万公顷和4.59万公顷,其次是溧水、江浦、高淳。低产园、林地,六合、江宁二县居首位,分别为0.72万公顷和0.56万公顷,其次是溧水、高淳二县。低产水面(不含低产湖泊水面)在0.33万公顷以上的有江宁、六合、高淳三县,其中六合县占1.2万公顷;在0.13—0.33万公顷之间的是溧水、江浦二县。
表1 南京市“四低”资源及其分布
地区
面积“四低”总面积
中低产耕地低产园地低产林地低产水域
全市
公顷
236316.9
184986.5 3106.4 17093.8 31130.2
%
100
78.3 1.3 7.213.2
江宁
公顷61386.052234.2
778.6
4829.6 3543.6
%
100
85.1 1.3 7.8 5.8
江浦
公顷28428.926364.386.3479.6 14498.7
%
100
92.7 0.3 1.7 5.3
六合
公顷65121.145947.6 1210.9
5978.8 11983.8
%
100
70.6 1.8 9.218.4
溧水
公顷40094.432152.1
472.7
4386.9 3130.7
%
100
80.2 1.210.8 7.8
高淳
公顷36261.125257.6
380.7735.1 9887.7
%
100
69.7 1.0 2.127.3
栖霞
公顷 3479.8 2155.397.5493.5
733.5
%
100
61.9 2.814.221.1
雨花
公顷 523.6 266
0 128.2
129.4
%
100
51.5
0 24.823.7
浦口
公顷 391.2 162.442.7
56.7
129.5
%
100
41.5 10.914.533.1
大厂
公顷 630.7 447.037.0
53.393.3
%
100
70.9 5.9 8.414.8
“四荒”资源总量少,但县区之间差异比较突出。六合县四荒资源拥有量为0.62万公顷,占全市四荒总量的41.8%,居全市首位。依次是高淳占19.5%,江宁占14.7%,溧水占8.9%,江浦占7.9%,郊区只占7.2%。尽管“四荒”资源总量不多,但占全市“四荒”总量44.6 %的荒山、荒地,在增加农产品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二是资源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丘陵地区潜力较为突出。农业后备资源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区域间的分布随地形变化而产生差异。据全市116个乡镇按丘陵与平原两大地类统计,72 个丘陵乡镇的“低、荒”资源拥有量为10.3万公顷,占总量的69.7%,尤以“四低”和荒山、荒地资源更为突出。其中,中低产耕地6.04万公顷,占81.3%;低产林地1.49万公顷,占87.4%;荒山0.42万公顷,占86.7%;荒地0.13万公顷,占75.4%。丘陵地区乡镇后备资源的综合指数高于平原圩区乡镇36.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农业后备资源无论在总量还是在相对量方面,丘陵地区都比较明显,为该地区农业后备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三是各类资源分布零星分散,潜力优势和开发难度并存。农业后备资源的分布,除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确定的中低产耕地和以山丘、林种为单元确定的低产林地和荒山相对比较集中外,其它“低、荒”资源的分布,均与复杂多变的地貌有关,不但面积小,而且零星分散。园地的种植原本比较分散,其低产面积更显得小而散;1449块荒山,单块平均为1.21公顷,其中,0.67公顷以下的占65.8%,单块面积等于或大于3.33公顷的,只占9.4%;“低、荒”水面是以池塘、河沟为单元的,更是星罗棋布,遍布各地。
表2 南京市“四荒”资源及其分布
地区
面积“四荒”总面积
荒山荒地荒水荒滩
全市
公顷14829.2 4856.2 1762.7 5284.2 2926.1
%
10032.711.935.619.8
江宁
公顷 2185.1 930.2
350.9
597.0
307.0
%
10042.616.127.314.0
江浦
公顷 1176.5 403.4
164.2
296.9
288.0
%
10034.715.125.524.7
六合
公顷 6202.9 2089.8
899.1 1807.6 1406.3
%
10033.714.529.122.7
溧水
公顷 1312.7 495.1
155.9
599.662.1
%
10037.711.945.7 4.7
高淳
公顷 2894.5 627.4
173.8 1928.9
164.3
%
10021.7 6.066.6 5.7
栖霞
公顷 677.6
00
0 677.6
%
100 00
0 100
雨花
公顷
95.4 20.3 0 54.320.8
%
10021.3 0 56.921.8
浦口
公顷 284.9 278.1 6.7 0
0
%
10097.6 2.4 0
0
大厂
公顷
11.8
11.8 0
0
0
%
100 100 0
0
0
二、类型区划分指标体系和方法
(一)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现状类型区划分指标体系
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现状类型区划分是一种综合性分类,它反映了不同类型区间的农业后备资源现状的差异性。因为各类别农业后备资源由于自身的组成、所处位置和环境等因素不同,相互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而农业后备资源本身的差别和区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农业后备资源的需求及影响,必然导致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以及综合效益的差异。
根据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现状,提出如下农业后备资源类型区划分指标体系:
区域中低产耕地指数
区域中低产耕地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园地指数
区域低产园地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林地指数
区域低产林地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水域指数
区域低产水域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荒山指数
区域低产荒山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荒地指数
区域低产荒地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荒水指数
区域低产荒水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区域低产荒滩指数
区域低产荒滩面积
=────────────×100%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总量
(二)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类型区划分方法
1、方法的选定。 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分区时选用了动态(逐步)多元聚类法。多元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样本自身的属性,应用数学方法,按照某些相似性指标,定量地确定样本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这种关系比较自然地将样本加以聚类。
多元聚类分析的方法有多种,如系统聚类法、动态(逐步)聚类法、分解法、分割法、筛选因子法和模糊聚类法等。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类型区划分以乡镇为基本单元,共有126个乡镇, 需分析的指标(因素)多,共有8项。经过对上述几种聚类方法的反复比较, 认为选择其中的动态(逐步)聚类法较为合适。这种方法适用于大样本多指标系统的分类。应用动态聚类系统软件,借助计算机初步计算,其结果也是该种方法最令人满意。
图1 动态(逐步)聚类法基本步骤框图
2、动态(逐步)聚类法的基本步骤。 动态聚类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给定一个初始分类,然后依某种原则进行修改,直到分类合理为止。为了得到初始聚类,有时要选择一些凝聚点,使样本向凝聚点凝聚。运算过程全部由计算机完成,其基本框架如图1。
三、类型区划分结果
一是中低产耕地绝对主导型。在这一类型中,中低产耕地指数占80%以上,而其它类型农业后备资源总指数则不超过20%。属于这一类型的主要乡镇有:江宁县的秣陵、方山、湖熟、淳化、土桥、周岗、龙都、陶吴、横溪、铀山、丹阳、江宁、铜井、谷里;江浦县的珠江、桥林、汤泉、星甸、龙山、石桥、陡岗、林山、建设;六合县的乌石、大圣、马集、乌山、洪蓝、石湫、明觉、孔镇;高淳县的狮树、丹湖、古柏、东坝、下坝、定埠、桠溪等;大厂区的长芦镇。从乡镇数来看,这类乡镇(农场)49个,占到乡镇(含农场)总数的35.37%。
二是以中低产耕地为主,部分农业后备资源也占相当份额,这种类型区中中低产耕地指数占到55—80%,而其它农业后备资源总指数占到20—45%,且最高为30%左右。主要有:江宁县的殷巷、上坊、禄口、汤山、上峰、其林、东善、陆郎;江浦县的永宁、大桥;六合县的汤山、瓜埠、东沟、龙袍、长城、竹程、竹镇、马鞍、八百、樊集、四合、灵岩、新篁。溧水县的东庐、柘塘、群力、渔歌、和凤、晶桥;高淳县的砖墙、沧溪、凤山、漆桥、固城、漕塘、龙潭、摄山、栖霞;雨花台区的板桥;浦口区的盘城。从乡镇数据来看,这类乡镇(农场)占到全市乡镇总数(含农场)的31.38%。
三是低产园地为主。主要有江宁县茶场、溧水县茶场,低产园地指数分别为100%、66%。
四是以低产林地为主。主要有江宁县的东山镇、汤山林场、东善林场;溧水县的县林场、东店林场、芳山林场、石湫湖林场;栖霞区的尧化、迈皋桥、燕子矶;雨花台区的铁心桥等11个乡镇(农场)。
五是低产水域为主型。这类地区低产水域占70—100%, 主要有六合县的玉带、打捞集、金牛水库、山湖水库、河王水库、大河桥水库、大泉水库;高淳县的团结农场、石臼湖;雨花台区的雨花、江心洲等。
六是中低产耕地—低产水域主导型。主要有六合县的六城、龙池、横梁;栖霞区的长江;大厂区的葛塘。
七是中低产耕地—低产林地主导型。主要是六合县的泉水,高淳县的青山茶场。
八是低产林地—低产水面主导型。主要有栖霞区的马群、浦口区的永丰。
九是中低产耕地—低产林地—荒山主导型。主要是雨花台区的西善。
十是中低产耕地—荒水主导型。主要有雨花台区的双闸。
从上述类型区可以看出:
第一,南京市的农业后备资源主要以中低产耕地为主,因此,中低产耕地的开发利用是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主攻方向。
第二,南京市的低产农业后备资源占的比重大,而四荒资源比重较低,从开发利用投资来看,四低资源开发可以节省相对较多的投资,而四荒资源开发投资更高。因此,这种状况有利于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投资。
第三,南京市五县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应着重于中低产耕地的开发利用,而郊区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则主要以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利用为主,这也是与郊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产业布局相一致的。
四、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区域政策
区域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即在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而不能竭泽而渔。因此,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见图2)。
(一)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政策的总体设计
1、经济政策。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应以市场机制为导向, 立足于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科学技术,完善产业化体系,实行规模开发,加强基地建设,优先发展市场需求量大、质优、高效的农副产品,既达到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又能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因此,在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按市场需求来决定资源深度开发的方向、规模及速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掌握运用市场竞争规律,力求市场创新。即对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效益好,商品率高,地方政府重视,群众积极性高的地方,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优先立项;必须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部分技术密集型农产品以及各种名优特农产品;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也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图2 南京市农业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政策体系
2、生态保护政策。在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 必须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其生态效益,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经济效益带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对土地资源实行破坏性开发或掠夺式经营,就会引起土地质量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等严重后果。所以在开发的同时做好治理工作,包括搞好水土保持,增加土壤植被,防止“三废”排放物对土地的污染等。
3、制度创新政策。在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 走以股份合作制为主体的制度创新的道路。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以积聚资金、联资经营为特点的企业组织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各开发主体将其各自所拥有的农业后备资源产权、资金、劳力、技术等开发投入要素按折价入股的形式组合在一起,坚持按股分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共同参与到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通过招标、拍卖等形式,使一定期限的农业后备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和高效的开发利用。开发者通过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手段取得长期的、有保障的、可流转的农业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权,将减少开发者对资源的短期行为和粗放开发而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破坏。目前组织创新的基本形式是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农科教、科工贸等一体化经营原则组成的开发组织。
(二)南京市不同类型农业后备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政策
1、中低产耕地的改造政策。 按南京市的实际情况和中低产耕地的成因,主要从缓解水、土两大因素着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农业结构加速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土壤改良,建设主产稳产基本农田。因此,对中低产耕地的改造应按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及其低产成因个别对待。丘陵地区的中低产耕地,应纳入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中统筹安排,治水改土有机结合,治标治本同时并举。其中坡耕地的改造重点是提高现有库塘的调蓄能力,完善渠系配套,灌溉分开,并辅以土肥建设,改良土壤。平原地区中低产耕地改造重点是搞好外部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提高抗御江、河、湖永久性堤防建设的同时,着重搞好田间以排涝降渍为重点的渠系配套建设,从根本上缓解洪涝渍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
2、低产园地的改造政策。低产果园的改造,对品种适宜、 有一定优势的果园,应从增强投入和加强管理入手,提高产出率;对新发展的果园,应立足高起点,建设高档次、高科技含量的园地,以带动周围低产果园的改造;对不适宜的果园,应选用适宜品种加以更新改造。低产茶园的改造,应作为今后发展茶叶生产的首要任务,主要是通过增肥改土,培养地力,改善灌溉条件和生态环境;对长势衰老的低产茶园,采取抬割更新、平茬复壮措施,并辅以水肥管理,促进老茶园萌发新枝,延长受益期;对稀疏茶园,应尽快采取拆并或断荮补缺措施,确保全苗;拆并后的空园地,可再造高标准新茶园。
3、低产林地的改造政策。对有发展前途的低产林地, 应分别按用材林、生态林等培育方向强化抚育管理;对土地条件特差,改造难度较大的低产林,可采用封山育林与绿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改造;对树种不适的低产林,可采取适地树种,结合造林建设速生丰产林。在改造低产林的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前景看好、又适合地区发展的特用经济林和有持久经济效益的干果林等。
4、低产水面的改造政策。其改造途径应根据不同水体而异, 低产池塘水面是全市改造的主体项目。这类水面,不仅比重大,而且改造难度相对较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对水面较大、易管理的池塘,可调整鱼种结构,采取分层放养、增加饲料等措施,改造成精养或半精养水面,或改成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对一般池塘,主要是通过落实责任制,选用适宜鱼种,辅以一定的投入进行改造;对低产的精养水面,应按期清淤,完善增氧设备,改善水体条件,实行科学饲养,提高产出水平。对低产水库水面的改造,主要是在提高科学饲养方法的同时,发展优质水产品的网箱养殖,走高产、优质、高效的养殖道路;对低产河沟水面的改造,主要是根据水位的季节变化,选用适宜品种,进行季节性围栏养殖。
5、“四荒”资源的改造政策。 南京市的“四荒”资源虽然在利用上不居主体地位,但仍是农业后备资源综合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地区性潜力。由于“低”、“荒”资源的改造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应从整体布局出发,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以求得到更好的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