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托派组织的由来与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托派论文,由来论文,组织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托洛茨基派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支独立、独特的小党派。它原本是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因苏联共产党党内斗争造成组织分裂而留传下来的,至今在国际工人群众和知识分子中仍有一定影响,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托洛茨基派如何从革命派变为“反革命派”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茨基1879年生于乌克兰一个犹太富农之家,19岁在敖德萨中学读书时,因参加工人运动被沙皇专制政府逮捕,流放西伯利亚四年。1902年逃往西欧,结识列宁并参加列宁创办的《火星报》工作。1903年参加重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工作。当党内分裂为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之后,他起先参加孟什维克,旋即退出,自成一派,独立活动,长期游离于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之间。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回国活动,被革命工人推选为彼得堡苏维埃主席,革命失败后年底再次被捕流放。途中逃脱,又流亡西欧从事革命活动。1916年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转到美国。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回到彼得格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彼得堡改名彼得格勒),7月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逮捕,这时他被秘密接受加入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9月获释出狱,再次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为加强对武装起义的领导,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成立临时性的政治局,他与列宁等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他实际上负责领导首都的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先后任工农政府外交人民委员和陆海军人民委员。1918年9月成立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他任军委主席;1919年3月俄共(布)中央正式建立政治局,他被选为政治局委员。1920年当选共产国际执委会候补委员,1921年为正式委员。他一向在很多问题上与列宁观点不同,但是列宁善于求同存异,既严厉批评他的错误,又委以重任。列宁在1922年底《给代表大会的信》中指出:托洛茨基“具有杰出的才能。他个人大概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但是他又过分自信,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列宁同时又讲到:“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的权力”,“斯大林太粗暴”,为此他建议另外任命一个较为耐心和谦恭的人来担任总书记,以防止党分裂。他还语重心长地警示:“现时中央两位杰出领袖的这两种特点会出人意料地导致分裂,如果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么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列宁临终忧虑的焦点,后来不幸而言中。
斯大林自1922年4月就任总书记以来,如列宁所指出的“掌握了无限的权力”。这不仅引起列宁的不满,而且领导层中许多人也很有意见。托洛茨基于1923年秋联合一批反对派分子向中央提出《46人声明》,要求实现党内民主与自由,重新讨论党的经济政策。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党内进而爆发了重大争论。托洛茨基不同意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在如何理解列宁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历史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问题上双方也有分歧。托派尽管有错,这本来可以按照列宁在世时采取的求同存异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解决。关键是托派还提出了党内存在“错误的、不健全的制度”,“党正在日益分裂为书记特权阶层和‘普通人’”,因此要求用“党内民主”、“党内自由”取代“书记处官僚主义”。列宁在“政治遗嘱”中刚提出要撤换总书记,现在托洛茨基又拉帮结派群起而攻之,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对总书记斯大林的个人权力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斯大林要纠合多数,以理论斗争、路线斗争的幌子,通过政治斗争彻底消灭托派。在短短四年之中,他分五步给予托洛茨基致命打击。第一步是1925年初中央作出决议,谴责托派的反党活动,撤消托氏的军委主席和陆海军人民委员职务;第二步是1926年10月撤消其政治局委员职务,随后又撤消其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职务;第三步是1927年底将托派骨干开除出党,这是党内最高的处分;第四步是1928年11月,斯大林将托氏实际上作为反革命分子流放阿拉木图。当年因投身革命曾经两次被专制政府流放的托洛茨基,现在因坚持自己的“不断革命论”和要求党内民主自由,又被革命政府流放了。
托派第四国际的建立和几十年来的活动
1929年初,托派进而又被斯大林采取第五步措施,即把托洛茨基驱逐出苏联,对留在国内的托派分子加以逮捕监禁。斯大林自以为这样就消灭托派了。然而托洛茨基这个被列宁称为“最有才能的人”却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他四处活动,把各国的托派会聚一起,于1938年建立第四国际,联名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还先后在欧、美、亚多国组成支部,为实现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激进主张而奋斗。托派在国外建党、建立第四国际与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与苏共对抗的活动,尤其是托洛茨基著书立说批判斯大林专横和苏联官僚集团的活动,更加激怒了斯大林。他借1934年在列宁格勒市发生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基洛夫被暗杀事件,采取嫁祸于人的办法,硬说这是托派分子奉帝国主义旨意密谋策划的。斯大林于1936年和1937年捏造了存在有“托洛茨基反苏平行总部”的反革命阴谋暗杀组织,因而判处了一大批托派分子死刑或长期徒刑,同时还在许多国家开展了反对托派反革命活动的斗争。把托派定性为反革命大叛国案,把托洛茨基分子定位为帝国主义间谍匪帮。这是斯大林制造的最大国际冤案。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国家情报机关多次策划,于1940年派人到墨西哥刺杀了托洛茨基。他以为从此各国托派群龙无首,就会自动作鸟兽散。殊不知这种不正当做法反而使各国托派更加看清了苏联领导人专制独裁、心狠手辣的真面目,更加坚定地要为实现托洛茨基主义的“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因此在第三国际于1943年解散后,托派第四国际反而获得了新发展。
第四国际党内有民主自由,然而时常因意见分歧而争执不下,派别林立,甚至组织分裂。有好多托派组织单独活动,不加入第四国际。总的看来,第四国际是一个较为松散、软弱的国际组织。第四国际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六个波浪式的曲折、成长阶段。第一阶段,1929年至1938年,积极筹备,艰苦创业。先在各国建立托派组织,1930年组成国际共产主义同盟,1933年创办《新国际》期刊,1938年在巴黎召开第一次世界代表大会宣告成立第四国际。第二阶段,1938至1945年,备受腹背双重打击,忍辱负重渡过难关。托洛茨基父子先后被苏联派人暗杀,托派被诬陷为帝国主义间谍特务,但是托派坚持反法西斯斗争,众多骨干分子惨死于法西斯集中营。第三阶段,1945至1952年,战后恢复元气,重振旗鼓。1948年召开第四国际二大,在各国重建组织。第四阶段,1953至1968年,战略重点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到亚非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第五阶段,1968至1991年,面向青年学生和现代化企业,力求全面振兴。第六阶段,1991年到现在,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总结历史经验,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造成的深重危机,力求全面为世界新秩序和世界社会主义而斗争。
各国托派组织能够活动延续至今的五个原因
世界各国的托派组织就其总根源来说都是苏共党内斗争遗留下来的政治和组织产物,所以有人以为随着苏联对托派的平反和苏共的覆亡,托派也就会衰落甚至消失。其实不然,苏联最高法院确曾于1988年8月4日宣布,经过对30年代所谓“托洛茨基反革命平行总部案”的重新审理,认定当年对其“指控毫无根据”,所以决定取消原判,为此案“涉及到的所有人恢复名誉”。苏共中央也于同日发表公报,为托派恢复名誉;苏共本身又于1991年8月自行解散。而各国托派组织近年来反而更加活跃。这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因。
一、托洛茨基的精神遗产有很强的凝聚力。托洛茨基留下了大量著作,在他被驱逐出国以后就发表有《不断革命论》(1929年)、《俄国革命史》(两卷本,1932年)、《被背叛的革命》(1936年)、《斯大林主义与布尔什维克主义》(1937年)、《过渡纲领》(1938年)等。在这些论著中,他批评了斯大林个人集权化和苏联社会官僚化的弊病,论证了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深刻危机,指明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不断性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世界革命的不断性,展示了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和世界社会主义联邦的前景。托洛茨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构成托洛茨基主义,被称为革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托洛茨基全集》的出版和托洛茨基代表作的不断传播,为延续托洛茨基主义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个因素值得重视,这就是波兰思想家、著作家伊·多伊彻(1906—1967)的一部名著。他于1926年参加波共,1932年因参加波共的托洛茨基反对派而被开除党籍,1939年流亡伦敦成为学者。他于50、60年代用英文写成了被称为“先知三部曲”的三卷本托洛茨基传记,均由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随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中译本是1998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共计120万字,书名分别为《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1921》、《被解除武装的先知托洛茨基:1921—1929》、《流亡的先知托洛茨基:1929—1940》。从这三本书的书名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是把托洛茨基推崇为“先知”来树碑立传的。这部书由于被英国学者在报刊上评定为“最激动人心的读物”、“用英文写成的最优秀的传记”、“对任何一个对苏俄和国际共产主义历史感兴趣的人都是必读书”,所以近半个世纪以来传播甚广,它成为增强托派成员凝聚力的粘合剂。
二、托派后继有人,理论上能够创新。最有成就的是比利时托派理论家欧内斯特·曼德尔(1923—1995)。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参加工人运动,1939年加入属于第四国际的社会革命党,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抵抗运动,曾经三次被捕入狱,后来当过记者,办过报刊。他著述丰硕,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1970),《晚期资本主义》(1975),《关于过渡社会的理论》(1976),《从斯大林主义到欧洲共产主义》(1978),《今日革命马克思主义》(1979),《权力与货币:马克思主义的官僚理论》(1992),《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文集,1995),《马克思主义与第四国际》(文集,1995)等(以上各书大都有中译本)。曼德尔在这些论著中论证了20世纪后半叶的资本主义是继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之后晚期的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新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为实现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世界革命将在新殖民主义世界、斯大林主义官僚主义世界和帝国主义世界三大地区不断爆发,形成新的不断革命;过渡社会主要是防止工人国家官僚化;第四国际要成为保卫所有穷人利益的唯一国际组织,其成员就要参加到群众工人政党中去。曼德尔等人的著述成为团结新托派的精神支柱。
三、苏联亡国和苏共亡党更加增强了托派第四国际和各种托派组织的活力。当今托派认为正是托洛茨基最早预见到苏联和苏共的必然灭亡。托洛茨基早在1924年就提出“一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1936年又认定苏联是“由新的特权阶层来管理的并被他们叛卖了的国家”。同时他还预言,苏联要真正走向社会主义,就需要一场用暴力推翻蜕化变质的官僚集团统治的工人政治革命;苏联要回到资本主义去,就需要一次社会反革命,即推翻生产资料和土地的国有制并恢复私有制。谈到苏共党内实际情况时,托洛茨基于1927年就指出:“一个领导党员(首先是书记)的实际权利要比一百个普通党员的实际权利大得多。这种日益以党机器代替党的情形是由斯大林‘理论’所促成的”,“党内民主的死亡导致工会和其他所有非党群众组织内的一般工人民主的死亡”。党内民主和一般工人民主死亡的国家,迟早是要死亡的。所以苏联于1991年亡党亡国之时,许多人都惊讶不已,产生诸多疑问。唯独托派显得神态自若,心中有数。曼德尔在1992年2月3日发表的《戈尔巴乔夫下台的前因后果》一文中指出:“戈尔巴乔夫改良苏联官僚政权的失败,证实了官僚层的自我改良企图是不可能成功的。”1994年11月11日,他在《今日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教派主义还是革命马克思主义》一文中又说:“托洛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他认定斯大林主义官僚层是一个保卫特殊物质利益的特定社会阶层的观念。(这也应用到斯大林主义后的官僚层)确切说来,从长远观点来看,这个官僚层客观地推进资本主义的复辟。”中国托派92岁老人郑超麟于1992年6月18日写成的《1992年提纲草案》中也说:苏联灭亡了,“于是全世界大呼:‘社会主义破产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破产了!’世界上各种政治派别中,唯独我们托洛茨基派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斯大林主义的破产,不是社会主义的破产,更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破产。”“因为托洛茨基最早提出一国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来反对1924年秋斯大林提出的‘一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可以这样说,自从苏联亡党亡国后,托派第四国际和各种托派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显得更有自信心、凝聚力和吸引力了。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新发展和大发展,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贫富两极的分化和国际上南北两极的分化,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更加深化,这也为托派第四国际和各种托派组织的活动提供了更充分的社会条件。上述曼德尔的有关论著和第四国际1985年第十二次世界大会、1991年第十三次世界大会、1995年第十四次世界大会、2002年第十五次世界大会,曾经讨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资本主义经济长波的几个阶段、世界经济充满矛盾的均匀化、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的展望等问题。第四国际还预定于2003年在欧洲召开世界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讨论面临的诸多问题。从近几十年实践活动来看,托派组织着实为广大贫苦工人和失业者谋权益:在他们出版的书刊中为穷人呼吁,提出增加工资、扩大就业、反对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压迫的具体方案;动员并且积极参与工人罢工和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示威游行;在议会斗争和总统竞选中揭露资产阶级政党和改良主义政党的言行,提出自己参政、议政的主张。托派组织的这些活动使它与一部分工人、尤其是贫苦工人保持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他们之中扎下了根,成为他们的代言人和代表者,成为他们的政党。托派还重视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发展组织,争取支持者。
五、托派组织还拥有一批政治活动家,他们为建立、巩固和发展托派组织长期艰苦奋斗在第一线,甚至为托派组织而献身,使得托派组织能够繁衍生存,代代相传。各国托派组织创始人、首领或先驱主要有:美国的詹·帕·坎农、文·雷·邓恩、英国的约·贝尔德、法国的马·伊克、德国的瓦·黑尔德、奥地利的弗·卡沙、意大利的伦·甘比诺、荷兰的亨·斯内夫利特(即曾任共产国际驻中共代表的马林)、比利时的莱·勒苏瓦尔、西班牙的佐·莫林、爱尔兰的彼·格雷厄姆、希腊的潘·普里奥普洛斯、波兰的赫·门德尔、丹麦的格·莫尔特韦兹、加拿大的英·斯佩克特、巴西的路·梅尔利诺、阿根廷的安·本哥切阿、智利的何·盖恩斯堡、玻利维亚的托·昌比、伊朗的巴·扎赫艾、印度的伯·拉奥、印尼的坦·马拉卡、越南的窦图滔、中国的陈独秀、彭述之,等等。从这个简要名单可以看出,托派组织分布在欧、美、亚各洲许多国家,70多年来一直在坚持其社会主义的实践活动。当今第四国际和各种托派组织的主要活动家是法国的克里文、美国的巴恩斯、英国的迈·班达、意大利的麦丹、阿根廷的波萨达斯,等等。
正是由于上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领导与群众、内部与外部、国际与国内五个方面的原因,才使得托派组织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一直延续活动到当今。
当今世界托派组织概况和活动特点
当今托派第四国际以及未加入该国际的托派组织遍及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员约有几万人。有的国家托派组织不止一个,其名称也是各色各样。例如在法国有革命共产主义阵线、国际共产主义阵线、工人斗争、马克思主义革命同盟,在英国有社会主义工人党、工人革命党、国际马克思主义小组,在美国有社会主义工人党、斯巴达克同盟,在德国有国际马克思主义小组、国际共产主义者小组,在意大利有共产主义革命小组、红旗小组,在比利时有劳动者革命同盟、革命工人党,在加拿大有革命工人同盟,劳动者社会主义小组,在日本有革命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斯里兰卡有平等社会党,在拉丁美洲有40多个托派组织分布在十几个国家,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有好几个托派组织。所有这些托派组织都是小党派。
值得重视的是,托派组织似乎在注意克服其极左性和宗派性的固有弊病,转向务实和联系更多组织。在1995年第四国际十四大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希望实行一次第四国际的真正变更,……让我们不再被视为只是芸芸团体中的一个‘托洛茨基主义’团体,而是被作为世界革命运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把国际主义的团结和反压迫者的斗争的利益,放在任何派系打算或任何意识形态分歧之上。”基于这种新认识,近几年来托派组织采取了新的政治组织方针,即加入到其他左翼革命政党中去,例如加入到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和巴西劳工党,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行党内合作,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意重建共”是1991年12月新建立的,那时意共已改名为左翼民主党,党的性质改变了,坚持共产党性质和名称的党内少数派人士重建了新的共产党。托派加入“意重建共”,表明它转向与共产党实行党内合作。巴西劳工党是1980年2月10日建立的,以圣保罗地区的冶金工人为主,是巴西工人旨在消灭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左翼政党。该党创始人和领袖卢拉(冶金工人出身)于2002年10月27日当选总统,这是拉美左派的一次重大胜利。托派组织“社会主义民主”是加入该党的一派。该党领导成员之一马尔蒂·苏布利希(女)是现任圣保罗市市长,也是倾向托派的。托派加入其他左派党的做法是否是第四国际早在50年代提出的“打进去”的临时策略的故技重演,这还有待观察。
更值得重视的是,托派组织在一些国家的影响已经超过了共产党。例如,美国共产党主席格·霍尔于1972至1984年四度参与竞选总统失败之后,美共就退出总统竞选,号召自己的党员与其他选民投民主党候选人的票。而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却敢于独立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参加总统竞选。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我在美国访问时见到该党推选出的竞选传单。该党全国委员会委员、亚特兰大市服装厂黑人工人詹姆士·哈里斯(52岁)和曾在该党中央工作过的明尼苏达州肉类加工厂的白人女工玛格丽特·特洛葳(约50岁)为正副总统候选人。尽管他们明知不可能当选,但是一定要维护工人阶级的独立自主性,自认为决不能像美国共产党那样临阵退却,甚至号召自己的党员去投民主党候选人的票。托派组织的这种做法是否最佳方案可以探究,但是无疑保持甚至扩大了它在部分工人中的影响。再例如在2002年4月法国总统竞选中,法共候选人、总书记罗贝尔·于只得票约90万张,占3.3%,而三个托派组织候选人却得票297万张,占10.44%。其中“工人斗争”的女将拉吉勒得票占5.72%,“革命共产主义同盟”的新人贝松斯诺(默默无闻的27岁的邮政工人)得票占4.25%,“工人党”的葛吕斯坦也得票0.47%。这是托派组织多年来艰苦联系群众、坚持反对新自由主义和竞选纲领较为切合民意的成果。
托派组织在克服极左性和宗派性方面还会有什么新举措和新成就,我们拭目以待。在新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五洲的态势下,如何探索一条通往社会主义的新路,这是摆在一切真诚社会主义者面前、更是摆在主张“不断革命”和“世界革命”的托派组织面前有待深入思考、切实解决的一个老大难的新问题。
标签:第四国际论文; 斯大林论文; 托洛茨基主义论文; 中国托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帝国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