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四一医院 710089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素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均匀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应用α-1b干扰素治疗,对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在治疗结束后,观察组HBsAg转阴率、HBeAg转阴率及HBV-DNA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AST、ALT等肝功能指标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素可有效降低其血清病毒水平,提高肝功能,有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干扰素;临床效果
病毒性肝炎临床常见,是一种可由多种肝炎病毒感染而致的以肝脏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恶心、乏力、上腹不适、食欲减退等均为其临床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患者轻则出现黄疸、发热及肝功能损伤,重则病情慢性化,从而出现肝硬化或肝癌[1]。干扰素是细胞因子中的一类,是机体在遭受病毒侵扰时,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低分子糖蛋白,近年来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应用广泛。为研究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具体疗效,笔者对我院患者进行相关试验,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8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在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治疗,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肝穿活组织检查、CT等实验室检测确诊。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匀分配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3例。
观察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19~49岁,平均(34.17±4.59)岁;乙型肝炎35例,丙型肝炎8例;病程6个月~9年,平均(3.49±0.93)年。
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17~50岁,平均(35.13±4.66)岁;乙型肝炎34例,丙型肝炎9例;病程8个月~10年,平均(3.52±0.97)年。
两组各一般资料差异均不明显(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者仅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不应用免疫调节剂及进行抗病毒治疗。
观察组:本组患者进行干扰素治疗,即给予患者重组基因干扰素α-1b(购自青岛百洋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规格:5mu/支),用法用量:肌肉注射,1支/次,1次/d,在持续给药15d后隔日肌肉注射1次。
两组均持续给药治疗6个月。
1.3 检测方法
两组HBsAg、HBeAg水平均采用ELISA法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组HBV-DNA水平采用PCR法进行检测,检测试剂盒购自昆山彭济凯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组AST、ALT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仪器为上海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及试纸均为仪器配套,正常参考区间均为10~40u/L。
1.4 观察指标
两组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及AST、ALT复常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本研究资料和数据的处理分析,以( )表示计量资料,以t行差异检验;计数资料率(%)、例(n)等差异以χ2检验,当P<0.05时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血清标志物转阴率比较
观察组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如表1。
3 讨论
我国10%以上人口携带有肝炎病毒,其中约1/4患者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2]。目前临床普遍认为减轻肝脏炎症性坏死、清除侵扰病毒及预防肝硬化与肝癌对治疗病毒性肝炎有着积极意义。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所有病毒性肝炎中占有极大的比例,且10%~15%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可进展至慢性,且有较大几率可发生肝硬化或肝癌[3]。丙型肝炎早期症状不明显,病程漫长,约1/2患者可进展至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4]。临床上尚无根治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常规抗病毒药物难以取得满意效果。
干扰素(IFN)是广谱抗病毒制剂中的一种,能够通过对细胞表面的受体作用而促进细胞分泌出抗病毒蛋白,从而阻滞病毒增殖。此外,IFN能够促进免疫细胞、自然性杀伤细胞的生物活性,从而达到增强免疫反应强度、提高机体抗病毒能力的目的。
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α-1b干扰素进行治疗,其治疗后HBsAg、HBeAG、HBV-DNA转阴率均高于仅进行常规保肝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这表明,α-1b干扰素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标志物水平,促进其由阳性转为阴性。此外,观察组AST、ALT复常率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明显(P<0.05)。这表明,应用α-1b干扰素可有效促进AST、ALT等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提高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
综上,在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干扰素可有效降低其血清病毒水平,提高肝功能,有临床应用及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文峰,谢志军.长效干扰素联合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免疫学杂志,2014,30(4):366-368.
[2]周勤梅.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7,15(1):48-49.
[3]张丽伟.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8):160-160.
[4]陈瑞红.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作用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2):105-107.
论文作者:魏麟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干扰素论文; 病毒性肝炎论文; 患者论文; 肝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