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目的手段体系概述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目的手段体系概述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目的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现手段的关系问题,是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思想形成时期就已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列宁的描绘更加生动具体,他说:“社会主义是目前无产阶级为了达到根本目的而进行的阶级斗争,是从今天的目的走向明天的目的并且逐渐接近根本目的的斗争。”(《列宁全集》中文第1版,第19卷,第26页)而相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总秩序而言,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仅仅是其中发展的一个阶段或环节,即手段,而非最终目的。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但是,共产主义本身并不是人的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的社会的形式。”(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88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重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现手段的研究,而且还立足于人类社会历史总序列的高度,初步勾画出一幅生动的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的草图。只是限于时间、时代和实践的局限,未及将其展开和具体化,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留下一道难题。本文将在这方面作初步尝试。

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事业。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争取自身解放与发展的目的。相应地,社会主义的手段,就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为实现自身解放与发展的目的而采取的措施、途径、策略、战略等的统称。

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某个天才人物凭空臆想的,也不是从现代产业工人队伍中自发产生的。虽然工人阶级本能地倾向社会主义,但是,“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列宁选集》第1卷,第247页)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对人的本质的自我觉醒和超越,是人的本质的观念化、现实化。对此,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冲突(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冲突——引者注)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在那个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26页)即是说,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现实社会矛盾的产物,是直接以观念形态来表达的现代社会的矛盾冲突及其解决。

社会主义的手段也不是任意设定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提出和实现社会主义目的过程中的自觉创造和有效利用的结果。它的总和构成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提出社会主义目的的现实条件,并决定此种目的的现实性。易言之,社会主义的手段是以观念形态存在的社会主义目的的现实化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主义目的的现实化过程,就是手段对目的不断超越的过程。社会主义手段对社会主义目的的可超越性,是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化为现实的。这一转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主义主体的“合理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124页)及其满足。

人是一种能动的自觉的存在物,因此,人类有多方面的需要,形成复杂的、多层次的大系统。对人类需要系统诸要素,国内外学者有多种不同的区分。马克思主要区分了人的三类基本的合理需要,它们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依次是:生存需要、发展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一般地说,前一层次需要的满足是后一层次需要现实化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页)

人类不仅有需要,不仅追求需要及其满足,而且还不断地创造新的需要。所以,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2页)显然, 人类需要—满足过程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特征。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历史表明,正是在人的这种合理需要不断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渐次满足的过程中,在人的新需要不断创造和产生的运动中,产生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天才猜测、向往和追求,凝淀出关于社会主义目的的观念,找到了创建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手段和途径,社会主义终于成为现实的运动和制度。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正是以人的需要—满足系统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及人的需要—满足系统运动的一般规律,通常把社会主义的目的区分为眼前目的、长远目的和一般目的。相对于一般目的而言,长远目的和眼前目的又可统称为阶段目的。

一般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一般目的的思想,是从对人的本质与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政治经济状况的矛盾的认识中产生的。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它是指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斗争的最高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一般将它表述为实现“自主活动”的人,“自由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4 页、第3卷,第443页)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49页)与这样的目标相对应的社会形态, 他们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抑或“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通信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71页)

一般目的的实现主要有两条逻辑线索。其一,是自然、社会矛盾的协调,或称人的外在矛盾的协调。它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一种现实的社会环境,它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体制、公民文化等要素。其二,是人的内在本质的张扬。它是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内在的物质、精神基础,它主要包括人的体力、智力、情趣、修养,信仰和追求等要素。

阶段目的。一般目的是很深远的,而追求一般目的实现的手段是很现实的,所以在一定历史时期或一定历史阶段上,对手段的追求也就代替了对一般目的的追求,从而使手段在特定历史时期或阶段内成为一种目的,即阶段目的。显然,相对于一般目的而言,阶段目的实际上也是手段,是目的化了的手段。一定的阶段目的一旦化为现实,它就不再被当作目的了,即结束了目的化,还原为手段。

阶段目的具有客观性、层次性和动态性,它兼具目的和手段双重属性,客观地展示了人类扬弃异化受动状态、实现自由自觉状态的艰难漫长旅程和渐进层次。同时,阶段目的又具有多元丰富性,现实可操作性和主体选择性,它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在争取自身解放斗争中的探索、选择和创造,是无数次前进和曲折、正确和错误、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各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智慧的结晶。

所谓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就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阶段目的及实现手段之间相生相成、同向协调、互动转化、渐次实现的动态网络系统。很明显,它主要包括三大要素系统,即一般目的、阶段目的和实现手段。各大要素系统之间主要存在以下几层关系。

首先,是实现手段与目的(含一般目的和阶段目的)之间的相生相成、互动转化、创造超越关系。

关于目的和手段关系的辩证法告诉人们,某种手段的创造和使用都是为了在某种对象性活动中达到某种目的,脱离目的或无助于实现目的的手段是没有意义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手段的产物,不具备实现手段的目的是盲目目的,根本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实现手段与目的之间也具有同样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实现手段的选择要以目的为尺度,这包含功能上和价值上的双重要求:一方面,实现手段必须具有超越目的的功能,另一方面,它还必须符合社会主义一般目的的价值要求。手段不断地超越阶段目的,也就不断地接近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社会主义实现手段对一般目的的超越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历史主体的自我超越。一旦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一般目的也被超越,无产阶级就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在功能和价值双重要求基础上找不到自身实现手段的目的,便是盲目目的,是不现实的目的。

其次,阶段目的与一般目的在价值取向上的同向协调、推动促进关系。如前所述,与一般目的的唯一性、原则确定性和普遍性不同,阶段目的具有多元丰富性、主体选择性和民族性,它是社会主义目的一手段系统中最复杂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给无产阶级发挥自身主体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以最广阔活动空间的系统。尽管如此,阶段目的仍然不是无所遵循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确定的。它孕育和降生于手段的母腹,又在价值上范导手段;它在价值上受制于一般目的,又在本体上构筑一般目的。这种双重地位和多方面规定,决定了阶段目的既具有价值范导性,又具有本体从属性。就前一种属性而言,它是未来的现实,是目的,就后一种属性而言,它又受更高层次的目的,即一般目的制范,为实现一般目的服务,是手段。因此,阶段目的是走向一般目的的阶梯,它只能在价值上与一般目的协调一致,推动和促进一般目的的现实化,并以此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第三,是眼前目的、长远目的和一般目的在实现过程中的宏观渐进层次关系和微观发展不平衡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总序列高度考察人类历史可以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渐进的类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需要—满足系统中,这种类自然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从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直到自我实现需要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渐次满足过程,而在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中,它则表现为从眼前目的到长远目的再到一般目的这样一个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渐次实现过程。这种次序一般是不容颠倒的。但是,从微观角度来考察,每个国家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存在巨大差距;同一国家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的觉悟程度、智力水平、情趣、信仰和追求等也相去甚远。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个体的需要—满足系统的展开度的差异,及其所追求的目的的差异,即对不同主体而言,在眼前目的→长远目的→一般目的的展开顺序中,其展开度是不相同的,经常出现精神文明超越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先行发展的现象,从而将国家和个人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这正是在私有制社会中能造就共产主义者、在落后国家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根源之一。

建立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既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它是重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如所周知,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建设搞了几十年,但现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么难于摆脱“革命”、“阶级斗争”等“左”的框框的影响;要么沦为现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摹本,均缺乏理论应具有的超前性和预见性,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状况与马恩著作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比较薄弱密切相关,在思维方式上是本本主义在作怪。固然,在马恩的著作中主要是阐述无产阶级革命和阶级斗争理论,但它与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绝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内在联系的。无论是激烈武装斗争的革命,还是宁静祥和的建设,只是因为阶段目的的差异而选择了不同手段罢了。从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出发考察,这些阶段目的和手段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都从属于一个整体系统,即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都是该系统的要素。这个系统也是重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主轴。这种“目的—手段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好地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展开论述,更能揭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内在本质和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更富于动态流变性和整体系统性,从而显示了它的超前预见性。

第二,它为全方位总结和清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较深层次的理论依据。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左”和右的错误,大都与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目的、手段及其相互关系的孤立,静止和简单化理解相联系。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目的和手段不分,甚至错位倒置。一些目的被错误地手段化,被看作“软件”,如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长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口头上重视;相反,一些手段或已结束目的化的手段仍被目的化,如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消灭商品、货币和市场,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等,成为不可移易的“硬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在实践上,主要表现为以追求盲目目的的自我膨胀和扩张作为实现目的的途径,而不是严肃、认真、大胆地探索实现目的的现实手段中途径,于是,产生了急于求成,盲目求纯的主观意向和行为,伴生出难以割除的“空想论”毒瘤,害上了“左”的顽症。因此,这些问题也必须用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这个理论武器来清理。

第三,有助于深化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报告都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重要结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它与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从社会发展目的上而不是从社会制度上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极大地关注了经济和人这双重历史实体,极大地关注了社会主义的主体性、目的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为突破“左”倾僵化的思维方式,突破教条主义积习,提供了有力武器。社会主义再也不是现实社会应该与之相适应的抽象教条,而是由人来进行的,并且是为了人的自觉选择和能动创造活动。同时,它给我们明确了现实社会主义的阶段目的,澄清了现实社会主义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进程中的地位,有利于防止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和“空想论”。

标签:;  ;  ;  

社会主义目的手段体系概述_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