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领域中交易费用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通领域论文,费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交易费用的内涵、分类
什么是交易费用?科思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在此基础上,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花费的费用。最后,交易费用扩展到包括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即提供交易条件)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订立交易合约的费用,执行交易的费用,监督违约行为并对之制裁的费用,维护交易秩序的费用,等等。阿罗使交易费用概念更具有一般性:“交易费用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威廉姆森则形象地将交易费用比喻为物理学中的摩擦力。
关于对交易费用的计算,人们还没有达到像对价格、产品成本的计算那么精确的程度。但是不少经济学家正在探讨交易费用计算的方法和模型。关于交换部门,其中交易费用通过市场可以被测量到,1970年交易费构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教授估计交易费用占香港国民生产总值的80%,这似乎包括了全部第三产业以及第一、二产业的量度和监管费用。
其实现在流行的交易费用的概念与马克思的流通费用概念在不少地方是相似的,如商业部门通过规模经济可以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经济效益等。但是这两者又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马克思是从分工、规模经济及增加利润等方面分析流通费用的,而西方的交易费用理论则主要是从体制运行、组织及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分析交易费用的。第二,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主要运用于分析流通领域的问题,而西方的交易费用理论则具有一般性,除了用于分配的流通领域的问题外,还可以用于分析其它领域的问题。如用于分析代理关系,寻租活动、企业内部考核、外部性问题、纯粹市场与科层组织之间的各种类型的经济组织形态、经济史等等。
西方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可以用于分析我国的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和商业企业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如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交易费用的构成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我国经济交易活动中的违约现象比较严重,等等。
二、我国流通领域中的交易费用问题
从一定意义上讲,商业流通领域最能体现一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为了更好地把交易费用概念用于分析中国流通领域中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区分一下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和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一般说,一国经济越发达,那么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也就越高。这类交易费用高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实现规模递增的收益。所谓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是指,经济主体(企业、个人等)从事一笔交易所需费用的多少,这类交易费用越低,那么市场运作的效率就越高。从表面上看,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与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是矛盾的,因为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与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不是一种正比关系而是一种反比关系。其实这两种并不矛盾。这是因为一国第三产业越发达,流通部门越多,信息越灵敏,那么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就越低。如目前发达国家的超级市场、连锁商店经营等都有利于降低经济主体的每一笔交易的交易费用。
在我国,目前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还比较低。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比较低。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我国传统经济体制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二,目前我国商业利润还比较高,即“生产东西的不如卖东西的”。按照马克思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我国流通领域的投资还严重不足。第三,我国流通领域的非规模经济现象还比较严重,如我国的超级市场、连锁经营之类的现代商业流通形式的发展还刚刚起步。由于产权制度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国有商业企业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第四,作为流通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产业在我国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比也严重不足。信息渠道的不畅大大地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另一方面,我国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又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流通领域的“硬件”建设还比较差,如流通市场布局不合理、商业网点还比较少、现代商业形式(如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还刚刚起步、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等等,这无疑使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二是我国流通领域的“软件”建设远远适应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1)目前我国经济交易活动中的违约现象比较严重,如1992年我国共签订经济合同30多亿份,履约率仅为30%左右。现代市场经济其实是一种契约经济,经济主体之间的许多交易都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之上的,大量的违约现象必然增大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2)经济生活中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也使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大大增加。因为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不得不花许多时间去辨识假冒伪劣产品。(3)由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商业法规还不健全、交易秩序还比较混乱,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不得不付出一些额外的交易费用。如一些交易甚至要用贿赂(这也可算作一种“交易成本”)的方式才能成交。因此在我国单个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要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流通领域的“硬件”建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产力的进步而不断完善。而流通领域的“软件”建设则是一个制度创新过程。在我国,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流通软件”要比建立“流通硬件”困难得多。在我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交易费用问题是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在发达的市场国家也存在交易费用问题,不过那是市场运作不得不付出的一种成本。问题是我国经济主体在承担这一般的交易费用以外,还不得不付出额外的交易费用(如上述违约等引起的费用)。
三、从交易费用理论看我国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
检验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看商品流通交易费用的高低。从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来看,如果每一笔交易活动的费用都很高,那么商业流通体制就是低效的。如前所述,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与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是一种“反比”关系,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增加有利于降低微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或者说,宏观意义上的交易费用的增加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笔者认为,认识这一点对于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是颇有启发意义的。(1)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商业流通体制的最大变化就是从通过行政手段分配物资转变为通过市场来交易商品,与此相适应,商业流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个体、私营商业的发展大大地活跃了我国城乡市场。但是由于我国实施的是渐进改革的道路,双轨道、行政手段没有完全退出市场,权钱交易,灰市场大量存在等等,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大了经济主体的额外交易费用。(2)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在流通领域能够自主交易了,但是与此相适应的契约观念、信用观念不可能一下子建立起来,加上商业法规的不健全,经济生活中的违约和不讲信用现象就不可避免地大量产生,这也将增大经济主体的额外交易费用。以上两点都属于体制、制度(这里的制度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方面的因素引起的我国流通领域的交易费用增加。因此降低我国经济主体在流通领域的交易费用必须从体制、制度等方面入手。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我国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交易——协约——经济组织体制的创新过程。交易、协约、经济组织体制创新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仅仅是进展到建立了初步的交易体系阶段(即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起来),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协约和经济组织体制的改革还远未完成。我国流通领域中的违约现象、假冒伪劣产品盛行以及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都表明我国流通体制的改革需要深化。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协约关系必须建立在以下前提之上:(1)交易主体双方的产权界定清晰;(2)产易主体双方的交易活动和契约是建立在经济自主的基础之上的,而没有行政干预;(3)市场是自由竞争的,不存在垄断;(4)契约的建立和实施有严格的法律保障。我国商业流通体制的改革过程实质是一个商业流通制度创新的过程。近些年我国违约现象、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缺乏经济约束、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一种“外露”。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历史上也曾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违约现象严重、假劣产品盛行等等——交易费用增加——制度和组织体制创新。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商业组织体制的改革是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的基础。有效的商业组织体制也是降低经济主体交易费用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