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体论、后现代主义与地理学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地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07)03-0018-04f 中图分类号:K90 文献标识码:A
1 哲学与地理学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1]。建国后我国的地理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历史和国情的原因,也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历史实践、科学技术、人文文化等几乎每个方面都受到西方现代思想全面渗透,在知识全球化的语境下,借鉴和吸收西方积极的学术思想、思维方式对于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发挥地理学学科优势,争取地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应有的话语权,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1.1 哲学与地理学
哲学与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论中最重要的两大知识体系,为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哲学和科学间具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3-6],科学研究要接受哲学的指导,同时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科学发展的支撑。地理学不可避免地在科学研究中要接受哲学认识论、方法论的指导。张超认为[7],“如果在哲学思考上发生偏差,地理学理论建设的步伐就会减慢,甚至有走入歧途的危险”。白光润认为[8],“现代地理学与现代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在于理论的贫困,除了技术手段之外,从根本上讲是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即为地理学的哲学贫困”。哲学要研究世界本元和普遍规律,要探寻自然界、人类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哲学的研究决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要以客观世界和已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材料,人地关系也是永恒的哲学话题。
1.2 哲学对地理学发展影响的历史逻辑
古代地理学发展比较好的是古希腊和中国。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具有朴素直观的特点,在方法上具有某种经验主义的特征,同时具有宇宙论的性质。这里的宇宙论就是自然哲学。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侧重于宇宙奥妙的探索,受他们的影响,地理学家提出了“地圆说”、“地球中心说”,建立了朴素直观的“世界图景”。在我国古代地理学时期,当时哲学观念是笼统的天人合一观和朴素的唯物论,先秦的哲学思想,对地理学方面的影响是突出了人地关系的探讨。近代地理学发源于欧洲,欧洲的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近代哲学家所倡导的理性是一种“科学理性”,这就使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特征。哲学家们强调必然性远胜于自由,自然因果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并且他们试图将这种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这当然包括地理学。当时的著名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9]“地理学的明确主体是认识地理区域之相互差异”,并且随着科学的普遍发展,“在所有地理学的分支中,单纯的描述为探讨原因所代替”。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及英国,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应用地理学得到了很大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科学主义的影响,地理学开始了以理论建设为目的的计量革命,七十年代的行为革命及后来信息革命都有着深刻的哲学背景。在近现代的西方哲学体系中,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人本主义、诠释学、行为主义等哲学思想都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框架,从而促使地理学向一个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丰富了地理学学科体系和方法论体系。后现代主义出现在理论上为地理学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趋势提供了哲学上的支持。不同的西方哲学流派具有不同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而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段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认识地理现象和事物。在我国,二十世纪中叶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地理学研究的主导思想。
2
地理学的本体论承诺和多元化方法论
2.1 科学的本体论承诺
本体论(Ontology)是指研究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和本性的理论。本体论在古希腊被称为第一哲学,“本体”一词来源于希腊文ontos(即存在,有),本体论就是以本体为研究对象的学问[10]。在康德(Immanuel Kant)明确把科学与哲学区分开来之后,对科学的批判性反思就成为哲学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其中科学是否蕴涵着本体论承诺,科学的本体论承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西方哲学界都有着广泛的讨论。康德、胡赛尔(Husserl Edmund)、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库恩(Kuhn Thoms Samua)、劳丹(Larry Laudan)等西方主流哲学家尽管各自的哲学观点不同,但都承认科学具有本体论承诺[11]。奎因认为不论是科学家或是哲学家,当他们在建构和谈论一种理论时都连带着他们的本体论态度,任何科学理论都有其本体论承若[12]。当代科学哲学家劳丹认为科学研究进行得以可能的本体论为前提[13],任何具体科学都是在特定的,研究传统“中展开活动的,这里的“研究传统”以他的话就是,“一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实事上,具体科学的研究是一种探究,这种探究总有其目的指向、视角和方式,表现在探究总是在预设了其所要研究的东西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也即其本体论承诺。不仅近代科学有本体论承诺,现代科学与未来的科学也是如此,任何经验与实证的科学都有其本体论承诺,没有对自然、人类社会、思维及特定研究对象存在方式和本质特性的总体性的把握和规定,具体科学的研究范式就不能形成,系统性的概念体系及理论建设就很难进行。但是,科学的本体论前提不是超历史的、绝对的、同一的,这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具体科学会具有不同的本体论承诺,同一科学的本体论承诺会随着科学技术及其自身的发展而发展,而且也表现在同一科学可以具有不同的本体论承诺。拘泥于和固守某种固有的本体论承诺是违背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其结果是限制了新的范式的尝试、自我审思与批判,从而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很难进行科学理论的创新。本体论发展的历史上,各种理论林林总总,传统的本体论是形而上学本体论。当代较有影响的本体论有邦格(Marlo Bunge)的系统的、精确的唯物主义本体论[14],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的后现代本体论“世界1、2、3”[15],卢卡奇(Georg Luká cs)的社会存在本体论[16]。邦格的本体论体现出了一种数学、逻辑与系统思想,他把存在分为六大层次系统: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精神系统、社会系统和人工产品系统;波普尔的后现代本体论“世界1、2、3”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既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客观精神世界;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则把存在分为三种,既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存在,也揭示了世界的多元化本质。
2.2 地理学的本体论承诺及多元化方法论
地理学的研究也必须进行本体论承诺的审视,在汲取现当代哲学和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前提下对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进行总体性的把握。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系统论的观点是“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除具有一般的系统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异质性与多元性,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中既有自然要素、社会要素等物质要素,还有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有无机(土壤、水、大气等)、有机(动物、植物、微生物)与人类社会,具有异质性,精神要素(文化、制度、风俗等)则具有明显的多元性特征;②复杂性,系统各子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具有明显的组织与自组织性,非加和性、非线性、发展的非可逆性;③差异性与地方性,组成地球表层系统的地域单元系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地方性,各个地方都有各个地方的特色,地域差异明显,而且这种差异既有自然的又有人文社会的;④生成与演化性,地球表层系统处于不断的生成与演化过程中,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地球表层系统的这种“异质性与多元性”和其所具有的总体特征决定了不能把地理学视为单纯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他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单纯的自然科学方法或单纯的社会科学方法是不能解决所有的地理学问题的。自然科学方法论追求的是探求规律和法则等共同性原则,而社会科学方法论追求的是弄清楚事实,具体问题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个性原则[17]。单纯地根据科学主义的原则认为地理学要成为科学只有发展地理学的规律和法则,则等同于把地理学视为单纯的自然科学,把地理学的研究仅仅归结为数学模型和科学法则的建立,显然具有明显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倾向,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建立数学模型和科学法则是重要的途径,但绝不是唯一途径。实际上,“所有的方法论,即使是最突出的方法论也有它的限度”[18]。所以,对于地理学研究来讲,一般的哲学观点如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经验主义、行为主义、现象学、本体诠释学等以及诸多一般方法论如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等都可以应用,一般的科学方法如归纳、演绎、证实、统计等也不例外,地理学的认识途径和研究方法论体系应当是多元的。事实上,科学是使知识系统化与形式化的事业,他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认识论,人本主义与结构主义同实证主义一样是系统的和严密的,只是由于他们认识论的不同而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论[19]。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革命的过程,要想获得突破必须摆脱原有的思维框架和元话语的束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的技术条件、服务的对象及成果无不是在一定的社会和物质的条件下的产物,与之相应的概念、解释、范式、语言表达、研究方法都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事实的改变而改变,地理学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地理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视角
3.1 后现代主义哲学及其主要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目前在西方的文化界、思想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十年代后在我国得到广泛传播。后现代主义已经渗透到文学、艺术、政治、建筑等众多领域,并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主要是通过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超越来奠定其存在价值和理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现代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的一种反思、批判和超越。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后解构主义、米歇儿·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利系谱学、吉尔斯·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差异哲学、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Drancois Lyotard)的后现代知识理论、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的建设性后现代性主义、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新解释学等。西方学者把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想概括为两种主要的形式,即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用后现代主义话语,前者是“否定性的后现代话语”,后者是“肯定性的后现代话语”[20]。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对现代世界观与价值观体系的彻底拒斥、批判、解构、决裂和反叛。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同样采取批判的立场,但主张将“解构”与“重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用新的形式加以联系,对现代性采取扬弃的态度,加以创造性的重建。对于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用格里芬的话来说就是摆脱和超越现代“机械的、科学化的、二元论的、家长式的、欧洲中心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穷兵黩武的和还原的世界”[21]。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不同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美国学者弗兰西斯·弗·西博格(Francis F.Seeburger)以后现代主义学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来描述后现代主义,认为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的特征:反本质主义,绝对的相对化,概念的历史化,反基础主义等[22]。而我国学者赵光武等认为后现代主义哲学主要有反本体论,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特征[23]。后现代主义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罢黜,从而克服原有思维方式的桎梏,为思维的无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尽管它本身有着自己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当代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不可避免地对地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3.2地理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视角
(1)地理学研究要提倡以整体有机论的思维方式取代现代哲学的二元论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二元论是指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这种把事物一分为二,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现象和本质、自然和人类的做法,加上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必然会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目前许多世界性危机的思想根源[23]。还原论要求将各种事物还原为最简单的基本粒子认识其构成和功能,认为它代表着事物的本身,但是还原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对整体和复杂性的一种抽象和切割,都是对原有的部分关系和属性的抛弃。从本质上来讲还原论是分析性的,由此而产生的世界观是机械论的世界观。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以整体有机论来取代现代主义机械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现代整体有机论是后现代整体论和有机论的结合。后现代有机论认为所有的原初个体都是有机体,一切事物都是主体,都有内在联系。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不排斥分析,但又超过了分析,它把所研究的对象视为一个有机体和无机体密切相互作用的、永无止境的、复杂的网络。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研究的核心,根据整体有机论的框架,人类只是地球表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网络的一环,而不是自然的主人。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学科之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后现代主义提倡整体有机论来取代二元论和还原论,为地理学研究避免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危害提供了理论支撑,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重要的原则。
(2)地理学研究要摆脱旧的理论框架的束缚,大胆创新,从多视角、多向度思考和分析问题,采取多元化方法论,通过“范式”革命促进地理学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突破了经典和现代科学哲学的传统框架和基础的束缚,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哲学框架。经典科学哲学以归纳法为核心,现代科学哲学主要是以逻辑实证主义为标志。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主要包括卡尔·波谱尔(karl Popper)的“证伪原则”的科学方法论、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科学历史主义的“范式理论”、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多元主义方法论等。尽管这些理论本身有着这样那样的缺陷,相互之间也存在质疑和批判,但是对地理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科学活动规律的探讨、科学理论框架的构建、科学本质的认识、科学知识的获得与检验等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波谱尔的“证伪原则”解构了现代科学模式,批判了教条主义和权威主义,提倡主动提出问题、大胆探索与反驳、科学的创造精神。库恩“范式”理论反对直线式的科学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不是简单的累积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理论代替另一种理论的革命,“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度,便是成熟科学通常发展模式”[24]。“范式”理论也为地理学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地理学的建构、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维的框架,为振兴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行方法论的创新提供了科学哲学基础。费耶阿本德在库恩和波谱尔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韧性原则和增生原则统一的科学发展模式,提出了科学研究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原则,认为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仅是诸多方法论中的一种,认识自然要采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后现代科学哲学强调世界自身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个体认识的差异性和局限性,提倡对世界的认识应该是多视角、多向度的[15],这对于以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具有重要方法论指导意义。
(3)地理学研究要关注非理性因素,在研究方法上注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整合和互补。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采取批判和解构的态度。在传统哲学中,理性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理性是我们的最高法官,应当指导一切事务[25]”,理性主义思想家把理性这种有限的方法夸大成唯一的无限方法。理性具有明显的总体性特征,总体性是指一种整体观,它把一切“他者”都划归为“同一”,吞噬了个体性,不承认真正的他异性和内在性。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权威地位进行了解构,对理性的工具性进行了批判,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科学主义认为自然科学是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自然科学的方法才能富有成效地用来获取知识,它能够推广用于一切研究领域并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把科学当做知识的唯一来源,使科学与人文和社会实践绝对对立起来,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对于地理学来说,“要求人文地理学也去追求自然科学的目的,结果除少数理论外并没有成功的理论成果,而这些理论不是假设太不切实际,就是有其它的局限性(如有的是实用性差,有的只是经验规律而缺乏理论基础,而有的则过分地将复杂情况简化得远离事实了),应用起来有困难,令人失望”[26]。后现代主义对科学主义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们认为科学主义方法论只是一种方法,社会历史现象是动态的、错综复杂的,科学主义方法从一些固定的界限出发不能把握变化之中的事物;无法反映事物的全貌,科学知识也只是许多知识形式中的一种。在地理学中研究,特别是人文地理的研究中,非理性因素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地理事象和过程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忽视这些因素将得出不合客观实际的结果。行为地理学中,投资者个人偏好对于投资区位的选择。对于后现代主义对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批判和解构,有利于在地理学的研究中突破理性主义的局限,注意非理性因素如信仰、爱好、习惯、权利、情感风俗等非理性因素对地理学现象和过程的影响,摆脱确定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定势,避免把地理学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在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上整合科学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方法,实现两者的互补。
(4)地理学的研究应摆脱追求不切实际的宏大理论和法则的倾向,提倡多元知识形式和微观分析。后现代主义拒斥权威话语,提倡话语对话,主张用不确定性和小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22]。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认为,整个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专家的知识权力和话语阐释权力的世界,所谓权威话语,均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是“唯一正确的解释”,权威话语僵化了人的思维,禁锢了人的思想。后现代主义拒斥权威话语,反对“唯一正确的解释”,主张话语对话,提倡多元知识形式,这为地理学事象和过程的多视角研究提供了认识论的支持。在地理学研究中,特别是在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中,有时候决定性的因素不只一种,而是几种因素综合决定的结果,只强调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例如在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中,从经济要素向制度、风俗、文化等非经济要素的转向[27]。后现代主义主张用不确定性和小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认为正确的认识方式,应该是从对象本身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系统出发,突出事实的显微性(深度描写、微观性)和真实性,摒弃现代理性论者那种居高临下的,笼统的、对于一般事物的总体性描述。过渡追求宏大叙事,势必使地理学陷入追求脱离复杂性、多元性、非线性、地方特色的空洞的不切实际的理论和法则的误区中,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违背客观实际。地球表层系统是复杂的系统,非理性因素、历史因素、地方因素、偶然因素、不确定性因素有时候起着极大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地理学中,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着大尺度的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区域响应、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产业布局等宏观问题,而对于小尺度的像局地小气候变化、微区位选择、城市社区、个人及家庭行为与地理环境等微观问题和微观视角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提倡小叙事,关注被人们忽视的微观的深入调查研究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4 结语
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理论创新,而理论创新主要受思维方式的制约,而哲学是最高形态的思维方式。地理学理论创新的困难和缺乏在于我们的研究传统一直受着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地理学研究的要想在理论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必须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传统的框架的束缚,同时要立足于本学科的特点。哲学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思维框架,科学研究都要在一定哲学的框架下进行,地理学研究要借鉴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任何科学问题都有着本体论承诺,认识论指向和方法论的预设,地理学也不例外,地理学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承诺决定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多元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反思、批判和超越,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地理学发展具有理论借鉴和启示意义。
收稿日期:2006-06-18;修订日期:2007-01-06
标签:地理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 科学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历史地理学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地理论文; 认识论论文; 范式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 系统论论文; 历史学论文; 人文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