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一所商学院和它的信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欧论文,一所论文,商学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当高航选择报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的时候,他的决定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赌博。尽管中欧是国内当时唯一一所能够提供EMBA课程的学校,但它并不在教育部指定的24家工商教育试点院校之列。事实上,在付了20多万人民币的学费之后,高航甚至拿不到一张为国家所承认的文凭。但不管怎样,据说中欧承诺满足他“不出国就留学”的梦想,当然不在其中你就无法分辨是真是假。
由于中欧颁发的文凭直到2002年才正式获得国家教育部的认可,这所学校从1994年创办到2001年间培养的一千多名学员都冒着同样的风险。如今,他们都为自己当初的选择感到自豪。
高航现在热衷于参加中欧举办的各种校友活动。他在校友活动中几乎能与所有大型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管见面,而国内本土的企业家,比如TCL的李东生、万向集团总裁鲁伟鼎、百联集团总裁王宗南、光明乳业的王佳芬等,他也可以以校友与之相称。作为上海一家专业提供人力资源服务的公司总经理,高航没有正面回答这个“圈子”到底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多少便利,“一说是校友,大家的感觉自然就近了一层。”他笑言。
高对校友活动的热心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这个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外诞生的“异类”和它所倡导的国际化新思维已经赢得了中国主流商界的全面认同。
事实上,今天中欧已经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商学院。不妨看看这一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金融时报》排名:
作为内地唯一一家上榜的商学院,中欧在三项重要指标:MBA课程排名上,居全球第53名、亚太地区第一名;EMBA课程则是全球第34名,亚洲第3名;高层经理培训项目名列全球39名,亚洲第一。
1978年,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而中国经济社会的真正起飞,则要到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算起来,至今也不过10多年。
而2004年11月8日,才刚刚是中欧的10周岁生日。
第25所还是第一所
1992年,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张国华被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聘请为常务副院长。这位伯明翰大学的硕士生预测到了改革开放对高级管理人才的强烈需求。此前多年国内教育的经历让他觉悟:别指望在既有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真正的杰出管理者!
“很多传统的大学当时也捕捉到市场对工商管理教育的需求,但他们根本没有相应的教授准备,讲课的方法还是按照理工科的方式,老师都是从经济、数学等系转行而来。”张国华说。张希望能创办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商学院。但是接触了多个项目之后,都没有结果。
此时,时任北京中国欧洲管理中心(中欧的前身,由国家经贸委与当时的欧共体创办)欧方负责人的Jan Borgonjon(杨亨)来到上海。
而另一位欧洲人佩德罗·雷诺教授也梦想着把哈佛模式搬到中国,在中国创办一所与哈佛争辉的商学院。此前,这位哈佛毕业生已经按照哈佛模式,在西班牙成功创办了一所欧洲一流的商学院——西班牙IESE商学院。
张国华在得知这些信息后,立即开始与他们接触。1993年,他们说服上海市政府拿出中方配合资金来投入这个项目。
摆在这些人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采用国家统一的招生办法、教学大纲和教学模式,包括要按考分录取,开两门政治课,MBA必须脱产学习三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员毕业获颁由教育部承认的学历证书;二是完全掌握办学自主权,按国际惯例,考试与面试相结合,自己确定教材、课程设置、招生办法等。但后果是中欧的学位证书无法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承认。
“当时,教育部已经批准了24所MBA试点院校,走第一条路,就等于我们变成了第25所。”张国华回忆说,“那我宁可放弃国家的承认去追求体制上的松绑。”在他们的谋划下,中欧成了国内第一家完全独立和市场化的商学院。
1994年9月和10月,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列昂·布里坦爵士和时任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的吴仪,分别代表欧盟和中国政府签署了一份名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财务协议》的文件,决定由欧洲联盟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资,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合作承办,在中国创办一所亚洲一流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名字本身就蕴含了两重意义:一是国际化办学,二是按国际标准办学。”而70岁的中欧现任执行院长刘吉更强调:中欧创立的使命就是为了培养国际性企业家的。
这所新学校没有党委、没有校办、没有工会,它有的是董事会、管理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公司顾问委员会。
前几期的招生非常艰难。老院长李家镐带领学院领导走遍了上海的企事业单位。而在访问了上海所有的银行之后,也没有一个单位的一个人过来。“做市场到处碰灰。”张回忆说。
中欧是熬过来的。张国华举例说,学院的领导在所有的敏感话题上一概回避,“我跟所有员工说,清华北大可以输一百年,因为他们是百年老校。但是我们一天都不能输。如果我们失败了,就是对教育改革的否定。我们输不起。”
西化教育&中国问题
再没有什么比位于中国国际化新地标——上海浦东的占地4万平米的中欧校园更能体现其学校精神。
他们聘请著名的贝聿铭设计师事务所承担整体设计。将中式古典庭院风格、江南水乡韵致与西方建筑的几何构图和理性精神相结合,以期在简单中看见历史深度,大气而又内敛。
在学校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中,中欧双方的代表都是平分秋色。惟独在12人的学术委员会中,除了被誉为中国经济学家的良心的吴敬琏教授和上海交大的杨锡山教授,其余清一色都是来自欧美一流商学院的大牌教授。
中欧学术委员会主席佩德罗·雷诺声称“学术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学员质量、教授水平、课程内容与相关性,以及提供的价值与设施等方面达到国际工商管理教育的领先水平。”
事实上,从创立之初,它的办学思路就已经饱受外界所质疑。在同行看来,中欧“亚洲一流进而世界一流商学院”的目标坚持的过于极端。它几乎全部采用外籍教授,教材也是直接从国外原版引进,甚至大部分授课也使用英文。“拿来主义,全盘西化,你能指望它符合中国国情吗?”同行们质疑。
但在中欧看来,这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其时,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权威的管理学教授,那么就干脆全部从国外请。学术委员会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搜罗师资,加强与世界名校的联系。
而张国华认为,这里面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逻辑:当时国内连什么是市场经济都不清楚,我们完全有必要听听外国人讲,到底什么是市场经济。为了方便外籍教授来中欧讲课,学院取消了国内教育系统传统的暑假,从而使中欧成为国内唯一一所没有暑假的院校;而另一方面,中欧则邀请了吴敬琏讲授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姜平来向学员讲授公司法——这是无论如何国内教授也比外教更熟悉和了解的内容。
“这些外籍教授对全球商学院课程的变化了如指掌,也能在第一时间里将全球最新的理念传递给学员。”副教务长张维炯说。
当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开始仿效中欧的做法后,中欧抢先将之前来学院讲课的教授中的36位发展成了长期教授,而他们全部都是“对中国相对比较了解、上课非常好”的。学院与这些长期教授之间,以3年为一个合同期限。
实情的指导,该学院已经为下面的教授提供了190万人民币的经费,希望能够帮助回答如何解决中国资本市场既有缺陷的问题。学院也成立了专门的中国案例中心,用来支持未来教授们在讲课时能够列举更多的中国企业的实例。
中欧这种毫不妥协的“西化”教育方针首先赢得了在华跨国公司的欣赏。几乎从来只选择世界前20名商学院的毕业生的麦肯锡咨询,在内地招募的第一个MBA就是来自中欧。超过15家知名跨国公司为其提供了发展基金。2001年,中欧又建立了由吴敬琏领衔的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以前中欧的学员45%来自外企,45%来自国企,还有10%来自政府部门。而现在,外企占到43%,私企超过24%,政府和股份制企业及其他占9%,国有企业24%。
再来看看中欧如何招收自己的学员吧。副教务长张维炯认为,“教授和学员,是影响商学院成功的关键。”
在中欧新近完成的一份描述MBA招生对象的PDF文件中,有对这个问题的自问自答:What are we looking for?答案是未来的企业领袖。他要具备相应的学术能力、职业发展潜力、语言竞争力、与学院的文化和价值观相符和。
这几项要求中,除了语言能力需要笔试,其他都是通过招聘委员会的人士进行现场考核。主要是衡量三个被普遍认为是卓越领导者必备的方面——智商,情商和胆商。为此,除了一套自行设计的评估表格外,中欧在面试学员时,通常会邀请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主管到场帮助识别对象的真正潜力。
上海家化的副总经理亢雅君是2001级MBA学员,她说:“中欧对我最大的帮助,就是加深了对国际先进东西的理解。”她继自己丈夫之后成为中欧的学员的。
张维炯说,本质上,学校把学员们看成是他们的原材料。而学院的任务就是,通过几年的加工之后,让他们在3-5年内成为那些“能在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的中高级领导。”
而中欧在学习中期对学员的淘汰,可能也是国内最高的。每一年,中欧都会有20-30%的学员被中途淘汰出局。一个学员毫不犹豫地被学校淘汰的情形包括:2门功课不及格、缺课、被发现有诚信问题。
步步高电器的总裁段永平也曾是中欧学员,因为他太忙,经常缺课和不交作业,最后竟没拿到毕业证。
世界前十
中欧下一个10年的目标看起来仍然高不可攀:世界前十。
中欧需要更加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将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员们随时召唤在一起。校友会成立了很多个俱乐部:人力资源俱乐部、创业者俱乐部、高尔夫俱乐部等,这让学员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网络。
而为了弥补学员错过的新设课程,中欧还向校友们提供返校课程,只要他们愿意,他们就可以来学校熟悉管理学界新发生的一切。什么是最好的学习?差异化的环境,差异化的人。
这个词在中欧并非是一句空话。在这所2002年才获得国家教育部官方承认的学校里,它的海外学员比例已经超过20%。到目前为止,该学院已经与近40所国外一流商学院建立交换学生的关系。
中欧还需要一些具有世界知名度的管理大师。中欧计划要把现在的36名长期教授发展到80名以上,并希望他们在全球拥有的影响力更高。这不是一个能够轻松完成的任务。这些教授往往不会在意商学院的地理位置,但是他们都希望身边是一些能够让他们产生思想灵感的人。
商学院还打算开始扮演政府和商界管理决策的思想库角色,为此,学院对教授的科研成果开始提出更多要求,而在未来,学院也将安排更多的教授出席各种论坛以加强对外部的影响。10月成立的中欧人力资源及组织管理研究中心是学院迄今为止的第5所研究中心,其他四家是:民营企业研究中心,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创业中心和全球并购中心。
招聘教授还存在一个与招收学员时同样的问题,那就是费用。目前,中欧MBA的学费是14.8万人民币,EMBA是26.8万,这只相当于耶鲁等大学的三分之一。而未来,中欧希望自己的学员能有三分之一来自海外。而与此同时,教授们的薪水却必须与国际接轨。
当然,最大的挑战在于这样一条信息:自2005年开始,这所以政府合作项目之名诞生的学校,将不再享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支持。
目前,中欧每年约有2亿人民币的收入进账,其中的80%来自学费,这并不能成为运营该学院的强大基础。而由于企业家的慈善捐赠并不能享受税收上的优惠,该学院要获得外部赞助还是相当受限。
“我们近期会利用校庆的机会搞一些捐赠工作”,张国华制订了一个中长期的计划,“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刚刚开始,理想的目标是,10年以后,管理资金中有一半来源于基金和其它收入,另一半来源于学费。”
中欧十年1994年11月8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独立的国际商学院正式成立1994年11月培训课程第一次开办
1995年3月8日MBA和EMBA课程开学
1996年11月25日第一届MBA学员毕业
1997年4月8日第一届EMBA学员毕业
1997年12月28日浦东新校园破土动工
1999年10月15日新校园落成仪式
1999年10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在《亚洲企业》评选的亚太地区50所最好的商学院中排名17
2000年5月
在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的亚太地区50所最好的商学院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排名14,EMBA课程排名第10
2001年10月
世界权威财经媒体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全球EMBA课程的最新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进入50强,名列全球第29名,亚洲第2名。
2002年1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学校得到中国政府的认同
2002年1月
英国《金融时报》刊登了全球工商管理硕士(MBA)全日制课程的最新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首次进入百强,名列全球第92名,亚洲第3名。
2002年5月
世界权威财经媒体美国《金融时报》刊登了全球商学院中公司短期课程的最新排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列全球45位,位居亚洲第一。这标志着该校已经全面进入世界一流。
标签:中欧基金论文;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论文; 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