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经哲学的价值_哲学研究论文

莫经哲学的价值_哲学研究论文

《墨经》哲学的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价值论文,墨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4 文献标识码:A

狭义《墨经》指《墨子·经》和《经说》4篇,广义《墨经》另含《大取》和《小取》2篇。本文论《墨经》哲学的价值,主要取材于狭义《墨经》,必要时兼及广义《墨经》。《墨经》哲学是后期墨家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末期原创的优秀哲学体系,包含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宝贵资源,与西方和现代哲学多有相通之处,经过创造性的诠释与转换,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能充分体现其积极价值。

一、“摹略万物之然”: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和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

(一)标志世界本原的诸范畴及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1.“物”、“实”、“有”。墨者认为人类认识的目的是“摹略万物之然”,这是贯穿《墨经》哲学的总纲,其中的“物”,是考察《墨经》哲学时遇到的第一个范畴。《经说上》定义说:“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物”是外延最大的普遍概念(范畴),它概括世界所有存在的实体。“物”、“实”、“有”(物质、实体、存在)三个范畴,外延相同,内涵一致。《经上》说:“盈,莫不有也。”《小取》说:“尽,莫不然也。”《经说下》说:“盈无穷,则无穷尽也。”物质、实体、存在充盈、穷尽无边的宇宙。物质、实体、存在,是万物的本原。一切所谓非物的现象,如“知”(知识、精神),是人体(形)这种有生命(生)物质的材能、作用。《经上》说:“知,材也。”知识、精神是人这种特殊物质、实体、存在的派生现象。《大取》说:“名,实名,实不必名。”《经说下》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物质、实体、存在是第一性的,名、谓(概念、判断)是第二性的,前者决定后者,而不是相反。这种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是其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辩证的方法论和谈辩逻辑学的基础。

在古代中国、印度和西方三大哲学类型中,都流行着把各式各样的具体物质,作为世界本原的观点,如中国五行说以金、木、水、火、土,印度顺世论以地、水、火、风,古希腊泰勒斯以水,阿那克西美尼以气,赫拉克利特以火等为世界本原,墨者以概括万类、包罗万象的“物”、“实”、“有”为世界本原,是一种更为发达和成熟的世界观。

2.“宇”、“久”、“动”、“有穷”、“无穷”。墨者定义了时间、空间的哲学范畴。《经上》说:“久,弥异时也。”《经说上》说:“古、今、旦、暮。”“久”(宙)即时间,是概括一切不同时段(如古、今、早、晚)的范畴。《经上》说:“宇,弥异所也。”《经说下》说:“东、西、南、北。”“宇”即空间,是概括一切不同处所(如东、西、南、北)的范畴。《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墨者更早正确定义时、空(即宇宙、宇久)的哲学范畴。

墨者揭示了时、空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的联系。《经上》说:“动,或徙也。”“动”即运动,又叫“徙”和“行”。《经下》说:“宇或徒,说在长宇、久。”《经说下》说:“宇徒而有处,宇南宇北,在旦又在暮,宇徙久。”《经下》说:“行修以久,说在先后。”《经说下》说:“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一切物质的迁徙、运动(以人走路为例),都必然既占有空间,又经历时间,时、空互相渗透,并都与物质运动有必然联系,时、空是同一物质运动的不同存在方式。

墨者定义了有穷、无穷的哲学范畴。《经上》说:“穷,或有前不容尺也。”《经说上》说:“或不容尺有穷,莫不容尺无穷也。”这酷似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度量公理(一有穷长线段的长度,是可以度量的)。若度量可永远进行,前面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不够一尺的情况,叫无穷。这里巧妙地借用一根有穷长的尺子,给“无穷”的抽象哲学范畴,作出正确的定义,表明墨者对时、空、物质运动及其有穷、无穷的辩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经下》说:“宇进无近远,说在步。”《经说下》说:“区不可遍举宇也。进行者先步近后步远。”宇宙空间是无穷大的,任何一个有限的区域,都不能穷尽整个宇宙,所以宇宙的进展无所谓远近,这是说整个宇宙空间无穷的绝对性。就任一运动着的具体物来说,如人走路,因为必然要先近后远,才说得上远近,这是说局部空间有穷的相对性。

墨者肯定时间有穷、无穷的两种性质。《经说下》说:“久:有穷、无穷。”《庄子·齐物论》有否认“始”概念确定性的诡辩,墨者反对这种诡辩,提出“无久”即无穷小时间的概念,《经上》定义说:“始,当时也。”《经说上》说:“时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无久之不止,若矢过楹。有久之不止,若人过梁。”“有久”指有穷大的时间量,如人走过一座桥梁是“有久”之行。“无久”指无穷小的时间量,如飞行的箭穿越一根柱子的边缘,占有一无穷小的时间量“无久”和一无穷小的空间量“无厚”。“始”的概念,相当于无穷小的时间量“无久”。尽管它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时间量,但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确定的、可计算的物理量。

墨者对时、空、物质运动、有穷、无穷哲学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的认识,与古今中外的优秀哲学思想一致,既富于哲学的抽象思辨性,又富于自然科学的具体论证性。

墨者通过对“物”、“实”、“有”、“宇”、“久”、“动”、“有穷”、“无穷”诸范畴的规定和运用,所描绘的世界图景是:物质、实体是全部存在者,物质运动必然占有空间、经历时间,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备有穷和无穷的双重性质。《经》与《经说》上、下4篇,5700余字,183条,论列哲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等各种科学知识,无一字句谈神论鬼,表明墨家经过战国中、后期百家争鸣的洗礼,通过对工匠技艺“求故”、“取法”的科学探索和哲学思维,最终摒弃墨子的鬼神迷信,把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相结合,登上当时世界哲学的最高峰。

(二)探索与创造世界:能动反映论的认识论。

1.认识目的。《小取》把认识的目的归结为“摹略万物之然”,即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摹”是摹拟、反映,“略”是约要、概括,意为反映不是像照镜子一样的机械动作,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有所弃取。“摹略”二字,恰当表达了墨者认识论为能动反映论的特征。“万物之然”,包含“所以然”,《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认识目的是摹略万物之然与所以然,反映事物的现象、结果及其原因、本质和规律。墨者还用“拟”、“画”、“貌”等字,强调认识的反映性质。《经上》说:“举,拟实也。”即语词、概念对实体的列举、概括作用,是通过摹拟、形容其状貌、性质来实现的。《经说上》说:“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名若画虎也。言,谓也,言由名致也。”语言、名称对事物的称谓、陈述、反映作用,犹如画虎以表现真虎。《经上》说“知,接也。”《经说上》说:“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知识是用人的认识能力与事物相接触、相过从,而能反映事物的面貌,摹画事物的特征。其认识论的反映论性质,十分明显。

《经上》说:“巧传则求其故。”“法取同,观巧传。”《小取》说:“以类取。”要求从代代相传的手工匠师技巧中,探求原因,把握本质、规律。墨者揭示和证明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和简单机械学等科学定律。如论证杠杆举重由于“本短标长”(重臂小于力臂),小孔成像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等。墨者对故、类、法(原因、本质、规律)的哲学范畴,给出精到的定义,把认识论科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经上》首条说:“故,所得而后成也。”《经说上》用几何学上点与线的关系和光学上“见之成见”的关系,给出“大故”和“小故”,即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对“故”(原因)的范畴,作出科学说明,表现墨者对理论思维的浓厚兴趣和探求科学的精神。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写有许多专论事物原因的著作,他说:“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王好。”(注: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页。)亚里士多德说:“有经验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有技术的人则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981a)“技师之所以更加智慧”,“由于懂得道理,知道原因”(981b)。“智慧是关于某些本原和原因的科学。”(982a)(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3页。)《墨经》哲学,酷似于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学说,大相径庭。

2.认识的能力、活动与过程。《经上》说:“知,材也。”《经说上》说:“知也者所以知也。”认为人有认识世界的材质、能力,这是人用来获取知识的手段。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著作《形而上学》开宗明义说:“求知是人类的本性。”(980a)(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墨经》的说法与此相似。《经上》说:“虑,求也。”《经说上》“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把思虑定义为运用人的认识能力,以求取知识的活动。墨者重视抽象思维在认识中的作用,给“心之辩”、“心之察”的理论思维以崇高的地位。

关于认识的过程和阶段,《经上》先定义感性认识:“知,接也。”《经说上》说:“知也者,以其知过物而能貌之,若见。”认为感性认识的特征,是接触外界,以人的认识能力与事物相过从、相交性,而能反映出事物的面貌,如人用眼睛看见事物。

《经上》接着定义了理性认识:“知,明也。”《经说上》说:“知也者,以其知论物,而其知之也著,若明。”认为理性认识的特征,是清楚明白,以人的认识能力分析、整理事物,把握本质、规律,而得到深切著明的认识,就像人用眼睛看明白事物。

墨者把感性认识的器官,形象地称为“五路”(五种接纳外界信息的通路)。而理性认识的手段,则是心智思虑、心之辩察。墨者用“知”下加“心”造新字的办法,表示理性认识的特征,表现了墨者区分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的苦心。《经下》用人对时间范畴的认识为例,揭示了感性与理性两种认识的区别:“知而不以五路,说在久。”认为人对时间范畴的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感性认识为必要条件,但不是直接用五种感官,而是用心智思维来实现。

墨者把认识目的规定为“摹略万物之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然对感性和理性两种认识并重,要求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人类认识反映过程的能动作用。

3.知识的种类和实践观。《经上》按认识的来源、内容和程度,把知识分为7种:“知:闻、说、亲;名、实、合、为。”《经说上》说:“传授之,闻也。方不彰,说也。身观焉,亲也;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从认识来源说,有亲身观察得来的“亲知”、传授得来的“闻知”和推论得来的“说知”。从认识的内容、程度说,有对实际的“实知”、对概念的“名知”、对概念和实际相结合的“合知”、对自觉实践的“为知”。墨者把“为知”,即自觉实践之知,看作内容最复杂、程度最高的知识,它是“志”(动机、知识)与“行”(行动、行为)的有机结合,这是非常深刻的思想。

墨者肯定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把实践观念引入对哲学范畴“法”、“然”的定义中。《经上》说:“法,所若而然也。”《经说上》说:“意、规、圆三也,俱可以为法。”《经上》说:“循,所然也。”《经说上》说:“然也者,民若法也。”《经上》是:“合:正、宜、必。”《经说上》说:“矢至侯中,志功正也。”规律是人遵循着它行动,可得一确定结果的东西,如人按射箭的规律行动,想射中靶心,果然射中了,这是动机与效果的正好符合。结果是人遵循规律自觉行动,而获得的创造物,如按“圆”的定义,或用圆规作图,或用模仿一圆之法,可获取一实际圆形。这里包含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思想,表明人类认识“摹略万物之然”,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还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自觉实践,改造世界,使认识的真理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经上》说:“为: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说:“甲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削尽,荡也。顺长,治也。蛙鹑,化也。”制甲筑台以图自存,治病除根以图健身,买进卖出交易经商,削尽叛乱扫荡匪徒,顺势长苗治理农业,养殖蛙鹑促使变化,是墨者关注的人类自觉实践活动。《经下》说:“且然不可止,而不害用功,说在宜。”《经说下》说:“宜犹是也。且然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功而后然者,必用功而后然。且用功而后已者,必用功而后已”。“用功”指从事人类自觉实践活动、发挥人类自觉能动性的功效,“宜”是合适、有分寸,“是”为正确、合标准,墨者肯定合乎事实分寸的自觉实践活动,主张发挥人类的自觉能动性。墨者的认识论,充满探索与创造世界的能动精神。

二、“论求群言之比”:辩证的方法论和谈辩的逻辑学

(一)矛盾分析法、两面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辩证的方法论。

1.“同异交得”:矛盾分析法。《经上》说:“同异交得仿有无。”《经说上》说:“同异交得:于富家、良知,有无也。比度,多少也。蛇蚓旋圆,去就也。鸟折用桐,坚柔也。剑犹甲,死生也。处室子、子母,长少也。两色交胜,白黑也。中央,旁也。论行、行行、学实,是非也。鸡宿,成未也。兄弟,俱适也。身处志往,存亡也。霍,为姓故也。价宜,贵贱也。”“同异交得”,即同(同一性)和异(差异性、矛盾性)的相互渗透与同时把握。同和异相互渗透,是物质实体存在的规律、本体论的规律。同和异同时把握,是思维认识的规律、辩证法和辩证逻辑的规律。客观事物的同和异,是相互渗透的,为了“摹略万物之然”,正确认识世界,应该同时把握同和异的两面,这体现了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的统一,思维规律和存在规律的一致。“同异交得”,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别名和另一种表述。换言之,“同异交得”,即事物相异、对立、矛盾的性质,统一于一物之身;同一物分裂为相异、对立、矛盾的两面。一个人有富家、无良知,或无富家、有良知,是既有且无。一数与不同的数比较度量,既多且少(如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说,6颗骰子比4颗骰子多,却比12颗骰子少,所以6颗骰子是既多且少)。蛇和蚯蚓旋转盘桓的运动方式,是既去且就。鸟筑巢折用的梧桐树枝,既坚且柔(不坚不足以承重,不柔不利于纺织)。进攻性武器剑的作用,是致敌死命,但致敌死是为了保己生,这就使剑具有了像铠甲一样的保己生的作用,所以剑的性质,是既死且生。一位妇女比自己的女儿长一辈,却又比自己的妈妈少一辈,是既长且少。乙物的颜色,比甲物白,却又比丙物黑,是既白且黑。一个空间范围的中央,是另一个空间范围的旁边,既是中央又是旁边。言论与行动、行动与行动、学问与实际,既有是又有非。母鸡宿窝孵雏,雏鸡即将出壳又未出壳,是既成又未成。排行老二,说兄和弟都合适。“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处于江海之上,心存乎魏阙之下”,身在教室,心却跑去打野鸭,即身处此,而志往彼,是既存且亡。“霍”字的本义是指水鸟(鹤),但因又兼做了人的姓氏的原故,就使“霍”字有了歧义,可以说一个人既是霍(姓霍),又不是霍(鹤,水鸟)。一个适宜的价格,对卖方够贵,对买方够贱,才能成交,是既贵且贱。“同异交得”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法。

2.“两而勿偏”:两面分析法。《经说上》:“权者两而勿偏。”权衡思考应兼顾两面,而不要只顾一面。《经上》说:“见:体、尽。”《经说上》说:“特者,体也。二者,尽也。”观察有片面、全面之分。《小取》说:“故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如《经上》说:“勇:以其敢于是也命之,不以其不敢于彼也害之。”勇是敢与不敢的对立统一。如敢于上山搏虎,未必敢于下海救人。《经下》说:“不能而不害,说在容。”《经说下》说:“举重不举针,非力之任也。为握者之奇偶,非智之任也。若耳目。”有所不能,不害其有所能:能举重,不能举针绣花,不妨害大力士力量的专任;善于握筹计算,不善于讲演辩论,不妨害数学家智慧的专任。犹如耳能听,不能视,不害其听的专任;目能视,不能听,不害其视的专任:人的健全面容,正是能与不能的对立统一。《大取》说:“遇盗人,而断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盗人害也。”“害之中取小也,非取害也,取利也。”遇到强盗杀人越货、谋财害命,是害,但若被迫采取“断指以免身”的策略,这是吃小亏占大便宜,取小害而得大利,是利和害的对立统一。《经说下》说:“今是久于是,而不于是,故是不久。是不久,则是而亦久焉。今是不久于是,而久于是,故是久与是不久同说也。”一个事物已经很久是这个样子,所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是久和不久、相对和绝对的对立统一。“两而勿偏”的两面分析法,是“同异交得”矛盾分析法的必然要求。一切事物都是由差异、对立、矛盾构成的统一体,为了“摹略万物之然”,正确认识世界,就应该坚持“两而勿偏”的两面分析法。

3.“古今异时”:历史分析法。《经下》说:“尧之义也,声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二。”《经说下》说:“尧之义也,是声也于今,所义之实处于古。”“尧善治,自今察诸古也。自古察之今,则尧不能治也。”《经下》说:“察诸其所然未然者,说在于是推之。”墨者以“尧是仁义的”和“尧是善于治理的”两个命题为典型,说明古今异时,实际各异,古代的仁义,不等于现代的仁义,古代的善治,不等于现代的善治,这种历史分析法,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于是推之”(依此类推一般)。《经下》说:“或过名也,说在实。”《经说下》说:“知是之非此也,又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谓此南北,过而以己为然。始也谓此南方,故今也谓此南方。”名言、判断会过时,原因在于实际变了,或性质改变,或空间改变,不能因过去曾经如此,就说现在还是如此,这种经验主义的逻辑,是错误的。《大取》说:“昔者之虑也,非今日之虑也。”过去的思虑,不等于现在的思虑,思想应该“与时俱进”,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种根置于古今进化观的历史分析法,是辩证法、辩证逻辑的重要方法。

(二)“作《辩经》以立名本”:谈辩的逻辑学。

墨子教学生“能谈辩者谈辩”(《耕柱》),墨者“作《辩经》以立名本”(鲁胜《墨辩注序》)。鲁胜称《墨经》为《墨辩》《辩经》(辩论之经),说墨家的《辩经》建立了名学的根本。后人把《墨经》的逻辑学说,与西方的逻辑学相比较,把“墨辩”作为一种学说的名称,理解为“墨家的逻辑学”。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和科学认识中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理论总结,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与古希腊逻辑、印度因明并列为世界三大逻辑传统。墨家逻辑既有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特点,又与外国逻辑有本质上的共同点。不同的民族、国家、地区和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逻辑体系,但其中所包含的逻辑学的实质,即关于思维形式和规律的理论,却是一致的。说“中国人的思维遵循着一种从人类学术康庄大道游离出来的特殊逻辑”,不符合逻辑学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是一种谬见。

1.思维规律论。《经下》说,“正名者”,“彼止于彼”,“此止于此”,“彼此止于彼此”,其实例是“牛=牛,马=马,牛马=牛马”,这同用西方语言符号说"a=a,b=b,ab=ab"一样,是形式逻辑同一律的表述。《经上》说:“辩,争彼也。辩胜,当也。”《经说上》说:“或谓之牛,谓之非牛,是争彼也,是不俱当,不俱当,必或不当。”辩论双方针对同一对象(“彼”),甲方说它是牛,乙方说它不是牛,这一对矛盾命题的真假值规律,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这同业里士多德说“对立的陈述不能同时为真”(1011b15),“相反论断不能同时为真”(1063a20)一样,是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表述。《经下》说:“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经说下》说:“辩也者,或谓之是,或谓之非,当者胜也。”《经上》说:“彼,不可两不可也。”这与形式逻辑排中律的要求“并非P并且非P”一致。《大取》的“语经”部分说:“夫辞以故生。”“立辞而不明于其所生,妄也。”这与传统逻辑的充足理由律一致。

2.思维形式论。《小取》说:“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这与西方逻辑列举的概念、判断、推理三种思维形式相当。《经上》说:“止,因以别道。”“止”是用来区别、限制一般性道理的论辩方式,这是“止”的功用定义。《经下》说:“止,类以行之,说在同。”用来反驳的论据,与被反驳的论题,应该属于同类,因为我要反驳的,与对方所要证明的,是同一个命题。这是“止”的规则,是形式逻辑同一律的要求。《经说上》说:“彼举然者,以为此其然也,则举不然者而问之。若‘圣人有非而不非’。”(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32页。)《经说下》说:“彼以此其然也,说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这是“止”的步骤。对方列举若干正面实例“M1是P”,“M2是P”,“M3是P”等,归纳出一个并不正确的全称结论“所有M是P”,我则列举反例“有M不是P”予以反驳。对方进而从其不正确的全称结论“所有M是P”和“所有S是M”的一般前提出发,演绎出一个特殊结论“所有S是P”,我则从对其大前提的否定“并非所有M是P”出发,怀疑其特殊结论“所有S是P”的可靠性。这与西方逻辑列举的归纳、演绎推理形式,有本质上的相通性。《墨经》的“止”,是一种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证明反驳方式。“若‘圣人有非而不非’”(圣人虽见他人有非,却不揭露其非),是儒家的主张。《论语·子路》载孔子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墨家主张“圣人有非而非”(圣人见他人有非,而揭露其非)。《经上》说:“诽,明恶也。”“明恶”即“有非而非”(见他人有非,而揭露其非)。《经说下》说:“论诽之可不可以理。”《非儒下》说:“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与儒家主张相反。《墨经》以简明的语言揭示“止”式推论的要点,特地注明其所应用反驳的实例,说明墨家逻辑是从当时百家争鸣中总结出来,又被作为百家争鸣的有力工具。

《小取》说:“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如有P1和P2两个论点,对方赞成P1,却不赞成P2,我则证明P1和P2是属于同类,赞成P1,就是赞成P2,这叫“以类取”,是形式逻辑同一律的要求。如果对方赞成P1,却不赞成P2,就陷于自相矛盾,我指出对方的矛盾,这叫“以类予”,是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要求。“推”是归谬式类比推理(或类比式归谬推理)。类比推理只能得或然的、不确定的结论,而归谬式间接反驳方式是演绎的必然性推理,能保证结论的必然性和可靠性。“推”即归谬式类比推理,既具有归谬法的演绎必然性、可靠性和说服力,又兼备类比推理的生动性、直观性和感染力。它从百家争鸣中总结出来,又作为百家争鸣的得力工具,是一种普遍有效的论证、说服方式,诸子百家普遍应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生命力。沈有鼎说:“中国古代逻辑学思想的发展,到了《墨经》,就同登上高峰一样。《墨经》不仅在古代,就在现时,也还是逻辑学的宝库。”“作为逻辑学的宝库,《墨经》到今天还有许多东西没有被清理出来。”(注:《沈有鼎文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3、441页。)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进一步深入研究墨家逻辑,分析中国逻辑史的事实和规律,是中国学术界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三、墨者之言犹在:《墨经》哲学的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意义。《墨经》哲学是先秦百家争鸣中涌现出的一个原创的优秀哲学体系,是墨者参与百家争鸣,进行科学思维的工具,对先秦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如墨者总结的归谬式类比推理,为诸子百家所喜用、常用,并一直传承至今。公孙龙子《名实论》和荀子《正名》的逻辑学与认识论,得益于《墨经》的启发。百余年来,中国的学术精英发现《墨经》中有与西方和现代哲学相通的真理,研究者渐众,《墨经》哲学重新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但与学人对儒、道哲学的研究相比,对墨家哲学的研究显然不足。从墨家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来看,对儒、道、墨等传统哲学资源,进行全面、均衡的研究,对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精华,创建新时代的新哲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世界意义。黑格尔曾说,中国哲学“没有能力给思维创造一个范畴的王国”(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32页。),中国人似乎笨拙到“不能运用概念来思维”(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275页。)。《墨经》哲学有十分丰富的概念、范畴,如物、实、有、宇、久、动、有穷、无穷、知、虑、同、异、体、兼、故、理、类等。墨者是创制概念、范畴的专家,《墨经》是“运用概念来思维”的哲学宝典,一个“范畴的王国”横陈其中。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7页。)理论思维的特征,是运用概念、范畴,墨者创造、运用数以百计的概念、范畴,进行哲学理论思维,表明墨家哲人已站在当时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墨经》哲学的广度和深度,堪与印度、西方同时代最优秀的哲学体系相媲美。《墨经》哲学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知识遗产。

(三)现实意义。墨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流派,业已终结,但墨家哲学精言妙道的光芒未泯,魅力依旧,墨者哲理之言犹在。《墨经》哲学中包含着“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普遍、永恒真理成分,在21世纪的新时代,能充分体现出其积极价值。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亟需正确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指导,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的工具,《墨经》哲学的优秀遗产,正可给予宝贵的启迪。具有丰富精到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原理的《墨经》哲学,是符合现实需要的、值得弘扬的中国传统哲学精华。在中国文化轴心时代原创的《墨经》哲学体系,是现代科学哲学有民族特点的雏型,领略这一雏型的哲理韵味,有助于把握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逻辑学,促进哲学思维方式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收稿日期:2001-06-29

标签:;  ;  ;  ;  ;  ;  

莫经哲学的价值_哲学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