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用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为什么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文想围绕这些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意义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学科的爱好。具体地说,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下述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理解世界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它帮助人们理解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地区政策,它帮助人们了解各类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地区分布,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也使人们懂得生活中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面临日益突出的各类环境问题的形势下,地理教育受到今日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对于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性,而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外界强加于学生的负担,也不会把地理学习看作一种“考前大量背记,考后大多忘记”的无意义的活动。
2.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从而增长学生才干,提高学生素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用”字,这种学习更强调的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通过搜集和比较有关资料,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形成原因,说明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和思想情感上都会有进步和提高。
3.有利于重塑地理学科在社会中的形象,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学科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新认识。一方面,地理学科正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一些人长期对地理学科抱有偏见,认为学习地理无非是学习一个地区气候、地形、物产等,实际用处不大。要改变社会上这种偏见,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进行有效的课程内容的改革,使人们真正看到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内容
现代地理科学知识和技能范围大,内容多,在其中选择那些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最基础最有用的部分,从而形成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这是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
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这一部分地理课程内容比起其他未被选作课程内容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来,在社会生活中的用处更大一些。不存在一条绝对的界线,把地理分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生活无用的地理这样截然不同的两大部分。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对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作如下分类:
从上表可知,在社会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包括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两大部分。地理知识包括学生直接感知的部分,也包括学生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到的部分。需要强调的是,中学生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获取大量的信息中,包含大量地理信息。据苏州市立达中学统计,每周看报或看电视新闻达到3小时或3小时以上的学生达85%。但学生对报刊或电视新闻中一些常用的术语却往往不甚了解其含义。例如,据对苏州科技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大部分学生不能说出“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两者的差异。这两个概念,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常常被用来作为衡量国家和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对于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很有用处。而不少中学生不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目前一些主要的媒体中,到底有多少常用的地理术语?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编制中,是否有必要考虑让中学生尽可能读懂报纸和听懂新闻广播?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地理技能包括地图、地理图表、表格的运用。有人指出,中学生应具备的地理技能还应包括应用一定的资料绘制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在计算机上查询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野外对地理位置的确定、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如果中学生能够掌握上述技能,尤其是能应用这些技能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那么可以认为,地理技能比较好地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结合了。
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途径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因此,“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集中体现了我国现代地理教育思想的精髓。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各级教育部门和教师要充分认识这样做的重要意义。目前,还有一些中学存在削减地理课时的情况,这严重妨碍了学生参与认识地理的活动。因此,只有首先在思想上提高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认识,才有望使学习活动正常进行和开展。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加强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各级领导,包括各中学的领导,一定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包括地理在内的中学各科教育的重要性,使地理教育的开展有一个受重视和受支持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
2.对地理课程内容再进行慎密的调查和研究。对今日一些主要媒体中经常出现的涉及公民社会生活的一些术语,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优化”、“地区优势”等,应该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果今日学校培养的学生看不懂报纸,听不懂新闻广播,我们能说这些是高素质的学生吗?当然,这些术语主要由地理课程介绍还是由政治课介绍,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现代中学课程和教材改革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3.教材的编写要尽可能体现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相对独立地获取新知识的过程。除了让学生阅读地图、图表得出有关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等结论外,还可以通过教材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结论。例如,教材可以通过介绍日本、韩国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考虑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有何变化规律。
4.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教育思想的一个突破,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改革,教师要认识这样做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满腔热情地投入这场教学改革;要具备现代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知识基础,对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有敏感性,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些现象;要懂得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的一般方法,具备指导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5.社会各界要大力支持这场教学改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能离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现在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比较困难的是获取有关的信息,包括企业经营状况、企业空间布局变化、企业环保措施等信息。对此,一是希望企业领导有远见卓识,认识到培养接班人是功在千秋的事业,支持教育事业也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有关法规,在制度上保证学生社会实习基地的建立和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6.要改革学校教育评价制度,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要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提倡教育管理部门对各校地理教学过程进行随机检查和评价。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使评价结果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和情感、态度变化,反映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