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穆宗草原本位政策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草原论文,政策论文,辽穆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辽朝与中原政权关系史上,有三个关键的转折点。其一,辽天显十一年(936),辽太宗挥师南下,援立后晋。此后辽朝一度据有中原。天禄五年(951),辽世宗遇弑,穆宗继位,辽朝大体转为守势。这是第二个转折点。半个多世纪后的澶渊之盟,则是第三个转折点。① 关于第一个和第三个转折点,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但对第二个转折点,以往研究还不够充分。辽应历九年(959),后周世宗北伐,《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云:“周师下三关、瀛、莫,兵不血刃。述律(辽穆宗)闻之,谓其国人曰:‘此本汉地,今以还汉,又何惜耶?’”②关于辽穆宗,《欧史》又云:“畋猎好饮酒,不恤国事,每酣饮,自夜至旦,昼则常睡,国人谓之‘睡王’。”③陈述先生认为,“汉地还汉”的说法表明,耶律璟“一切反于世宗的主张,趋重保守,对于燕蓟汉地不很重视,不采积极政策”,“睡王”一称,则反映出穆宗“满足于牛马奴隶的享受”,二者都是“草原本位政策”的表现。换言之,主要基于《新五代史》的上引记载,陈先生提出,辽朝转趋守势是穆宗实施草原本位政策的结果。④ 笔者以为,辽穆宗是否草原本位主义者、契丹因何转攻为守,仍有再加检讨之必要。这两个相关联的问题不仅关涉辽朝与中原政权关系史的整体脉络,还影响到我们对辽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理解。近年来西方学界割裂中国历史上的北族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做法,其直接证据即所谓北族之草原本位思想。⑤不仅如此,对耶律璟之认识,于五代宋初政治研究亦有重大影响。宋太祖赵匡胤“先南后北”策略,北宋时即为人诟病,现代史家则众说纷纭。论者常以周世宗北伐为赵宋之参照,相信辽穆宗不问政事,欲弃汉地。从这一角度而言,探求有关耶律璟之真相,亦有其价值。故笔者不揣浅陋,草成拙文,望方家不吝赐教。 一 穆宗真是草原本位主义者吗?——从其内政说起 陈述先生将草原本位政策界定为一个综合概念,“内容很多,如懂汉语不说汉话;朝廷官职重北面;不许契丹人应科举等等。对宋的不积极进攻是一个时期表现的一种倾向”⑥。要之,生活方式上、政治制度上、疆域辖境上都以草原为本。不过,所谓“懂汉语不说汉话”,是史籍中关于阿保机的记载,⑦契丹人不能应科举则发生在辽朝后期。⑧就穆宗而言,陈先生提供的证据,仅限于生活方式(“睡王”)及疆域辖境(“汉地还汉”)二者。但就统治者而言,最能说明其政策倾向的,恰恰是其政权的制度建设。因此,本节先论穆宗朝之内政。耶律璟若确持草原本位政见,制度沿革上当有反映。事实则不然。 据《辽史·穆宗纪》,应历元年(951)九月丁卯,“(穆宗)即皇帝位”;十一月乙亥,“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⑨。《仪卫志》对此有更详细的记载:“(大同元年)三月,(太宗)将幸中京镇阳,诏收卤簿法物,委所司押领先往。未几镇阳入汉,卤簿法物随世宗归于上京……太宗崩,世宗即位,卤簿法物备而不御。穆宗应历元年,诏朝会依嗣圣皇帝故事,用汉礼。”⑩也就是说,穆宗即位伊始,就宣布在朝廷上使用太宗掠自后晋的中原礼器。无独有偶,应历三年(953)二月辛亥,“诏用嗣圣皇帝旧玺”(11)。《仪卫志》曰:“玉印,太宗破晋北归,得于汴宫,藏随驾库。穆宗应历二年,诏用太宗旧宝。”(12)那么,这一旧玺也来自后晋。很难想象,如果耶律璟乃草原本位主义者,他会有上述举动。 与此相应,穆宗朝制度上的汉化较太宗世宗朝更有所推进。首先,穆宗仿效后周,置殿前都点检。《耶律夷腊葛传》云:“本宫分人检校太师合鲁之子。应历初,以父任入侍。数岁,始为殿前都点检。时上新即位,疑诸王有异志,引夷腊葛为布衣交,一切机密事必与之谋。”(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后周显德三年(辽应历六年,956)十二月十四日始见殿前都点检,(14)穆宗对中原制度模仿之速让人瞠目。(15) 其次,翰林院制度确立。太祖朝入辽的汉人,只有韩延徽算是文人,但没有证据表明其以学问见长。太宗朝有张砺,原后唐翰林学士,然仅见此一人而已。至穆宗朝,才学之士才真正开始涌现。《辽史·刘景传》载:“景资端厚,好学能文……应历初,迁右拾遗、知制诰,为翰林学士……会父忧去。未几,起复旧职。一日,召草赦,既成,留数月不出。景奏曰:‘唐制,赦书日行五百里,今稽期弗发,非也。’”(16)又《室昉传》曰:“幼谨厚笃学,不出外户者二十年,虽里人莫识。其精如此。会同初,登进士第……应历间,累迁翰林学士,出入禁闼十余年。”(17)从二传可以看出,穆宗朝翰林院制度已完全确立,翰林学士也形成了一个群体,出入禁中,起草文书,成为君主的左膀右臂。而刘景以父忧去职,说明契丹王朝对儒家伦理并不陌生,在一定程度上亦将其吸纳入王朝体制之中。 此外,汉人李澣之遭遇,也颇能说明问题。按《穆宗纪》,应历二年(952)六月壬辰,“国舅政事令萧眉古得、宣政殿学士李澣等谋南奔,事觉,诏暴其罪”;八月己丑,“眉古得、娄国等伏诛,杖李澣而释之”(18)。《李澣传》云: 初仕晋,为中书舍人。晋亡归辽……欲遁归汴。至涿,为徼巡者所得……帝欲杀之。时高勋已为枢密使,救止之。屡言于上曰:“澣本非负恩,以母年八十,急于省觐致罪。且澣富于文学,方今少有伦比,若留掌词命,可以增光国体。”帝怒稍解,仍令禁锢于奉国寺,凡六年,艰苦万状。会上欲建《太宗功德碑》,高勋奏曰:“非李澣无可秉笔者。”诏从之。文成以进,上悦,释囚。寻加礼部尚书,宣政殿学士,卒。(19)可见穆宗有一定的汉文修养,他对汉人及汉文化不仅不反感,还颇能欣赏。 其三,太宗朝昙花一现的贡举,穆宗朝也曾举行过。统和二十六年(1008)《常遵化墓志》云: 考讳宾嗣,字仁继。前霸州观察判官……早食禄于先朝,久依仁于大国……公幼而聪愍,长以刚直。辩理从童,登场得弟(第)。闻孝悌于乡里,达声誉于朝庭。则知玉出海心,本是礼天之器;松生昆顶,终为建厦之材。应历十年,除授霸州文学参军。(20)遵化父宾嗣入辽时间难予详考,但遵化卒于统和二十五年(1007),时年六十五,则应历十年(960)为十八,所谓登场得第当即其时或之前不远,必在应历中。常遵化是统和六年(988)之前史料仅见三例辽朝科举及第之一(其余二例均在太宗朝)。(21) 其四,幽州地区出现了有关州学的记载,这也是辽朝历史上州县学首次见诸史籍。北京房山十字寺今存应历十年《三盆山崇圣院碑记》,撰者系“涿州学廪膳生员卢进达”(22)。对于州学的支持,是地方政府的自主决定,还是中央政府的指令,已不得而知。不论如何,这与上文揭示穆宗朝翰林学士活跃这一现象是相吻合的。 其五,为压制藩镇势力,世宗建立南枢密院,总汉军事。(23)但军事上北南分立,只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从长远上看,反而可能变成深入控制汉地的障碍。因此,穆宗采取进一步措施,让契丹势力直接向汉地渗透。(24)《辽史·耶律屋质传》载:“应历五年,为北院大王,总山西事。”(25)这应当意味着,在军事上,山后地区脱离了南枢密院,转归北院统辖。 在幽州,南京汉军的地位也被削弱。应历八年(958)周师北伐,南京留守萧思温请益兵,其本传载:“帝报曰:‘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思温与诸将议曰……诸将从之。遂与统军司兵会。”(26)这是南京统军司首次在史料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统军司似不受留守节制。 宋人余靖所撰《契丹官仪》在谈到辽幽州守军时说:“燕中有元帅府,杂掌蕃汉……大抵胡人以元帅府守山前,故有府官,又有统军掌契丹、渤海之兵,马军、步军一掌汉兵……胡人于燕京置元帅府,统军、马军、步军三司。”(27)圣宗以前,未置元帅府,南京留守仅掌汉兵马步二司。上引《思温传》云“敌去则务农作”,可为其证。《辽史·兵卫志》曰:“惟南、北、奚王,东京渤海兵马,燕京统军兵马,虽奉诏,未敢发兵,必以闻。”(28)这说明统军司兵马,可能要比汉军精锐许多。耶律璟组建契丹、渤海精锐部队驻防幽州,统军司不受留守节制,恐怕也由北枢密院而非南院统辖。 总而言之,与世宗朝相比,穆宗时期对汉地的控制显然更为深入。 还需一提的是,就契丹部族而言,穆宗时代其农业化也到达了一个高峰。《辽史·耶律挞烈传》云:“应历初,升南院大王,均赋役,劝耕稼,部人化之,户口丰殖……(景宗)保宁元年(即应历十九年),加兼政事令,致政……在治所不修边幅,百姓无称,年谷屡稔。时耶律屋质居北院,挞烈居南院,俱有政迹,朝议以为‘富民大王’云。”(29)所谓“劝耕稼”、“年谷屡稔”云云,说明契丹部族此时农业化已经相当深入。 综上所述,穆宗朝政权汉化、契丹部族农业化均有深入发展的趋势。就其内政而言,耶律璟表现得完全不像是一位草原本位主义者。那么,他在后周北伐时“汉地还汉”的言论,又该如何解释呢? 二 “汉地还汉”说质疑 要揭开“汉地还汉”说的真相,找到契丹转攻为守的真正原因,我们必须对穆宗朝与中原之纠葛作通盘考察。天禄五年九月,辽世宗遇弑之时,正准备出兵协同北汉攻周。十月,刚刚即位的耶律璟便按照世宗的既定方针,出兵助刘崇攻平阳,后周随遣大军来援,北汉契丹遂退。尽管应历初契丹政局持续动荡,穆宗仍连年出兵助汉。应历元年十一月,“汉、周、南唐各遣使来吊”;二年六月,“汉为周所侵,遣使求援,命中台省右相高模翰赴之”(30)。需要注意的是,后周主动遣使来吊,但穆宗看来并无意媾和。 应历四年(954)二月,“周攻汉,命政事令耶律敌禄援之”(31)。是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卒,养子柴荣继位,帝位更替之际,何暇攻汉?而北汉乘机图谋进取,倒在情理之中。《旧五代史》载柴荣欲亲征御敌,冯道等谏曰:“刘崇自平阳奔遁之后,势、弱气夺,未有复振之理,窃虑声言自来,以误于我。陛下纂嗣之初,先帝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举。”世宗不从,云:“刘崇幸我大丧,闻我新立,自谓良便,必发狂谋,谓天下可取,谓神器可图,此际必来,断无疑耳!”(32)主动进攻的,应当正是北汉与契丹。不过,高平一战,辽汉联军先胜后败,狼狈而遁。 除了联汉攻周,穆宗初年,也在积极联络南唐。上引《辽史·穆宗纪》提到应历元年十一月南唐遣使来吊,而次年更是频频来使。正月,“南唐遣使奉蜡丸书”(33),使臣公乘镕在幽州见到了辽穆宗,他向南唐朝廷报告说:“(契丹主)问国书中机事,臣即述奕世欢好,当谋分裂之事。契丹主喜,问复有何事,臣云军机别有密书,契丹主接置袖间。”(34)曹流已指出,“当谋分裂之事”云云,盖密谋分裂后周。(35)而所谓“密书”,当即《辽史》“蜡丸书”。又三月癸亥,“南唐遣使奉蜡丸书”;丁卯,“复遣使来贡”;五月,“南唐遣使来贡”(36)。一年之中,两奉密书,两番来贡,实属罕见。应历三年三月,“南唐遣使来贡,因附书于汉,诏达之”(37)。针对后周的三方同盟已呼之欲出。但高平败后,辽汉趋于消极,这一同盟迹近胎死腹中。 总而言之,穆宗初年,对于进取中原相当积极。他连年出兵与北汉组成联军,并联络南唐建立三方同盟。辽朝南下政策之转变,发生在应历四年高平败后。一方面北汉受到重创,其势渐颓,另一方面穆宗领教了柴荣之英武后,可能自此不敢小觑后周,遂转趋稳健,不再轻易南下。 应历六年正月,周世宗亲征淮南。二月,“唐主遣人以蜡丸求救于契丹……静安军使何继筠获而献之”(38)。而契丹赴南唐使者也为后周所获。《宋史·李处耘传》云:“得契丹谍者,索之,有与西川、江南蜡书。”(39)考《通鉴》载:“(后周显德二年,955)蜀主遣间使如北汉及唐,欲与之俱出兵以制周,北汉主、唐主皆许之。”(40)看来辽朝得知后蜀的这一动向后,亦有意与之结盟。 应历七年(957)二月,携带蜡丸书的南唐使者终于抵达辽廷。六月,“周遣使来聘。南唐遣使来贡”。八月,“周遣使来聘”(41)。后周又一次试图与辽朝改善关系,但看来再次被穆宗拒绝。是年十一月,柴荣再至淮南。《通鉴》曰:“是月,契丹遣其大同节度使、侍中崔勋将兵来会北汉,欲同入寇,北汉主遣其忠武节度使、同平章事李存瑰将兵会之,南侵潞州,至其城下而还。”(42)辽汉此番入寇,应当正是为了缓解南唐的军事压力。可见穆宗虽转趋稳健,但战略方向坚定不变,始终以后周为对手。至于“至其城下而还”,可能是因为周人早有防备,实无可乘之机。 《通鉴》于是年十二月又记曰:“唐使者陈处尧在契丹,白契丹主请南游太原,北汉主厚礼之;留数日,北还,竟卒于契丹。”(43)陈处尧至北汉,可能是为了进一步协调军事行动。关于处尧初至辽的时间,《通鉴》系于应历六年,云:“(南唐)遣兵部郎中陈处尧持重币,浮海诣契丹乞兵。契丹不能为之出兵,而留处尧不遣。处尧刚直有口辩,数面责契丹主,契丹主亦不之罪也。”(44)陆游《南唐书》之《段处常传》曰: 周侵淮南,元宗命处常浮海使契丹,乞援师。处常为契丹陈利害,甚辩。契丹本通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药珠贝而已。至是,了无出师意,而留处常不遣。处常忿其无信,誓死国事,数面诮虏主。虏主亦愧其言,优容之。以病卒于虏。(45)陈处尧、段处常当有一误。据上文,应历六年南唐求援使为后周所获,笔者怀疑陈处尧(或段处常)实乃七年二月携蜡丸书抵辽之使。 《通鉴》及陆游《南唐书》都认为契丹完全无视南唐安危,这并不是事实。唐使北汉一行并无实质性成果,看来刘承钧已无意再出兵,于是辽朝独自采取了行动。据《辽史·穆宗纪》,应历八年四月,“南京留守萧思温攻下沿边州县”(46)。《萧思温传》载:“周人攻扬州,上遣思温蹑其后,惮暑不敢进,拔缘边数城而还。”(47)但契丹为声援南唐付出了惨痛代价。 按《旧五代史》,是年四月甲戌,“澶州节度使张永德准诏赴北边,以契丹犯境故也”(48)。柴荣一代雄主,屈尊求好而不见纳,胡萝卜既不见效,当然要祭起大棒了。据《辽史·穆宗纪》,五月,“周陷束城县”;六月,“萧思温请益兵,乞驾幸燕”(49)。《萧思温传》云: 思温在军中,握齱修边幅,僚佐皆言非将帅才……后周师来侵,围冯母镇,势甚张。思温请益兵,帝报曰:“敌来,则与统军司并兵拒之;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会敌入束城,我军退渡滹沱而屯。思温勒兵徐行,周军数日不动。思温与诸将议曰:“敌众而锐,战不利则有后患。不如顿兵以老其师,蹑而击之,可以必胜。”诸将从之。遂与统军司兵会,饰他说请济师。周人引退,思温亦还。(50)萧氏显系庸才,“惮暑不敢进”、“饰他说请济师”等足见此人懦弱畏战。无能之辈出掌幽州,实在是穆宗的一大失策。按《思温传》又曰:“尚燕国公主(耶律璟之姊妹)……思温以密戚预政。”(51)耶律璟以思温为南京主帅,看来主要是因为他的密戚身份。不过这让他付出了极大代价。另外,值得注意,“敌去,则务农作,勿劳士马”的指示,说明穆宗此时的南向政策以防御为主。虽然声援南唐,但耶律璟并不愿意与后周彻底翻脸,掀起大战。 可能是因为薄示小惩犹嫌未够,再加上淮南初定,柴荣也想一探契丹虚实,应历九年,后周主又亲征北伐。《旧五代史》曰:“关南平,凡得州三、县十七、户一万八千三百六十一。是役也,王师数万,不亡一矢,虏界城邑皆迎刃而下。”(52)而《新五代史》则出现了上引“汉地还汉”之辞。正是周师出乎寻常的顺利,及穆宗的这番话,被认为是耶律璟代表草原本位主义的确证。然笔者犹有疑焉。 首先,此番世宗亲征,“河北州县非车驾所过,民间皆不之知”,柴荣甚至一度离开主力,轻军奔袭,“侍卫之士不及一旅”(53)。周师北伐呈如此摧枯拉朽之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柴荣这一招险棋,让契丹措手不及。 其次,契丹不善守险守城,在关南并未部署重兵,而南京统帅萧思温非将才,畏战不出,龟缩于幽州。《思温传》载: 周主复北侵,与其将傅元卿、李崇进等分道并进,围瀛州,陷益津、瓦桥、淤口三关,垂迫固安。思温不知计所出,但云车驾旦夕至;麾下士奋跃请战,不从。已而,陷易、瀛、莫等州,京畿人皆震骇,往往遁入西山。思温以边防失利,恐朝廷罪己,表请亲征。会周主荣以病归,思温退至益津,伪言不知所在。(54)幽州若有大将在,周师恐怕不会如此顺利。(55) 其三,在南京真正受到威胁时,穆宗并未等闲视之。《穆宗纪》载:“五月乙巳朔,(周师)陷瀛、莫二州。癸亥,如南京。”(56)耶律璟不仅亲临幽州,坐镇指挥,并遣使北汉求援。(57)因此后周军中对进攻幽州有很强烈的反对意见。《旧五代史》曰:“帝与诸将议攻幽州,诸将皆以为未可,帝不听。是夜,帝不豫,乃止。”(58)《通鉴》则记录了诸将以为不可的理由:“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59)可见其时穆宗调集了大军,并非对汉地失守漠不关心。 周世宗北伐,一举夺回幽州似非初衷,取得关南之地可能就已超过了其预期。(60)尽管战事极其顺利,在周人官方《日历》中,世宗的辉煌战绩却只被称为“侥幸一胜”。欧阳修曰:“予读周《日历》,见世宗取瀛、莫,定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官讥其以王者之师,驰千里而袭人,轻万乘之重于萑苇之间,以侥幸一胜。”(61)虽然欧公对此说不以为然,但这至少说明,周史官并不以为契丹不堪一击。在辽朝大军云集南京后,世宗若非遇疾而退,幽州一战结果如何,实未可知。(62) 其四,周师退后,辽军旋即收复了容城县,并加强了范阳的防务。赵延寿之后,世宗以契丹人出任南京留守,穆宗前期仍是如此。(63)大概在丢失三关后不久,汉人高勋出任留守。(64)此时耶律璟用并不信任的高勋代替萧思温,应当是形势所迫,不得已的选择。这恰恰说明,他对幽州非常重视。 其五,“汉地还汉”一说似难采信。三关是汉地,难道幽州不是汉地?欧公也正作此解:“述律以谓周之所取,皆汉故地,不足顾也。然则十四州之故地,皆可指麾而取矣。”(65)然据上文分析,“十四州可指麾而取”显然与事实不符。关于世宗北伐时契丹的反应,中原流传着种种不实之说。如陶岳《五代史补》曰:“世宗末年,大举以取幽州,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沿边城垒皆望风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连宵遁去。”(66)所谓蕃部连宵遁去,完全是中原士人的想象。《欧史》“汉地还汉”说之所据,疑即类似文献,恐不可信,(67)故《通鉴》不取。即便退一步说,穆宗确曾说过类似汉地还汉之语,也只能理解为丢失三关后为脸面计的掩饰之辞,而非出自衷心,并不能作为其持草原本位政见之证据。 综上所述,周师北伐之际,并无坚实证据表明穆宗漠视汉地。应历四年后,耶律璟的确趋于保守,但这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周人的强大,并非其在战略方向上有重大改变。如果穆宗真持保守立场,周世宗主动示好,岂非求之不得之良机?南唐求援,他又何必联汉出师,在北汉退缩后又独自行动,终于惹恼柴荣,以致丢掉了三关? 世宗亲征,不仅收回了关南之地,也让契丹不敢再贸然援助南唐。是年十二月,“契丹主遣其舅使于唐,泰州团练使荆罕儒募客使杀之。唐人夜宴契丹使者于清风驿,酒酣,起更衣。久不返,视之,失其首矣。自是契丹与唐绝”(68)。按辽太宗时,南唐及石晋藩镇都曾暗杀辽朝使者,意图嫁祸石敬瑭,但太宗并未中其圈套。(69)此次暗杀事件,也未必是耶律璟与南唐断绝往来的真正原因,后周的军事胜利可能更为关键。不过,南唐虽然终被放弃,辽穆宗也无意因三关丢失与周人开战,但其底线非常明确,幽州要保证安全,北汉不主动放弃。 应历十年,陈桥兵变,赵匡胤建立了大宋王朝。此后至应历十九年(969)穆宗被弑,辽宋边境除偶有小冲突外相当平静。赵宋的策略,是先取北汉。而在辽朝这一方面,则始终尽力保护北汉政权不被宋朝吞并。应历十九年二月,赵匡胤亲征北汉。《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彰德节度使韩重赞来朝,上谓之曰:‘契丹知我是行,必率众来援。彼意镇、定无备,将由此路入。卿可为朕领兵倍道兼行,出其不意破之。’”(70)宋太祖的话,正说明辽汉同盟之稳固。不过,宋师尚未出境,辽穆宗已于是年二月死于肘腋之变。 纵观耶律璟在位十九年,辽朝中原政策虽在战术上确有变化,但战略大方向始终如一。穆宗即位之初,虽然内忧尚强,仍无视郭威主动示好,连年遣兵联合北汉攻击后周,并积极联络南唐乃至后蜀,志在组成灭周的多方同盟。应历四年高平之败,柴荣之英武展现无遗,北汉丧胆,耶律璟也由此趋于稳健,转而避免与后周发生正面的大规模冲突。但周世宗两番遣使,再度屈尊,穆宗仍置若罔闻。柴荣亲征淮南,耶律璟与刘承钧共同出师声援。其后北汉退缩,穆宗仍独自出兵河北。从这点可以看出,辽汉唐这三方同盟,契丹实是其轴心。淮南初定,为惩戒辽朝,周世宗率师北伐。契丹幽州守将萧思温乃庸庸之辈,周师得以兵不血刃下三关,逼近幽州。穆宗调集大军,亲临指挥。若非柴荣染疾旋师,幽州城下一战,胜败尚是未定之数。 周宋易代,赵匡胤与耶律璟对形势判断如出一辙,都力图避免正面冲突,以待时变。宋辽之博弈,转而聚焦于北汉。宋太祖决意先取河东,徐图幽燕,但辽穆宗维护北汉安全之决心,并未动摇。 因此,结合上节的分析,笔者以为,辽穆宗不可能是草原本位主义者。契丹转攻为守的主要原因,恐怕是中原形势之变化。周世宗乃一代雄主,这是周宋以降的共识,亦是现代史家的定评。五代之纷乱至此渐趋平息,中原重新开始统一。承柴荣之基,赵匡胤之大宋王朝亦蒸蒸日上。契丹遇此二劲敌,徒唤奈何,惟叹天不助辽也! 其次,穆宗之保守也可能与其本人有关。与辽初三帝不同,耶律璟即位前,似乎并没有多少军事经验。灭晋之役,穆宗年已十八,但并未随父南下。此后世宗嗣位,史料中也找不到任何耶律璟参与军事的记载。面对柴荣、赵匡胤这样的对手时,其取防御姿态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应历后期耶律璟为隐痛困扰,势难有进取雄心。关于这一点,请看下节。 三 释“睡王” 如上所论,“睡王”一称首见《欧史》。《通鉴》亦曰:“(穆宗)年少,好游戏,不亲国事,每夜酣饮,达旦乃寐,日中方起,国人谓之‘睡王’。”(71)陈述先生据此以为,在生活上穆宗满足于草原传统,明显推论过甚,本不需详细辨析。不过,耶律璟的这一形象,直接牵涉到史家对辽宋关系的理解。有关契丹为何转攻为守、赵匡胤先南后北是否妥当,尤其是众说纷纭的后者,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睡王”一说该如何理解。 为此,笔者将《辽史·穆宗纪》所见耶律璟酗酒、不恤政事、妄杀近侍等记载制成下表。标签:穆宗论文; 宋朝论文; 历史论文; 中国历史论文; 周世宗论文; 契丹论文; 旧五代史论文; 刑法志论文; 中原论文; 耶律瓃论文; 辽朝论文; 五代十国论文; 东汉论文; 东周论文; 南宋论文; 商朝论文; 史记论文; 隋朝论文; 唐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