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杨恩慧[1](2021)在《宋词黄昏意象研究》文中认为黄昏意象自《诗经》而始,经过了历代文人的歌咏,时至宋代,文人词作中对黄昏意象的使用已足够成熟和完善,且又具备有宋一代的独特性,故而黄昏意象在宋词中的使用情况值得作出研究。本文对于宋词黄昏意象的研究拟分为绪论、正论、余论三部分。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对于目前国内外在意象与黄昏意象、宋词与宋词意象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整理,简要罗列相关的着作和论文作为举证;在分析研究现状的同时,对其中发现的一些不足,也简单提出了可供发掘的新思路。其次将《全宋词》中出现的“黄昏”及相关意象的数据作出统计,并简要说明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意义。正论部分为本文的主体部分,拟分为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意象与黄昏意象,这一章分为意象概说与宋前黄昏意象概说两小节。意象概说部分对意象的源流发展情况做出介绍,宋前黄昏意象概说部分主要是按朝代顺序梳理了黄昏意象在宋以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介绍宋以前各时代对该意象的使用情况。第二章宋词黄昏意象与情感体悟,这一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感官体验:凄凉与温暖;第二节心象感知:伤感与享受;第三节生命体悟:虚无与洒脱。这一章主要论述词人在黄昏时的情绪感受,通过对比的方式,结合对作品、背景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思考词人产生不同情感的深层次原因。第三章黄昏意象与文人悲歌心态,这一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归思难收:离别与盼归;第二节进退俱忧:宦游与隐逸;第三节怀古伤今:抚今与追昔。本章是对上一章内容的延续,针对词人在黄昏时的情感体悟中“怨”的部分进行分析论述。这三种文学主题分别由两种事件所组成,而各组事件看似两两对立,实则情感多变、悲喜共存,从而组成了同一种文学主题。本章以期通过这几类文学主题,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词人情感,探讨词人悲歌心态产生的原因。第四章宋词黄昏意象与其他意象的联用,这一章分为三小节。第一节冷落黄昏庭院;第二节逦迤黄昏钟鼓;第三节潇潇黄昏暮雨。分别选取了庭院、钟鼓、雨三种意象进行论述,主要分析这些意象在与黄昏意象结合时所传递出的独特情感韵味。最后余论部分即对上述部分进行总结,并分析南北宋词人对该意象使用的阶段性差异,同时也寄托了笔者对于黄昏意象研究方面的一点希冀。词人们在千百年前便关注到意象表意的丰富性,他们使种种物象融合自身独特的心理体验,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时代和文化内涵。今人对意象的分析虽是学术角度的冷静,却也源于内心对千百年前诗意的动容,从而使意象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王钰[2](2020)在《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文中研究说明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以下简称“康熙三十六景”)集合了园林、诗文、书画三要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语境进行景观建构与意境表达。目前关于康熙三十六景园林意境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史层面,园林理法研究重个体而轻整体。本文从总体上对康熙三十六景进行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研究,通过分析“意”的来源与“境”的生成,全面理解和把握组景背后蕴含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总结和归纳古典园林营造“象外之境”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调研,结合御制诗文和绘画,对康熙三十六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类,揭示组景系统的建构方法。对康熙三十六景选取的意象进行文化内涵溯源、经典范式总结,对其中典型环境所采用的共性化理法进行归纳,探究景观模式与意境表达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康熙三十六景在“意”的来源上借鉴了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传统文学和诗词书画、风景名胜的创作思路与方法,使园林在内涵上兼具自然与人文之美,外在表现上富有诗情画意,展现了帝王的政治抱负、哲学思想和美学理想。在“境”的生成上充分因借地宜、时宜,通过泉景、水镜、山景理法进行组景营造,体现了康熙三十六景景观的整体性和意境的关联性,实现了“言”、“象”、“意”的高度统一。
朱文荟[3](2013)在《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意象一说,介绍了"夕阳"的美学境界,具体分析了夕阳意象的在先秦、汉至魏晋、唐宋、元朝、明清不同时期的运用。
李文佳[4](2013)在《唐诗黄昏意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昏是最容易触发诗人情感的时刻,它从《诗经》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后世吟咏黄昏意象的诗歌不绝如缕。对黄昏意象的描写由先秦萌芽,奠定日暮相思与日暮途远的两大主题,经过魏晋的发展与新变、南北朝的逐步成熟,到唐代得到完全定型,后世的描写都离不开唐代黄昏意象描写的范围。本文试图对黄昏意象作一全面的研究,全文由引言、正论、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黄昏意象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写作缘起,列举了关于黄昏意象研究的着作和论文,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依据电子版《全唐诗》,对黄昏意象做一统计。正论是本文的主体所在,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意象的发展流变,进而论述黄昏意象的起源,分析探讨黄昏意象受到文人青睐的原因,分别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黄昏时特殊的生理感受、强烈的时间意识、悲凉与温馨同在的环境气氛等方面展开论述。第二部分论述唐以前的黄昏意象,试图对唐以前的黄昏意象的发展流变作一梳理,先秦是黄昏意象的初生期,魏晋是其发展期和新变期,南北朝是其初步定型期。第二章探讨黄昏意象的情感内涵。此章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人伦情味。黄昏意象既表现了两性之间的日暮相思,也表现出朋友之间的离情别怨以及分别后彼此的思念。二、羁旅情怀。行走在异乡的游子在众鸟归飞、牛羊下山的日暮之时引发家乡之念,日暮之时,诗人感时间之流逝,而自己理想的达成却遥遥无期,引发日暮途穷的感叹。三、人生和历史感喟。每当夕阳西下,预示着一天的结束,而人的生命也在太阳东升西落的循环中悄悄流逝,从而引发诗人的迟暮之感。夕阳的永恒性也映衬出历史的短暂,从夕阳中的断碑残垣,诗人也得到历史的感喟。四、和谐之乐。黄昏不仅是忧愁的,也是美丽的。它以柔和的光线、安静祥和的气氛,引发诗人对黄昏的喜爱之情,这里既有欣赏自然的闲适之乐,也有远离官场的隐逸之情。第三章论述唐诗黄昏意象群。黄昏的时间性与空间性都决定了黄昏意象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在黄昏意象的诗歌中,大量意象纷至沓来。本文依据心理学对意象的分类,主要从视觉、听觉、动觉三方面,分别选取落红、青山、蝉鸣、登高、掩门等意象进行论述,探讨其在与黄昏意象结合时所表达的情感内涵及独特意蕴。结语部分总结了唐诗黄昏意象情感表现方式的几个固定模式:暝色起愁式、日暮欢愉式、乐极生悲式。除此之外,还简要论述了黄昏意象在初盛唐与中晚唐所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黄昏意象在中晚唐诗歌中出现的频率远远大于初盛唐时期,可见晚唐诗人对衰飒之景的喜爱。
雷银喜[5](2002)在《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文中研究指明 古典诗词中, “夕阳”(或斜阳、残阳、夕照、残照、落日、斜日等)是一个被作者们青睐的形象,这一物象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蕴。一、借以抒发伤时迟暮情怀太阳的西沉,反映的是时光的流逝,因而面对“夕阳”,有人就难免生出时光易逝的感叹,他们或是缘于离人惜别,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送别》中写莺莺傍晚时送别张生,怅望
二、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宋词黄昏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一)对意象与黄昏意象的研究 |
(二)对宋词及宋词中意象的研究 |
二、本选题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意义 |
一、意象与黄昏意象 |
(一)意象概说 |
(二)宋前黄昏意象概说 |
二、宋词黄昏意象与不同情感体悟 |
(一)感官体验:凄婉与温馨 |
(二)心象感知:伤感与愉悦 |
(三)生命体悟:虚无与洒脱 |
三、宋词黄昏意象与文人悲歌心态 |
(一)归思难收:离别与盼归 |
(二)进退俱忧:宦游与隐逸 |
(三)怀古伤今:抚今与追昔 |
四、宋词黄昏意象与其他意象联用 |
(一)门掩黄昏庭院 |
(二)逦迤黄昏钟鼓 |
(三)潇潇黄昏暮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材料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材料 |
1.3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1.3.1 避暑山庄历史与园林艺术相关研究 |
1.3.2 清初皇家园林造园思想相关研究 |
1.3.3 景观题名文化相关研究 |
1.3.4 避暑山庄三十六景相关研究 |
1.3.5 相关研究局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特色与创新点 |
1.5 研究框架 |
2 中国传统思想对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1 园林意境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意象与意境的概念阐释 |
2.1.2 园林艺术创作的境界追求 |
2.1.3 园林艺术创作的借景理法 |
2.2 传统哲学思想对皇家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2.1 儒家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2.2 道家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2.3 禅学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2.4 理学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3 康熙帝造园思想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 |
2.3.1 避喧求静,以游利政 |
2.3.2 寄情山水,咏思万物 |
2.3.3 摹写仙境,祈福祝寿 |
2.4 小结 |
3 康熙三十六景总体分析 |
3.1 景点概况 |
3.1.1 景点内容 |
3.1.2 景点布局 |
3.1.3 景点现状 |
3.2 景点问名 |
3.2.1 景名释义 |
3.2.2 景名用典 |
3.2.3 经典意象 |
3.3 景观类型 |
3.3.1 按园林主题分类 |
3.3.2 按时空要素分类 |
3.3.3 按感官类型分类 |
3.3.4 按活动功能分类 |
3.4 小结 |
4 康熙三十六景与神话典故的关联性分析 |
4.1 “昆蓬”模式的仙境理想 |
4.1.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4.1.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
4.1.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
4.2 “仁风南薰”的治世情怀 |
4.2.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4.2.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
4.2.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
4.3 “濠梁观鱼”的生命观照 |
4.3.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4.3.2 景观模式与景观要素 |
4.3.3 模式借鉴与意境表达 |
4.4 小结 |
5 康熙三十六景与诗词书画的关联性分析 |
5.1 “南山-寒林”的时空建构 |
5.1.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5.1.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
5.1.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
5.2 “云水图式”的禅境创造 |
5.2.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5.2.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
5.2.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
5.3 “静听松风”的声韵交融 |
5.3.1 意象来源与文化内涵 |
5.3.2 绘画图式与空间构成 |
5.3.3 画法借鉴与意境表达 |
5.4 小结 |
6 康熙三十六景与风景名胜的关联性分析 |
6.1 “清凉世界”的境界追求 |
6.1.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
6.1.2 景观模式与环境要素 |
6.1.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
6.2 “紫金浮玉”的禅儒汇通 |
6.2.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
6.2.2 景观模式与环境要素 |
6.2.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
6.3 “曲水荷香”的人文意趣 |
6.3.1 风景原型与文化内涵 |
6.3.2 景观模式及环境要素 |
6.3.3 写仿借景与意境表达 |
6.4 小结 |
7 康熙三十六景空间理法研究 |
7.1 泉景理法——听泉观瀑,形声皆备 |
7.1.1 水体来源与承水方式 |
7.1.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
7.1.3 主景营造与观赏关系 |
7.1.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
7.2 水镜理法——塞湖如镜,峰峦叠映 |
7.2.1 景点选址与水体尺度 |
7.2.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
7.2.3 主景营造与观赏关系 |
7.2.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
7.3 山景理法——因山构室,旷奥相宜 |
7.3.1 山地选址与环境朝向 |
7.3.2 景观要素与构景布局 |
7.3.3 建筑尺度与空间形态 |
7.3.4 审美意向与意境探析 |
7.4 小结 |
8 结论与余论 |
8.1 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与局限性 |
8.2.1 研究视角的创新 |
8.2.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8.2.3 局限与不足 |
8.3 余论与展望 |
8.3.1 基于整体风貌保护和意境感知的体系构建策略 |
8.3.2 公共健康导向的组景体系构建策略 |
8.3.3 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和理念的对外传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3)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夕阳意象的运用 |
2.1 先秦时期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
2.2 汉至魏晋时期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
2.3 唐宋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
2.4 元朝文学中的“夕阳”意象 |
2.5 明清诗词中的“夕阳”意象 |
3 结语 |
(4)唐诗黄昏意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黄昏意象概说 |
第一节 意象与黄昏意象 |
第二节 唐以前的黄昏意象简述 |
一、 发生与萌芽之先秦时期 |
二、 发展与新变之魏晋时期 |
三、 继续发展与逐步成熟之南北朝时期 |
第二章 唐诗黄昏意象的情感内涵 |
第一节 真挚浓厚的人伦情味 |
一、 绵绵无尽的两性相思 |
二、 感伤凄怆的离愁别恨 |
第二节 孤独寂寞的羁旅情怀 |
一、 真挚浓厚的乡关之思 |
二、 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
第三节 凝重深沉的人生与历史感喟 |
一、 时不我待的迟暮情怀 |
二、 悲慨苍凉的历史幽情 |
第四节 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乐 |
一、 闲适之情 |
二、 隐逸之乐 |
三、 参禅之趣 |
第三章 黄昏意象群 |
第一节 黄昏观暮景 |
一、 黄昏落红 |
二、 青山落照 |
第二节 日暮闻悲音 |
第三节 落日下登高与掩门 |
一、 日暮登高 |
二、 门掩黄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宋词黄昏意象研究[D]. 杨恩慧.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康熙朝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园林意境与空间理法探析[D]. 王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J]. 朱文荟.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08)
- [4]唐诗黄昏意象研究[D]. 李文佳.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5]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浅探[J]. 雷银喜. 语文知识,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