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数量多少不一,有的只有1个,有的多达几十个。息肉是异常增生组织,根据息肉的性质和组织学特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肿瘤性息肉,主要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存在癌变风险。其中,直径小于1cm的腺瘤,癌变风险为5%;直径大于2cm的腺瘤,癌变风险为50%。另一类是非肿瘤性息肉,包括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极少发生癌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直肠息肉好发于乙状结肠,其次是直肠,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相应提高。在50岁以上群体中,约有25%-30%能检查出肿瘤性息肉。
2.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
直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清楚,和遗传、饮食、生活方式等有关。
(1)基本病因。①炎症和感染。慢性炎症长期刺激直肠黏膜,会导致黏膜异常增生,继而形成息肉,常见如炎性肠病、肠道病原菌感染等。②遗传因素。以遗传性息肉病、Peutz-Ieghers综合征为例,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直肠息肉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诱发因素。除了年龄增长、肥胖以外,长期食用油炸、腌制食品,或者吸烟、酗酒的人群,直肠息肉发病率明显提高。
3.如何区分直肠息肉的良恶性
直肠息肉发病后,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多数是在肠镜检查时发现。近年来,随着胃镜、肠镜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胃肠息肉的确诊率明显提高。在病理学检查之前,如何区分直肠息肉的良恶性呢?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息肉样病变,例如家族性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幼年性结肠息肉病等,发生癌变的概率高。
(2)息肉部位。息肉位置越低,越接近肛门,恶性概率越大;息肉位置越高,距离肛门越远,良性概率越大。
(3)息肉大小。以息肉的直径为准,一般直径越大,恶性概率越大。其中,1cm以内的息肉癌变率为1.3%,1-2cm的癌变率为10%,2cm以上的癌变率为50%。
(4)息肉数量。单个息肉多是良性的,3个以上的息肉多是恶性的。
(5)息肉表面。息肉表面光滑,没有溃疡,多是良性;息肉表面不光滑,有颗粒、小结节,多是恶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外部形态。息肉外形不规则,色泽黄白、表面粗糙,质地较硬,器械接触时易出血,恶性的几率更大。息肉外形规则,表面光滑和正常黏膜相似,且质地较软,器械接触时不易出血,良性的几率更大。
(7)增长速度。良性息肉的体积增长缓慢。恶性息肉短期内体积快速增大,外观从光滑、平坦变成粗糙、易出血。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几点判断息肉的良恶性,只是一种参考,最终还要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确诊。同时要和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直肠癌,早期无明显症状,后期排便习惯改变,例如里急后重、脓血便等;②痔疮,内痔脱出肛外,容易和息肉混淆,但内痔质地较软,指诊时触摸不到;息肉可在直肠指诊时发现。③直肠脂肪瘤,是一种肠道良性疾病,表面光滑,经触诊、腹部CT、超声等可确诊。
4.直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肿瘤性息肉发现后,应该及时切除,避免发生恶变,多数可在肠镜下完整切除。非肿瘤性息肉单靠肉眼难以鉴别,需要切除送检;炎性息肉还要治疗原发病。
(1)肠镜下手术。小息肉在肠镜下,使用活检钳、圈套器可以摘除,或使用电凝刀切除;大息肉在内镜下行黏膜切除术、剥离术,尽量完整切除。术后患者需要短暂禁食,一般为1-3天,之后从流质饮食开始,缓慢过渡到普食。
(2)传统或微创手术。如果息肉巨大,使用肠镜不能完整切除;或者息肉和肛门的距离很近,可经肛门切除息肉,或者行传统开腹术、腹腔镜手术,切除部分肠管。如果病理检查显示为恶性,应根据浸润范围、切除是否彻底、有无恶性肿瘤学特征,决定是否行直肠癌根治术。
5.直肠息肉患者的日常管理
(1)病情监测。50岁以上的人群,建议实施肠镜检查,如果没有发现息肉,可在10年后复查。有家族史、排便习惯改变的人群,应提前进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后规范治疗,并且定期复查,复查周期为1-5年不等。
(2)家庭护理。患者手术后,卧床休息1-3天,1周内不要有体力劳动。术后3天以内,以流质饮食为主,例如米糊、粥类、软面条等,逐步恢复正常饮食。术后2周内,保持大便通畅,多饮水防止大便干结。观察腹痛、便血情况,看有无发热、血压变化、脉搏加快等。
(3)生活管理。严格戒烟限酒;少吃油炸、腌制的食品;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多吃含有膳食纤维的谷物。加强体育锻炼,选择散步、慢跑、打拳等有氧运动,每日坚持运动30分钟,能增强抵抗力,控制体重,防止超重肥胖。
综上所述,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上的异常增生组织,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两类。文章介绍了直肠息肉的发病原因,指出区分息肉良性、恶性的几个要点,阐述了治疗方法和日常管理措施。希望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远离直肠息肉疾病!
论文作者:雷庆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9
标签:息肉论文; 直肠论文; 性息论文; 腺瘤论文; 黏膜论文; 肿瘤论文; 表面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