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人力资源开发,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力资源开发论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这部分经济得到发展,无疑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我省民族地区而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资金缺乏、 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国家对我省民族地区的投入长期以来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不足;二是对民族地区国有企业投入不足,主要是新办的国有企业少和对老的国有企业后续资金注入不足两部分;三是对民族地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就业问题的投入不足。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投入不足的问题就困扰着我省民族地区的发展。目前,改革已进入到攻坚阶段,攻坚阶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只有改变利益分配关系,使某些人利益受损才能提高现有资源的产出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由于有的人利益受损,要继续推进改革,就必须对这部分人进行某种形式的“补偿”,这种补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原来国家对民族地区投入不足导致的矛盾必然更为突出。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缓解上述矛盾。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使当地政府具备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的实力。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后,政府还可以通过直接融资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其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后,可以吸纳民族地区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还可以吸纳城镇失业人口就业,缓解了失业的压力,从而缓解了国家对这方面投入不足的矛盾。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优化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的初级化和所有制结构的失衡,是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两大弊端。产业结构的初级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很多地方基本上是农业一统天下,自然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第二产业水平不高,很多在当地久负盛名的土特产品处于手工作坊生产的状况,特色经济因而得不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发育不足,群众的生产、生活得不到便捷、有效的服务;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现象较为普遍。所有制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是: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比重过高,其活力不足,包袱过重的矛盾较为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则比较幼稚和弱小。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民族地区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通过自身的实力扩张为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添砖加瓦,还可以依靠自身灵活的经营机制与国有企业公平竞争,“激活”国有企业发展的活力,从而与国有经济一道共同推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同时,改变我省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一大二公”的格局,使所有制结构趋于平衡,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解决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 云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很多地方是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迟发展地区,观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档次都很低。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增加人民收入、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近二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给这一命题提供了最有力的实践证明。我省民族地区也是这样,开个小店富一家人,建个工厂使一批群众受益的例证不胜枚举。在党和政府的扶贫手段已由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的今天,注意培养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机能,通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使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应该成为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重点。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有利于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族地区的经济与全国、全省其他地区一样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种种原因,与这些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却拉大了。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壮大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从而推进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步伐。这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直接效果。从间接效果方面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使民族地区焕发生机和活力,强化民族地区内部及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财、物、信息的流动,而这种流动恰恰是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平衡发展的有力杠杆。
二、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为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在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上,我们党大致经历了对立论、补充论和共同发展论三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把握不准,在极“左”思潮的干扰下,基本上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互对立的认识,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推行“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等打击非公有制经济的行动。这些做法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重大损失。实践证明,在所有制关系问题上,一切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冒进做法都是十分错误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认真总结了以往处理所有制问题的经验教训,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有了突破,用补充论取代了对立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它的存在可以弥补公有制经济在范围和经营机制上的不足,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基于此认识,我们党推行了一系列调整所有制关系的改革,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为我们进一步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逐步获得人们的共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又从补充论发展到共同发展论。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十五大则进一步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至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得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认识和评价。
党的十五大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为我省民族地区今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拓了广阔的前景,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抓住这一机遇,使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一次大的发展,是摆在我省民族地区面前的一项历史性重任。
三、民族地区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首要任务就是开发人力资源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此人力资源的状况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民族地区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的任务放在首位。
1、民族地区最丰富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长期以来, 我国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很多人将国情错误地概括为“地大物博”。改革开放后,当我们重新“开眼看世界”之时,却发现我国虽然地域辽阔,但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现在,我省有不少人还沾沾自喜于云南是中国的资源大省的定位,却忘记了把云南放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资源状况作一对比。
就我省民族地区而言,虽然一些资源的人均拥有量比全省及全国高一点,但重要自然资源的拥有量与世界相比却是贫乏的:
——人均耕地。1994年世界为3.6亩,美国为10.8亩,德国为2.1亩,印度人口众多,也达到2.8亩,而我国仅为1.2 亩, 只相当于全球的1/3。我省民族自治地区比全国高一点,为1.27亩,但与世界相比差距较大。
——人均淡水资源。中国是淡水资源缺乏国家,全国缺水城市已达300多个。云南省人均占有水量679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6倍,但全国人均水资源只及世界人均量的1/4,因此云南比之世界差距仍然较大。
——人均森林面积和覆盖率。全球人均森林面积为10.35亩, 美国为16.5亩,巴西为48.3亩,我国只有1.65亩,我省为3.6亩, 虽比全国高,但远低于全球水平。全球森林覆盖率为29.6%,美国为29.9%,巴西为57.7%,而我国只有13.4%,云南省为24%,虽比全国高,但也低于世界水平。
把云南视为自然资源大省的观点不仅是狭隘的,在实践中还易导致把我省特别是把我省的民族地区当成是资源输出地,盲目掠夺性地开采自然资源而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不注重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业而只会卖原料等错误,从而减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与自然资源的情况相反,由于我省民族地区人口众多,所以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1996年全省民族自治地区人口总数达2005.9万人,人口密度为72.5人/平方公里;乡村实有劳动力976.4万人, 假定每个劳动力可以负责6亩耕地,就有539.1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从事农业以外的产业或外出作工。这么多的人力如果开发得好,就可以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开发不好则可能仅仅成为沉重的人口包袱。既然民族地区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那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就应该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大作文章。
2、 民族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人口素质低。非公有制经济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特色经济和能人经济,对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但大家都知道,我省民族地区的人口素质与这种要求却很不适应。云南省的人口素质低于全国,而省内少数民族地区又低于非民族地区。
除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较为落后外,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是民族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又一大制约因素。据某些日本经济学家的估计,拿我国最好的工业企业与日本最好的企业相比, 技术上落后了5年,管理上则落后了20年。我省特别是民族地区管理落后的矛盾更为突出。改革开放之初,我省在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自行车等大宗消费品的生产方面,与国内其他省区基本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有些产品的技术甚至还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时至今日,当其他省区一批企业成长壮大、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候,我省这方面的企业却全面溃败,濒临倒闭。总结其中的教训,原因有多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我们的管理落后,缺乏国家级、世界级的企业家及企业家脱颖而出的机制。
因此,民族地区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进资金、技术等做法固然重要,但首要的任务是开发人力资源。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广义上说,一切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措施都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人的素质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含与此相连的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两部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起促进或制约作用的主要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本文所讲的人力资源开发,仅指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结合我省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开发人力资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应该是以下几方面:
1、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
要以十五大报告中的有关论述为指针,充分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其发展的重要性,认清开发人力资源对发展民族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破除抓经济、搞项目才立杆见影,开发人力资源则见不到效益的错误观念。
2、建立和完善政府为主、社会各界参与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
经过多年努力形成的较为完备的教育系统,是我省民族地区从事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部门。这一部门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属社会的公益事业,而公益部门的投入和运作是政府职能,所以各级政府今后仍然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
民族地区的财政收入都不宽裕,因此在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长的基础上,应制定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办学办班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向人力资源开发。在公益办学的基础上,允许进行多种有偿办学的模式,营造兴办民办教育的宽松环境,在土地征用,教师资格、职称评审,校办企业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给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的优惠。并且,鼓励、支持、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家投资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兴办符合他们要求的各种专业的长、短培训班,使他们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运作水平。
3、积极改进、充实办学内容, 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逐步推行小学、初中九年一贯制教育直升制度,免除小学升初中的统一考试。通过此项改革解决小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增加一些对生产、生活有用的知识的学习。结合我省民族地区的实际,举办6+X、3+X班,使小学、初中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继续学习,学会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积极改进和充实这些教育形式下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增加结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学生在结业后可以在经济建设中大显身手。工商、税务、银行等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学习班和讲座,向社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地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规定,提高人们的政策水平,增强人们办好非公有制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4、大胆引进管理型、 经营型人才到民族地区兴办非公有制企业
引进人才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我省民族地区陷入了经济落后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人才不足→经济落后的怪圈中。引进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打破这种怪圈的一个有效办法。要充分发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的资源只能当地人开采”的小农经济观念和做法,大胆引进外地非公有制企业家到民族地区兴办各种类型的企业。对这些企业要与本地人兴办的企业一视同仁,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它们排忧解难,提供优良服务。坚决打击本地流氓恶势力对外来人所办的企业进行的各种“拔毛”和侵扰活动,创造一个优良的经营环境。
5、 鼓励党政机关和科研部门的职工以停薪留职等形式兴办或领办非公有制企业
在人才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人才就业结构盘活现有人才,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又一有用手段。民族地区应解放思想,允许党政机关和科研部门的职工停薪留职兴办或领办非公有制企业,对这条路走成功的职工,在2—3年后可考虑与原单位脱钩的问题。对这条路走失败的职工,欢迎他们回原单位工作,在政治上与其他职工一视同仁。实践证明,停薪留职解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可以有力地促进人才向非公有制经济部门流动。流动成功可以使社会多了个经营人才或企业家,流动失败的职工也更深切地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艰辛,回原单位工作后必然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多了份同情和理解,从而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6、建立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型人才档案和培养计划, 有目标、有步骤地重点培养一批非公有制企业家
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那种让非公有制企业家自生自灭的状况。民族地区政府应明确专门的部门,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家的经营档案,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思想状况;还要慧眼识英雄,建立成长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档案。在全面了解上述人员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家的培养计划。然后有步骤、有目标、分阶段地落实这个计划,促使现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家通过学习、培训,能力更强,使成长中的非公有制企业家尽快成熟,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的企业。
标签:非公有制经济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经济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人力资源计划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