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有对职高生歧视和不宽容不理解的现象,而导致职高生心理方面存在偏失。造成职高生难以管束和教育。应重视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职高生;心理健康;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5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3-0102-01
提到职高生,社会上有些人会展现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低能儿弱智甚至被视为洪水猛兽。这是多么不公平。正是社会的歧视和对学生的不宽容不理解,而导致职高生心理方面存在偏失。造成职高生难以管束和教育。面对这种情形,我认为对他们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急需而有必要。怎样对职高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青少年时期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新生事物充满着好奇与兴趣,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充满着探究与尝试的愿望。但由于他们的阅历尚浅、辨别能力低下,无法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一些出格现象,而教师与家长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教育经验。特别是农村职校,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育一直是困扰职业学校教师的一大问题。由于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职业学校大都没有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导致学生心理问题较多,而由此导致的辍学、厌学、沉溺网吧等现象比比皆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笔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探索。
在职业学校里,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大家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加上教师和家长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没能及时对学生心理健康作出良性的诊断,使得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错过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而职高生往往把学业失败归因为――调查显示:85.5%的职高生觉得“很少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表扬”,72.3%的职高生认为“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表扬”,31%的职高生有“被社会和学校遗弃的感觉”,60%的职高生觉得“经常有失落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首先,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关系紧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学校办学方向的背离、父母的纵容溺爱、老师不敢下力气管等等,无不在客观上助长学生的不良习气。其次,学校教育环境存在教育方法不当、措施不够力、管理不到位等弊端,均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家庭是孕育学生良好品质的温床,同时也是酿造逆反心理的地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些学生只从父辈身上继承了不良的行为品质,特别是那些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的父母,他们把不良的品质传给了下一代,不劳而获的生活方式更是影响着学生良好世界观的形成。还有家长对孩子的过分娇宠等,容易使孩子娇生惯养,甚至走向堕落,这种后果多半是家庭和学校健康教育的盲点所致。社会是个大染缸,无时无刻不在诱导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影视网吧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的影片等,使之成为诱发青少年蜕变的场所。这些客观因素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防不胜防的。
二、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某个专职教师的责任,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和社会的全员参与。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各任课教师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课堂上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语文课,它融人文性与社会性于一身,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阵地。如《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人要保存天生的善性,追求道德精神的完善,减少对物质的欲望等。这些话对于我们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教育效果。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正面教育,父母是学生步入人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人生观会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家庭教育就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的课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取得家长长期的支持,这对于改善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人的成长需要社会这一方蓝天,因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我们还需要社会的通力合作,给孩子营造宽松向上的社会环境,这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古时候曾有孟母三迁的典故,也有乐羊断纺的故事,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帮助学生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能有效地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的限度,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对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通过学校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之外,书籍也是医治学生心理疾病的另一剂灵丹妙药。治心先治愚,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归根结底就是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过低所致。心灵上的缺陷,也可以通过求知来治疗。美国精神医学专家高尔特说过:“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论读书》一文中说:“精神上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未知来改善。”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通过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获得心灵上的启迪,多层次多方位了解心理健康的教育信息,找到致病的根源,消除心理的困扰和障碍。增强抵御心理“病毒”的免疫力,还可以通过阅读作品中的美,引起心中的共鸣,有利于分散心中的不良情绪,从不良的情绪状态下解脱出来养成平和健康的心态。
总之,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家的高度关注,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清】[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高洁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职高生论文; 教师论文; 社会论文; 不良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8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