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乃国政 重心在基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政论文,重心论文,民政论文,基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些时候,参加山西省基层民政工作现场会,有条标语引人注目:“民政乃国政,重心在基层”。这句话不仅高度概括了这次会议的精神实质,说出民政工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也告诉人们怎样把握重心,做好民政工作。这是一句很精彩的话,一句引人深思的话。
为什么说“民政乃国政”呢?
首先,民政办的是老百姓的事情。“民政”,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的事情。“人民政府”就是为老百性办事的机构。老百姓的事情何以成为国之大政呢?这是因为,老百姓从来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是历史前进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他们,就无所谓政府,而他们的情形如何,态度如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政权的命运。古人明白这个道理,说过:“民为邦本”、“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许多至理名言。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更是把人民奉为上帝,全心全意为之服务。毛泽东说:“民政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朱老总说:“民政部是人民群众的组织部”,都是在说,民政办的是老百姓的事情。陈老总在谈到民政工作时,说了两句话:“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百姓解愁”,我认为,侧重点是下面一句,为百姓解愁。因为中央之所忧,正是百姓之所愁,只有为老百姓解了愁,才能为中央分了忧。因此,民政工作说到底是在为占人口绝大多数、决定国家命运的老百姓办事,它自然是国之大政。
其次,民政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中作用重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两个转变,一个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一个是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求生存,图发展,讲的是效率、效益。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过程中,企业靠的是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内部管理,讲的是效率和效益;农业则是要把土地的分散经营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讲的也是效率和效益。那么,谁来讲公平呢?当然是国家和政府。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通过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来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调节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因此,实现社会公平的任务就落在了民政部门的肩上。“平稳”两个字组成一个词,包含了深刻的因果关系。平是因,稳是果;只有公平,才能稳定。元曲中有一句词道:“柔软莫过溪涧水,流到不平地上也高声”,说出了“不平则鸣”的道理。一个社会如果只讲效率、效益,而不讲公平,就根本不可能做到稳定,也不可能顺利实现“两个转变”。民政工作因为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稳定中作用重大,所以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江泽民总书记说:“稳定”这两个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和我们民政工作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民政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地位重要。在今年3 月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李鹏总理关于《纲要》的报告中,多处直接和间接地提到了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中提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二是在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提出:“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济对象的合法权益”。“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抚恤补偿机制,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社区服务。加强福利设施建设”。“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法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要实行统一的制度,保险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农村养老“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管好用好养老保险基金”。三是在城乡建设中提出:“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地发展一批小城镇,引导少数基础较好的小城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小城镇向交通方便、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方向发展”。四是明确指出:“九五”期间要完成全国省、县两级勘界工作。五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提出:“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建立和推广尊老爱幼、敬师爱生等良好的礼仪制度。树立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普遍进行创建文明家庭、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活动,军民、警民、工农共建精神文明的活动”。“提倡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和社会互助活动”。“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六是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中提出:“继续完善城镇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发展基层民主”。七是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提到:“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城乡基层单位”。我之所以不厌其详地引述以上文字,意在说明,我国在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中,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民政工作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担负着怎样繁重而光荣的任务,“民政乃国政”这句话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
至于“重心在基层”,道理是很明白的。从民政工作所担负的救灾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农村养老保险、行政区划、婚姻管理、殡葬管理和社团管理等项任务来看,它所服务的对象,狭义上讲,有2 亿多人,被称作最可爱的人和最困难的人;广义上讲,它所服务的是社会的全体成员。在全体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的农民,城市的居民,是老百姓。他们分布在全国的2000多个县(市),5万多个街道乡镇,100多万个村民委员会和10多万个居民委员会当中。就是机关的干部、企业的工人,用社会学的话来说,当他们回到自己社区,自己家庭的时候,便会发生社会角色的转换,也变成了老百姓,同样要接受民政工作所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遵守村民和居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民政工作的服务对象,决定了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因此,我们只能说“民政乃国政,重心在基层”,而不能说“重心在上层”或者“重心在中层”。就一件物体来说,它的重心只能在下面,不能在上面,否则头重脚轻,就会栽倒。因此,把重心放在下面,切切实实办好老百姓的事情,是最最要紧的。
那么,怎样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呢?根据山西和各地的经验,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队伍。主要是县、乡两级民政干部队伍。中央编委的文件规定,机构改革中,县级以上民政机构是必设机构。县一级民政局担负着前线指挥部的作用,一个县民政工作的好坏,关键在县民政局。民政局的关键又在于有没有一个热爱民政事业、关心群众疾苦,有干劲、善谋划、能团结、会协调的好的民政局长。许多地方的情况表明,有了这样一个局长,就能带好一个班子,带起一支队伍。乡镇一级主要是搞好民政办公室的建设。乡镇民政工作面对众多服务对象,代表党和政府直接同群众打交道,因而其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如何,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乡镇民政工作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况,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为此,各地纷纷在乡镇一级建立民政办公室。山西的乡镇民政办公室一般三个人,一位民政助理员,一位养老保险员,一位婚姻登记员。同时配备了办公用房、通讯和交通工具。县民政局经常对乡镇民政办公室进行工作指导,并对干部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素质。如果县、乡两级有了一支素质较好的干部队伍,民政部门办好老百姓的事情就有了保证。
二是抓实体。民政部门在基层办了很多实体,如福利院、敬老院、社区服务中心、军休所、殡仪馆、福利厂、扶贫经济实体等。这些实体,是基层民政工作的依托和载体。因为,民政工作的大部分任务要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身上,很多事情是要靠这些实体来完成的。同时,这些实体又是发展民政事业所需经费的重要补充来源,是民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要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就必须办好这些实体。按照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精神,今年,一方面要抓住制定和实施“九五”计划的机遇,做好这些实体的新建和改造立项工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这些实体走多功能、一体化的道路,提高两个效益。
三是抓重点。重点就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因而成为民政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民政工作的重心在基层,社会保障的重心也在基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民政部门来讲,在城市要以社区服务和建立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制度为重点,在农村要以救灾救济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带动其他各项民政工作。无论城乡,都要以基层民政工作的实体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建立优抚服务、救灾救济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婚姻服务、殡葬服务等一系列方便群众、成龙配套的社会化服务网络。只有这样,基层民政工作才能充实、加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才能得到保障,老百姓才会满意,社会才会稳定,民政工作服务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大局、服务中心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抓“结合”。所谓“结合”,一个是同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相结合,一个是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民政工作既是政府工作,又具有群众性的特点,很多事情只有组织动员广大群众共同参与,才能做好。基层民政工作要利用民政部门主管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工作的便利条件,把许多工作同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这样,基层民政工作通过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得到落实;基层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通过落实基层民政工作,增强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得到巩固和加强。民政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帮贫济困、抚孤恤寡、保护妇儿、尊老爱幼、移风易俗的内容,体现着政府对人民的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因而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连。民政工作者只有把那些平常琐碎的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以崇高的献身精神投入其中,基层民政工作才能更有人情味,更具感染力,才会在提高国民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