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俊[1]2010年在《罗汉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研究》文中指出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和经济作物,其丰富的种质资源是罗汉果良种繁育的物质基础。为了有效地鉴别罗汉果种质资源,科学合理利用罗汉果资源和保护新品种的知识产权,本研究利用ISSR和RAPD两种分子标记技术,构建了罗汉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BSA法在每个品种种质不同个体间取等量的DNA组成品种种质DNA池,以栽培9个种质和野生8个种质进行引物筛选,从100条ISSR引物和25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16条ISSR和28条RAPD多态性引物,对所有54个栽培样品和36个野生样品进行PCR扩增,从而确定不同品种种质的特征带,利用品种种质DNA池分别构建了罗汉果栽培种质与野生种质的DNA指纹图谱。2.选用10条ISSR引物和16条RAPD引物分别构建罗汉果栽培种质与野生种质的ISSR和RAPD指纹图谱,并分别统计指纹图谱中的特征带位置与可鉴别种质名称。以ISSR引物857和RAPD引物S19与S362组合为例,编制了罗汉果栽培种质的简易指纹检索表;以ISSR引物873和RAPD引物S26为例,编制了罗汉果野生种质的简易指纹检索表,用于快速准确鉴定罗汉果种质资源。3.选用12条ISSR引物对罗汉果种质资源进行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罗汉果种质总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77.59%,各种质的多态性条带百分比在59%~68%之间,其中野生种质的多态百分比高于栽培种质。各种质间的遗传相似度变化在0.5107~0.9570之间,根据相似度平均值0.7376,表明总体上罗汉果各品种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又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通过栽培种质和野生种质的整体比较,野生种质的遗传相似度较低,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性;另外栽培和野生雄株均比雌株的遗传相似度低,雄株具有更高的遗传多样性性;在杂交育种的雌雄组合上,栽培与野生的杂交组合比栽培种质间、野生种质间的雌雄组合更佳。ISSR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将17份罗汉果种质主要分为栽培种质、野生种质、栽培青皮雄株叁大类。4.选用16条RAPD引物对罗汉果种质资源进行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罗汉果种质总多态性条带百分比为79.52%,各种质的多态性条带百分比在61.80%~66.99%之间,其中野生种质多态百分比也略高于栽培种质。种质间遗传相似度平均值为0.7616,表明总体上罗汉果种质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罗汉果种质资源的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也与ISSR基本一致,野生种质比栽培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高,雄株比雌株的遗传多样性性高。RAPD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也将17份罗汉果种质主要分为栽培种质、野生种质、栽培青皮雄株叁大类,与ISSR分析大体一致;略有差异的是RAPD聚类分析把野生冬瓜种质、野生红毛雄株从野生种质中细分出来,单独聚成两小类。5. ISSR和RAPD两种标记构建的DNA指纹图谱效果较好,可以用于罗汉果种质资源的快速准确鉴定。在罗汉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两标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主坐标分析中对罗汉果种质在PCA空间中的排序图也相类似,野生种质排序分布比栽培种质松散,说明野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种质,主坐标分析支持聚类分析。两种标记都能有效地反映出罗汉果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变异和多样性信息。
黄江[2]2004年在《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和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 ex Lu et Z.Y.Zhang]为葫芦科罗汉果属的植物,是广西的着名特产,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价值。本研究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15份罗汉果种质材料(包括10个栽培品种和5份野生种质)进行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1.用改良的SDS法能够提取浓度和纯度都较高的罗汉果基因组DNA,且经RAPD扩增后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扩增效果。 2.优化了RAPD反应体系,确定了适合于罗汉果RAPD-PCR的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其中含超纯水17.8μl,10×Ex Taq Buffer 2.5μl(含20mmol/L Mg~(2+)),2mmol/L dNTP 2.5μl,10 μmol/L随机引物1μl,Ex Taq DNA聚合酶0.2μl(1U),模板DNA1μl(50ng/反应)。确定了适合的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ec,37℃退火30sec,72℃延伸1min,共35个循环;72℃延伸7min。反应产物4℃保存。 3.RAPD聚类结果表明,圆果类栽培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而长果类栽培品种与圆果类栽培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却与一些野生种质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在圆果类中青皮果、柑子果和马铃果亲缘关系较近,聚为一类;白毛果、红毛果、柏林二号和茶山果亲缘关系较近,又聚为一类;长果类中拉江果和冬瓜果遗传距离较近,而长滩果与这两者的遗传距离较远。
韦弟[3]2005年在《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性别的分子标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 C.Jeffrey]为葫芦科罗汉果属植物,雌雄异株。罗汉果的果实是广西着名特产,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价值。 目前,分子标记被广泛应用于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种质鉴定、遗传图谱构建、目标基因定位、辅助育种等各个方面,但在罗汉果方面的应用较少。本实验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技术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运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uI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研究与罗汉果性别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结果如下: 1.用改良的SDS法能够提取浓度和纯度都较高的罗汉果基因组DNA,所得的DNA能取得较好的RAPD扩增效果,也能被彻底酶切,符合RAPD和AFLP技术要求。 2.通过雌雄集群RAPD分析,从90条随机引物的扩增产物中筛选出18条可能与性别连锁的RAPD标记。利用雌雄个体对18条可能与性别连锁的RAPD标记进行验证,发现引物S1431所扩增的约400bp谱带在8个雌性单株中都不出现,而在8个雄性单株中都出现,表明这是一条与雄性紧密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本实验为罗汉果性别连锁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基础。 3.利用AFLP技术进行罗汉果性别鉴定的研究,建立和优化了罗汉果AFLP技术体系,得到了带型清晰稳定的AFLP图谱,为进一步开展罗汉果AFLP分子标记工作提供了基础。
周俊亚[4]2005年在《栽培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RAPD和AFLP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Jeffrey ex A.M.Lu et Z.Y.Zhang)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植物,为我国广西特有的珍贵经济植物。在广西人工栽培罗汉果已有300 多年的历史,桂林的永福县、临桂县是传统的罗汉果产地,是栽培罗汉果的起源地。罗汉果的栽培品种、品系、类型很丰富,根据果型、果毛、果柄、叶、花的形态特征不同和产地习惯可分为青皮果、红毛果、爆棚籽、茶山果、冬瓜汉等。这些罗汉果品种资源是罗汉果育种的物质基础。本研究在开展罗汉果栽培品种资源的调查基础上,综合运用ISSR、RAPD 和AFLP 叁种分子标记,结合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62 份雌株和13 份雄株栽培罗汉果样品的遗传多样性,为罗汉果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为罗汉果新品种的培育提供遗传背景。主要结论如下:1. 从69 个引物中筛选出13 个ISSR 引物,对75 份罗汉果样品进行了ISSR 分析。共扩增出88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64 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2.73%。单株的UPGMA 聚类分析显示:雌株的青皮果、红毛果和爆棚籽各自形成分支聚在一起,品种内的遗传相似性很高,而茶山果、冬瓜汉等没有明显聚在一起,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3 份雄株之间聚类分散,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较高。雌株和雄株的主成分分析支持UPGMA 聚类结果。2. 从200 个引物中筛选出了21 个随机引物,对75 份罗汉果样品进行了RAPD 分析。共扩增出130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92 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0.77%。单株的UPGMA 聚类分析显示:雌株的青皮果、红毛果和爆棚籽各自形成分支聚在一起,品种内的遗传相似性很高,而茶山果、冬瓜汉等没有明显聚在一起,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3 份雄株之间聚类分散,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较高。雌株和雄株的主成分分析支持UPGMA 聚类结果。3. 从64 对3+3 和32 对3+2 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8 对3+2 引物组合,对75 份罗汉果样品进行了AFLP 分析。共扩增出319 条带,其中多态性带为257 条,多态性百分率为80.56%。单株的UPGMA 聚类分析显示:雌株的青皮果、红毛果各自形成分支聚在一起,品种内的遗传相似性很高,爆棚籽则不在集中聚类,形成了两支,出现了较大差异;而茶山果、冬瓜汉等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13 份雄株之间差异明显,遗传多样性较高。雌株和雄株的主成分分析支持UPGMA 聚类结果。4. 比较了ISSR、RAPD 和AFLP 标记对75 份罗汉果样品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Shannon信息多样性指数为AFLP (0.2433) ,ISSR (0.2232) ,RAPD (0.2156) ,说明AFLP 标记是检测遗传多样性能力较优、获得多态性效率最高的分子标记。ISSR 和RAPD 标记对75 份罗汉果样
刘丽华[5]2010年在《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文中研究说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 Jeffrey)是葫芦科多年生雌雄异株植物,是广西特有的经济植物。罗汉果是高度杂合的二倍体植物(2n=28),其果实称为“罗汉果”,具有重要的医疗和保健价值。罗汉果具有清热润肺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咽喉痛,肠燥便秘等症。其果实中含有热量极低而甜度很高的天然甜味物质—罗汉果苷,它是一种葫芦烷叁萜甙类化合物。其中,罗汉果甜苷V甜度是蔗糖的300倍,被用作肥胖症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食糖代用品,其药理作用已明确并已开始工业化生产本研究以野红一号为母本,长滩果为父本构建的150个F1子代为作图群体,利用ISSR和SRAP技术,构建了罗汉果的第一张遗传连锁图谱,并首次对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QTL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罗汉果第一份遗传图谱构建的F1群体材料。该群体以野生红毛一号和长滩果杂交获得了150株F1子代,种植于广西桂林兴安县实验基地,用于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2、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7条扩增清晰且具有多态性的引物,扩增出51条ISSR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3条,片段大小200-2000 bp;从196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74对引物对子代进行扩增,共获得222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个引物获得3.07个多态性位点,122对引物未扩增出多态性位点。此外,我们还调查了5个质量性状用于遗传图谱构建。3、本研究总共获得278个多态性位点,其中包括51个ISSR位点,222个SRAP位点和5个质量性状位点,有203个位点定位到27个连锁群上,包括29个ISSR位点,173个SRAP位点和1个性别标记。连锁群总长度为1474.1cM,平均图距是7.3 cM,最大图距是52.6 cM。大部分标记在连锁群上均匀分布,只有LG2一端的标记稍有聚集。27个连锁群上的标记为2-36个,连锁群长度为19.5-152.6 cM,遗传图谱覆盖率为65.2%。4、利用该图谱,运用软件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V2.5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所考察罗汉果的茎粗,叶柄长,叶宽,叶长,叶绿素含量,叶片全氮含量,果实鲜重,果实横径,果实纵径,果形指数10个性状进行QTL定位研究。取LOD临界值为2.5,共获得QTLs位点叁十叁个,分别位于LG1, LG2, LG3, LG4, LG5, LG7, LG9, LG10, LG11, LG13, LG14, LG17, LG22, LG27十叁个不同的连锁群上单位点遗传贡献率8.40%-32.95%。叁十叁个QTLs的LOD值介于2.60-7.40之间,其中控制茎粗的QTL有1个,控制叶柄长的QTL有4个,控制叶宽的QTL有5个,控制叶长的QTL有4个,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有3个,控制果实鲜重的QTL有3个,控制果实横径的QTL有3个,控制果实纵径的QTL有5个,控制果形指数的QTL有2个,控制叶片全氮的QTL有3个。
谢文娟, 吴钰坡, 黄江, 刘彦延, 林军[6]2019年在《罗汉果性别相关的SCAR标记筛选》文中研究表明以罗汉果雌雄单株各30份为试材,采用随机引物筛选法,筛选与罗汉果性别相关的RAPD标记,并根据特异片段的测序结果,将RAPD标记转化为特异性和稳定性更好的SCAR标记,以期为罗汉果的性别早期鉴定和分子辅助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在330条随机引物中获得了分别与罗汉果雌性和雄性相关的RAPD引物S2124和S343。根据特异序列测序结果,对雌性特异带S2124-1K和雄性特异带S343-1.4K各自设计并合成了2对SCAR引物,经验证,SCAR引物SC2124-1K-14在62℃和SC2124-1K-8在56℃均可扩增出1 019bp的雌性特异带,SC343-1.4K-12在64℃和SC343-1.4K-4在56℃均可扩增出1 373bp的雄性特异带。这些特异的SCAR标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为罗汉果的性别早期鉴定提供分子依据。
彭云滔[7]2005年在《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罗汉果是我国华南地区的特有植物,是罗汉果品种改良利用的丰富基因源,研究野生罗汉果的遗传多样性对于野生罗汉果的保护和拓宽栽培罗汉果遗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采集广西永福县龙江乡居群,永福县堡里乡居群,叁江县斗江镇居群,金秀县金秀镇居群,兴安县金石乡居群,浦北县六垠镇居群,贺州市姑婆山居群,广东乳源县八宝山居群和肇庆市鼎湖山居群9 个居群的叶片总计170 份样品材料,利用ISSR 标记技术对其中7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RAPD 标记技术对9 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野生罗汉果ISSR 反应体系和RAPD 反应体系,均采用25μL 反应体系:含20~50 ng 模板DNA,1U Taq 酶,1×PCR 缓冲液,2.0 mmol/L MgCl_2,4 种dNTPs 各200 μmol/L,0.5 μmol/L 引物。ISSR 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接着进行40 个循环:94℃变性1min,52℃退火50sec,72℃延伸2min,循环结束后72℃延伸7min,最后4℃保温10 分钟。RAPD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min,接着进行45 个循环:94℃变性1min,36℃退火1min,72℃延伸1min30sec,循环结束后72℃延伸10min,最后4℃保温10 分钟。15 个ISSR 引物共扩增到了111 个位点,其中91 个是多态性位点,占82.0 %。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_e ) 为0.248 ,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 I )为0.354。罗汉果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8.2 % ~55.6 %之间,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80 ~0.209 ,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123 ~0.310。永福居群(YF) 和金秀居群(JX) 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其周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居群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 G_(st) = 0.569 );AMOVA 分析表明,居群间变异占57.40%,居群内变异占42.60%。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明显(r=0.369, P=0.115)。19 个RAPD 共扩增到了118 个位点,其中98 个是多态性位点,占83.05%。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 H_e ) 为0.272 ,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 I ) 为0.409。罗汉果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居群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0.20 % ~54.95 %之间,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71~0.209 ,Shannon 信息多样性指数为0.115~0.309。居群间产生了较大的遗传分化( G_(st) = 0.569) ,AMOVA 分析表明,居群间变异占57.49%,居群内变异占42.51%。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性不明显( r = 0.370,P =0.088) 。分别依据ISSR 标记和RAPD 标记数据,对罗汉果居群进行了UPGMA 聚类分析,结果
黄夕洋[8]2006年在《罗汉果性别性状的遗传标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罗汉果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的雌雄异株植物,是广西特有的经济植物。优良的罗汉果雌、雄品种在种植上是急需的,因此应用遗传标记技术对罗汉果雌雄性别性状进行研究,可为罗汉果早期性别鉴定以及优良野生资源中的雌雄单株选育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主要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和同工酶方法对罗汉果雌雄株进行性别鉴定的研究。以栽培品种青皮果的雌雄株新鲜叶片为供试材料,通过雄性和雌性罗汉果基因组DNA池的RAPD-PCR扩增,对130个随机引物进行初步筛选,发现有14个引物在雌雄DNA池中有差异。再以雌、雄单株DNA对这14个引物进行PCR筛选,结果表明,只有5个随机引物的扩增带在雌雄株间有清晰的多态性,因此最终筛选出的引物(S60、S90、S100、S343、S357)可作为罗汉果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用于罗汉果栽培品种的性别鉴定。同工酶分析主要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和同工酶染色,分析了罗汉果雌雄株叶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POD)、酯酶同工酶(EST)、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SOD)、多酚氧化酶同工酶(PPO)和过氧化氢酶同工酶(CAT)。结果表明,罗汉果雌雄叶片在同工酶谱上,存在着与性别性状相关的酶带;雌雄间的差异酶带在每一种同工酶中均有一条以上,可作为罗汉果雌雄株间的性别鉴定。此外,还比较了高产、低产、不结果雌株之间同工酶的酶带和活性差别。
李媛[9]2006年在《野生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研究及克隆结构RAPD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Jeffrey)是单性、雌雄异株的葫芦科多年生藤本植物,它可以靠藤本茎进行克隆繁殖,是我国南部特有的重要经济植物。有关罗汉果的分类学、地理分布、形态学、开发利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已经有了较深入的研究。针对罗汉果缺乏有关种群生态学方面研究的现状,本研究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对8个野生罗汉果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负二项式参数、扩散性指数、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度指数和聚块性指数等计测这些种群的空间集聚强度。另外,对克隆植物种群进行克隆鉴定和克隆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对于研究种群动态和进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运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对其中的4个罗汉果种群的克隆结构和克隆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野生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为掌握罗汉果的生物生态学特性提供理论依据;以及了解罗汉果的克隆多样性水平、克隆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揭示其克隆生长过程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基础信息。本研究获得如下实验结果:1.在较大空间尺度上,罗汉果呈不同集聚斑块的嵌式分布,而斑块内的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或随机分布。不同的罗汉果种群的聚集强度有所差异,但聚集强度都不高。影响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地质生境、罗汉果的生物学特性等有关。2.采用15个RAPD引物对4个罗汉果种群共351个样品进行RAPD分析,共得到109条可统计条带,其中89条为多态带,占总条带数的81.7%。在四个野生罗汉果种群中,总基株数G=126;平均克隆大小Nc=3.0854;不同基因型比率PD=0.3445;克隆多样性Simpson指数D=0.8627;克隆的基因型分布均匀性Fager指数E=0.7214。结果显示与其他种类克隆植物相比野生罗汉果种群具有相对较高的克隆多样性。对克隆生长空间格局分析表明,野生罗汉果种群的克隆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交错,克隆构型为典型的游击型。不同克隆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罗汉果种群具有较高的克隆多样性水平可能与罗汉果的有性繁殖和克隆繁殖方式,实生苗更新率以及干扰频率等因素有关。
王要芳[10]2011年在《磁珠富集法开发罗汉果微卫星引物》文中研究表明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 (Swingle) C.Jeffrey)是中国特产植物,属葫芦科(Cucurbitaceae)罗汉果属(Siraitia)。罗汉果经济价值极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罗汉果栽培品种存在着退化,品种单一、混杂等问题,某些品种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广西野生罗汉果资源极为丰富,为栽培种的选育提供了完备的基因库。SSR分子标记具有共显性、多态信息含量高、稳定可靠、重复性好等优点,是一种进行遗传多样分析更为理想的分子标记。但对SSR位点的扩增要首先知道SSR两端序列,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开发罗汉果SSR扩增引物,为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开辟一种SSR分子标记,进而为罗汉果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品种选育及生境的保护提供遗传资料和科学依据,也为罗汉果其他遗传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用生物素标记的微卫星探针(AC)15、(AT)15、(CT)12、(ATC)10、(CCA)10与连有SuperSNX接头的Rsal酶切罗汉果基因组DNA片段进行杂交,再用链亲和素包被的磁珠吸附杂交产物,富集含有SSR的片段,通过克隆测序得到含有SSR的序列,根据SSR两端序列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用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所设计引物扩增效果,筛选出多态性高且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获得15对罗汉果微卫星引物。用CERVUS 2.0和GenAlEx 6.3两个软件分析所开发的15对引物在98份供试的罗汉果样品(74份栽培种和24份野生种)中的多态性情况。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111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为7.4个等位基因,Sg2、Sg11两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较少,分别为2个、3个,Sg4位点最多,达12个。15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检测到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716,Sg2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最低,为0.543,Sg21位点最高,达到了0.861。15个SSR位点在罗汉果栽培品种青皮果、红毛果、爆棚籽、冬瓜汉、茶山果及雄株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38、31、24、48、46、50,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66、0.197、0.201、0.419、0.396、0.411。说明栽培种青皮果、红毛果、爆棚籽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冬瓜汉、茶山果及雄株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单株聚类分析同样也表明了栽培品种之间的遗传分化关系,另外还表明品种之间存在着单一、混杂的问题。而野生种金秀居群在15个SSR位点的等为基因数和PIC值分别为98和0.611,说明金秀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远比栽培种的高。经Hardy-weinbery检验,野生种金秀居群在Sg4和Sg17两个位点极显着偏离Hardy-weinbery平衡(P<0.001)。本研究结果表明,磁珠富集法所开发的15对微卫星引物在罗汉果基因组DNA中得到了很好的扩增,不但多态性高而且还清晰地区分出了纯合子和杂合子,达到了预期的扩增结果,可以进一步用于罗汉果的遗传研究。
参考文献:
[1]. 罗汉果种质资源的DNA指纹图谱研究[D]. 戴俊.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2]. 利用RAPD分子标记对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种质资源的遗传分析和鉴定[D]. 黄江. 广西大学. 2004
[3]. 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性别的分子标记研究[D]. 韦弟. 广西大学. 2005
[4]. 栽培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RAPD和AFLP分析[D]. 周俊亚.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5]. 罗汉果遗传图谱构建及农艺性状QTL定位[D]. 刘丽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0
[6]. 罗汉果性别相关的SCAR标记筛选[J]. 谢文娟, 吴钰坡, 黄江, 刘彦延, 林军. 北方园艺. 2019
[7]. 野生罗汉果遗传多样性的ISSR和RAPD分析[D]. 彭云滔. 广西师范大学. 2005
[8]. 罗汉果性别性状的遗传标记研究[D]. 黄夕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9]. 野生罗汉果种群分布格局研究及克隆结构RAPD分析[D]. 李媛.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10]. 磁珠富集法开发罗汉果微卫星引物[D]. 王要芳. 广西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