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炜戎[1]2002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两种治疗方案的敏感性指标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治疗应用较多的是常规剂量激素疗法(简称激素法)和冲击疗法。衡量病情的各种活动性指标对激素法和冲击法的敏感性如何目前少见较全面的量化分析的报道。本研究旨在找出激素法和冲击法各自的敏感性指标和回归方程,量化该治疗方案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个体化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手段。 方法:本文筛选出1995-2001午符合SLE活动期诊断标准的病例111例。每例病例分别进行SLEDAI评分和OUT评分,取其平均值,将治疗前后该平均值之差作为因变量(量化的疗效),与各活动性指标治疗前后之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同时比较激素法和冲击法对部分症状的疗效。 结果:在轻中度活动组和高度活动组中,激素法和冲击法有各自不同的回归方程。轻中度活动组中对激素法敏感的指标是红细胞沉降率(ESR);对冲击治疗敏感的指标为:白细胞(WBC)、ESR。高度活动组中对激素法敏感的指标按敏感性大小排列为:皮珍、WBC、ESR、血小板(PLT);对冲击法敏感的指标按敏感性大小排列为:补体(C_3)、WBC、ESR、PLT。在轻中度活动组和高度活动组中,激素法和冲击法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在高度活动组中对于血尿和血管炎的疗效,激素法和冲击法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 结论:激素法和冲击法有其各自的敏感性指标和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可用于评价疗效。ESR在各组中均为敏感性指标。无论疾病活动性高低,激素法和NI击法均有效。轻中度活动的病例应根据思者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冲击法对于高度活动组中血管炎和肾损害者疗效较激素法好。
周孔兰[2]2016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与年龄、病程、住院时间、系统受累等因素的关系、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性,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177例次SLE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88例次)和无感染组(89例次),归纳总结88例次SLE患者发生感染的部位、所感染病原体的种类、治疗方案等资料。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x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出SLE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177例次SLE患者中,有88例次患者合并感染(49.7%)。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64.8%)、泌尿道(19.3%)和皮肤粘膜(9.1%)。最常见的感染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菌,常见的真菌是酵母菌,常见的病毒是带状疱疹病毒。2. 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SLEDAI评分、CRP、血清白蛋白、补体C3. PDN每日剂量、多系统损害与SLE患者并发感染有关。3.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住院时间、CRP和激素每日剂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革兰氏阴性菌对大部分的广谱青霉素类、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及喹诺酮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Tazo仍有较好的敏感性。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仍有较好的敏感性。真菌对大部分抗生素较好的敏感性。结论:SLE患者并发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主要病原体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住院时间、CRP和激素每日剂量是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细菌对大部分的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在临床工作中,对SLE患者合并感染以预防为主。SLE合并感染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合理选用抗生素,能更好改善SLE患者的预后,提高生存率。
何毅勇[3]2015年在《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抗SmD1抗体应用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5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45例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45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检测其血清中的抗SmD1抗体、抗Sm抗体、抗核小体(Anu A)抗体和抗双链DNA(ds DNA)抗体,统计并分析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抗SmD1抗体阳性检出率为69.23%,抗SmD1抗体的敏感性为69.23%,明显高于抗Sm抗体和抗ds DNA抗体的敏感性,抗SmD1抗体的特异性为96.67%。结论抗SmD1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情活动具有相关性,可作为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重要依据,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田恒创[4]2015年在《T-SPOT.TB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疾病本身和治疗等多方面的因素,增加了感染发生的机率,感染已经成为我国SLE患者的死亡的首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结核高负担国家,临床实践中SLE患者合并结核感染的病例很常见,结核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特征和SLE本身的表现很难区分,使得临床诊治SLE合并结核感染非常困难。抗酸染色阳性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是诊断结核感染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抗酸染色阳性率较低,且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周期较长对尽早诊断结核感染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一种新的结核感染检测技术——结核感染酶联免疫斑点技术(T-SPOT.TB)已经在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始用于诊断肺结核和肺外结核,并且显示出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目的拟对SLE疑诊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进行T-SPOT.TB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检测,最终明确诊断,评估T-SPOT.TB、TST在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中的意义。分析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的关系,明确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对T-SPOT.TB结果的有无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石家庄平安医院风湿免疫科病区疑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住院患者105例,采集所有入组患者的病史,完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和辅助检查,并行TSPOT、TST、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检测,确定疑诊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的最终诊断。统计学方法选择: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E表示,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数。计量资料先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正态性,两/多样本间比较选用t检验或ANOVA方法。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等级资料的比较选用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1按诊断试验四格表计算T-SPOT.TB和TST的灵敏度、特异度、比值比、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2用χ2检验进行T-SPOT和TST之间灵敏度、特异度的比较;3用χ2检验对CD4+T细胞<200/ul和CD4+T细胞≥200/ul两组患者中活动性结核感染所在比例进行对比;4用卡方检验对CD4+T细胞<200/ul和CD4+T细胞≥200/ul两组患者中T-SPOT.TB阳性率进行对比。所有统计结果均采取双侧检验。P值<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本研究入组的105例患者,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29.45±11.59岁,男12例,女93例,脱组5例,住院期间未明确诊断,研究周期内随访过程中仍未明确诊断者3例,随访时间3-19个月,最终符合要求纳入研究的有97例患者。纳入研究的97例患者,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28.96±11.23岁,男10例,女87例。97例患者共有21例确诊为活动性结核感染病例,占21.6%,其中肺结核10例,占47.6%,存在肺外结核的病例14例,占66.7%。76例最终诊断除外活动性结核感染。2 SLE相关结果(1)SLE相关临床和实验室结果,入组97例患者临床和实验室结果:皮肤粘膜损害52例,53.61%,关节炎29例,占29.9%,狼疮性肾炎37例,占38.14%,浆膜腔积液25例,占25.77%,白细胞减少40例,占41.24%,抗ds-DNA阳性21例,占21.65%,低蛋白血症17例,占17.53%;21例SLE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病例临床和实验室结果:皮肤粘膜损害11例,52.38%,关节炎6例,占28.57%,狼疮性肾炎8例,占38.10%,浆膜腔积液5例,占23.81%,白细胞减少8例,占38.10%,抗ds-DNA阳性5例,占23.81%,低蛋白血症7例,占33.33%;低蛋白血症的SLE患者更容易发生活动性结核感染。入组97例患者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评分(SLEDAI)0-4分12例,占12.37%,5-9分36例,占37.11%,10-14分41例,占42.27%,15分以上8例,占8.25%,其中轻中度活动者77例,占79.38%。21例明确诊断为活动性结核感染SLE患者SLEDAI评分0-4分2例,占9.52%,5-9分6例,占28.57%,10-14分12例,占57.14%,15分以上1例,占4.76%,其中轻中度活动者18例,占85.71%;入选病例大部分为轻中度活动的SLE患者,2组之间无明显差别。(2)SLE治疗情况入组97例SLE患者中应用激素者治疗95例,其中曾应用500mg/日以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者6例,占6.19%,应用至少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者65例,占67.01%,其中联合应用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者13例,占13.40%。21例明确诊断为活动性结核感染SLE患者应用激素者治疗20例,其中曾应用500mg/日以上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者1例,占4.76%,应用至少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者14例,占66.67%,其中联合应用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者7例,占33.33%;两组患者在曾应用激素冲击上和应用至少一种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联合应用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以上方面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组明显升高。3患者T-SPOT.TB和TST的结果97例患者中T-SPOT.TB阳性26例,其中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TSPOT.TB阳性20例,无活动性结核感染病例患者中T-SPOT.TB阳性6例,97例患者中TST阳性14例,其中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TST阳性10例,无活动性结核感染病例患者中TST阳性4例。T-SPOT.TB和TST的敏感性分别为95.2%和47.6%,特异性分别为92.1%和94.7%,T-SPOT.TB和TST的比值比分别为233.33和16.36,T-SPOT.TB和TST的符合率(%)分别为92.8%和84.5%,T-SPOT.TB和TST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9%和71.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6%和86.7%。T-SPOT的敏感性95.2%明显高于TST的敏感性47.6%,χ2=6.7823,P值<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SPOT.TB的特异性92.1%和TST的94.7%无明显差别,χ2=0.534,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CD4+T细胞与结核感染的关系根据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将资料完整的97例患者分为A、B两组,A组(CD4+T<200个细胞数/ul)36例;B组(CD4+T≥200个细胞数/ul)61例。A组36例中确诊为活动性结核感染的14例,占38.9%,B组61例中确诊为活动性结核感染的7例,占11.5%,A组患者中活动性结核感染比例(38.9%)明显高于B组患者中的活动性结核感染比例(11.5%),χ2=4.321,P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CD4+T细胞与T-SPOT.TB的关系A组36例中T-SPOT.TB阳性的10例,占27.8%,B组61例中TSPOT.TB阳性的16例,占26.2%,A组T-SPOT.TB阳性率27.8%与B组T-SPOT.TB阳性率26.2%无明显差异,χ2=0.57,P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患者多存在轻中度病情活动,低蛋白血症和联合应用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3个月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容易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2 T-SPOT.TB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的敏感性优于TST,特异性和TST无明显差别。3 CD4+T细胞数<200/ul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更容易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4未发现外周血CD4+T细胞数影响T-SPOT.TB的检测。
谢志军[5]2006年在《解毒祛瘀滋肾法治疗LN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综合评价解毒祛瘀滋肾方联合西药(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 方法 采取回顾性方法,筛选出符合入选条件的狼疮性肾炎病例,其分别采用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方案(单纯西药方案)和解毒祛瘀滋肾方与泼尼松、环磷酰胺联用方案(中西药方案)治疗,研究分析在6个月疗程中,两组方案的疗效、激素撤减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加以比较。 结果 与单纯西药方案相似,在治疗6个月末,中西药方案在降低尿蛋白、减轻血尿、改善肾功能、降低血沉、提升血清白蛋白、升高补体、降低抗核抗体滴度及降低SLEDAI方面均有显着效果;中西药方案在证候疗效及疾病疗效方面有显着效果,其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药组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减少尿蛋白、撤减激素、防治胆固醇血症、高血糖的副作用、减少感染并发率、保护肝功能以及减轻胃肠道反应方面比西药组更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①解毒祛瘀滋肾方联合西药(泼尼松+CTX)方案及单纯西药方案(泼尼松+CTX)治疗狼疮性。肾炎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前者疗效显着优于后者。②解毒祛瘀滋肾方联合西药(泼尼松+CTX)方案较单纯西药方案在降低中医证候评分、减轻尿蛋白、促进激素撤减方面效果更显着。③解毒祛瘀滋肾方联合西药(泼尼松+CTX)方案在防治泼尼松的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副作用,以及在减少感染并发率、保护肝功能和减轻胃肠道反应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罗秀霞, 尹志华, 叶志中[6]2012年在《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分析其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性。方法: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采用免疫印迹法,定性检测人血清中的核小体(Nucleosome)、双链DNA(dsDNA)、组蛋白(Histone)、SmD1、增殖性协办核抗原(PCNA)、核糖体(PO)、SSA/Ro60KD、SSA/Ro52KD、SSB/La、着丝点(CenpB)、Sc170、U1-核糖核酸蛋白(U1-snRNP)、AMA-M2、Jo-1、PM-Scl、Mi-2和Ku的IgG抗体。对我院2009年-201 1年548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8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178例、干燥综合征(SS)患者11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49例、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33例、骨关节炎(OA)97例、其它病包括高血压病、痛风、颈椎病等(Others)25例。结果:SLE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是SSA/Ro60KD(52.22%)、SSA/Ro52KD(45.00%)、SmD1(30.56%)、SSB/La(25.00%)、U1-snRNP(25.00%)、dsDNA(23.89%)、Nucleosome(23.33%)、PO(20.56%)、Histone(19.44%);RA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是SSA/Ro60KD(14.61%)、SSA/Ro52KD(11.80%);SS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是SSA/Ro60KD(72.73%)、SSA/Ro52KD(63.64%)、SSB/La(27.27%)、U1-snRNP(27.27%);UCTD患者中阳性率较高的依次是SSA/Ro60KD(30.30%)、SSA/Ro52KD(21.21%)、SSB/La(15.15%);OA患者17项中阳性率最高不超过5.16%(SSA/Ro52KD);AS和其它病患者无一例阳性。结论:检测SLE的敏感性指标有SSA/Ro60KD、SSA/Ro52KD、SmD1、SSB/La、U1-snRNP、dsDNA、Nucleosome、PO、Histone;检测SS的敏感性指标有SSA/Ro60KD、SSA/Ro52KD、SSB/La、U1-snRNP;检测UCTD的敏感性指标有SSA/Ro60KD、SSA/Ro52KD、SSB/La。
张佩佩[7]2016年在《他克莫司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他克莫司和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Ovid、万方、中国知网、维普、超星、中国生物医学、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等,收集他克莫司与环磷酰胺比较治疗狼疮性肾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5年9月,文种限中文、英文,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分别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应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55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环磷酰胺比较,他克莫司在治疗6个月时完全缓解率(P=0.0002)、有效率(P=0.0001)、24小时尿蛋白水平(P=0.0004)、治疗6个月及9个月时血清白蛋白水平(P<0.00001)(P=0.002)、获得部分缓解所需时间(P=0.0002)方面可取得较好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可降低治疗6个月时月经不规律或闭经、骨髓抑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但在治疗9个月时完全缓解率(P=0.07)、有效率(P=0.12)、24小时尿蛋白水平(P=0.14),治疗6个月时感染发生率(P=0.07)、血糖升高发生率(P=0.12)、高血压发生率(P=0.09)、肝功能异常发生率(P=0.05)、肾功能异常发生率(P=0.44)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现有证据表明,短期内他克莫司对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有一定优越性,且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纳人研究的质量和数量有限,且缺乏长期随访的相关证据,降低了该系统评价的证据强度,故本系统评价的结论仅供临床实践与研究参考。
蒋媛[8]2010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分析》文中认为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根据其临床特点及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科研依据。采用纵向列研究设计方法,随访2008年12月至2009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住院及门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56例,均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SLE诊断标准。收集整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与否及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系统损害情况及药物使用情况:包括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抗生素应用情况、环磷酰胺治疗方案、激素用量。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24h尿蛋白定量、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补体4、抗双链DNA定量等相关血清免疫学指标。合并感染组同时收集感染相关资料,包括感染性质、部位、病原学结果等情况。随访方法以门诊随访为主,少部分信函随访或电话随访。资料的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方法得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1.156例SLE患者,55例患者(35.26%)发生76次感染(48.72%),其中18例患者发生>2次感染(32.73%),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为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2.感染组与非感染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病程、SLE合并系统损害、住院天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免疫抑制剂种类≥2种、CTX累积量、发生感染前2周应用过广谱抗生素、泼尼松日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实验室指标:白蛋白、血肌酐、补体3、C-反应蛋白、白细胞、血沉、24h尿蛋白水平、抗双链DNA定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血白蛋白、补体3、白细胞较非感染组患者降低,而血肌酐、24h尿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血沉、抗双链DNA定量水平则较非感染组患者增高。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LE合并血液系统损害、SLE合并肾脏损害及合并多系统损害(≥2个系统损害)、住院时间、补体3、抗双链DNA定量、24h尿蛋白定量、系统性红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环磷酰胺累积量、激素日剂量、2周前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使用≥2种与SLE患者并发感染相关。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补体3、24h尿蛋白定量、2周前应用广谱抗生素、环磷酰胺累积量和激素日剂量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SLE并发感染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主要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住院时间、24h尿蛋白定量、2周前应用广谱抗生素、环磷酰胺累积量和平均激素日剂量是引起SLE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须根据SLE患者合并感染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减少SLE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
刘艳慧[9]2013年在《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与SLE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AnuA)、抗双链DNA(dsDNA)抗体和超敏抗双链dsDNA-NcX(超敏dsDNA)抗体的水平,分析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在SLE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为SLE的诊治提供依据,对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方法:通过ELISA方法分别检测SLE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的水平,比较叁种抗体在SLE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其与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49.54%,56.04%和61.54%。特异性分别为94.51%,94.51%和100%。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均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及P值分别为r=0.496,P=0.000r=0.486,P=0.000r=0.42,P=0.000)。ANA的滴度与AnuA的浓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0.303,P=0.004),与抗dsDNA抗体的滴度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r=0.188,P=0.076),与抗dsDNA-NcX抗体的浓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0.499,P=0.000)。血沉在抗dsDNA-NcX抗体、抗dsDNA抗体阴性和阳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8P=0.384)(X2=0.134P=0.175),而在AnuA阴性与阳性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313P=0.000)。CRP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叁者阴性与阳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体C3、C4在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的阴性与阳性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84P=0.002)、(X2=16.533P=0.000)(X2=10.33P=0.001)和(X2=11.611P=0.001)、(X2=12.688P=0.000)和(X2=8.766P=0.003)]。胱抑素在抗dsDNA抗体和AnuA的阴性与阳性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抗dsDNA-NcX抗体阴性与阳性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38P=0.044)。结论:抗dsDNA-NcX抗体可作为SLE的特异性抗体之一,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抗dsDNA抗体和AnuA,叁者均与SLE的疾病活动相关,有助于评估病情。
龚志帆[10]2016年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初诊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由于以往医疗水平的落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不被人们所了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随着医学的发展,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检测手段的应用,对该病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人们发现此病的患病率并不低。全世界范围内SLE患病率约为17/10万~48/10万,不同国家及地域之间的患病率有着明显差异[1],在我国高达70/10万~75/10万[2],多见于育龄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10,并且老人、儿童也可患病[3]。SLE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在环境、遗传、性激素等多方面的作用下[4],患者机体内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并与之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各组织、器官,从而造成广泛的系统损伤,甚至威胁生命。因此,评估SLE病情活动度显得至关重要,它是疾病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基础[5]。国外有60多种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度评估系统[6-7],均是将各系统的复杂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合为一个评估体系,在患者身上逐条进行评价评分,因此操作较繁杂。目的:探讨SLE初诊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血清淋巴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其与疾病活动性指数(the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的相关性。方法:以70例初次确诊SLE患者及41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SLE疾病活动性指数。利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红细胞分布宽度、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的差异,并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LE疾病活动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x2=11.599,P=0.001)及嗜酸性粒细胞(x2=45.989,P=0.000)异常者均明显多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例初次确诊SLE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与SLEDAI呈正相关性(r=0.290,P=0.015),淋巴细胞计数与SLEDAI有显着负相关性(r=-0.287,P=0.016),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SLEDAI无明显相关性(r=-0.191,P=0.113)。结论:淋巴细胞计数、RDW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初诊患者的病情活动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系统性红斑狼疮两种治疗方案的敏感性指标分析[D]. 吴炜戎. 暨南大学. 2002
[2].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周孔兰. 广西医科大学. 2016
[3]. 抗SmD1抗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J]. 何毅勇. 中国医学工程. 2015
[4]. T-SPOT.TB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活动性结核感染的意义[D]. 田恒创. 河北医科大学. 2015
[5]. 解毒祛瘀滋肾法治疗LN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D]. 谢志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06
[6]. 抗核抗体谱17项检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敏感性[C]. 罗秀霞, 尹志华, 叶志中. 全国第十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12
[7]. 他克莫司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D]. 张佩佩.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8].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的分析[D]. 蒋媛.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9]. AnuA、抗dsDNA抗体和抗dsDNA-NcX抗体与SLE的相关性研究[D]. 刘艳慧. 石河子大学. 2013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初诊患者中红细胞分布宽度及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D]. 龚志帆. 兰州大学. 2016
标签: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论文; 敏感性分析论文; 抗原抗体论文; 健康论文; 药品论文; 激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