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生[1]2008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行,后勤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实现后勤实体与学校的剥离。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取得了许多成效的同时,也步入了攻坚克难时期。后勤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财务管理、人事、分配等许多深层次问题和难点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导致改革步伐放慢,进一步的市场化运作受阻,改革风险增大。就全国而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还处于过渡阶段,还没有真正成为自立经营、独立核算、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实体。本文正是基于此背景下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的。本文主要运用文献查阅法、系统分析法、实地调查法等方法对研究所涉及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借鉴产权理论、契约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授权经营是后勤实体产权改革的最佳模式选择,后勤实体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是一个契约关系的共同体,实体内部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论中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观点进行了评述,指出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选择就是权衡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在具体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研究过程中,本文运用时段递进的形式对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的历程进行了简明的回顾,阐述了启蒙探索时期(1985—1998)、快速推进时期(1999-2003)、攻坚克难时期(2004-2008)的财务管理模式,并对这几个时期的特点进行了总结。着重分析了目前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没有以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作为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体系不健全、指标构建不合理,尤其没有将反映顾客满意度指标纳入财务管理目标考核之列,不能真实完整反映后勤实体的经营状况。在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中,明确指出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是制约后勤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实体内部现采用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双重模式进行会计核算,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中的积垢,并对由这些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现象进行了归类和分析。本文用较大篇幅对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在遵循财务管理目标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佳目标选择。本文对实现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度安排也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强调要明晰产权、建立健全相关者利益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成本费用核算机制、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制度安排前提下,确立了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是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类目标构成,并对各类目标涉及的具体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本研究采用沃尔比重法对构建的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进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指标的选择、权重的分配、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并通过对重庆某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案例分析,对确定的目标评价体系进行了验证,表明其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对高校后勤实体财务管理目标的研究,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在于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产权不明晰,导致改革受阻;(2)高校后勤社会化应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微利性叁重属性,经营目标既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满足师生生活所需;(3)高校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4)指出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有别于一般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后勤实体的财务管理目标指标体系主要由实体的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顾客满意度四个方面的指标构成,尤其是将满意度纳入了财务管理目标的范畴,这是对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指标的一种突破。最后还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将来努力的方向。
曹少勇[2]2008年在《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府主导的伟大工程,它将市场机制引入到高校后勤服务中,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资源的规模和效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后勤集团是本次改革的“催化产物”,然而由于改革理论不足、改革体制不顺、改革目的不明、财务管理不善等原因,一些高校后勤集团面临着徘徊不前,甚至倒退的现象。本文从后勤集团的特征及发展目标入手,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后勤集团的发展实际,系统地提出了后勤财务管理的革新: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财务管理目标;采用相对集权的财务管理模式;加强财务管理的主要途径。并通过对某高校后勤集团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从实践上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论证。
李秀娟[3]2007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1979年开始起步算起,已有28年,从1999年全面拉开序幕至今,己有8年左右的时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趋势,均为社会所关注。经过8年左右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运行效率、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有了显着提高,为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后勤已不再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还远未完成,绝大多数高校的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实现质的变化,后勤服务市场还没有建立健全,市场在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还十分有限,校外大量优质后勤服务资源还远没有得到利用,一校一户办后勤的局面还没有大的改变,学校领导还没有从繁杂的后勤事务中完全解脱出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高校后勤领域中政府职能、高校职能和市场职能的调整过程,其目的是合理的配置、利用后勤资源,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就必须打破高校封闭的管理模式,将高校后勤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分工格局之中,按高校后勤之应有功能,重构政府、社会、学校叁者之间的关系,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将高校后勤产业组建成为便于学校控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业实体,建立适应高校发展需要的新型服务、生产、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使高校对服务环境的依赖系统从一个变成多个,增加了支撑点,增强了力度,对教学、科研的保障有了更可靠的基础,从而促进高校快速高质量的发展。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存在着的政策制度不完善、后勤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后勤企业文化建设不足等问题,后勤必须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后勤管理的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企业化管理手段、国家提供优惠政策、大学生主体参与等经验,着重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企业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后勤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大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力度,从而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
赵准[4]2012年在《我国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财务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非营利性院校后勤服务保障模式在计划经济和完全的国家投入下形成并发展起来,但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以及一系列社会变革后,旧的后勤保障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形势下教育和培训的需要。于是,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政府推动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十多年来,高校后勤服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财务管理体制难以解决因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而带来的新的利益矛盾,阻碍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探讨目前非营利性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产生的各种问题入手,通过介绍我国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历程、研究目前院校后勤服务管理出现问题的核心矛盾,即院校本质上的公益性、非营利性与后勤服务企业市场化、追求利润为目的之间的矛盾,分析得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仍停留在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上,缺乏对后勤服务企业的财务监管,在市场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时,难以起到引导、规范和约束后勤服务企业行为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的分析,指出建立后勤服务财务监管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非营利院校财务管理体制特点,提出了构建后勤服务财务监管机制的构想和具体对策。此外,本文还结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实例,探讨设计市场化模式下构建后勤服务财务监管机制的思路和具体方案,通过设立机构、设置流程、改革核算方式、财务全程控制和绩效评价等几个方面,建立全面、有效的财务监管机制。
暴娜[5]2014年在《C高校后勤集团改革中的财务管理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逐步开始进行后勤改革。1999年开始,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四次全国高校后勤工作会议。2000年,全国高校纷纷组建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然而,我国学术和理论界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相对滞后。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全国高校普遍将企业运作机制引入后勤经济实体。由于高校后勤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在经营过程中要注重经济效益和公益性的双重属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不能完全适用于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现阶段没有较成熟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全国各高校普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校后勤集团普遍存在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未实行预算管理等等诸多问题。因此,研究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对建立健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促进高校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结合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以企业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了C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指出了C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地进行了成因分析。针对C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改进措施,目的在于完善C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促进C高校健康持续发展,以期为我国其他高校完善后勤财务管理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王莉[6]2003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李岚清副总理深刻的指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要实现我国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要改变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模式,将本该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使学校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同时为学校的发展腾出空间。”李岚清同志的讲话从根本上揭示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义和方向,是我们推进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打破高校一家一户自办后勤的模式;沟通社会资源为高校所用的渠道,促使高校后勤部门之间、高校后勤与社会第叁产业之间的联合,提高后勤的规模效益;改革高校后勤事业型和福利型的运营机制,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竞争机制和经营理念;建立新型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模式,实行全成本会计核算制度;进一步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从而更好的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本篇论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论文设计了高校后勤服务集团发展的理想模式,对于改革过程中,后勤企业使用学校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后勤企业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等提出了解决的办法。结合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具体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现阶段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的模式,即以餐饮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为龙头,以点带面,带动整个后勤服务集团的发展;同时,稳妥的向社会产业开放校内市场,形成新型的后勤社会化保障体系。本论文对于推动天津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武云发[7]2004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财务关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1999年,其目的是解决阻碍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勤“瓶颈”问题,实现由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承担服务职能。对实现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大学后勤几年来经历了规范剥离、独立运行、企业化管理叁个阶段,在运行中通过资产剥离,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与相关的主体发生联系,形成不同的财务关系。本文对改革过程中后勤集团与学校、下属实体、职工和税务机关等的财务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相关的产权关系,界定后勤资产性质,对集团与职工之间利益分配关系进行说明。还对转制过程中遇到的有关会计问题作了一些探讨,以期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借鉴。
董延春[8]2006年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9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后勤改革会议,明确提出两校后勤改革的目标:高校后勤要成建制地与学校规范剥离,实现社会化。这次会议,又一次掀起高校后勤改革的高潮。许多高校按这一目标和要求,纷纷组建后勤集团,把原先属于后勤范畴的工作统一纳入后勤集团,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企业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集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他不同于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也有别于高校部处院系单位和非营利组织。一方面,他是高校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织部分,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他的资产所有权属于高校,他的主要市场在高校,他的生存发展壮大要依赖高校,同时高校从维护学校和师生员工的利益角度,也要求后勤集团必须坚持“叁服务,两育人”的宗旨,不能脱离姓“教”的本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经营原则。另一方面,由于他是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在经营过程中,不得不讲效益,对成本费用精打细算,对收入利润总期盼越多越好,他必须追求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导致了后勤集团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本论文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为研究对象,借鉴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理论,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现状、问题、原因,提出如何构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制度、模式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论文共分六章,内容概括如下: 第1章 引言。介绍本文研究的问题及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的内容与论文结构;研究的方法。 第2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和制度,是制定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和制度的理论依据,这是由高校后勤的特性所决定的。提出高校后勤过渡期财务管理目标应是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及财务管理基本原则、体制及组织制度。 第3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和问题。简要分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现状,深入剖析目前过渡期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后勤集团组织性质定位不清,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财务管理体制尚处于过渡状态,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所依从的会计核算制度具有双重性,财务管理制度实施乏力等。 第4章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成因及影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是由许多因素
陈旭东[9]2007年在《徐州技师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实际工作需要为出发点,本着“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原则,对徐州技师学院的后勤社会化模式进行了分析、设计和评价,并做出了实施计划。总体上说,本文共分叁大部分,第一章至第四章是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本文依次介绍了徐州技师学院的概况、目前后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国内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模式和现状;最后,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徐州技师学院的后勤满意度和效率进行了分析。这一方面是为了对徐州技师学院后勤管理现状有个明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为后勤模式设计打好基础。本文的第二部分由五、六两章构成,这一部分的主要作用是对徐州技师学院后勤社会化模式进行了方案设计和评价。在第五章,本文参考后勤社会化改革相关文献,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后勤管理工作的经验,切合徐州技师学院的现实状况,初步设计、分析了四种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在第六章,本文运用了模糊评价和蒙特卡洛模拟模型两种方法对这四种模式进行了方案评价和风险可行性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得出了初步结论。本文第叁部分由第七、八两章构成,主要是根据选定的后勤社会化模式做出具体实施计划,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施。在第七章,本文运用了能力外包理论对徐州技师学院的后勤业务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具体的外包形式。对各项后勤业务,进行了具体实施或制订了实施计划。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徐州技师学院后勤模式改革做了总结。技师学院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才能搞好技师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江文清[10]2004年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叁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参考文献:
[1]. 高校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目标研究[D]. 李益生. 西南大学. 2008
[2].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研究[D]. 曹少勇. 南昌大学. 2008
[3].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D]. 李秀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4]. 我国院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财务监管研究[D]. 赵准. 西北大学. 2012
[5]. C高校后勤集团改革中的财务管理研究[D]. 暴娜. 长安大学. 2014
[6].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 王莉. 天津大学. 2003
[7].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的财务关系分析[D]. 武云发. 内蒙古大学. 2004
[8].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 董延春. 西南大学. 2006
[9]. 徐州技师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探讨[D]. 陈旭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07
[10].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
标签:会计论文; 财务管理模式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财务管理目标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实体经营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