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其受到思想情感上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5-4197(2018)05-0143-01
在语文教学中,我主张用导读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的情感涟漪,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从而使学生爱读书,好读书,乐读书。
一、用导读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这应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最明确目标。教师必须以自身广博的知识、丰富的心灵、健康的情感,对生活的挚爱,对语言文字的特殊偏爱,再加上教师的艺术引领,以热情唤醒热情,扣击语文课堂的情感大门。
每一节语文课上,扣击学生课堂情感的大门,还得从文章的题目入手,从导读入手,在读题中读出创意,在导读中精心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课堂教学扣开情感的大门。
二、用“品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
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句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词和句组成了一篇篇的小学语文教材。综观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看似简单的词语还是小学生阅读中的一只只拦路虎。学生往往在阅读文本时对某个词不能读或不能理解而形成对篇章的阅读障碍,更无从去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当前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用“读”掀起语文课堂情感的涟漪,就得从品词、品句、品读入手。 品读,也就意味着,必须多层次地、有梯度地、反复地读,读出情境,品出情味,让课堂的情感在大门扣开后,随着读,漾起涟漪,泛起微波。
教学中我充分运用换词品味、省词品味、换位品味引领学生进入到文本中,在朗读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字里行间蕴藏的深意。
(一)换词比较读:
初看起来,两句话意思没多大差别。但是读后仔细一想,就明白了“飞舞”将落叶飘飘悠悠、随风起舞的样子表现得更贴切。
(二)省词比较读:
学生在比较读中品味到两个句子都是在写小男孩救小鱼,但加上括号里的词更能体现小男孩救小鱼的认真、执著和辛苦。
(三)词序换位比较读:
在换位读中,学生体会到后句也是在写三月桃花水的贵和亮,表达的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语意不如原句显豁,情味也淡了许多。前句将“比……还……啊”提到句首,更强调了三月桃花水的贵和亮,作者对此的感叹也更强烈。
课堂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让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需要教师外力的推动,有时是美读体察,有时是思辩比较,有时是投石激浪,从而引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涟漪,一旦荡漾,就再也平静不下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用研读激荡语文课堂的情感浪花
研读就是要扣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教师情、学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
(1)直观形象的画面欣赏朗读
目前使用的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每篇课文,都配有密切联系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可以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适时用插图配合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进行看图训练的基础上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让学生对画产生喜爱之情,产生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2)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优美的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能带领人们进入精神的圣域,能烘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进一步感受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但是小语课文类型不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内容,选择与其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恰当的音乐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诱发了美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3)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如:《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两个角色:陶罐、铁罐,在指导朗读时,我分为两步,首先是分角色朗读前的铺垫,在分析课文时,让学生归纳出陶罐和铁罐的个性,陶罐---谦虚、真诚、善良但不懦弱;铁罐---骄傲、固执、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再返回到课文中和具体内容一一对应,这一层次的铺设,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了两个角色各具什么性格的深刻烙印,然后便进行分角色朗读,先根据陶罐和铁罐的个性揣摩出读两者的话应用的语气、语调,并自己选择好感兴趣的角色进行朗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从实质上心领神会地读出了对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了真正的形神一致。
四、用诵读呼唤语文课堂的情感升华
好的文章是作者优美的言辞、丰富的思想和饱满的情感凝聚成的,能历经岁月而传诵不衰。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悟把握。所谓诵读,首先应是有感情地朗读,再是进行背诵,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有感情地背诵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渴望诵读而又不具备诵读能力的一族。学生朗读课文难,有感情朗读课文更难,而诵读课文则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教师指导诵读,首先要精心选择诵读的内容:褒义的课文内容确定有感情朗读;中性的课文内容不一定安排有感情朗读,贬义的内容一般不进行有感情朗读。其次要展开诵读的过程:由感知课文到理解课文到引起共鸣,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一定要加强诵读内容的情感体验,一味的通过读是没有感情的,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诵读,更要体现学生的个性色彩,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不必强求一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的心灵自由地飞翔起来!
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还处于朦胧状态,但他们易被感染,教师以自己饱满热烈的诵读很快就能传递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朗读,然后师生共同入情诵读,让课堂出现“忘我”的境界。良好的语感,善感的心灵,美好的品质在诵读中渐渐积聚、凝练、升华。以语言为介、以情感为媒,在浓浓的诵读中,我们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素养。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一个书声琅琅的“场”,立足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素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导读、品读、研读、诵读弹奏起一曲语文课堂的情感之歌。
参考文献
[1]傅忠诚.让多媒体扮靓语文课堂[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32.
[2]周洪宪.用“默读”扮靓课堂[J].长三角:教育,2012(4):59-60.
论文作者:杨庆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情感论文; 学生论文; 课文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语文课堂论文; 感情论文; 陶罐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