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资产绩效测评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有资产论文,中国论文,绩效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26[2005]03-0093-03
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绩效评价不仅是委托人对代理人实施目标激励的有效方法,也是委托人决定代理人激励强度的主要依据,还是影响公司价值取向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绩效评价体系
中国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经过较长时间研究仍然尚未健全,特别是对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企业的绩效评价仍然缺乏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注: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效绩从简单地用会计指标进行判断到用综合指标进行分析,再到与企业管理全过程的融合,这种发展过程不是简单的新陈代谢、新旧更替的过程,而是从简单到综合、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目前国内的研究机构、咨询机构和学者研究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比较有影响的评价模型包括:一是财政部提出的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模型(注:财政部,财统[1999]2号文,“关于印发《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的通知。);二是徐国华等人提出的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模型;三是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四是美国《财富》杂志在2002年1月公布的“中国100强上市公司”排名时采用的模型;五是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发布的“2000年中国上市公司EVA/MVA排行榜”;六是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从1998年开始公布的每一年度“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
以上评价体系都只从一定的角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缺陷在于:
(一)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三)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发布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有些是逆指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进而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二、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这一要素。
(二)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1)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
(2)系统性原则。在确定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
(3)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
2.特殊原则
(1)社会效益原则。考虑到中国国有公司的特点,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
(2)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国有企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三、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设计中国国有独资或国有控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经营稳健和风险经营的结合。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基于财政部1999年和2002年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规则,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设计了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增加了几个指标。
在我们设计的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9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6.现金满足投资比,即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除以近5年资本支出加存货增加再加上现金股利之和。
7.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8.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年末不良资产总额/年末总资产额)*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9.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10.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11.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年内流动员工比率/员工平均总数*100%)。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12.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13.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14.销售利润与利润总额比率
15.现金到期债务比,即经营现金净流入除以本期到期的长期债务与本期应付票据之和,通过建立该指标可以反映企业是否及时偿还本期到期的债务。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6.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中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表
17.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18.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19.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20.经营发展战略。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是指公司所采取的包括科研投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资产重组、资金筹集等各方面的长期策略。
21.基础管理水平。基础管理水平是指公司按照国际规范做法、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公司实际情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公司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等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