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丹[1]2005年在《我国大学合理定位及引导机制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逐步形成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如何在发展中形成大学的特色,大学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定位理念,如何合理确定自己的位置,是新形势下大学有效治校的重要环节,也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界面前的一个亟待回答的问题。 本文从大学定位的内涵着手,在我国大学定位面临的新背景下,对当前我国大学不能合理定位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挖掘出不能合理定位的根源所在;同时,指出了大学合理定位的主要依据,并详细论述了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服务方向定位、办学特色定位、社会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定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规定了大学定位的具体原则,即分类定位原则、服务面向原则、功能效益原则、市场竞争原则、比较优势原则。 美国是拥有世界知名大学最多的国家之一,它继承了欧洲古曲大学的传统和现代大学的理念,扎根于美洲探险家文化之中,开创了一条新的大学成功发展之路,成为当代世界大学的典范。研究和借鉴美国大学发展和定位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国大学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合理定位。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中外比较等研究方法,以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背景,比较和借鉴美国大学发展定位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当前大学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试图建立并完善大学合理定位的引导机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进行了机制建构,并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
王涛[2]2008年在《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过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目前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规模大发展的同时,高等院校也在逐步改变过去精英式教育的传统做法,在高等教育多样化方面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将为我们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在看到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在多样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问题,这主要就是高等学校在定位过程中的趋同化现象还比较严重。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要,对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应处的位置的预期和认定。高校定位是一个既包含横向的,也包含纵向的概念。所谓横向的大学定位是指大学的学科结构定位,如单科性、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等;所谓纵向的高校定位主要是指在人才培养类型上的定位,如以培养研究生占较大比重的研究性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以及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高职高专院校。此外,所谓定位中的“一流”也属于纵向上的高校定位。一所高校能否合理定位对于这所高校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出造成我国高校定位盲目趋同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我国高校定位的趋同化及其影响。该部分首先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继而列举了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的具体表现,以及高校定位趋同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我国当前大学定位盲目趋同的原因分析。在这一部分里,笔者详细地分析了造成我国高校定位盲目趋同的五方面原因:思想观念、高等教育经费、政策、高校行政管理体制和高校的评估标准。第叁部分,大学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在这一部分,笔者主要列举了美国的例子,从宏观和学校两个层面来介绍了美国高校定位的措施。第四部分,改变高校定位趋同化的策略。从对定位趋同化的原因分析并结合国外的一些经验,笔者认为要想解决高校定位趋同化这一问题应从社会、政策制度以及学校这叁个层面来着手。
朱永东[3]2003年在《当前我国大学定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高等教育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尤其是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这种前瞻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之一的大学要想在二十一世纪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立于世界之林,大学办学者就不得不“未雨绸缪”,为大学的发展出谋划策,以利于大学健康、快速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大学的定位与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研究”的子课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研究的。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定位就是为大学“预”的过程,而“预”也恰恰表现了大学发展的前瞻性。本文旨在探讨大学定位的相关理论,而探讨理论往往是从其最基本的概念开始的,所以文章首先对大学、定位、大学定位等几个基本的概念进行厘清。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文章接着对大学定位的现状进行解析,认为目前我国许多大学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错位”,主要表现形式有叁种:“应然”与“实然”的错位;定“高位”与定“低位”;不安其“位”。针对目前我国大学定位的混乱状况,构建科学的大学定位理论已迫在眉睫,其重要性不言自明。既然大学非进行科学定位不可,那么科学的大学定位理论体系如何构建?换句话也就是说,大学定位应遵循那些原则?它有那些功能?它受那些因素的制约?在大学科学定位时还要注意处理那些关系?这些问题显然是首先要明确的,文章第叁部分就依次对这些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这样,与前面部分相互对应,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初步完成对大学定位理论的构建。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作者根据以上的研究结论,具体选取中南大学的定位进行案例分析。经过分析得出中南大学的定位整体上是可行的,但某些地方仍值得商榷,须加以修改。
王莹[4]2016年在《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战后,在第叁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战后经济得到速复苏与发展。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量具有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促使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从单一走向多元。在经济、社会、教育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应用技术大学通过新建、升格或改造重组等模式率先在欧洲国家产生并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以其准确的办学定位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广泛认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批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技术大学。但由于这些高校存在着数量少、难以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要;发展无序,缺乏相应的评价标准;水平较低,服务于区域的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学界对于应用技术大学的现实存在产生质疑。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用技术大学的内涵和定位模糊不清。目前,我国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应用技术类型的高校,但仅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政策框架,建设的主体则在地方本科院校,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要依靠地方本科院校的探索和创新。作为舶来品的应用技术大学能否在我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应有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建设高校能否明确建设观念,能否进行准确定位。然而,由于高等学校的定位问题近年来才被学界所关注,对许多问题仍缺乏专门研究,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系统研究则更少。随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不断深入,明确应用技术大学的合理定位,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长远、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为题,尝试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从结构功能主义和系统论等视角来考察应用技术大学在社会系统和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解决应用技术大学的定位“是什么”以及“定什么”等问题,并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应用技术大学科学定位的方法与策略,以及对于应用技术大学实现特色发展的一些建议。本文共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厘定了应用技术大学的基本内涵,在对已有关于应用技术大学和高等学校定位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脉络与定位现状。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梳理了我国应用技术大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指出应用技术大学在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在定位上的共性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叁章,境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定位特征。分析了德国、英国以及中国台湾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与定位特征,寻求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共性特征。第四章,社会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定位。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的位置、角色、取向与功能,确定应用技术大学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第五章,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技术大学定位。运用系统论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和功能定位,确定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第六章,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定位:方法、策略与建议。分析了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依据、原则与策略,解决应用技术大学定位“如何定”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定位是实现应用技术大学特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应用技术大学必须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优势,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明确服务地方的办学使命,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大胆实践,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李静[5]2008年在《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大学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很多高校不得不重新思考学校的定位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到众多的因素,又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又很复杂的问题。在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情势下,战略管理也日渐引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受到高校管理人员的重视。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也可得知,差异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才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要求。本文主张从大学的角度研究如何运用差异化战略发展出学校的特色,从而适应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差异化战略是一种重要的企业竞争战略。本文将其引入大学定位的研究,力图为我国大学的差异化定位与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实践中的指导。本文共分五个部分。导论部分提出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进行必要的文献综述后梳理研究思路,对文中多次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界定,找到研究要依靠的理论基础并确定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为研究的开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第一章对大学定位的趋同化和差异化两种现象进行解析,分别整理国内和国外大学趋同化或差异化发展的表现,并各从叁个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其中国外的情况选择了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叁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大学趋同化发展使用组织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叁个学科的理论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对大学差异化发展使用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学和企业管理叁方面的理论分析其成因和科学合理性。第二章从国内选取叁个差异化办学成功的大学案例,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各选择一个差异化办学的典型代表,对其发展战略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后得出差异化办学的启示。确定了差异化的发展思路后,各大学应全面分析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第叁章借用伯顿·克拉克的政府、市场和大学的叁分法,并加入社会这一宏观影响因素,对大学面对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微观方面即大学自身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历史传统、大学校长、办学理念和大学的优势劣势。第四章在前叁章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模式趋异原则、目标认同原则、持续稳定原则、集中优势原则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并提出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的依据,包括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国内外其他大学的发展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的需要、学校的实力和现有的资源、条件。大学自主进行差异化定位的内容是本研究的落脚点,即大学差异化战略的具体实施,首先要参考目前比较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确定自身的位置,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行动方面主要以大学的叁大职能为维度,探讨不同类型的大学应采取何种措施,以实现大学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与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发展相适应。
杨黎明[6]2005年在《我国综合大学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学重要性的日益增加和人们对于这种重要性的逐渐认识,关于大学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所大学应该如何准确定位?作为在我国具有突出地位和特色的综合大学应如何准确定位?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和思考,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后的这几年尤为突出。因此大学定位、尤其是综合性大学定位的研究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选题。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主要通过叁大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为大学定位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对定位、大学定位和综合大学定位叁个概念的理解。指出定位原是一个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营销的概念,后来才逐渐引入大学的研究。然后在分析总结前人对大学定位认识的基础上,对大学定位做出了自己的界定,认为大学定位就是大学为了自身的发展,所作出的具有理念意义的战略选择。并从叁个方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揭示。最后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指出综合性大学定位的特殊含义。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探索我国综合大学应该如何定位。从定位的依据、定位的主体、定位的内容、定位的原则以及定位的保障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求从理论上说明大学定位过程的机制。 第叁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对我国综合大学定位的现状把握与分析,从叁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分别为我国综合大学定位的主要特点和成就、定位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试图在第二部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定位的实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基本认识。 大学定位是20世纪末才开始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而综合大学定位的探讨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来揭示与综合大学定位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以期对我国综合大学定位的现实能有所帮助。
曹海静[7]2007年在《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方高校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然而由于长期照搬计划经济体制下部委属重点综合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办学过程中,一些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不准,特色缺失,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不仅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健康有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以“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问题研究”为题,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力求从一般到特殊,从理论到实践等多层面、多视角地来探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寻求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合理定位。本文共有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前言。阐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对已有的关于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研究以及有关地方综合性大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综述,且讨论了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是对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的一般理论述评。这部分揭示了分类与定位的联系与区别,介绍了国内外高等学校分类状况,在此基础上,从内容、依据、原则叁方面对高等学校合理定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第叁部分是对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现状的分析。这一部分阐释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内涵和办学特征,定位现状以及定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的案例分析。这部分以云南大学、山西大学、吉首大学为案例,论证了其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从而对第五部分的理性分析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佐证。第五部分是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的理性思考。这部分首先从高校职能与分类的关系入手,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叁个维度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从高校自身、国家、社会等多视角对综合性大学合理定位进行分析。最后又确定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评判标准。这部分以第二、叁、四部分为基础,是全文的核心部分。
李名梁[8]2007年在《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日趋强化的环境下,我国的许多大学在办学中陷入“迷失”困境和“趋同”误区。如何办出大学特色,促进大学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实践证明,办学特色已成为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等教育注重特色发展也成为一种世界趋势。研究办学特色问题不但有助于推动我国大学的变革,而且有利于我国大学避免“千校一面”的现象,寻求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本文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组织学、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将大学视为一个典型的组织系统,基于对大学的组织特性和系统特性的两维度分析,从大学的社会职能与组织运行的角度,探讨了大学办学特色的概念、特征、功能效用及其形成过程,揭示了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特色效用偏好,从整体上初步建构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理论。在分析大学社会职能历史演进以及梳理大学办学特色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大学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围绕组织的使命、目标和任务在运行、发展和变革过程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独特的发展方式。同时,本文提出了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两种机制,即“和谐耦合”的微观机制和“内外互动”的宏观机制。从微观上,揭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设计优化”的控制机制与“能动致变”的演化机制相互耦合的过程;从宏观上,揭示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大学在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分类定位与战略规划相结合条件下的特色建设的过程。在以上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以多元统计分析和R统计软件的应用为工具,本文从实证角度论述了大学办学特色的主要构成因素以及影响特色形成的关键因素。同时,构建了大学组织不同利益主体的特色效用函数,并强调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必须关注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偏好,以提高特色建设的经济特性。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学办学特色形成的学科发展战略、形象识别战略和整合营销传播战略,并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姚金菊[9]2005年在《转型期的大学法治》文中指出在科教兴国战略、依法治国方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这一宏观背景下,结合我国处于转型期这一历史背景,针对我国目前大学制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作者选取了大学法治为题,在分析介绍各国有关理论制度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出发,试图对处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的大学法治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建构,指出:法治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落实和保障,大学法治是实现大学理念的有效保障。大学法治的构建首先是以学术自由为基础的大学自治的构建,大学自治制度构成大学法治的核心;但大学法治并不仅仅以大学相对独立于国家的大学自治制度为内容,大学自治制度的真正实现还有待于大学的有效治理;而大学的有效治理不仅仅在于大学内部权力的有效运行,还要注重保障大学成员尤其是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大学法治的实现需要有效的解决大学争议,而司法审查正是解决大学争议的最后途径,也是大学自治、大学成员权利的有效保障。对于处在转型期的我国来说,大学法治的构建尤其需要立法的完善,制定大学法或在统一学校法中专章规定大学法条款是实现大学法治的前提。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语叁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以公立大学为研究对象,分析提出大学法治的意义,提出大学法治的构建问题;介绍了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不足,提供了大学法治的图解。第一章为大学法治的基础。从历史进程考察,大学在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传统;从现实考察,现代大学有着共同的理念。大学的理念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分别构成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社会责任,其中学术自由是实现大学社会责任的基础,构成大学理念的核心部分。第二章为大学法治的宪法基础。在分析作为宪法基本权利学术自由的内容、性质及特征后,指出学术自由是大学享有的基本权利,大学自治是对于学术自由的制度性保障。大学自治的实现手段包括组织手段和权力手段。在我国确立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具体可以通过对宪法规定的扩大解释和主体分化的路径进行。第叁章为大学自治的组织形式。国家设立的大学履行公共行政职能,属于行政主体。从大学的历史形成、当今现状以及其他国家对于大学的现行法律定位得出结论,法人是实现大学自治、保障大学独立于国家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大学属于特殊的行政主体——公务法人。大学公务法人具有自己的特征,更接近于社团法人的性质。第四章为大学的法人治理。大学法人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具有特殊性。大学的法人治理实际是大学的微观自治。在分析大学治理的原则、基本制度和实现手段后,将大学治理的实现手段与大学的自治权力相联系,具体分析大学的自治组织权、自治立法权、自治行政权和自治财政权,并对大学内部的组织模式、领导机关、自治立法的性质等进行了探讨。第五章为大学的成员。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共同构成大学的成员,学生和教师是大学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大学成员的学生和教师与大学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公法关系;学生和教师作为大学成员的身份与公民的身份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权利义务内容及制度保障。第六章为国家与大学的关系。公平与效率决定国家介入大学的必要性,但国家并非教育的垄断者。国家与大学的关系要在变革背景下从管制和放松管制的角度重
石华[10]2008年在《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其功能主要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地方本科院校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不仅事关学校在激烈竞争中找准自己的前进方向与发展空间,而且对于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水平和效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地方本科院校定位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定位不合理的现状分析和合理定位的对策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求地方本科院校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的发展方向。全文共分四个部分:一是引论。本部分对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研究。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本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了一些基本的研究。叁是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合理的现状分析。本部分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不合理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阐明和剖析。四是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的对策研究。本部分从设计合理定位的政策、制定合理定位的标准及扩大办学自主权等叁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进行了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学合理定位及引导机制建构研究[D]. 张丹. 大连理工大学. 2005
[2]. 我国高等学校定位趋同化问题研究[D]. 王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3]. 当前我国大学定位问题研究[D]. 朱永东. 中南大学. 2003
[4]. 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研究[D]. 王莹.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5]. 基于差异化战略的大学定位研究[D]. 李静. 山东大学. 2008
[6]. 我国综合大学定位研究[D]. 杨黎明. 山西大学. 2005
[7]. 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定位问题研究[D]. 曹海静. 河北大学. 2007
[8]. 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D]. 李名梁. 天津大学. 2007
[9]. 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 姚金菊. 中国政法大学. 2005
[10]. 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研究[D]. 石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