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物流公共配送模式与体系结构设计研究_共同配送论文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与系统架构设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架构论文,模式论文,物流论文,城市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572,88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3.04.012

物流配送是城市物流的主要运作形式,也是城市物流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优化城市物流配送是发展现代城市物流的关键所在。共同配送是我国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的主要发展趋势,结合共同配送理念对于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具有重要的意义[1]。

共同配送由于使配送作业达到了较大的配送规模,同时也提高了车辆等设备的利用率,减少了车辆出行,有效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减少了交通工具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共同配送被认为是高效率的配送模式之一,是现代社会中采用较广泛且影响面较大的一种配送方式。

关于共同配送的定义,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按日本工业标准(JIS)的解释,共同配送是:“为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按日本运输省的定义,共同配送是指“在城市里,为使物流合理化,在几个有定期运货需求的货主的合作下,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使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的配送”。也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与商品,统统把货物装入同一条线路运行的车辆上,用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服务,实现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2]。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协同配送的解释: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解释: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共同配送的目的在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主要是货主(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和运送者通过共同配送,解决运输过程中低效率的问题。

共同配送在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应用比较广泛,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物流方式,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物流共同配送

(一)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体系是指在一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对市区内主要的连锁企业和生产加工企业的运输配送系统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规划,由一个或多个配送企业综合某一地区内多个用户的要求,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路线和货物数量,经过配送中心的多功能服务,进行优化组合后的配送体系。它的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节约社会资源、提高配送效率、快速反应信息、及时而准确地完成配送目标。当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市域配送的要求会阶段性提高[3]。

从城市整体来看,物流企业分散经营,往往无法整合分散、狭小的物流资源,并且众多企业受物流对象、货物品种、数量以及物流资源所限,往往存在配送仓库在地域上分配不均衡,仓库利用率不均衡,运输线路不合理,车辆空载率高,往返装载率不均衡等现象[4]。然而通过城市物流共同配送则可以促使这些企业共同利用仓库、车辆等物流资源,促使物流业务合理、全面的集成,从而整体优化物流节点的设置和物流运输线路的安排,通过对货物的集中存储和统一调拨,实现物流的“增值效益”。实行城市物流共同配送前后效果比较如图1所示。

图1 实行共同配送前后效果比较图

(二)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

1.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整体模式

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整体模式示意图如图2所示。

2.城市物流配送模式组织方式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是以物流资源合并为基础的,根据物流资源合并的主要方式可将城市物流共同配送组织方式分为运力合并型和物流节点合并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本文又提出一种新的共同配送方式,即接力配送[5]。

(1)运力合并型

运力合并是指根据车辆的运输能力进行统筹分派,使不同来源或欲运往不同目的地的货物,能装载于同一辆车进行配送,并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路线等方面做出最优的安排。这类物流资源整合方式大大提高了车辆装载率及车辆使用率,节省了配送运输资源,降低了物流成本,有助于解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及能源消耗等城市问题。从目前的运作来看,有三种典型运力合并型的运作模式:

A.搭载配送

搭载配送是指将本企业配送数量较少的商品委托给其他企业搭载运输,而本企业只配送数量较多的商品,同时接受其他企业委托的搭载运输。这种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车辆的实载率。

B.回程运输

回程运输是指两家不在同一区域但有相互业务往来的企业,通过协议彼此利用返程车辆为对方运送货物的配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防止车辆返途中空载,但参与的企业要能掌握彼此客户资讯。

C.“一对多”配送

“一对多”配送是指当一个发货点对多个客户进行物流配送时,综合各个客户的具体要求,统筹安排,进行联合配送。对多个客户共同集货情形也可以通过这种模式实现,并且可以统一备货任务,客户退货、包装再利用等回收物流过程可以同时进行。

(2)物流节点合并型

物流节点合并是指将不同来源的货物运送至某物流节点(物流配送中心等城市货物转运点),再依据货物目的地的不同进行分类,将同一目的地的各种货物,装载于同一车辆进行配送。此类物流资源整合方式可以使各企业共同利用物流配送中心、装卸机械等设施,从而提高了共同配送的统一程度,实现配送高效率,有助于解决城市物流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目前有三种常用的物流节点合并型的具体运作模式:

图2 城市配送模式示意图

图3 交换配送模式结构示意图

A.交换配送

交换配送是指当企业各自拥有运输工具和物流配送中心的情况下,根据各自运量大小与客户距离等因素,协商划分配送区域或地段进行配送。企业可以选择向离客户最近的物流配送中心供货,该物流配送中心可能并非隶属于本企业,而是共同配送体内其他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其结构示意图见如图3所示,在此配送模式中,企业利用相互的配送中心缩短了与客户的距离,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配送效率。

B.设置公共物流基地

设置公共物流基地是指在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一些公共物流基地,当货物要进入此区域时,将众多客户所属商品共同配载并集中送往公共物流基地,然后由客户自行取货,而集货过程正好相反。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场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而且大大提高了接货水平,加快了配送车辆的运转速度。公共物流基地还可以集中处置废弃包装材料,统一安排接货人员,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C.集中配送

集中配送是指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共同建立配送中心,集中处理企业的配送任务,使物流配送形成规模化。这种模式能够满足需要及时配送、配送频率较高、配送单位较小的生产企业的要求,同时可以保证高效率配送及防止生产企业的信息外流。但参与企业要充分了解相互物流特性,同时需要建立高效的物流信息系统。

(3)接力配送

接力配送,也可以说是“节力配送”。它是运力配送和节点配送的综合体,在运力型模式下运营。当配送车辆到达某一物流节点时,假设公司A所要配送给目的地B的货物较少,可以将货物交与另一家配送较多货物的公司B进行目的地B客户的配送,同时甲公司车辆回程过程中,配送乙公司的货物到达与公司A同城的客户A1。同时在一对多的运输配送中,回城也可以配送多家公司的货物,具体配送情况如图4所示。

由图所示,这种接力配送的方式,在理论上既减少了人力、车辆使用以及所涉及的费用支出等,又增加了供应商和供应商、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相互监督,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运输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信誉度也会提升。不过这种配送方式对公共物流基地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具有获取跟踪及车辆监控、偏行自动报警和动态调度等功能外,物流基地还应有强大的技术以及分拣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对企业的认可力。

图4 接力配送模式图

三、共同配送体系的架构设计

(一)共同配送架构设计流程

共同配送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如同一个项目一样,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全面分析,细致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时间、资金等多种约束要素,以确保所建立的体系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本文提出的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共同配送体。前提是要寻找适合的合作者及适宜的配送对象。首先,了解参加成员企业的物流实际情况,并设定一定的进入条件,并且适当考虑区域和功能互补。主要考虑条件有配送区域和范围、网点数量与分布、配送作业环境、服务水平、运送车辆的特性、配送商品的特性、物流设施状况、物流系统的独立性与兼容性等[6]。其次,明确进行合作的业务范围,划定需要纳入共同体系的配送商品与服务内容,分别统计其种类、批次、包装、订单截止时间、集货交货时间、验收方法和规划等[7]。

2.建立统一的决策机构。在总体政策和策略上形成共识,并经多方协商在决策上达成统一,是架构共同配送体的关键一步。否则会给日后的配送带来重重混乱与障碍,商品在集中、管理、运送等活动中将难以协调一致。该决策机构负责行使约束与监督权力,督促成员企业达成协议之外,还要负责业务衔接、关第协调和利益调整等。

3.确立共同配送的主体。结合参与各方的具体情况和意愿,选择合适群体的配送模式与组织形式,同时明确各参加单位对应的负责部门和运营机构,共同组建结构完善、权责明晰的配送推进主体。

4.设计共同配送系统。重新整合共同体的各项配送业务与物流资源,明确整体服务水平和个别要求,选择合适的保管、装卸、理货、备货、拣选以及集配等各环节的作业方式,并配置好开展这些作业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车辆、人员等资源,统一退货处理、订发货记录、单据传递、信息传输等流程与标准[8]。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采用Flexsim进行流程仿真设计,以降低实际的操作成本[9]。

5.系统收支分配。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共同配送系统内各类费用的计算、分摊办法并能进行相应的控制;二是建立合适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

6.配送系统论证。论证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测方式,用Flexsim等仿真软件进行效果仿真,并与设计目标进行对照分析;二是邀请相关专家对系统进行评价,以便改进,并且要取得参与企业的一致意见。

7.系统建立和运行。按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案投入运营,并同具体的配送业务相结合。

8.系统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共同配送的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共同配送顺利、高效地开展。

(二)共同配送体系架构设计仿真

性能测评实验的硬件平台是Pentium Ⅳ 2GHz CPU,2GB内存,硬盘为300G,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仿真过程用Flexsim软件实现。

由于在共同配送架构设计的过程中,共同配送系统的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因此本次仿真主要内容是共同配送系统,仿真的对象是邮局共同配送流程。

1.建立概念模型

(1)系统描述

这是一个邮局内部快件(包括货件、包裹、特殊件)处理系统的模拟,主要模拟邮局配送中心内部的处理各个合作快递企业运达的货件的流程,由于邮局处理货件必须先过滤分类,但现实中货件种类繁多,尤其是对于共同配送来说,各种货件更是不计其数,因此本模型仅将邮件分为本地货件与外地货件。货件到达后,依其类型给予2种不同类型(用不同颜色区分),经由传送带到达处理器进行处理。此步骤主要是把货件按照其不同的类型分开,再分别送到不同的货架上等待邮车运送出去。在此仅考虑内部分类处理部分,故外送部分在这个模型中不做讨论。

(2)系统数据

产品到达:随机产生两种类型的产品,平均每15秒到达一个产品,标准差为2秒;

产品加工:平均加工时间1秒,标准差为0.5秒;

产品运送:使用两辆叉车,举起和放下速度均为3秒。

(3)概念模型

2.建立Flexsim模型

第一步:模型实体设计,如表1所示。

第二步:流程仿真

模型经编译、重置、运行后的仿真图如图A所示。

3.模型分析

红绿两种颜色分别代表本地和外地两种货件的仿真运行情况,如图B所示。

经运行后分析,可根据货架空置率增加或减少业务量。

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暂存区和传送带之间货物的平均等待时间为0.5s,由此可知,该设计能满足大量货物的处理要求,是比较合理的一种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量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迅速上升,商品流通速度加快,从而要求生产制造、商贸流通等企业的物流能力与效率相应提升。

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独立完成物流配送的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客观上需要引入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配送方式。同时,我国中小型城市配送企业大多数经营规模较小,成本较高,缺乏资源及技术等优势,普遍面临着物流成本上升、物流现代化能力投资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因此,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城市物流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如果每家企业都建立自己的配送网络和设施,就很容易出现在客户密集地区的物流设施能力不足,在客户稀疏地区的物流设施能力过剩,或者出现许多城市配送企业在相同城市区域重复进行物流投资建设的情况,这就导致物流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效率低下。

共同配送对于我国实现同业或异业互补、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以及实现优化配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作为物流配送总体趋势的共同配送,是提升我国商业物流环境、改善整体社会生活品质的重要的配送模式,应在我国物流发展中重点加以推广[10]。本文提出的共同配送的新模式以及共同配送模式体系的架构设计过程,能够节省供应商在进行物流配送中的成本,进而减少物流成本,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共同配送模式的推广,还可有效降低社会的发货频率,进而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噪音及汽车废气排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这一角度,对于一个城市而言,需要将共同配送模式作为可持续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之一进行发展和推广。

标签:;  ;  ;  ;  ;  

城市物流公共配送模式与体系结构设计研究_共同配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