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体系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3)34-0016-05
在我看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两个难点: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个什么样的体系;二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何运转。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了(虽然是原则性的提到了),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据此,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构成的体系,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部分。[1]第二个问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给我们提供了解决的思路,即“构建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这背后的意思是,在现代职业教育里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之间是可以转换的,而教育转换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在立足国情和借鉴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职业教育体系比之让这个体系顺畅地运转起来要容易得多,一个不能很好运转的体系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其实,目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件都已存在,比如说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正规的职业教育、非正规的职业教育等。为什么还要再提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呢?主要是上述这些要件之间沟通、衔接不好,存在层层壁垒,这些都可归结为“教育转换”不畅。
“转换”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的意思是改变或者改换。那么,教育转换就是改变或者改换教育,是指人们在自愿和有条件的前提下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教育被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类型,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育有不同的教育目标、职责任务和教育内容;第二是教育转换是自愿的,不能强迫(义务教育除外,义务教育关涉是否接受教育的问题,不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问题)转换,更不能用不正当手段(比如夸大办学质量)欺骗人进行转换;第三是教育转换不是无条件的;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育转换的主体是人。教育转换在现实当中早就存在,比如说学生从普通高中转到职业中专读书,这是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又比如学生从一个地方的高中转学到另外一个地方的高中就读,这是同一类型、同一层次教育之间的转换;再比如学生从普通高中升入大学就读,这是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转换。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分类
一如前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以其他类型教育和相关组织为辅助构成的。如果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看成是一棵大树,职业教育就是主干,其他的教育和组织就是枝桠。当然,我这里强调职业教育之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义,并无贬低其他教育的意思。
(一)不同类型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不仅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也与每个人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在现时代的人,就教育方面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接受了教育,而在于接受了什么样的、多长时间的教育,前者事关教育类型,后者关涉教育层次。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也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我们这里讲的教育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因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牵涉面广泛的行业,为了论述的方便,必须对其进行分类。分类就是按一套规则或标准将分类对象归于适当类别单元中,并赋予规则和类别单元以一定的抽象逻辑术语及名称的方法。分类是人们进行思维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之一。人们在分类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事物或现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推理和分析。[2]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标准,人们通常把教育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类。显然,这种划分并非按区分对象的同一属性为标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是以教育层次为标准;职业教育以教育性质、职责任务为标准;成人教育则以教育对象为区分标准。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四大块教育之间必然会有交叉。[3]
1.基础教育。顾名思义,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的教育,就是为人们在成长中获取更多发展而打基础的教育。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高级教育计划官员讨论会上,对基础教育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的教育。“它的目的是使每一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获得幸福,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4]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优秀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就都免谈。中国的职业教育虽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却乏善可陈,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低劣有很大关系。在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初中和高中)。一般情况下,3-6岁儿童接受学前教育,6-12岁儿童接受小学教育,12-15岁青少年接受初级中学教育,在15岁的时候进行第一次教育分流,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学习,为接受高等教育打基础;另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中学就读,在这里基础教育就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生关系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2.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美国卡耐基基金委员会将高等教育概括为“中学之上所有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条对高等教育概念内涵做了类似的规定:“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是大学、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和师范学院等机构所提供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其基本入学条件为完成中等教育,学完课程后授予学位、文凭或证书,作为完成高等学业的证明。高等教育形式多样,有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中国的高等教育有高等专科学校、大学与学院、研究生院(班)和职工大学、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以及高等学校自学考试(成人教育范畴)等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归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把高等教育分为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那么职业型高等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型高等教育也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密切关联,比如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学生来源。
3.成人教育。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按照教育部的文件,成人教育包括各级各类以成人为教学对象的学校教育、扫盲教育和其他形式的教育,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5]成人教育是指按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为所属社会承认的成人一生任何阶段所提供的非传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它是终身教育中成人阶段一切教育的总和,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学校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按教育功能划分,成人教育可分为两大子系统:第一是成人职业教育子系统,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第二是成人非职业教育子系统,包括普通学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经济教育、社会法律教育、社会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等。[6]在我国,成人教育的形式和结构复杂多样,从办学形式来看,包括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职工大学、夜大学、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及各种培训教育等;从学习形式看,包括全日制、半日制、业余制、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定义及其实际构成中不难看出,成人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成人教育较之于职业教育,其占有的时间更为长久、所涉及的领域更为广阔、所包含的内涵更为丰富;其联系在于职业教育中的职后部分和成人教育中的职业教育重叠交叉,成为两者的结合部。
(二)不同形式的教育
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包括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而正式教育则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的学校教育居于大教育体系的核心位置,各种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不仅是正规教育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充分利用教育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发挥各种教育形式最佳效益的重要途径。[7]人的一生当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20%-30%来自于正式学习,而70%-80%来自于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的学校教育已经不是教育的全部,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国际教育标准分类(2011)》对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做出了区分。“正规教育”系指通过公共组织和被认可的私人团体进行的制度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它们的总和构成一个国家的正规教育系统,比如上文谈到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形式。因此,正规教育课程理应经相关的国家教育当局或任何其他与国家或地方的教育当局合作的相对的机构认可。正规教育主要由初期教育构成,即个人首次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所受的正规教育,通常包括全日制教育、职业教育、特殊需要教育和部分成人教育等,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正规教育系统的一部分。“非正规教育”并非非正式的、顺带的或无约束的学习,它和正规教育一样,也是指通过教育提供者进行的制度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其突出特点是在个人一生学习的进程中对正规教育的补充、替代和(或)完善,通常以短课程、实习班或研讨班的形式提供,所得到的资格证书多数不被国家或地方教育当局承认为正式或等同于正式的资格证书,或者根本就没有资格证书。[8]正式教育是指个人从社会经历和生活环境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增强修养的学习活动过程。非正式教育在学校外进行,活动的过程主要是自学和潜移默化。非正式教育具有随机性、自发性和广泛性,没有固定的场所、明确的教师、稳定的周期,也无明确的学习目标。人们在工作、娱乐和生活中通过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报纸,通过参观、访问、交往等一切感知渠道,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的过程都属于非正式教育。[9]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里面也有正式的职业教育和非正式的职业教育。
(三)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给予受教育者从事某种具体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一个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上是由不同层次的教育构成的。在西方国家,职业学院把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专业教育[10]。它们培养的人才对应于我国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相当于日本职业领域的工、士、师。从世界上很多国家职业教育的结构层次来看,初、中、高这三个层次呈金字塔形,例如美国的职业教育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科课程和职业课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没有明显的区分;社区学院承担了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教育由本科院校实施。就我国职业教育运行的现实情况而言,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以提供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为各行业培养适应相应职业资格等级及其标准需要的初、中、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分别承担着培养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由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专科职业教育、技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职业教育这五个层次要素(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至于职业教育层次的数量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但不管层次数量几个,都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11]
1.初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是在完成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各级政府应当保证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能够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完成小学教育以后,可以通过举办初等职业中学,进行职业学校教育,为当地培养实用人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国的初等职业教育正逐渐消失。
2.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形式有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师范学校等。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型与技能型相结合的初级实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培养操作型技能人才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要求不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没考上普高的初中毕业生为主要生源(或水平相当的社会青年),这些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比较低。《国务院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过去几十年,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得较好,这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是比较适应的。
3.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完成高中教育基础上实行的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又可分为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城市学院等。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服务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教育比较薄弱,这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对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既需要大量熟练的工人、技术人员,也需要高级技术人才。而且,在经济发展亟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化的今天,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人才,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现形式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技术大学(我国还没有,据说正在酝酿成立应用技术大学)、普通大学等。培养目标是为国民经济的生产、管理、服务领域第一线服务的管理型、工程型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生源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因此,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要以普通高中、部分中职毕业生和部分高职毕业生作为生源。地方本科院校重点是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主动适应地方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重点本科院校既要为社会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输送优秀生源。[12]
从构建完整、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说,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上面还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教育。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转换
我国职业教育内部目前尚缺乏一个多层次、畅通的纵向衔接通道,在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衔接上,仅有少量高职教育与其他教育衔接的单向通道,未形成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的纵向衔接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贯通网络。为此,要形成一个灵活多样的教育转换机制,使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纵向衔接和各类型横向贯通。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来说,教育转换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之间的转换,比如初级职业教育转换到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教育;二是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之间的教育转换,比如说非正规的职业教育转换到正规的职业教育;三是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之间的转换,比如普通教育转换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转换到职业教育。对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转换,已经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体验式教育转换
所谓体验入学,就是职业高中或普通高中职业科吸收初中三年级学生到校,或参观职业教育设备设施,或参与职业学校教学过程,或直接参加学习和实习。日本是比较早的试验职业教育体验式入学的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日本高中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衰退趋势,报考职业高中的人数逐年减少。为改变这一状况,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初中生的“高中体验入学”。初三应届毕业生到职业高中用一整天或两三天的时间体验一下教学与生活情况,以便选择好理想的和符合自己实际的高中。“体验入学”的具体做法因校而异,主要的有如下几种方式:第一,定向介绍,利用录像、幻灯等器材介绍教学情况、毕业后的去向等;第二,参观设施,主要参观实习室和学校的附属设施,如农场等;第三,实地听课,主要让初中生听高中生的上课情况;第四,体验学习,让初中生在职业高中体验专业学科的实习;第五,其他,如升学咨询、开座谈会、与职业高中生联欢、参加高中的校庆活动、参观俱乐部并参加其中的某项活动。[13]初中生到职业中学“体验入学”的时间虽短,但能直接得到在职业中学学什么、怎么学、怎样才能学好的体验,为升学、就业做好心理准备,既对初中毕业生的生涯指导工作有好处,也对基础教育转换到职业教育有好处。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初中教育转换到中等职业教育,对于高中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教育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说是否可以考虑在初中或者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名字就叫“职业先修课”。
(二)考试式教育转换
考试是检查、评定学业成绩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14]考试选择是不同类型职业教育、特别是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转换的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不同,高一层次的职业教育一般要比低一层次的职业教育目标更高远、内容更深入,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无法胜任学习。可以预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考试依然是最重要的教育转换方式。最近教育部出台了《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高职教育入学考试的六种方式:第一种是基于现有高考的招生方式,学生参加高考,根据考试成绩选择适当的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种是示范高职已经实行的方式——单独招生。对那些教学设施基础条件好,招生规范,社会影响好的高职院校,鼓励更大范围内给予单独招生权,自主命题,自主招生。第三种是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单招。所谓对口升学考试,就是普通高等院校对口招收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的应、往届毕业生。“对口”是指所报专业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近。对口升学与普通高中升学相比有自身的优越性:首先是对口升学学制短。职高生学制两年即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中专生三年可参加两次对口升学考试,这样就缩短了在校时间,加大了考试的选择性,提前了就业时间。其次是对口升学考试内容固定,凡职业学校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均有报考资格。考试与普通高考时间相同,由各省、市、自治区单独出题,单独录取。考试分文化课和专业综合两部分,满分750分,其中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各150分,专业综合300分。再次是同一院校招生中对职业教育对口升学考试录取分数大大低于普通高中录取分数,而且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待遇完全相同。现在很多省市高职都实行了对口单招。第四种是“五年一贯制招生”。五年一贯制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学生毕业后拿大专文凭。五年一贯制的招生一定是限于那些培养周期长、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职业意识的专业,并不适用于高职所有专业。第五种是综合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即考查学生中学阶段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决定是否录取,这是综合评价招生。第六种是对高技能人才的招生。对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可以申请免试就读高职学校。[15]
(三)注册式教育转换
注册入学是近年出现的一个新名词,是一种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特征的招生方法。注册入学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主权,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具体来说就是考生根据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向1-2所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职业中学学生为对口单招成绩、专业技能水平等)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计划范围内,根据院校招生章程,择优确定拟录考生;考生在拟录院校中,结合自身实际,最终选择确定1所就读学校的录取模式。职校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招录模式,而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2012年,江苏省共有37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在2011年26所院校试点的基础上,经院校申报、江苏省教育厅审核,2012年新增11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其中,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有23所,公办有14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有21所,公办有5所。与注册式教育转换相关的教育转换还有“插班生”——本科毕业生、企业青年插班到高职院校学习的现象。[16]
(四)学分式教育转换
学分是成功地学完某学科所获的分值单位,用于表明学习者获得某种证书、文凭或达到某个级别所需要的学习量。学分制是用学分管理课程,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习者的学习量,由学习者自己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自己安排学习计划,以学习者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作为修完学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7]学分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并实践的比较多。但我认为,作为学分制形式之一的学分银行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转换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打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衔接与沟通的渠道。
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运行机制,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教学管理制度或模式。“学分银行”具有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课程标准体系、学分认证、学分累积、学分兑换子系统。据此,我们设计了学分银行运行框架(见下图)。
学习者 课程标准体系 职业教育 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 非正式教育 教育转换 学分互认协议 学分兑换 学分累积 学分互认 学分补偿 学分折算 学分获得 学分存储 学分累积 学分银行
在这个框架中,关键的是学分互认,学分互认的实现主要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学分累积。这个环节主要是互认课程学分的存储问题,学习者把通过某一层次或某一类型的教育选修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存储到学分银行,进行学分累积。第二个环节是学分互认、学分补偿与学分折算。在此环节中,要把存储到数据库中的课程学分依据课程体系标准,进行学分替代、补偿和折算。第三个环节是学分兑换。学分经过第二个环节的互认、补偿与折算后,依据学分互认协议,学习者就可以转换到另一个层次或类型的教育中去了。
本栏组稿 庄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