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联盟及其伙伴选择

动态联盟及其伙伴选择

王红亮[1]2002年在《动态联盟及其伙伴选择》文中认为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它迫使企业进行合理决策,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竞争出现了从对抗转向合作的新态势。本文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比分析了各种具有代表性的对抗性竞争理论的主要观点,研究了合作竞争的基本内涵、动因及其模式。动态联盟是合作竞争的重要组织形式。本文分析了动态联盟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价值,并从经济学和资源流动的角度研究了动态联盟存在的条件。文章运用博弈论、优化理论等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了选择合作伙伴的方法、伙伴地位不平等性、不完全信息引起的不确定性、合作伙伴内部报酬最优分配和合作过程中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及其防范机制的模型化问题。论文最后研究了动态联盟对于中国企业的启示和重大应用价值。

胡茜[2]2009年在《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文中指出动态联盟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组织形态。它是基于市场机遇的动态的、网络联盟化的组织,其组织成员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因此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是建立动态联盟的关键环节。本文针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动态联盟合作伙伴关系问题,基于对动态联盟基本特性的分析,着重对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模型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回顾了动态联盟的发展历程,分析其产生的必然性,指出传统的合作伙伴选择方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变化与不确定的竞争环境。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合作伙伴选择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下,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根据本文的研究主题,运用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首先阐述了动态联盟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伙伴选择的叁阶段模型。基于此,本文建立了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该体系进行合理性评价。最后借助该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DEA模型对候选合作伙伴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实证分析,证实了该方法的实用性。本文创新之处在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其合理性评价,以及基于AHP的DEA模型在动态联盟伙伴选择中的具体应用。

李强[3]2007年在《与工程建设动态联盟有关的几个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国际化,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建设项目规模和技术要求的增高,传统建筑企业组织模式己经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动态联盟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的重视。本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在充分认识我国建筑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工程建设传统组织模式的弊端,借鉴制造业的动态联盟思想,探讨了工程建设动态联盟的概念界定问题、工程建设动态联盟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问题、工程建设动态联盟的组建问题、工程建设动态联盟的风险管理等有关问题。论文展开分析企业动态联盟模式的构建过程,区分了工程建设动态联盟、建筑企业动态联盟概念与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概念。进而阐释了工程建设动态联盟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问题。并分析了工程建设动态联盟组建过程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由于工程建设动态联盟风险问题是影响联盟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文中着重分析了导致动态联盟构建与运作过程中失败的因素,即联盟所面临的风险。针对动态联盟在不同阶段面临的诸多风险,进行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防范措施、风险转移机制的研究,对风险管理的研究进行了补充。对于解决动态联盟实践中面临的诸多风险问题,保证联盟成功运作起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成果力图使联盟在平稳、健康的条件下发展,从而避免或减少由于联盟体的失败而给各方面带来的损失。是对工程建设动态联盟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如何进行组织创新、如何增强竞争力、实现新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慧[4]2008年在《企业动态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依靠其内部资源优势已很难获取竞争优势,而不容回避的经济全球化、紧缩成本、相互补充技术、分散风险等客观现象和要求使得基于分享和合作的联盟形态受到企业家的重视,已成为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策略。由于企业动态联盟处于竞争环境动态变化、科学技术不断跃迁的时代,有必要对企业动态联盟绩效进行动态评价,旨在为联盟整体以及各个盟员企业的联盟决策及联盟绩效提高提供客观依据。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聚类研究法、平衡记分卡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重点对动态联盟的绩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本文指出了动态联盟绩效评价这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剖析了动态联盟的含义及其分类、动态联盟形成的动因及理论基础,并对动态联盟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其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动态联盟绩效评价体系框架,分析了影响动态联盟绩效的各种相关因素,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供应商伙伴的选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根据动态联盟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战略主体的意图构建了联盟整体及盟员个体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评价与分析;最后,为了使研究成果更加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引入了案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有助于我国企业提高动态联盟绩效的几点建议。

兰荣娟[5]2009年在《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环境的多变,对市场机遇的快速响应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单凭自身的力量已难以成功把握市场机遇。企业需要整合外部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在此背景下,动态联盟已成为企业整合外部资源的理想组织形式。动态联盟组织形式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其成员主体多元性、地域分散性、组织临时性等特点,也使其具有比单体企业更复杂的风险,实践表明,该组织形式运用成功的比率并不高,其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动态联盟风险管理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企业实践中普遍存的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思想使其忽视了动态联盟组织形式中存在的风险,而导致企业合作中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理论界,对动态联盟的研究多集中于其组建、运行机制以及支持性技术等方面,虽然也有探讨动态联盟风险问题的相关文献,但大多是针对单一风险或是某些风险问题而提出的防控方法及对策措施,缺少针对性、专题性的研究工作,尚未形成系统的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鉴于此,本文将风险管理理论与动态联盟管理理论相融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作为研究选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框架和动态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一般风险管理理论,将动态联盟风险管理过程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叁部分;针对该过程框架,设计了动态的风险管理模式。(2)风险识别与统计分析基础上,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现有文献研究成果及企业访谈,对面向全生命周期的制造业动态联盟共性风险因素进行分阶段识别假设,通过样本调查和统计分析,证实了识别假设所选取的指标的内部一致性,从而明确了动态联盟风险体系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包含7个风险因子具体27个风险子指标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基于RS理论和AHP组合定权的动态联盟模糊综合评估模型的构建。以优化后的动态联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对动态联盟的总体风险水平和关键风险因素进行确定。在模糊综合评估模型中,基于RS理论确定客观权重,基于AHP方法确定主观权重,集成二者获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4)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组织模式的设计。基于动态联盟组织结构的一般模型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构建了动态联盟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设计了相应的组织模式。

杨丽媛[6]2009年在《IT项目组织动态联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生存在联盟体这样一个系统中,不稳定性肯定是存在的,动态联盟更是不例外。动态联盟的稳定性问题,实际上是联盟成员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决策问题。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动态联盟内参与合作的企业普遍存在着事前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和事后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以及合作中专用性资产投入延迟导致更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些都会导致联盟的不稳定。为了使动态联盟合作的项目得到成功实施,研究动态联盟的稳定性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IT项目的动态联盟稳定性问题。在对动态联盟的稳定性概述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理论学说如博弈论及资源学说等进行了简单评述。本文分析了IT项目管理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动态联盟自身的特点,梳理、总结出4个关键的影响因素,选择收益分配对称性及知识溢出合理性两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认为:当动态联盟的收益分配比率达到Pareto有效协同时,联盟的各成员能得到最大收益;满足利润最大化条件时的知识溢出率能使联盟的稳定度达到最优值,联盟企业的合作意愿将会提高。本文最后,针对关键因素,给出增强稳定性的关键措施,并对我国中小企业运用动态联盟模式进行项目管理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张玲[7]2007年在《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组织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二十年来,是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繁荣时期,工程项目众多,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任务繁重。而与此同时,建筑市场也呈现新的特点,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面临极大的挑战,业主需求发生变化,需要承包商为其提供一体化、全过程的服务,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变化迅速。新时代的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新的建设方法和建设模式支撑。本文尝试将动态联盟管理思想运用于当前迅速发展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中,探讨一种以总承包商作为盟主整合其他盟员的核心能力,实现能力/资源共享、风险共担、费用均摊的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组织,以提升组织的竞争力。本文在综述了总承包、动态联盟和虚拟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本文的研究范围锁定在工程项目实施阶段的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上,即以总承包商为盟主,其分包商、设计方、施工方和供货方等为盟员的动态联盟。其次,对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的生命周期进行研究,探讨了以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从组建到解体的整个生命周期及其运作过程,借助IDEF0工具对动态联盟的市场机会识别和组建阶段分别进行建模。同时,讨论了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的组织结构和层次关系以及动态联盟伙伴选择与优化的步骤和叁阶段法,建立了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伙伴选择与优化的评价指标。随后,针对总承包组织管理中的协调问题,结合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的特点,提出从目标机制、契约机制、信任合作机制、沟通机制和冲突解决机制来建立动态联盟的协调机制,建立了冲突解决的叁层结构。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以及需要更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杨春丽[8]2011年在《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R&D动态联盟是实现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有效获取,共同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单一企业乃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一,本文在相关理论回顾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R&D动态联盟的特征、与传统形式相比的优势所在、R&D动态联盟的运行条件,并从经济效益、产业发展和技术基础叁个不同的角度对R&D动态联盟的形成动因进行分析。第二,本文针对R&D动态联盟的特征,从层次模型和功能模型两个角度,对适用于网络化协作条件下的R&D动态联盟的协同工作平台进行了设计,探索性的提出一个面向R&D动态联盟不同阶段、不同目标和不同用户的,集多样化和个性化于一体的协同工作平台。层次模型角度,该平台分为基础层、服务层、应用层、表示层、用户层和扩展层等六个层次;功能模型角度,该平台包括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产品工艺辅助设计系统、知识产权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以及辅助分析软件等。当然,该平台的设计具有一般性,对于具体的R&D动态联盟项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该平台将作为R&D动态联盟管理的载体,对于R&D动态联盟项目产品研发周期的缩短、工作效率的提高将起到促进作用。本文的管理机制研究均建立在该平台构建的基础之上。第叁,本文从组建过程管理、研发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收益分配管理等四个方面构建了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的管理机制体系。(1)组建管理机制。本文将其划分为叁个阶段:模式选择、成员选择和契约设计。本文将R&D动态联盟模式界定为非股权式&星形&技术互换/创造型动态联盟。从前人研究中存在问题出发,本文提出了建立“R&D动态联盟成员企业评价指标数据库”的研究思路,综合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层次分析法(AHP)、粗集理论、灰色关联法、BP人工神经网络等提出了成员企业的初选和补选方法,完善了R&D动态联盟的成员选择体系,保证了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本文对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的契约设计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实用性较强的R&D动态联盟契约的设计流程。在契约设计主体方面,特别提出了“主体团”这一概念,这一概念将在R&D动态联盟管理过程中始贯穿,以期管理过程更加公平合理。(2)研发过程管理机制。研发过程管理是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本文在对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应用工作分解结构特殊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R&D动态联盟研发过程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多层次分解结构、多层次网络计划、多层次项目计划以及多层次计划控制。具体包括:初始工作分解结构、主工作分解结构、执行工作分解结构;初始网络计划、主网络计划、执行网络结构;项目初始进度控制、主进度控制、执行进度控制等。该体系保证了R&D动态联盟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与多级网络图的一致性,在这个基础上,保证了项目高层计划与项目底层计划的一致性,也就是联盟整体工作计划与各个成员企业的执行计划的一致性。能够保证项目顺利运行。(3)质量管理机制。通过对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质量管理特点的分析,从软质量管理和硬质量管理两个角度,构建了其质量管理体系。软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从联盟质量文化、联盟质量意识和联盟员工质量素质等叁个角度出发;从结构角度、程序角度和质量管理层次角度构建了硬质量管理体系。重点是从程序角度而进行的研究,将研发过程分为总研究开发策划阶段、总方案设计阶段、分方案设计阶段、工作图和技术文件的设计阶段。从这四个阶段出发,研究R&D动态联盟质量管理活动。在程序角度的过程中生成“初始质量管理计划”、“主质量管理计划”和“执行管理计划”等叁个层次的管理计划,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4)收益分配管理机制。本文采用了广义的研究视角,对有形收益分配和无形收益分配两个部分分别进行研究。有形收益部分,从盟主、盟员两个角度分别出发,兼顾了盟主盟员积极性发挥和分配结果的公平性。盟主有形收益分配方面,利用讨价还价模型确定盟主应得有形收益额。盟员有形收益分配方面,由“主体团”作为盟员有形收益分配的主体,以期平衡各方利益,从盟员企业投资额系数、无形资产投入系数、风险系数等五个影响因素出发,综合运用经过改进的闵氏多因素评估法、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各个盟员企业应得的有形收益额。无形收益部分,本文提出了技术专利权、商标权、专有技术的分配方法。组建管理机制、研发过程管理机制、质量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管理机制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管理机制体系。本文的研究旨在为R&D动态联盟的管理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持,这对于提升R&D动态联盟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促进R&D动态联盟发展相关的科技政策等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张丽娜[9]2013年在《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掀起的“物流热”还在持续升温中,全国范围内呈现大规模谈物流、搞物流的现象。物流技术不断的成熟,物流服务更加多样,物流企业拥有愈加完善的客户服务功能、配送网络建设、高度信息化,各种物流人才也在不断地丰富,但是并不是拥有的资本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第叁方物流必须结合自身情况,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将“精”和“专”放在现代第叁方物流企业追求的发展目标位置。而在现代物流发展的模式中,联盟已经发展了多年,第叁方物流可以通过和几家物流企业建立动态联盟来分配自己的弱项环节,提升自己的强项,从而更加巩固自己的优势。经过国内外的实例证明,动态联盟使企业的各种优势得到完美的发挥,也使得其不足得到了较好的弥补,而在建立动态联盟的过程中,选择合作伙伴成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任务,也成为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立足于提升第叁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物流行业整体的效益和实力,研究第叁方物流企业建立动态联盟的伙伴选择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先将第叁方物流、动态联盟等的相关理论做出阐述,分析了当下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和动态联盟的发展情况,以及建立动态联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理论上给第叁方物流企业建立动态联盟以保障。然后建立了一个选择合作伙伴的评价体系,继而提出了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结合TOPSIS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利用DEA-solver软件计算算例并予以验证,得到了选择方案,证明了这种结合方法的可行性。

陈旭东[10]2017年在《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动态BIM联盟组建及利益分配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国内建筑企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企业迫切需要新型项目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技术。随之而来的,一是动态联盟思想,它旨在促进建筑企业组建联盟,形成合作竞争;二是BIM技术,它有助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实现精益建造。当两者结合形成动态BIM联盟,必将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建筑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模式。在工程总承包的理念下,动态BIM联盟是将若干个各具核心竞争力的建筑企业联合起来,通过构建建设项目BIM模型这一信息平台,以联合体的形式参与招投标。不仅可以将业主的建设意图实时完美地用虚拟模型展现出来,进而提高中标率,而且可以在中标后加以丰富完善,以用于实际的项目实施操作。这样,建设项目从设计到施工,甚至于前面的立项和后面的试运行等,各阶段的项目信息实现了全过程无遗漏的流动,大大减少了建设项目信息搜索和信息重建等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同时保证了项目的质量、工期等。本文重点研究了动态BIM联盟组建阶段的潜在盟员识别选择和运行解体后如何进行利益分配。针对潜在盟员选择,在确定了潜在盟员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四阶段选择流程:关系理论过滤粗选——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初选——熵值法客观赋权复选——综合赋权精选,对潜在盟员不断地进行优中选优,确保选择出最佳的合作伙伴。针对利益分配的研究,在识别了可分配利益和分析了利益分配影响因素后,根据叁个主要的利益分配影响因素:投入、贡献、风险,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和Shapley值法,设计出分别基于这叁个影响因素的利益分配初始方案,最后进行综合权重的调整,得出最终的利益分配方案,最大程度上满足了联盟盟员科学公正的利益分配诉求,保证联盟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动态联盟及其伙伴选择[D]. 王红亮.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2

[2]. 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D]. 胡茜.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3]. 与工程建设动态联盟有关的几个问题研究[D]. 李强. 重庆大学. 2007

[4]. 企业动态联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D]. 董慧. 天津商业大学. 2008

[5]. 动态联盟风险识别、评估及防控研究[D]. 兰荣娟.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6]. IT项目组织动态联盟稳定性研究[D]. 杨丽媛. 吉林大学. 2009

[7]. 工程总承包动态联盟组织管理研究[D]. 张玲. 天津大学. 2007

[8]. 网络化协作条件下R&D动态联盟管理机制研究[D]. 杨春丽. 吉林大学. 2011

[9]. 我国第叁方物流企业动态联盟伙伴选择研究[D]. 张丽娜. 山东理工大学. 2013

[10]. 基于工程总承包模式的动态BIM联盟组建及利益分配研究[D]. 陈旭东. 安徽建筑大学. 2017

标签:;  ;  ;  ;  ;  

动态联盟及其伙伴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